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杂项

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杂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品拍卖
  • 中国艺术
  • 拍卖年鉴
  • 杂项
  • 2010
  • 艺术市场
  • 收藏
  • 文化
  • 经济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2209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08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杂项)》以2009年中国杂项艺术品拍卖行的拍卖情况为依据,借助丰富的彩色照片,辅以简单的文字介绍,介绍了2009年中国杂项艺术品拍卖行各珍贵拍卖品的尺寸、估价、成交价和拍卖地点等内容。适合艺术品爱好者、珍藏者阅读使用。

目录

宫廷御制品
金铜佛像
竹木牙角
文房清玩
印章篆刻
金银铜器
古典家具
铜镜
珐琅器
漆器
织绣品
珠宝珍玩
鼻烟壶
紫砂器
钱币
邮品
古籍善本

前言/序言


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画卷 内容简介 《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画卷》是一部翔实、权威的年度性专业工具书,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了2010年度中国书画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拍卖市场的运行态势、重要成就与发展趋势。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书画这一艺术门类,旨在为艺术品收藏家、投资者、研究人员、拍卖行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国艺术市场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全面、精准的参考资料。 一、 市场宏观概览与年度特征 本书开篇部分对2010年中国书画市场的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2010年正值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体量占据了全球艺术品交易的显著份额。本卷详细记录了年度内全球主要拍卖行(包括佳士得、苏富比、保利、嘉德等)在中国书画专场中的成交总额、拍品上拍量与成交率等核心数据。 市场温度与结构分析: 分析了2010年书画市场结构的变化,如近现代书画与古代书画的比例变化,以及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活跃度。重点关注了高端市场的回暖速度和亿元级作品的出现情况。 地域分布与影响力: 梳理了香港、北京、上海、伦敦等地举办的中国书画专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与相互影响。揭示了不同地域的买家偏好和市场策略的差异。 二、 近现代书画的焦点呈现 近现代书画是2010年市场表现最为强劲的板块之一。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群体和现象。 “近现代巨匠”的地位巩固: 详细记录了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巨匠”级大师在年度内的拍卖表现。分析了其作品的题材偏好(如齐白石的虾蟹、大千的山水)、尺幅大小与价格区间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收录了年度内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的重要案例,并对其背后的市场动因进行了剖析。 “新中国画”的崛起与分化: 关注了林风眠、吴大羽、赵无极(虽然其作品常被归入现代艺术,但在特定市场中与近现代中国画有交叉)等在2010年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的艺术家。探讨了学院派、海派、京津画派等不同地域画派在当年的市场接受度和价值重估。 重要专题回顾: 梳理了年度内出现的具有研究或收藏价值的专题系列,例如特定时期的山水画、特定主题的人物画,以及重要藏家旧藏专场的市场反响。 三、 古代书画的沉稳与深邃 古代书画的收藏群体相对更为专业和审慎,本书对该板块的分析力求深入文献和传承。 明清书画的领军人物: 详尽记载了“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初四王”以及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等在2010年的拍卖表现。特别关注了具有明确流传有序背景的精品力作。 宋元书画的稀有度与天价: 记录了宋元精品在市场上的罕见程度及其天价成交的案例。分析了鉴定标准、品相保存以及著录情况对于古代书画价格的决定性影响。 专题研究: 选取了数个重要的古代书画专场,从策展理念、拍品质量到最终成交价格,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为研究古代书画的市场规律提供了实证基础。 四、 拍卖数据与权威索引 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详尽、准确的数据支持。 年度拍卖精选(图文并茂): 精选了2010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中成交价格最高的前100件拍品(按人民币/美元计价),每一条目都包含作品高清图片、艺术家信息、创作年代、尺寸、拍卖行、成交日期、最终成交价(含佣金)及估价。 艺术家拍卖表现索引: 设立了“2010年度中国书画艺术家拍卖成交总额排行榜”,收录了当年在拍卖中有所斩获的百位以上艺术家的详细成交记录,便于收藏者追踪特定艺术家的市场轨迹。 重要图录信息: 汇集了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出版的重要图录、预展图录的目录信息,便于后续查证和研究。 五、 深度观察与趋势前瞻 本书的结论部分,由资深市场分析师撰写,对2010年的市场现象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并对未来一两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审慎预测。 价值重估的驱动力: 分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土财富的积累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如何共同推动了中国书画板块的价值重估。 投资风险提示: 结合年度市场中的“流拍”、“价格倒挂”等现象,对过度投机行为和估值偏高的作品提出了警示,强调了艺术史价值在长期投资中的核心地位。 未来展望: 预测了未来市场中,如“女性画家具”、“海外回流精品”等细分领域的潜在增长点。 《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画卷》不仅是拍卖季的总结,更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演变历程中一个关键年份的深度定格与专业解读。它为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史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扎实的数据基石和分析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审视,这份《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杂项》提供了足够多的成交价格,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比不同门类的价格走势,大致可以描绘出当时投资者的偏好。但是,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成交价高昂的杂项,比如一些精品文玩,它们的成交背景往往不透明,书中也未能提供关于买家群体(是机构还是个人,是境内还是境外)的分析。收藏的深度不仅仅在于“买了什么”和“花了多少钱”,更在于“为什么值这个价”以及“谁愿意为之买单”。缺乏对买家群体心理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剖析,使得这本书的分析停留在表层的价格记录。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市场情绪的定性分析,比如当时是受何种文化思潮影响,使得某些原本不被看重的“杂项”突然抬高了身价。这份年鉴像是一份精准的收银小票,记录了所有交易额,但却遗漏了顾客交谈的内容和背后的消费心理,让这份数据失去了部分作为行业指南的深度和生命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处理“杂项”这个概念时显得有些过于宽泛和保守。“杂项”本就是艺术品拍卖中最难界定、品类最繁复的部分,它涵盖了从文房清玩到佛教文物,从古籍善本到西方油画的边角料。我个人对明清两代的铜器和佛像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明确纪年款或寺庙背景的造像艺术。然而,这本书对这方面的处理是极其碎片化的,可能是因为数据统计的难度太大,很多重要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拍品,仅以图片和一个模糊的品名为载,相关的著录信息、历史出处几乎缺失。这使得我无法将这些拍品放入一个更宏大的艺术史语境中去审视。我期待的是一份可以作为工具书来查阅的年鉴,能够提供清晰的品类划分和详尽的著录信息,但这份年鉴更像是对当年拍卖行新闻稿的简单汇总。对于那些在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领域耕耘的人来说,这种信息缺失无疑是一种遗憾,它错失了一次系统性梳理中国杂项艺术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2010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杂项》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能窥见当年中国杂项拍卖市场的脉络和热点;恨的则是,如果我期待它能深入到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清代官窑的款识演变或是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细节,那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主要关注的是民国时期文玩类别的市场表现,尤其是早期海派文人书画和他们所推崇的古董文玩。这本书的年鉴性质决定了它更侧重于数据和概览,对于具体的藏品来源考证、流传有序的细节描述,或者针对某一类“杂项”中极具争议性的鉴定点,它只是点到为止。比如,当年市场上对“老琉璃厂货”与“真古董”的界定,这本书里呈现的数据更多是成交价格的波动,而非深入剖析支撑这些价格背后的文化价值或工艺难点的演变。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拍卖行内部的遴选标准,以及那些未上拍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私人收藏动向,但年鉴的篇幅和定位使得这些深度挖掘成了奢望。它更像是一份年度体检报告,告诉你整体健康状况如何,但没告诉你哪里需要做精细的手术。对于一个醉心于具体物件的玩家来说,这份报告的实用价值在于把握市场大势,而不是精研细节技艺。

评分

说实话,我更侧重于研究拍卖市场中那些“非主流”但极具潜力的板块,比如清代中晚期的民间工艺品,或者早期西方人进入中国后所收藏的“中国风”物品。这本年鉴在主流的瓷器、书画板块投入了大量的篇幅和数据,这很符合市场的主流关注点,但对于我们这些“偏门”的爱好者来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那些零星散落的杂项信息。当我费力地找到几条关于早期民俗文物(比如老银器或民间年画)的成交记录时,往往发现它们的描述极为简略,缺乏对工艺难度和文化背景的注解。这让我不得不怀疑,年鉴的编纂团队是否对这类“低估值”或“小众”门类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个好的年鉴,应该能够揭示出市场中被主流忽视的价值所在,引导收藏方向,而不是简单地跟随热点。因此,这份年鉴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已知热点”的确认上,而非对“潜在价值”的发掘上,这与我个人的阅读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评分

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专业的年鉴,它能在“杂项”这个包罗万象的分类下,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市场趋势分析,尤其是在2010年这个时间点,全球经济环境刚刚经历动荡,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膨胀期。然而,翻阅下来,感觉内容组织结构略显松散,各个板块之间的逻辑跳跃性较大。比如,前脚还在讨论清代玉器的天价成交,后脚马上就转到了民国瓷器的市场占比,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驱动因素分析并不充分。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当年那些被定义为“杂项”的物品,例如鼻烟壶、竹木牙雕这类精细手工艺品,它们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定价策略有何不同?是不是有某些特定门类(比如早期紫砂壶的泥料对比)因为鉴定难度高而被压低了价格,而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成交价,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价值洼地”的提示。这种对市场内在驱动力的挖掘不足,让这份年鉴更像是对既有事实的记录,而非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或对当前市场结构的反思。对于希望通过数据来指导下一阶段收藏策略的资深藏家而言,这份年鉴的“干货”略显稀薄,更像是一份给行业初入者做市场普及的材料。

评分

书 不差 满意 大飞洒地方地方 很满意满意 很满意满意 很满意满意 很满意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印刷精美

评分

感受一下氛围,听一听那些大钱..

评分

有用的资料

评分

喜欢读书,希望收获多多啊

评分

有用的资料

评分

很多图片

评分

有用的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