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赛人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电影研究
  • 文化史
  • 影评
  • 电影百年
  • 艺术史
  • 大众文化
  • 媒体研究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3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83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培文·电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72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一本书,知晓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与人文精神。选取中国电影有意思的点,用老辣、劲道却又充满哲思、温情的语言,来勾勒中国电影百年的人情世故与精气神。

内容简介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特点如下:

  一、对中国电影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赛人对中国电影的知识储备——从影史到影论,从影事到影人——在当代中国电影学术界、评论界中都少有与之匹敌者。

  二、对中国电影的思考广博精深。赛人对中国电影的思考,借助自身的电影素养与工作经历,将影迷对电影的迷恋与学者对电影的钻研合二为一。

  三、对中国电影的书写极具文采。赛人的文章常由个体经验入手,引入影史、影事、影人并相互串联,经由历史与现实的勾索进入思想层面,再将自我的情感予以铺陈,融会成酣畅通透的精彩文章。

  四、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与使命感无人能及。赛人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不止于电影艺术本身,而是深入中国电影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史传承、影以载道,到产业发展、人才更替,可谓中国电影坚定的鼓噪者与守护人。

作者简介

  赛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策划人,曾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自幼痴迷电影,对中国电影的阅片量少有人及,因工作需要采访过众多不同世代的电影人,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类文章,是被普遍认可的当代中国电影评论界的重要旗手。

  电影对于赛人而言并非只是兴趣与工作需要,而是嵌入生命体验的生活本身,这让他的文章既与学术、批评、观感互为关照,又跨越区隔带给读者深层的文化共鸣。他对于中国电影的深入思考与深切情感,构成了他醇和通融却又精辟独到的电影书写,从历史与现实、个体意识与大众认同等多重维度,勾勒出中国电影的百年风貌。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序 另一粒尘埃 杜庆春
前言 那些曾经和我一起看电影的人

第一辑 百年流影
鸿蒙初开: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
最好的时光: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
红旗下的蛋: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
诗意现实: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
城乡古今: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
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他们的同流者和后来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漫谈中国电影女演员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新时期的关于上海的电影
十年生死两茫茫:银幕上的“文革”
别人的想象力:再谈“文革”电影
煮一壶酒等月光:漫谈与古龙有关的电影
永不消逝的声音:怀念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第二辑 以人为本
为石挥百年祭
流浪者:我眼中的李翰祥
浪子回头:李行的电影
谢晋和他认识的一个小尼姑
杨德昌启示录
与时代的邂逅:怀念谢园曾经的表演
眼看那高楼起:也说朱旭
真的要人生如戏吗:悼张国荣逝世十二周年
妄说王朔:梦与现实的唇齿相依
从边缘进入中心:漫谈周星驰
迟到的送别:和吴天明在一起的那两天

第三辑 如影随形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我是你们的老师:再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隔墙有耳后的安全距离:当王家卫的手遇到蔡康永的嘴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我的港片十佳

后记 我喜欢









精彩书摘

迟到的送别:和吴天明在一起的那两天

赛人 文


第一次见到吴天明,是在一次酒宴上。大家频频举杯祝贺的是黄建新即将举办的一个电影回顾展。那一天,真是高朋满座,你能想到的当时电影界的名流来了一多半,如田壮壮和姜文。正当大家热情地叙旧联谊之时,黄建新把一个留着光头、神采奕奕的中年男人请上台。说这是他的恩师吴天明。我一愣,从我看到他的照片起,他就满头黑发,怎么烦恼丝全没了。吴天明说了些什么,我记不清了,一众人等给予他的掌声最为热烈、最为持久。他宠辱不惊地挂着憨厚的笑容。
黄建新与吴天明的渊源,我大抵知道一些。在吴天明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没有航标的河流》里,黄建新是场记。而让黄建新一鸣惊人的大作《黑炮事件》,也是在他的扶持下突破种种障碍完成的。吴天明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宿将,被人谈论最多的是他对第五代导演的鼎力相助。再说张艺谋,当时张艺谋因《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的摄影而名噪一时。吴天明请他为自己的《老井》掌镜,张艺谋的条件只有一个,希望能完成自己当导演的夙愿,吴天明欣然同意,而他更大胆的举措是让从来没有表演经验的张艺谋担纲男一号。于是成就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第一个华人影帝,同时,他也没有食言,圆了张艺谋的导演梦。当时张艺谋手头上连剧本都没有,只有莫言的那部小说。《红高粱》捧得金熊奖,当时就有人断言,第五代导演的漫漫征程要告一段落了。那一年是1988年,吴天明的《老井》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双双捧得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奖。那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段时光,吴天明当时还是厂长,而他执导的《老井》也成为他艺术生涯最光辉的顶点。
《盗马贼》和《孩子王》也是吴天明在西影厂主事时摄制的。不止这些,和黄建新一样,杨凤良和周友朝也是从跟吴天明做场记开始,然后成为导演。2005年11月11日,我有幸和吴天明,以及他的女儿吴妍妍一道重回山西老井村,当时和我一道的女孩便央着吴天明,说也要给他做场记,吴天明没有吱声。
我们从北京出发,车开出大概200多里地后,吴天明喊饿了,我们就在盘山公路随便找了家饭馆停了下来。就餐的时候,我说11月11日是“光棍节”,吴天明问这是何故,我说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才会有四个棍子能团聚。他笑了笑。这次和吴天明回老井村,本来以为是中国电影博物馆要收藏拍摄时的那口老井,但后来应该没有实现,那口井要运回北京实在太麻烦了。这次“老井”之行,老实说,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兴奋的事,农人那一张张淳朴而木讷的脸,也没有勾起我太多的联想。我大概天生就和农村很难产生联系,从纯理性的角度来讲,那些农人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但值得尊敬的人和事太多了,我不会逼着自己去尊敬这些事物,即使这是我必须尊敬的事物。但看得出来,吴天明的《老井》给当地还是带来了变化,他自己就前后掏了几十万元给老井村,张艺谋也拿了一笔,并由于《老井》的巨大影响,不少海外资金也汇入这个偏远山村。我是看不出变化的,吴天明说那是因为你十八年前没有来过这儿。吴天明也承认,老井村的面貌仍然没有得到质的改善,但想想总比从前强出许多,也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一部电影能改变一个山村的命运,《老井》是我见到的最亲切、最切实的例子。看来,电影不但能反映现实,也能改变现实。可以说,电影也是有力量的。在当地,吴天明受到上至领导、下至村民的热情接待。那种热情是没有风也能吹过来的,是天上没有云彩也会有甘霖落地的。那不仅仅是一种礼遇,也是一种更深厚、更朴素的感恩。他们都竭力留吴天明用饭,吴天明要走了,还要送很远很远的路。你随时回头看,随时就能看见几个乡民在向你招手。一个人能把电影拍到这个地步,应该是相当满足的。
那一年,吴天明66岁。他的身体看上去很好,不输于小伙子,除了路走得急了喘得有些厉害以外,没有别的。我最佩服他的饭量,一碗接一碗精美的山西面食,他都能打扫干净。我没有问吴天明重回老井村的感受,他只是对当地老乡说过:“我一到这儿,就像到了家一样。”是的,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连老乡的名字都记得。我看着吴天明搂着一个老乡的肩膀边走边说,想着电影有时真的不仅仅属于电影。
真正有所收获的是我在去山西的第一个晚上,坐在吴天明的房间里和他聊他的电影。他很健谈,描人状物,神采飞扬。我想这既是他爽朗、豪放的性格使然,也与他学习表演的经历有关。他的电影乐于表现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国人要拍中国人的电影,而中国人的大多数是农民,也只有在乡村,我们才能感受到历史、传统以及最为深刻的变革。我说现在为什么没有像他当年那样,有那么多优秀的反映当下农村的电影,吴天明摸了摸自己的光头。现在农村的问题比当年更为尖锐,两极分化比城市更为严重,封建宗法制度在某些地方也有了抬头的趋势。其实再去拍乡村,会在戏剧表达上有更开阔的空间,但中国电影太多年没有了“铁肩”,也承担不了时代“晴雨表”的重任。其实只要诚心去拍,并有能力,就能出精品。多年以后的《光荣的愤怒》应该验证了吴导的这番话。
我和吴天明说,他的电影跟其他第四代导演的电影一样,都很温情、宽厚。他说这样不好吗,他说好的电影就应当这样,并自谦做得还不够,又说现在的中国电影不太看得到温情,要么充满破坏欲,要么没心没肺、纸醉金迷,或为一点小事就呻吟起来。而真正的温情是对他人留有余地,对自己留有盼望,是更广泛、更健康的生存之道,这也符合中国人几千年的处世原则,仁义礼智信讲的其实就是温情。吴天明又说,与其说我的电影是温情的,不如说我的电影是善良的。
我们又具体谈到了《没有航标的河流》里李纬那只停留数秒的裸身,实际上是穿了一条女用的连裤袜。李纬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2005年8月,这位表演艺术家已离我们远去了。吴天明也很怀念他,他觉得李纬在《小城之春》里演得并不好,李纬最好的角色都是那些配角,演主角并不见太大光彩。我就恭维说李纬在《没有航标的河流》里还是极好的,吴天明特有的爽朗不见了,只是谦和地笑笑。
又提到《变脸》里那个演小女孩的演员周任莹是如何早熟,又或者葛优会取代朱旭的角色。这让我想到葛优背着一个猴子行走在四川小巷时该是个什么样的情形。聊得最多的还是《老井》,聊剧组成员如何与当地的老乡打成一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吴天明未拍成的一幕,由于常年干旱,缺水的老井村人以自虐的方式祈雨,张艺谋演的孙旺泉的曾祖父裸着膀子,上面挂满了铡刀,妄图以这种方式感动龙王,最后却死在祈雨的路上。孙旺泉的爷爷大怒,变得彻底失望了,把龙王的图腾吊在树上,用鞭子抽打,终于迎来了滂沱大雨。我以为这样的开场冲击力一定是超强的,吴天明却说,他要的不是传奇,而是活生生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老井》,一部直面现实又能横贯古今的大电影。我是这么看《老井》的。
第二天,吴天明还兴致勃勃地领我到《老井》中一个重场戏的拍摄地,就是两帮村民进行大械斗的地点。那是一个半山腰边的空旷地。碗口粗的木棒和竹棍漫天飞舞,无数人倒在血泊中,无数人又艰难地向前爬行。这是我在中国银幕上很少见到的如此具有原生态的打斗戏。我习惯把电影中多人进行复杂运动的场面调度称为硬调度,我问吴天明拍摄的秘诀是什么,吴天明说要尊重人的视觉,但这个视觉,首先是自己的。他说小时候有看群殴的坏习惯,一般不会注意到人的脸,关心的只是器具和由此带来的杀伤力。我想看啥,观众就跟着我看啥,我吓坏了,观众也就吓坏了,就这么简单。至于大摇臂的俯拍,吴天明说别跟他扯那些上帝视角,无非是交代下环境,再增添些气势。真要说的话,那是“天眼”。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吴天明的电影还是《人生》,我甚至认为这部电影超过了路遥的原作。那种在黄土高原上左奔右突也无法挣脱的命运属于高加林,也属于我们这些没有黄土经验的人们。苍凉、雄浑,还有那隐隐的酸曲,那儿的人都那么好,好得令人心疼,巧珍姑娘、德顺爷爷,可就是得不到上天的眷顾。这部影片分上下两集,以前的电影好像只有重大革命题材才有这样的篇幅。而《人生》在这样的长度里获得了一种气魄,一种逃也逃不掉的气魄。片头那首“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上……”,是我最喜欢的陕北民歌,既高亢又能飘得很远。后来在别的电影里也听到过,但还是在《人生》里最让我有说不出的滋味。常听人表扬某部电影厉害,会说它对土地充满了感情,而我只在《人生》中才真正体会到了。我忘了和吴天明聊这部电影,他自己好像也忘了提及。
本来在吴天明离世前的两个月,还有机会见到老人家一面,但最终还是错过了。起因是我给一档访谈节目做策划,对象就是吴天明,采访者是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焦雄屏。为此,还在饭桌上开了一个简单的策划会。我来晚了,只剩下残羹冷炙。焦雄屏不停地说是不是再加两个菜,我说不必了,借吴天明这个话题下酒,足矣。应该说,我和焦雄屏都享受到了背后恭维人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谈的大多不是他的电影,而是他的人。他与人交往时既有粗豪的不拘小节,又有细致的见缝插针。说他的孩子气,甚至有时候像一个愤怒青年。当时,焦雄屏还没有看《百鸟朝凤》,她问我观感,我说那片子看不看无所谓,你看了兴许会失望的。在座的人,都不会想到《百鸟朝凤》是他的遗作。现在想想,我有些话是说得有些绝情了,吴天明本人也很难拍出能与他盛名之时一较短长的佳作吧。这样一个犬儒的、短视的、对尊重人丝毫不感兴趣的电影盛世,是存不下这样一个温厚而炽热的长者的。
就《百鸟朝凤》而言,有着太多的大而不当。一个并不招世俗待见的吹鼓手,他的傲气是有些空洞的。所谓的传统要如何存留,若真要吹出血来才能有所维系的话,那可能就变成了另一种将就。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是一首挽歌,唢呐最常见是在白喜之时,为盖棺之人去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民间,尤其是中国北方民间最大的功用,是一门关于死亡的艺术,对此,吴天明并没有太多的着墨。就算这部影片再怎么古朴乃至陈旧,但有一句台词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就是焦三爷醉酒时的那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百鸟朝凤》多少有些吴天明精神自传的意味,只是这部“自传”还没有达到相由心生的境地。
《百鸟朝凤》已成为太多人展现某类姿态的附庸。好几位曾经盛赞过《何以笙箫默》《怦然心动》《杨贵妃》的“作者”,也把同样的溢美之词毫无保留地送给了《百鸟朝凤》。这只能让我觉得荒凉,我情愿这部并不完美的电影寂寞一些,虽然这话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退上十来步讲,假如我们放弃种种利益的反馈,去感受人世间比传统更永恒、更珍贵的事物,也许我们就会获得另一种目光去看待这样一部令人猝不及防便慌忙谢幕的影片。想起吴天明回归影坛的首作《变脸》,那里也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规矩,就是传男不传女。可这门绝活还是传给了一个聪慧勇敢的女娃子。这女娃子本身就和川剧这门行当一样,有好多张脸,不传给她又能传给谁呢?《变脸》就是这样,以反传统的方式去继承传统,并且满怀愉悦的心情。这在《百鸟朝凤》里是看不到的。
记得在得知吴天明归尘归土之时,我坐在机房里一遍遍地看着他与焦雄屏的对话视频。真是恍若隔世,生命就是这么奇巧与悠远。制片人问我该给这档节目放一首什么样的片尾曲,我说还是《人生》里那首著名的陕北民歌吧。“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艄公呦把船那个搬。”
荧幕回响:百年中国电影的时代剪影与艺术探索 一、 序章:光影的诞生与早期的探索(1905-1930s) 中国电影的脚步,并非始于对影像的纯粹迷恋,而是与民族命运的剧烈震荡紧密相连。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从西洋奇技淫巧的演示,真正迈入了本土叙事的阶段。然而,这一时期的电影制作是零星且艰难的,设备匮乏、技术初级,但艺术的火种已然点燃。 早期的电影人,如张石却、郑正秋等,在模仿西方默片手法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将传统戏曲、民间故事搬上银幕,为日后的本土化表达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影片,虽然在叙事上略显稚嫩,但其记录时代风貌、反映底层生活的朴素愿望,已然显露出中国电影的独特气质。 随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资本的介入,上海迅速崛起为远东的电影中心。明星影片公司、邵氏兄弟等早期制片巨头的崛起,催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明星”,如“影后”胡蝶、阮玲玉。他们不仅是银幕上的偶像,更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这一时期,电影开始深入探讨家庭伦理、婚姻自由等社会议题,尤其是在左翼思潮的影响下,现实主义的叙事开始抬头,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更成为了“可见的社会批判”。 二、 时代的脉动与艺术的成熟(1930s-1940s) 三十年代是中国有声电影爆发的黄金十年。随着“留声片”技术的成熟,电影语言获得了听觉的维度,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1931年《歌女红牡丹》的成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全面到来。上海的影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既有关注社会底层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如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也有融合了都市浪漫与民族情感的商业佳作。 然而,这一时期最核心的驱动力,是进步文化思潮对电影的渗透。以夏衍、田汉为代表的左翼电影人,坚持“为人生”的创作理念,他们的作品直面帝国主义侵略、阶级矛盾和女性觉醒等宏大主题。影片的叙事结构日趋成熟,对光影、景别、场面的调度,开始展现出高度的艺术自觉。 抗日战争爆发后,电影业经历了战略转移。上海的制片重心北上或南下,电影的功能性进一步凸显,沦陷区的电影生产则陷入了低迷与复杂。在国统区,纪录片和宣传片成为主流,电影承担起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任。这一时期,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艺术理想,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品格注入了不屈的底色。 三、 新中国的奠基与探索(1949-1960s)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识形态的重塑,使得电影创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时期,电影不再是市场逐利的产品,而是国家建设的文化工具。 建国初期,经典“十七年电影”集中反映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建设的热情。涌现出大量经典的主旋律作品,如《白毛女》《上甘岭》等。这些影片在叙事上继承了左翼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吸收了苏联电影的蒙太奇技巧和叙事模式,形成了鲜明、宏大、英雄化的风格。同时,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如《五朵金花》,也体现了国家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表达。 然而,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歇。部分导演开始尝试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找更精妙的艺术表达,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对摄影美学的追求,使得部分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教化,展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对戏曲、民间故事的现代化改编,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实验场。 四、 历史的断裂与复苏的信号(1960s-1970s) 特定历史时期的到来,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电影的产量急剧下降,创作主题被严格限制,艺术的自由探索空间几乎消失殆尽。这一阶段的影像产品,更多地承载了特定的政治符号与教化功能。 随着历史的转折,沉寂多年的中国电影业开始发出微弱的复苏信号。七十年代末期,一些“问题电影”的出现,开始小心翼翼地触碰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与历史创伤,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复苏埋下了伏笔。 五、 走向世界与多元的爆发(1980s-1990s)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浪潮。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技术全面复苏,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面貌。 “第五代”的崛起: 以北京电影学院七八级毕业生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带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西方电影艺术的系统学习,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影像语言的极致追求,迅速占据了国际影坛的目光。《黄土地》、《红高粱》等作品,以其大胆的视觉冲击、深沉的文化寓言,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们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转而关注文化身份、历史记忆与人性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的回潮与商业化尝试: 与先锋艺术并行发展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谢晋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深耕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的挣扎。同时,市场经济的号召也催生了商业电影的萌芽,以冯小刚、王晶等为代表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将市场需求与本土文化结合,为观众提供更轻松的娱乐选择。 六、 新世纪的影像变奏曲(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技术、资本和全球化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数字技术革新了制作流程,电影工业体系日益完善,资本的注入使得大制作成为可能。 第六代与独立探索: 相比于第五代的宏大叙事,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非主流”个体,他们以冷静、近乎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捕捉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和被遗忘的角落,展现出对社会肌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类型片的成熟与工业化: 随着合拍片增多和本土观众口味的提升,中国电影在科幻、动作、历史史诗等类型片制作上迅速积累经验。从早期的探索性合拍到后来的现象级商业大片,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准大幅提升,实现了技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全球视野下的本土表达: 如今的中国电影,面临着如何在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与全球语境对话的挑战。影像的风格更加多元,题材覆盖面更广,从聚焦历史的厚重到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十字路口,其未来的走向,无疑将继续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的深刻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体会到作者对于“中国性”在电影中如何表达这一命题的执着探索。他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线性的答案,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展现了这种“中国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流动与变迁。从早期的地域风情描摹,到后来对现代性冲击下个体身份的焦虑表达,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批判性。他尤其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之下的民间情绪和审美趣味,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压抑或扭曲的表达方式,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获得了清晰的轮廓。这种对文化根源的深挖,让整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停留在电影技巧的层面,更上升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辨高度。

评分

拿起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片分析,而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冷门”佳作的重现。作者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从尘封的胶片和泛黄的资料中,挖掘出那些本应被铭记的影像遗产。他对于早期默片时代美学风格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那种对光影节奏、蒙太奇手法的细致入微的拆解,让我这个自诩为资深影迷的人,都发现了不少新的解读角度。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早期作品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背景下,展现了艺术是如何回应时代脉搏的。这种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的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时间胶囊。

评分

这部电影评论集,读起来真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不仅深谙中国电影的来龙去脉,还总能用最恰当的比喻,把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不像有些评论家那样,非要把每一部电影都拔高到某种宏大的叙事高度,而是更专注于光影本身,专注于镜头如何捕捉时代的侧影。比如,在谈及某一段特定时期电影审查制度下的创作困境时,作者没有陷入空洞的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几部被“雪藏”或“修改”的影片的微妙处理,揭示了创作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真切的观察与表达。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智慧,被作者解读得淋漓尽致,读完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也跟着穿越了那段光影变幻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堆砌着学院派术语的硬邦邦的论著,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放映会后的深度对谈。作者的语言富有画面感,他总能用最贴切的形容词,勾勒出特定导演的镜头语言特征。比如,当他描述某位现实主义大师如何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琐碎的捕捉来构建史诗感时,那种描述仿佛让我重新回到了那个昏暗的影院,再次感受到了银幕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这种将理论融入叙事,让论证变得柔软而有温度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读者进入中国电影的复杂殿堂。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电影爱好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电影媒介自身局限性和潜能的清醒认知。作者在分析商业大片时,并未一概而论地贬低其艺术价值,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迭代、资本介入对叙事结构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他用犀利的笔法剖析了光影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服务于政治叙事或市场需求的,这种毫不留情的解构,展现了评论家应有的独立精神。同时,他又在探讨那些实验性或艺术电影时,充满了由衷的赞叹与鼓励,仿佛在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更具生命力的电影探索。这种游走于市场与艺术、主流与边缘之间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整体视角显得异常成熟和全面,绝非一般流水线式的电影回顾可以比拟。

评分

好,方便,实用,推荐!

评分

好书,还没拆封,迫不及待想要阅读了

评分

怎么说呢,作者自身是这个行业的资审人员,阅片无数,观点独到。但是有的评论不敢苟同。可以看看,别当真。

评分

给儿子准备的专业书,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

东西很不错,物流很给力

评分

价格实惠,质量很好!!!

评分

《江南晚报》推荐,买了供儿子阅读。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 确实很不错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 有塑封 现在都不怎么逛书店了 一直在京东买 方便实惠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