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简洁却又不失古典韵味。装帧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让人有一种想要珍藏的冲动。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排版的设计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无论是勾勒山川的笔触还是描摹人物的细腻,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幅画作的意境。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那种信手拈来的雅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仿佛身处一个宁静的古代文人雅集之中,与古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整体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的初印象就给人一种高品质的享受,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优秀文化书籍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多层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那些关于“观画”的论述,并非枯燥的鉴赏指南,而是作者对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念的深度挖掘。他总能从一笔一划中洞察出古人的心境与时代的变迁,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将艺术鉴赏与思想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满足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结构与意义。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读完,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精神层面的洗礼。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别具一格的角度切入事物,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景象描绘得富有哲思。比如,他对“闲暇时光的价值”的探讨,跳脱出了传统的说教窠臼,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还原,引导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他从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复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之中,让读者在品读山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也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是一场文字的变奏曲。有时是如春风拂面的婉约,细腻得让人心头一软;有时又是如洪钟大吕般的磅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史哲思辨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古代典故的运用,他并非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将这些典故信手拈来,与现代的思考进行巧妙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融古汇今的笔法,使得全书的文化厚度骤增,同时也拉近了与当代读者的距离,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探险。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引导你探索知识的深邃。书中的那些“游艺”片段,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仅是对某种技艺或爱好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创造力与生命热情的赞美。我感觉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读完之后,我甚至萌生了重新拾起一些被遗忘的兴趣爱好的念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如何过好生活”的重新思考,它提供了一种范本,告诉我们如何在忙碌的尘世中,为自己保留一方精神的净土,去追求那些纯粹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游艺巵言》上下两卷,内容有十个部分:法书、名画、辨别、考证、装潢、收藏、箴规、记录、避就、刻帖,这是一部涉及鉴赏诸多方面的书籍。如果说《书林清话》是叶德辉藏书方面的经典之作,那么,《游艺巵言》就是他在鉴藏方面的经典之作。叶德辉在序言中说:“凡事无阅历则不能知其利弊之浅深,无学问则不知其途径之左右。”所以《游艺巵言》就是叶德辉讲授鉴赏“阅历”和“学问”之书。虽然其中亦不无转抄前人之处。
评分“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评分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评分“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评分董其昌书法集(20张)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评分《消夏百一诗》上下卷,主要是关于叶德辉四弟叶德煌(默庵)收藏的明代沈周至清末何维朴折叠扇画一百零一件的七绝题咏诗。叶德煌所藏扇画绝不止一百零一件,因为其中可能有一人多画;另外,明末鉴藏家张丑有《鉴古百一诗》,所以叶德辉是仿其体例。折叠扇是消夏之物,故名曰《消夏百一诗》。其撰写体例是:每一个画家一首七绝诗,在诗下注明画家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或形式。然后,再摘录有关书籍里此画家的文献史料。各个画家由于史料的多寡,所以引文长短不一。有的仅短短数行,而有的则长达数页,比如王翚(石谷)就有五六页之多。叶德辉认为在折叠扇上作书画,盛行于明中叶,并云“此鉴古者所宜知也”。其实,明中期多以泥金扇面作书画,而素纸扇面则出现在晚明时期的嘉、万年间,此亦“鉴古者所宜知也”。《消夏百一诗》充分体现了叶德辉读书广博和记忆惊人,的确是一个学者型的鉴赏家。
评分: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 ok
评分张充和,生于1913年,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美籍曲家、书法家。幼习书法与文学,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期在四川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的研究,拜沈尹默为师,深入研习书法,其书法以小楷尤佳,于唐楷之中参以晋人笔意,具端庄古雅之姿。1948年与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结婚,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教授昆曲、书法等。《张充和手抄昆曲谱》以宣纸印刷张充和用小楷精心缮写的昆曲工尺谱,是作者一生书法、昆曲两大成就的完美结合,共收录《学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硬拷》、《折柳》、《阳关》、《惊变》、《闻铃》、《哭像》、《弹词》、《活捉》、《寄子》、《纳姻》、《思凡》、《芦林》、《咏花》、《金瓶梅中所唱曲》等昆曲工尺谱。 《张充和手钞昆曲谱》是目前所出版过的最全的张充和手抄曲谱。全书以宣纸精印,一套10册,附录作者所唱的昆曲唱片《张充和昆曲选萃》和吹奏的曲目《张充和笛韵选萃》,并附赠书签2枚。珍藏本定价1280元,扉页贴有张充和先生亲笔签名、钤印的字纸,仅有400余套,弥足珍贵。普通本定价880元。 一函十册,另有张充和笛韵选萃DVD两张,书签两枚。这十册依次为:第一册:文字卷;第二册:学堂 游园 惊梦;第三册:拾画 叫画 硬拷(牡丹亭);第四册:折柳 阳关;第五册:弹词(长生殿);第六册:惊变(长生殿);第七册:活捉 寄子;第八册:纳姻(渔家乐);第九册:思凡 芦林;第十册:金瓶梅中所唱曲。第一册为余英时题名,高友工序,陈安娜《张充和的昆曲缘》,白谦慎《别具一格的书法》,陈安娜《张充和大事记》,陈安娜《编后记》。其余九册均为影印张充和抄曲谱手迹。
评分叶德辉先生的诗,最喜欢他的书林清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