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馬寅初,蜚聲中外的經濟學傢,成就卓著的人口學傢,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傢,傢喻戶曉的愛國人士,他一生跌宕起伏,頗富傳奇色彩,人稱“五馬奇人”。
馬寅初,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內容簡介
《馬寅初全傳》總共跨越125年——上起馬寅初齣生之年(1882年),下迄馬寅初去世之歲(1982年),兼及馬寅初身後之事(截止於2007年)。內容大緻以時間先後為序,比較全麵地展現瞭馬寅初百年人生的全貌。通過此書,讀者可以比較完整地瞭解馬寅初其人其事其學。本次推齣的《馬寅初傳》,是一部名符其實的馬寅初的“全傳”。
馬寅初一生曆經瞭三個翻天覆地的大時代 滿清王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曆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新中國等幾個重大曆史階段,生平跨越一個多世紀,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眾所周知的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很高的社會知名度。
作者簡介
彭華(1969- ),男,筆名彭印川。四川丹棱(今屬眉山市)人。1992、1999、2004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分彆獲曆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11月晉升為講師,2000年11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5年12月晉升為教授。現任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史、近現代學術/思想史、巴蜀文化研究。
在《曆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文獻》、《孔孟學報》(颱北)、《史學月刊》等發錶學術論文七十餘篇;齣版著作五種七部——《燕國史稿》(2005年)、《忠恕與禮讓——儒傢的和諧世界》(2007年)、《馬寅初的最後33年》(2005年)、《浪子悲客:古龍傳》(2001年)、《俠骨柔情:古龍的今世今生》(颱灣繁體字版,2004年)、《揮戈魯陽:金庸傳》(2001年)、《風華再現:金庸傳》(颱灣繁體字版,2003年)等;參編著作三部——《國史綱要》2004年、《中國古代曆史與文明》第一捲《中國古代文明起源》(2007年)、《中外曆史故事》(2004年)等;主編著作三部——《情與理:濛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2008年,主編之一)、《思想傢》第二輯(2006年,副主編)、《唐學論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與學問》 上下冊,(2006年,副主編)。另在《行為科學》、《現代交際》等報刊發錶散文隨筆三十餘篇。
《燕國史稿》獲四川省教育廳第六屆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三等奬 2006年,《馬寅初的最後33年》獲宜賓市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 2006年。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艱難的求學之路
一、不做生意要讀書
二、燈芯一根心中亮
三、負笈西洋取真經
第二章 正義的大學教授
一、一不做官,二不發財
二、修身治學,為國為民
三、禁煙禁賭,抵製洋貨
四、立法委員,正義呼聲
第三章 山城的“獅子吼”
一、一則“嚴正聲明”
二、“徵發國難財者稅”
三、幽禁與軟禁
四、莫做“真空管”
第四章 為民主而鬥爭
一、“較場口暴行”
二、“又作獅子吼”
三、“急起自救”
四、“坐牢,我也要去!”
第五章 神秘的韆裏大轉移
一、神秘的“大菜師傅”
二、愉悅的“知北遊”
三、古都煥發新春
第六章 為世界和平而奔波
一、世界和平大會的由來
二、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
三、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
四、“努力完成抗美援朝任務”
第七章 浙江大學的“新創造”
一、與浙江大學的緣分
二、就任浙江大學校長
三、“這是一個新創造”
四、社會工作與校長事務
五、高校“教職員聯閤會”
六、鳳凰山祭掃烈士墓
七、“愛惜人纔的好領導”
第八章 北京大學的“工作任務”
一、新時期的北大校長
二、學習政治,改造思想
三、政界要人與北京大學
四、全麵發展的教育計劃
五、關懷青年健康成長
六、七旬老翁學俄文
第九章 為新中國籌謀劃策
一、百廢待興,齣謀劃策
二、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三、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四、“大小團團轉”理論
第十章 石破天驚的“新人口論”
一、催生“新人口論”的土壤
二、“新人口論”的逐漸形成
三、“新人口論”的破土而齣
四、“新人口論”的基本內容
第十一章 堅決維護學術的尊嚴
一、有驚有險的1957年
二、聲勢浩大的批馬運動
三、單身匹馬,誓死應戰
四、從“請求”到“毀滅”
第十二章 老驥伏櫪,自強不息
一、先天下之憂而憂
二、奮力寫《農書》
三、豹隱又廢殘
四、大風暴來臨
第十三章 肝膽相照的深厚情誼
一、圍繞手術的爭論
二、“中國腫瘤醫學之父”
三、深情的關懷
四、痛彆周總理
第十四章 冤案平反,真金重光
一、堅持真理,隱約可聞
二、曆史巨變,歡欣鼓舞
三、冤案平反的前前後後
四、慘痛而沉重的曆史教訓
第十五章 生前身後名
一、姍姍來遲的榮譽
二、百歲學者慶高壽
三、馬老安詳地走瞭
四、身前身後事,韆鞦有評說
附錄:
馬寅初生平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紹興,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她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輝。紹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但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文化名人輩齣。
美麗的浦陽江和湍急的曹娥江,流淌過這片神奇的大地,然後蜿蜒入海。綿延不絕的會稽山,重巒疊嶂,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哺育瞭這裏的居民,賜予他們靈氣,賦予他們風骨,編織齣一道道絢麗而迷人的文化風景綫。
傑齣的東漢哲學傢王充,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詩人陸遊,均誕生於紹興。一代“書聖”王羲之,曾經在蘭亭“麯水流觴”,並乘興揮毫潑墨,於是乎,便有瞭流傳韆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近現代的紹興,更是群星璀璨。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教育傢蔡元培、自號“鑒湖女俠”的革命傢鞦瑾、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卓越的氣象學傢竺可楨、著名曆史學傢範文瀾、無産階級革命傢周恩來,均為紹興人。正因如此,毛澤東稱紹興為“名士之鄉”。
本書的主人公,著名的經濟學傢、人口學傢、教育傢馬寅初,也齣生在這裏。
嵊縣(今嵊州市),地處江南水鄉紹興地區(今紹興市)的東南邊。
嵊縣位於浙江省東部,曹娥江上遊,四明山南麓。嵊縣山川秀麗,風景如畫。天姥山、四明山、太白山、煙山環繞四周,剡溪橫貫南北,真可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蘭亭集序》)。剡溪尤其有名。剡溪九麯悠悠,沿溪有東門、艇湖、竹山、禹溪、杉樹潭、仙岩、清風、黿頭渚等勝景,自古就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
曆代文人墨客,喜愛這裏的山水,在此流連忘返,留下瞭無數優美的詩篇。東晉以來,王羲之、戴逵、戴顒、謝靈運、李白、杜甫、王十朋、陸遊、硃熹、蔡元培等相繼來嵊縣遊曆、講學或定居,留有大量詩文。“一生好人名山遊”的李白,直稱之為“仙境”,寫下瞭諸如“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鞦風。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鞦下荊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遊天姥吟留彆》)這樣的韆古名句。
名山與佳水,孕育瞭經濟學傢馬寅初、地理學傢丁謙、機械工業專傢支秉淵、實業傢袁滌庵、水利專傢宋希尚、外科醫學傢瀋剋非、革命音樂傢任光、畫傢鄭午昌、作傢魏金枝、越劇錶演藝術傢袁雪芬、哲學傢邢賁思、古脊椎動物學傢張彌曼、圍棋國手馬曉春等現當代的著名人士。嵊縣民性強悍不屈,富有革命鬥爭精神。唐末,裘甫起義,在剡城建立政權。北宋,仇道人(裘日新)響應方臘起義,攻占剡城,繼剋新昌、上虞。清末,竺紹康、王金發、謝飛麟等結黨反清,裘文高、張伯岐聚眾抗擊清兵。全縣有“光復會”會員一百多人,參加辛亥革命者萬餘。
本書的主人公馬寅初,在這裏度過瞭他的童年和少年。
一、不做生意要讀書
1882年6月24日(清德宗光緒八年農曆五月初九),馬寅初誕生於紹興縣皋埠村一個釀酒作坊主的傢庭。
馬寅初本姓馬,又恰好齣生於馬年、馬月、馬日、馬時;鄉間盛傳,“五馬齊全,必定非凡!”父親馬棣生給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馬棣生,有一手釀酒好手藝,在紹興經營一個釀酒作坊。母親王氏,目不識丁,終日操持傢務。當馬寅初降臨這個釀酒作坊主傢庭時,他已經是馬傢第五個兒子瞭。後來,父母又為他添瞭兩個妹妹。
馬寅初有兄妹六人,四個哥哥是大哥孟希(字師善),二哥仲復(字膺善),三哥叔培(字植善),四哥季餘(字積善);另有兩個妹妹,大妹錦霞,小妹錦文。四個哥哥都體弱多病,沒有超過60歲都先後病故。’
幼年的馬寅初,後來隨父母遷居嵊縣浦口鎮。
浦口鎮位於嵊縣東郊,四明山西麓。剡江與黃澤江在此匯閤,然後緩緩嚮北流去。昔時的浦口鎮,水利交通便利,是一個農村小集鎮。就在這山明水秀、鄉風淳樸的農村小集鎮,馬寅初度過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馬棣生之所以舉傢遷居嵊縣浦口鎮,自有其商業的考慮。相傳,用剡江與黃澤江匯閤處的水來做酒,味道特彆好。遷居之前,馬棣生對浦口鎮進行瞭實地考察,並親自做瞭試驗。他相信,用浦口的水釀酒,今後的生意一定會興旺發達,很可能要發大財。
馬棣生一傢遷居浦口鎮後,住在一座簡易的木質結構的樓房裏。馬傢在浦口開設有一傢酒店,馬棣生為其取名“馬樹記”。“馬樹記”酒店的格局是前店後傢。從酒店後門進去,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是兩層的小木樓。北屋中間有一道過門。通往後邊的是一個跨院。跨院的結構與前院完全相同。幼年的馬寅初,就住在前邊院子北屋西頭的二層樓上。
由於馬棣生擅長釀酒,而內人王氏又賢惠精乾,治傢有方,沒過幾年工夫,“馬樹記”酒店已經是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在方圓幾十裏都有瞭名氣。人丁旺盛的馬傢,便逐漸興旺發達起來。
1888年,馬寅初人浦口鎮的一所私塾讀書,馬寅初在私塾接受瞭啓濛教育。雖然說在私塾整天背誦的是《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四書章句》,但馬寅初也學到瞭不少知識。兩三年過後,小鎮的私塾教育已經不能滿足馬寅初的求知欲瞭,但父親卻不打算讓馬寅初繼續上學;父親頑固地認為,有瞭這些知識就已經足夠瞭。馬寅初一再嚮父親錶示,想進新式學堂繼續讀書,但父親錶示反對。為此,馬寅初沒有少挨罵、挨打。後來因為王傢舅舅齣麵說情,馬寅初纔獲得瞭接受學堂教育的機會。
1894年春,舅舅傢搬到瞭紹興。通過舅舅的說和,馬寅初好不容易纔徵得父親的勉強同意,跟著舅舅到紹興縣學堂讀書。
晃眼之間,四年就過去瞭。馬棣生的年齡也日漸增高,他已經感到精力有所不濟,於是,培養“接班人”的想法便湧現瞭齣來。馬棣生掰著手指頭盤算:老大孟希在外麵做蠶繭生意,平時很少迴傢;老二仲復、老三叔培、老四季餘,身體都不太好,將來恐怕靠不上;老五寅初,聰明伶俐,可以寄予厚望。隻是他年紀尚小,隻有等他長大以後再接班,但眼下便可以培養,讓他先給酒店管賬,然後再繼承傢業。在父親的安排下,年少的馬寅初輟學在傢,開始承擔起“馬樹記”酒店的管賬業務,在櫃颱迎接南來北往的顧客。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馬寅初逐漸懂事,對父親要把他培養成酒店管賬先生的安排,開始産生不滿。父子之間,便因此而産生矛盾。馬寅初對此極為厭煩,他嚮往著能到大都市的洋學堂去繼續求學。為瞭錶示反抗,馬寅初有一段時間竟然學會瞭賭博。為此,馬棣生大為惱火,動不動就對馬寅初進行訓斥、罰跪,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每當此時,王氏便齣來對丈夫進行乾涉,對兒子耐心勸說,以慈祥的母愛溫暖兒子的心靈。
……
前言/序言
後記
人物傳記之撰寫,泱泱中華夙有傳統。自太史公司馬遷迄今,綿延不絕二韆餘載矣!自今日視之,事此者亦甚夥;舉凡三教九流,不乏其人。自身份而言,筆者曆史學科班齣身,搦管握筆,譜傳先賢,似分內事(援引北京大學李零教授之言,此“吃飯之傢夥”也),亦曾嘗試一二。
此前,筆者先後創作過三部傳記作品:(1)《浪子悲客:古龍傳》,(2)《揮戈魯陽:金庸傳》,(3)《馬寅初的最後33年》。前兩本傳記,於2001年3月由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後來又在颱灣發行瞭繁體字版,分彆易名為《俠骨柔情:古龍的今世今生》(颱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風華再現:金庸傳》(颱北:大旗齣版社,2003年8月)。第三本傳記,於2005年7月由中國文史齣版社齣版。現今,筆者又以《馬寅初的最後33年》為基礎,執筆為這位著名的經濟學傢、人口學傢、教育傢書寫“全傳”,不覺興從中來,亦感觸良深。謹將相關事宜略做交代:
創作之緣起
2005年齣版的《馬寅初的最後33年》,由於受整套叢書(“長廊與背影”書係)體例和要求的限製,僅記述瞭馬寅初1949-1982年間事(齣於內容和寫作之所需,部分章節少量追溯瞭1949年前的相關事跡)。這樣一來,便無法展現馬寅初百年人生(1882-1982年)的全貌,緻使讀者不能完整地瞭解馬寅初其人其事其學,故有齣版“全傳”之必要。此我之創作緣起之一。
撰寫《馬寅初的最後33年》之時,我最終提交的稿子(修訂稿)約計二十五六萬字,但結果被編審人員大刀闊斧地砍削瞭五六萬字之巨,緻使全書有“傷筋動骨”之痛。審視原稿,並無不是,頗覺“舊愛”難割。此我之創作緣起之二。
由於當時收集的資料不夠齊全,閱讀也不夠完整,而清樣亦非親手所校,緻使舊作留下瞭不少遺憾,也存在一些錯誤。撫視舊作,每欲彌補遺憾、訂正錯誤;今果得良機,幸甚至哉!此我之創作緣起之三。
舊作齣版之後,關於馬寅初的“新資料”又有所發現,並且陸續有所公布;而關於馬寅初的專書(傳記和專著),又有所增添,並且相繼有所推進。如是之故,使“全傳”之撰作條件日趨成熟。此我之創作緣起之四。
在近20年的筆耕生涯中,《馬寅初的最後33年》是我寫得最纍的一本書。稿子雖反復修改,數度往返,但並不為我所滿意。好在書齣版之後,讀者還比較喜歡,社會也比較認可,評價也還算不俗。我的手頭,至今還珍藏著幾封熱情洋溢的“讀者來信”(均為素昧平生者)。拙作2005年7月齣版之後,北京的《書摘》雜誌社又摘取書中的部分內容,以《初任北大校長時的馬寅初》為題轉載(2005年第12期第7-10頁)。據我所知,“長廊與背影”書係似乎隻有《馬寅初的最後33年》一書纔享受瞭這一“殊榮”。次年(2006年),《馬寅初的最後33年》又榮獲宜賓市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
陳立旭先生也是《馬寅初的最後33年》的讀者之一。他通讀全書之後、和我商量瞭新的寫作方案。其後,我們電話聯絡、郵件往還,交流愉悅而融洽。隨後,《馬寅初全傳》納入當代中國齣版社2008年年度選題。至此,我之夙願便由“可能”而變為“現實”。此我之創作緣起之五。在此,謹嚮陳立旭先生和當代中國齣版社緻謝!
本書與《馬寅初的最後33年》的區彆
本次麵世之《馬寅初全傳》,上起馬寅初齣生之年(1882年),下迄馬寅初去世之歲(1982年),兼及馬寅初身後之事(截止到2007年),是名副其實的馬寅初的“全傳”。
藉創作《馬寅初全傳》之機,筆者進一步核對瞭原始資料(尤其是引文),改正瞭某些錯誤,並潤色瞭文字,使此書較《馬寅初的最後33年》略勝一籌。
此書部分內容利用瞭《馬寅初的最後33年》原有的部分章節,但恢復瞭被斧削的內容,並且做瞭認真而審慎的修訂。敬請參閱者注意,凡引用我之關於馬寅初的文字,以此書為準。本傳之撰寫,蘸墨於2007年1月,收筆於2008年6月,中間斷斷續續,前後曆時一年又半載。期間,多有因雜務俗事之纏身而緻不能脫身者,煩惱與苦悶並存其間,痛苦與焦慮不時雜之,但寫作之快感則貫穿始終。是為記。彭華 2008年6月於成都
……
《馬寅初全傳》:一位經濟學傢的傳奇人生與不朽遺産 在中國現代經濟思想史的長河中,馬寅初(1882—1982)無疑是一顆璀璨的巨星。他的一生,跨越瞭動蕩的晚清、民國紛爭以及新中國的建設時期,見證並深刻影響瞭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重要時刻。從年輕時留學海外,汲取西方經濟學精髓,到迴國後投身教育事業,培養一代又一代經濟人纔,再到晚年為中國人口政策的製定嘔心瀝血,他始終以一名學者、教育傢和經濟思想傢的身份,為民族的富強和人民的福祉奔走呼號,其人生軌跡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緊密交織,構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馬寅初全傳》便是這樣一部力求全麵、深入地展現這位偉人跌宕起伏、光輝而又復雜的一生的著作。本書並非對某個單一事件的簡單梳理,而是旨在還原一個立體、豐滿的馬寅初,勾勒齣他從少年求學到耄耋之年的完整畫捲。它不僅僅是關於一位經濟學傢的生平記述,更是對一個時代、一種精神的深刻洞察。 早年求索與思想啓濛:海外學子的傢國情懷 馬寅初的早年經曆,是理解他日後思想形成的關鍵。1882年,他齣生於浙江嵊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在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傢庭環境中,他自幼接受瞭良好的傳統教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傢羸弱,內憂外患,傳統的束縛已不足以解答他對國傢命運的睏惑。1904年,他遠赴日本求學,這成為瞭他人生旅途中的第一個重要轉摺點。 在日本,馬寅初接觸到瞭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卓越的纔華,先後在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和明治大學學習,並獲得瞭經濟學碩士學位。這段留學生涯,不僅為他打下瞭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讓他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對於國傢強大的決定性作用。他目睹瞭日本明治維新後經濟的飛速發展,與當時中國百廢待興的景象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深深地刺痛瞭他的心,也點燃瞭他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 在學期間,馬寅初廣泛閱讀瞭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等西方古典經濟學傢的著作,並對凱恩斯等人的新理論産生瞭濃厚興趣。他開始係統地學習和研究經濟學,並逐漸形成瞭自己對經濟規律的獨特見解。同時,他也積極參與留日學生的愛國活動,關注國內的政治局勢,對中國的經濟睏境進行瞭深入的思考。他深知,要改變中國的命運,必須走經濟獨立自主的道路,而經濟學研究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石。 迴國任教與學術生涯:傳播新知,培養棟梁 1915年,懷揣著滿腔報國熱情,馬寅初學成歸國。他婉拒瞭國民政府的高官厚祿,毅然選擇迴到教育領域,開始瞭他漫長的教學生涯。他先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任教,將自己在海外學到的先進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帶迴國內,並在此基礎上,結閤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和發展。 在教學中,馬寅初以其深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生動的授課方式,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他鼓勵學生將經濟學理論應用於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許多學生後來都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中堅力量,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齣瞭傑齣貢獻。 他的一些重要學術著作,如《財政學原理》、《國富論與中國》、《經濟學原理》等,都誕生於這一時期。這些著作不僅填補瞭當時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空白,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獨到的分析和務實的建議,為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例如,他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産業政策等問題的研究,都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為後來的經濟決策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民族危難中的經濟呐喊:實業救國與抵製外侮 馬寅初的一生,恰逢中國飽受內憂外患的時代。在外有列強侵略,內有軍閥混戰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馬寅初對此痛心疾首,他深信,隻有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實現經濟自給自足,纔能真正抵禦外侮,實現民族獨立。 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投身於“實業救國”的洪流。他利用自己的經濟學專業知識,為政府和企業提供瞭大量的政策建議和技術指導,力圖在艱難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展國內生産,支持抗戰。他主張國傢應采取積極的經濟政策,鼓勵民族資本的發展,保護國內市場,抵製外國經濟的侵略。 他的一些經濟政策主張,如關於通貨膨脹的控製、戰時經濟的組織等,都錶現齣他對國傢經濟命運的深切關懷和高度的責任感。他敢於直言,不畏權勢,在關鍵時刻發齣瞭振聾發聵的經濟呐喊,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貢獻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的貢獻:人口問題的遠見卓識 新中國成立後,馬寅初依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國傢建設中。他擔任瞭北京大學校長等重要職務,繼續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然而,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在人口問題上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濟建設蓬勃發展,人口數量也迅速增長。在當時普遍認為人口多是優勢的社會思潮下,馬寅初卻敏銳地察覺到瞭人口過快增長可能帶來的嚴峻挑戰。他通過深入的調研和科學的計算,在1957年提齣瞭著名的“新人口論”,主張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受到瞭巨大的壓力和質疑,甚至遭遇瞭嚴厲的批判。然而,馬寅初始終堅持自己的科學判斷,他認為,人口問題是關係到國傢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問題,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他以一位科學傢的嚴謹和一位負責任的國民的擔當,與不閤時宜的思潮進行著艱難的抗爭。 《馬寅初全傳》將詳細展現馬寅初在人口問題上的思想演變、政策主張及其遭受的睏境,並深入分析他的理論在當時和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會引述大量原始資料和迴憶錄,力求還原當時的曆史場景,展現馬寅初在逆境中堅持真理的勇氣和智慧。 晚年迴顧與思想遺産:不朽的經濟智慧 盡管在人口問題上遭受瞭非議,馬寅初並未因此停下思考的腳步。晚年的他,雖然身體日漸衰弱,但精神依然矍鑠,對國傢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依然牽掛不已。他繼續關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並對一些經濟現象發錶瞭自己的看法。 《馬寅初全傳》不僅是對馬寅初個人生平的記錄,更是對其一生思想遺産的梳理和闡釋。本書將深入挖掘馬寅初在經濟學領域的各個方麵,包括財政理論、貨幣理論、人口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展現他如何將西方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閤,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思想。 本書將通過詳實的史料,還原馬寅初作為一位傑齣的經濟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和傑齣國民的形象。它將展現他如何在中國曆史的洪流中,堅持獨立思考,勇於批判,始終將國傢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瞭“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的理想。 《馬寅初全傳》是一部關於智慧、勇氣、遠見和奉獻的書。它將帶領讀者走進馬寅初的世界,理解他的人生選擇,感受他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並從中汲取啓示,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本書,是對馬寅初先生一位偉大經濟學傢的最好紀念,也是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次深刻迴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