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梅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音乐学
  • 中国音乐史
  • 民俗音乐
  • 实地考察
  • 历史音乐学
  • 20世纪中国
  • 文化人类学
  • 音乐文化
  • 中国大陆
  • 音乐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3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0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文库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以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为对象,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梳理,探讨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的考察者的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的成果,并探讨它对于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建设意义和对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其中,为了参照这个历史阶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状态以及实地考察的不同方法,《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还单列出一章介绍和评述部分外国人在中国所做的相关工作。
   中国音乐知识分子(民族音乐学者)试图建立的新民族音乐体系,是建立在与西方对话的前提上的。一个世纪,筚路蓝缕。我们终于有了专业的音乐学院,有了超过地方性的、为民族认同所象征的“普遍知识体系”。但如果回首那个起点,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中国老百姓的眼光里,本来并没有什么凋敝和颓败。他们有着自己活动的空间、大红大绿,如歌如泣。他们的地方性认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其自己生长消亡的轨迹。因此,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民族振兴和救亡图存、救亡图强的政治性,转化到思想或文化的领域,我不能不设想一个问题,即西方的冲击带来的危机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感,它是否等于中国文化本身的危机?这种危机感所渗透的,有多少欧洲或西方近代的价值观念和历史框架?不过,当笔者阅读沟口雄三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述时,虽然有这些问题,笔者也要对自己说,历史就是历史,笔者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史料的事实上,否则会陷入虚无。

作者简介

萧梅,音乐文化人类学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东亚音乐研究小组执委,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多年来坚持在中国的汉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工作,积累了包括蒙古、纳西、锡伯、苗、侗、土家族等21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民歌及民间仪式的第一手采访笔录、音响、照片、幻灯、录像资料。主要著作有:《音乐文化人类学》(合作),《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田野萍踪》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古代“采风”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非音乐界人士的最初介入
第一节 北大歌谣运动(1918-1936)
第二节 凌纯声等学者对少数民族的考察(1929-1936)
第三节 其他学者的作业(1926~1944)

第三章 外国探险者、传教士、文化学者的几次考察

第四章 音乐界人士的初步努力(1916-1949)
第一节 记录——乐谱与唱片
第二节 个体——刘天华与杨荫浏
第三节 群体——延安的音乐家们

第五章 建设新中国与实地考察的新环境

第六章 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的作为
第一节 音乐考察理想图的初步实现
第二节 河曲之行——重点考察的尝试
第三节 湖南普查及其他
第四节 涉入新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考察

第七章 《中国民歌集成》与《民族音乐概论》——整合资源的尝试与学术研究的第一个硕果
不结束语

附录一 黑色幽默——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学
附录二 1900—1977年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大事记
附录三 人名拼音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但不会提及您原书中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66年)中国大陆地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研究的早期实践与发展脉络。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与重塑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梳理并呈现该历史时段内,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的文献记录、方法论演变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涵。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研究的开端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教育、科学思潮等方面的转型,如何为中国本土及西方学者对非主流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性考察提供了时代背景。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概念和方法论正逐步从西方引入并与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相结合。 编年梳理: 本书对1900年至1966年间,与民族音乐田野考察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编年梳理。这包括重要的学术会议、官方或民间音乐普查的启动、关键人物的学术活动轨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首次发表时间点。通过时间轴的构建,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该领域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以及受特定历史事件影响而产生的曲折。例如,在清末民初对传统戏曲、民间歌谣的初步记录尝试,以及抗战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抢救性考察等。 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考察了早期田野工作者在记录和分析音乐时所采用的技术与理念。这一阶段的研究,常常伴随着对录音设备(如早期的留声机和磁带机)的运用探索,以及对西方音乐学分析框架的初步借鉴。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早期方法在面对中国复杂多样的音乐传统时所体现出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关键考察的地理与文化空间 本书将重点放在考察的地理分布与所涉及的文化群体上。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的音乐生态迥异,早期的实地工作往往带有探索性和试点性质。 区域聚焦: 书中将选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区域的音乐文化因其独特性或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成为早期研究的焦点。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长江中下游的民歌与戏曲生态、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歌舞仪式、北方游牧民族的史诗叙事传统等。通过对这些特定空间的考察,揭示了早期研究者如何应对地域性差异带来的方法论挑战。 个案分析——研究者的实践: 重点呈现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田野考察“个案”。每一个“个案”都将聚焦于一位或一组特定的研究者群体(无论是中国本土学者还是受邀来华的国际专家),记录他们的考察目的、在野时间、主要发现以及他们如何与被调查的音乐社群进行互动。这些个案将展现田野工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从接触、建立信任到最终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全过程,揭示了研究伦理与实践的早期形态。 第三部分:文献的沉积与知识的构建 该时期的实地考察成果往往以报告、日记、手稿或早期出版物的形式存在。本书将对这些一手和二手文献进行细致的解读。 文献的类型与保存状态: 探讨了包括手抄乐谱、田野日记、信件往来以及早期印刷刊物中记录的音乐资料的特点。这些资料往往信息量大,但整理和系统化工作尚未完全完成,本书的工作在于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重新审视。 研究主题的演进: 分析了早期研究者关注的核心主题,例如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关系、调式与音阶的描述、仪式音乐的记录,以及音乐在现代变革中的适应性。这些主题的提出与探讨,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学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结语: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清晰、细致的框架,用以理解1900年至1966年间,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历史轨迹和知识积累过程。它不仅是对早期田野工作的回顾,也是对后世民族音乐学研究传统形成根源的一次追溯。通过对编年事件的串联和关键个案的剖析,本书力求为研究者提供理解该领域早期发展阶段的坚实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激发了我探索近代中国音乐历史的欲望。我对“民族音乐学”这个领域一直充满敬意,因为它涉及到对人类文化最本质、最感性的部分——声音的挖掘与理解。1900年至1966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帝制的落幕到新中国的建立,社会结构的重塑必然深刻影响着民间音乐的生态。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实地考察”的描述。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传播还不发达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跋涉千山万水,深入到社会最基层,用最质朴的方式去倾听、去记录。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与当地的音乐传承人建立信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旋律和歌声?“编年”的部分,我期望它能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将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希望看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间音乐的面貌是如何演变的?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背后的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音乐形式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探讨音乐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和意义。而“个案”的设置,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我相信,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音乐生命力。也许是某个地域特有的民歌,也许是某种地方戏曲的兴衰,又或者是一位被遗忘的民间艺人的音乐遗产。我希望这些个案能够充满细节,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与人、与土地的深刻联系,从而更立体地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

评分

光是《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无数可能。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尤其是音乐,都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而“实地考察”这个词,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坐在书斋里凭空想象,而是亲身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1900年至1966年,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动荡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剧烈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民间音乐的命运必然是复杂的。我好奇的是,书中的考察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涵盖了广阔的地域,是南北兼顾,还是侧重于某个特定区域?是聚焦于汉族音乐,还是也触及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编年”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复杂的历史线索,将零散的音乐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织,从而勾勒出一段时期内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这些事件背后原因的解读,是音乐风格的演变,是音乐功能的变迁,是音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而“个案”的设置,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精细之处。我相信,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深入剖析,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音乐脉搏。也许是一个地方剧种的失传与复兴,也许是一种民间歌谣的生命力,又或者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人的贡献。我希望这些个案能够充满细节,有血有肉,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场景之中,去感受音乐的力量和温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段被遗忘或被忽视的音乐历史的一次认真梳理和呈现,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1900年到1966年,这段时期是中国从古老王朝走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期,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了方方面面,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演变。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进行“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在那个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考察的范围有多广?考察的方法又有哪些?是采用了怎样的田野调查技术,又是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的?“编年”的部分,我期待的是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能够帮助我梳理出这段时期内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整体脉络。我希望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内容、功能有哪些变化?例如,晚清时期,传统音乐是如何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的?民国时期,音乐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又如何为新政权服务?“个案”的设置,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细节。我相信,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深入研究,能够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那段历史。也许是一个关于某个地方民歌传承的故事,也许是对某个民族音乐独特表演形式的细致解读,又或者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家的人生轨迹。我希望这些个案能够充满人情味,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与社会、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顽强生命着的民间音乐。1900年到1966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缩影,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到新中国的建设高潮,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呈现。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年代,音乐学者们是如何深入到各个地区,如何与当地的音乐人、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如何记录下那些鲜活的旋律和表演形式,这些细节想想就让人激动。是乘着马车、火车,还是步行?面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他们又是如何克服困难,建立信任,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编年”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更宏观地把握中国民族音乐在这段特殊时期内的演变轨迹。而“个案”部分,则更是我翘首以盼的。那些具体的、生动的音乐故事,或许是某个地方戏曲的兴衰,或许是某种歌谣的传承,又或许是某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这些“点”上的深入挖掘,能够帮助我更具体地理解“面”上的宏观叙事。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当年的照片、手稿,或者采访记录的片段,那将是锦上添花,让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兴趣,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探寻,一种借由音乐来理解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我拿到《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学者,身背行囊,穿梭于乡野小镇,用最真挚的热情去倾听、去记录。1900年到1966年,这六十余年的时间,是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又浴火重生的岁月。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民间音乐作为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情感表达,一定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组织“实地考察”的?是怎样的团队,怎样的设备,怎样的采访方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如何能够确保考察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编年”的叙事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脉络。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比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发生后,民间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题材的拓展,还是形式的创新,抑或是功能的转变?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将音乐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出音乐作为社会一面镜子的作用。而“个案”部分,则是我最感兴趣的。我相信,这本书里一定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也许是关于某个濒临失传的古老乐种的抢救性记录,也许是对某种独特歌唱技艺的深入研究,又或者是一位民间艺人传奇的一生。我希望这些个案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介绍,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鲜活而真实的音乐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