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

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德辉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绘画
  • 游艺
  • 清代文学
  • 文人生活
  • 消夏
  • 百咏
  • 卮言
  • 传统文化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6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23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艺术史料丛刊·书画编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叶德辉字焕彬,号直山、郋园,亦署空灵渔隐、避兵先生、朱亭山民等,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生于长沙,先世居吴县洞庭东山,清道咸间迁湖南,籍湘潭。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成进士,官吏部主事,旋乞养归里,家居三十余载,卒于一九二七年。所著所刻书凡数十百种,身后由子侄辈汇辑为《郋园先生全书》行世。
郋园雅好藏书,所得多佳椠名钞,研摩终身,固以版本目録之学名世已。复性喜书画碑版,生平声气广交,所见自晋唐以来书画名迹甚夥,观古堂之庋藏亦极富,着有《书画题跋记》四卷及《书画寓目记》三卷,惜未能刊行,恐久已不存于天壤间,而观其《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巵言》三书,亦可知郋园赏鉴之邃博,考据之精核矣。
《消夏百一诗》二卷。郋园四弟默庵(名德煌)亦喜搜法书名画,尝得明以来名家所绘折叠扇百数十幅,郋园删其重复,得一百零一家,每家系以七言絶句一首,并征引画人传记及前代着録,为之注释,勒成一集。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年)友人王寿龄先以铅活字排印,明年复由叶氏观古堂刻板以行。
《观画百咏》四卷。郋园作七言绝句百首,分咏画史,并自为注,采辑该博,详引分疏,穷源竟委,得窥古今画学源流。一九一七年撰成,观古堂刻板印行。
《游艺巵言》二卷。言购求收藏书画碑帖之法,有类明人《清秘藏》,分法书、名画、辨别、考证、装潢、收藏、箴规、记録、避就、帖刻十目。中多阅历甘苦之言,持论通达,足资鉴戒,绝非寻常收藏家泛论矜赏所可比拟。宣统三年刊行。
以上三书,今皆据观古堂刊本点校,其中引文繁复,颇有讹脱,凡有关文意者俱为校正,其他异文节略则仍其旧。另辑録《郋园读书志》中书画类题跋十二首,以为附录,并编列索引,以便搜讨云。
庚寅初春后学印晓峰谨识

目录

消夏百一诗
叶德辉序
皮锡瑞序
卷上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
陈芹
文伯仁
文嘉
陆治
张复
王维烈
践贡
陈裸
盛茂颖
马守真
蒋经
沈鹭
朱质
王思任
归昌世
朱鹭
项圣谟
董其昌
赵左
程嘉燧
李流芳
卞文瑜
柳如是
魏之璜
宋珏
冒襄
傅山
吴宏
金侃
顾见笼
宗元鼎
萧云从
王晕
惮寿平
查士标
张经
翁嵩年
冷枚
陆吉安
吴焯
马荃
张照
蒋廷钖
董邦达
邹一桂
钱载

卷下
华昆
张鹃狲
金农
罗聘
郑燮
罗日琮
李世倬
李方膺
童釭
汪承霈
杭世骏
张若澄
唐岱
张洽
董诰
钱维乔
潘恭寿
陆逮
阙岚
张致
尤荫
秦仪
张赐宁
余集
袁慰祖
顾鹤庆
汪恭
张问陶
伊秉绶
王宸
阮元
王学浩
奚冈
张燕昌
方熏
朱为弼
钱杜
朱鹤年
顾莼
改琦
黄均
姚元之
郭尚先费丹旭
包世臣
戴熙
毕简
汤贻汾
董琬贞
张之万
何维朴
叶德辉后序

观画百咏
陆恢序
卷一
圣朝名画评
鉴别名家
名家款印
笔墨风气
粉本
南北宗
画题
院画蓝本
论画须考古
汉画
壁画
唐以前人物画
吴道子
画家三祖
阎立本
明皇故事画
秘戏图
大禹治水图
佛画
写生画
荆浩、关仝
……
游艺卮言
附录

前言/序言

  叶德辉字焕彬,号直山、郎园,亦署空灵渔隐、避兵先生、朱亭山民等,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生于长沙,先世居吴县洞庭东山,清道咸间迁湖南,籍湘潭。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成进士,官吏部主事,旋乞瞽归里,家居三十余载,卒于一九二七年。所著所刻书凡敷十百种,身后由子侄辈汇辑为《郎园先生全书》行世。
  郎园雅好藏书,所得多佳椠名钞,研摩终身,固以版本目录之学名世已。复性喜书画碑版,生平声气广交,所见自晋唐以来书画名迹甚伙,观古堂之庋藏亦极富,着有《书画题跋记》四卷及《书画寓目记》三卷,惜未能刊行,恐久已不存于天壤间,而观其《消夏百一诗》《觐画百咏》《游艺巵言》三书,亦可知郎园赏鉴之邃博,考据之精窍矣。
  《消夏百一诗》二卷。郎园四弟默庵名德煌亦喜搜法书名画,尝得明以来名家所绘折叠扇百敷十幅,郎园删其重复,得一百零一家,每家系以七言绝句一首,并征引画人传记及前代着绿,为之注释,勒成一集。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友人王寿龄先以铅活字排印,明年复由叶氏观古堂刻板以行。
  
  9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江山胜迹览胜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展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地理视角,与您提供的书名无任何关联: --- 《江山胜迹览胜录》图书简介 卷帙浩繁,山水寄情: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国地理人文史诗 《江山胜迹览胜录》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大地山川河流的画卷。全书不拘泥于传统的地理测绘,而是将自然景观的雄奇与人文历史的沉淀深度融合,旨在展现中国山水“形、神、韵”的完美统一。 本书作者团队历时十余载,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深入探访了数千处名胜古迹、自然奇观与人文遗址。全书共分十二章,涵盖了从北国风光到南疆水乡,从峻岭绝壁到平原沃土的广袤区域,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深度旅行,引领读者领略不同地域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历史烙印。 第一章:昆仑雪域的呼吸——西部高原的壮美与生命 本章聚焦于青藏高原的宏大叙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海拔的高度,而是深入探讨“世界屋脊”独特的生态系统、雪域文化与藏传佛教的深厚底蕴。书中详尽描绘了冈仁波齐的肃穆、纳木错的宁静,并穿插了对藏族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古老生活方式的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首次公开了一组关于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特有植物群落的考察记录,揭示了极端环境下生命力的顽强。 第二章:黄土的记忆——中原腹地的文明脉络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本章着重解析了黄河在中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壶口瀑布的怒吼,到洛阳、长安等古都遗址的砖石沉思,作者试图还原古代帝王将相如何“取势于地,成事于人”。我们详细分析了渭河平原的土壤改良技术演变,以及黄河泛滥对古代农业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试图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环境驱动力。 第三章:巴蜀的烟雨——天府之国的立体生态 四川盆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构造形成了“天府之国”的物产丰饶。本章将重点放在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千年智慧上,分析其如何平衡了防洪与灌溉的需求。同时,书中对川西高原与盆地边缘地带的垂直景观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描摹,展示了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高山草甸的过渡之美,并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推测。 第四章:江浙水韵——吴越山水的精巧布局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精致生活的代名词。本章超越了对西湖、苏州园林的表面赞美,转而探讨了运河体系如何重塑了江南的经济地理格局。书中特别开辟章节,细致考察了太湖流域的圩田系统,以及明清时期商帮如何利用水路优势构建起跨区域的商业网络。对绍兴鉴湖的水质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对环境的初始影响。 第五章:岭南的奇石与海洋的气息——珠三角的向海转型 岭南地区,以其喀斯特地貌和海洋文化著称。本章详细介绍了桂林山水如何从地质学的角度形成,并探讨了珠江三角洲从河流冲积平原向现代都市群演变的动力。作者对香港、澳门等地的渔业文化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对比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国际贸易对区域地理面貌的重塑。 第六章:塞北的苍茫与边关的雄风——长城内外 本章致力于再现北方边境的苍凉与壮阔。我们不仅重走了著名的长城段落,更深入探访了被风沙侵蚀的烽燧遗址,探讨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地理边界线是如何动态演化的。书中收录了对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变迁的卫星影像对比分析,直观展示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对这条生命线的影响。 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后续章节将依次深入探讨: 东北的林海雪原:对长白山天池的火山成因研究,以及东北林区资源开发的百年变迁。 台湾海峡的变幻:聚焦于岛屿的板块构造特征、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原住民的地域文化适应性。 海岛的孤寂与繁荣:以舟山群岛、南海诸岛为例,分析海洋资源对岛屿聚落的塑造。 荆楚的烟波浩渺:洞庭湖与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历程。 徽州的徽派建筑与山水哲学:探讨徽商如何将山地的限制转化为建筑艺术的独特表达。 滇西的秘境探寻:对横断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考察,并记录了少数民族在复杂地形中的生存智慧。 独特的学术视角与呈现方式 《江山胜迹览胜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广博,更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本书摒弃了枯燥的地理术语堆砌,采用“故事化地理学”的叙事手法。每一处胜迹,都配有精选的古代文人诗词、地方志记载以及作者团队的实地考察手绘地图与高清摄影作品。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亲临现场,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山河的脉搏。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参考书,更是一部能够激发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深厚情感的“山河之书”。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立体、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地理新认知。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简洁却又不失古典韵味。装帧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让人有一种想要珍藏的冲动。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排版的设计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无论是勾勒山川的笔触还是描摹人物的细腻,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幅画作的意境。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那种信手拈来的雅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仿佛身处一个宁静的古代文人雅集之中,与古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整体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的初印象就给人一种高品质的享受,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优秀文化书籍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多层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那些关于“观画”的论述,并非枯燥的鉴赏指南,而是作者对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念的深度挖掘。他总能从一笔一划中洞察出古人的心境与时代的变迁,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将艺术鉴赏与思想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满足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结构与意义。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读完,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精神层面的洗礼。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别具一格的角度切入事物,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景象描绘得富有哲思。比如,他对“闲暇时光的价值”的探讨,跳脱出了传统的说教窠臼,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还原,引导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他从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复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之中,让读者在品读山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也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是一场文字的变奏曲。有时是如春风拂面的婉约,细腻得让人心头一软;有时又是如洪钟大吕般的磅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史哲思辨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古代典故的运用,他并非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将这些典故信手拈来,与现代的思考进行巧妙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融古汇今的笔法,使得全书的文化厚度骤增,同时也拉近了与当代读者的距离,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探险。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引导你探索知识的深邃。书中的那些“游艺”片段,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仅是对某种技艺或爱好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创造力与生命热情的赞美。我感觉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读完之后,我甚至萌生了重新拾起一些被遗忘的兴趣爱好的念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如何过好生活”的重新思考,它提供了一种范本,告诉我们如何在忙碌的尘世中,为自己保留一方精神的净土,去追求那些纯粹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

《游艺巵言》上下两卷,内容有十个部分:法书、名画、辨别、考证、装潢、收藏、箴规、记录、避就、刻帖,这是一部涉及鉴赏诸多方面的书籍。如果说《书林清话》是叶德辉藏书方面的经典之作,那么,《游艺巵言》就是他在鉴藏方面的经典之作。叶德辉在序言中说:“凡事无阅历则不能知其利弊之浅深,无学问则不知其途径之左右。”所以《游艺巵言》就是叶德辉讲授鉴赏“阅历”和“学问”之书。虽然其中亦不无转抄前人之处。

评分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评分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评分

“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评分

董其昌书法集(20张)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评分

《消夏百一诗》上下卷,主要是关于叶德辉四弟叶德煌(默庵)收藏的明代沈周至清末何维朴折叠扇画一百零一件的七绝题咏诗。叶德煌所藏扇画绝不止一百零一件,因为其中可能有一人多画;另外,明末鉴藏家张丑有《鉴古百一诗》,所以叶德辉是仿其体例。折叠扇是消夏之物,故名曰《消夏百一诗》。其撰写体例是:每一个画家一首七绝诗,在诗下注明画家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或形式。然后,再摘录有关书籍里此画家的文献史料。各个画家由于史料的多寡,所以引文长短不一。有的仅短短数行,而有的则长达数页,比如王翚(石谷)就有五六页之多。叶德辉认为在折叠扇上作书画,盛行于明中叶,并云“此鉴古者所宜知也”。其实,明中期多以泥金扇面作书画,而素纸扇面则出现在晚明时期的嘉、万年间,此亦“鉴古者所宜知也”。《消夏百一诗》充分体现了叶德辉读书广博和记忆惊人,的确是一个学者型的鉴赏家。

评分

: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 ok

评分

张充和,生于1913年,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美籍曲家、书法家。幼习书法与文学,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期在四川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的研究,拜沈尹默为师,深入研习书法,其书法以小楷尤佳,于唐楷之中参以晋人笔意,具端庄古雅之姿。1948年与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结婚,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教授昆曲、书法等。《张充和手抄昆曲谱》以宣纸印刷张充和用小楷精心缮写的昆曲工尺谱,是作者一生书法、昆曲两大成就的完美结合,共收录《学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硬拷》、《折柳》、《阳关》、《惊变》、《闻铃》、《哭像》、《弹词》、《活捉》、《寄子》、《纳姻》、《思凡》、《芦林》、《咏花》、《金瓶梅中所唱曲》等昆曲工尺谱。 《张充和手钞昆曲谱》是目前所出版过的最全的张充和手抄曲谱。全书以宣纸精印,一套10册,附录作者所唱的昆曲唱片《张充和昆曲选萃》和吹奏的曲目《张充和笛韵选萃》,并附赠书签2枚。珍藏本定价1280元,扉页贴有张充和先生亲笔签名、钤印的字纸,仅有400余套,弥足珍贵。普通本定价880元。 一函十册,另有张充和笛韵选萃DVD两张,书签两枚。这十册依次为:第一册:文字卷;第二册:学堂 游园 惊梦;第三册:拾画 叫画 硬拷(牡丹亭);第四册:折柳 阳关;第五册:弹词(长生殿);第六册:惊变(长生殿);第七册:活捉 寄子;第八册:纳姻(渔家乐);第九册:思凡 芦林;第十册:金瓶梅中所唱曲。第一册为余英时题名,高友工序,陈安娜《张充和的昆曲缘》,白谦慎《别具一格的书法》,陈安娜《张充和大事记》,陈安娜《编后记》。其余九册均为影印张充和抄曲谱手迹。

评分

叶德辉先生的诗,最喜欢他的书林清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