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全传 [A Biography of Yinchu Ma]

马寅初全传 [A Biography of Yinchu M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华 著
图书标签:
  • 马寅初
  • 历史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经济史
  • 教育史
  • 学术著作
  • 人物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7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963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iography of Yinchu M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寅初,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成就卓著的人口学家,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家喻户晓的爱国人士,他一生跌宕起伏,颇富传奇色彩,人称“五马奇人”。
马寅初,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内容简介

《马寅初全传》总共跨越125年——上起马寅初出生之年(1882年),下迄马寅初去世之岁(1982年),兼及马寅初身后之事(截止于2007年)。内容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马寅初百年人生的全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马寅初其人其事其学。本次推出的《马寅初传》,是一部名符其实的马寅初的“全传”。
马寅初一生历经了三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 满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生平跨越一个多世纪,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作者简介

彭华(1969- ),男,笔名彭印川。四川丹棱(今属眉山市)人。1992、1999、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11月晋升为讲师,2000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巴蜀文化研究。
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孔孟学报》(台北)、《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著作五种七部——《燕国史稿》(2005年)、《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2007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2005年)、《浪子悲客:古龙传》(2001年)、《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台湾繁体字版,2004年)、《挥戈鲁阳:金庸传》(2001年)、《风华再现:金庸传》(台湾繁体字版,2003年)等;参编著作三部——《国史纲要》2004年、《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第一卷《中国古代文明起源》(2007年)、《中外历史故事》(2004年)等;主编著作三部——《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2008年,主编之一)、《思想家》第二辑(2006年,副主编)、《唐学论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 上下册,(2006年,副主编)。另在《行为科学》、《现代交际》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三十余篇。
《燕国史稿》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6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获宜宾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艰难的求学之路
一、不做生意要读书
二、灯芯一根心中亮
三、负笈西洋取真经
第二章 正义的大学教授
一、一不做官,二不发财
二、修身治学,为国为民
三、禁烟禁赌,抵制洋货
四、立法委员,正义呼声
第三章 山城的“狮子吼”
一、一则“严正声明”
二、“征发国难财者税”
三、幽禁与软禁
四、莫做“真空管”
第四章 为民主而斗争
一、“较场口暴行”
二、“又作狮子吼”
三、“急起自救”
四、“坐牢,我也要去!”
第五章 神秘的千里大转移
一、神秘的“大菜师傅”
二、愉悦的“知北游”
三、古都焕发新春
第六章 为世界和平而奔波
一、世界和平大会的由来
二、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
三、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
四、“努力完成抗美援朝任务”
第七章 浙江大学的“新创造”
一、与浙江大学的缘分
二、就任浙江大学校长
三、“这是一个新创造”
四、社会工作与校长事务
五、高校“教职员联合会”
六、凤凰山祭扫烈士墓
七、“爱惜人才的好领导”
第八章 北京大学的“工作任务”
一、新时期的北大校长
二、学习政治,改造思想
三、政界要人与北京大学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
五、关怀青年健康成长
六、七旬老翁学俄文
第九章 为新中国筹谋划策
一、百废待兴,出谋划策
二、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三、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四、“大小团团转”理论
第十章 石破天惊的“新人口论”
一、催生“新人口论”的土壤
二、“新人口论”的逐渐形成
三、“新人口论”的破土而出
四、“新人口论”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坚决维护学术的尊严
一、有惊有险的1957年
二、声势浩大的批马运动
三、单身匹马,誓死应战
四、从“请求”到“毁灭”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自强不息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
二、奋力写《农书》
三、豹隐又废残
四、大风暴来临
第十三章 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
一、围绕手术的争论
二、“中国肿瘤医学之父”
三、深情的关怀
四、痛别周总理
第十四章 冤案平反,真金重光
一、坚持真理,隐约可闻
二、历史巨变,欢欣鼓舞
三、冤案平反的前前后后
四、惨痛而沉重的历史教训
第十五章 生前身后名
一、姗姗来迟的荣誉
二、百岁学者庆高寿
三、马老安详地走了
四、身前身后事,千秋有评说
附录:
马寅初生平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绍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但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名人辈出。
美丽的浦阳江和湍急的曹娥江,流淌过这片神奇的大地,然后蜿蜒入海。绵延不绝的会稽山,重峦叠嶂,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哺育了这里的居民,赐予他们灵气,赋予他们风骨,编织出一道道绚丽而迷人的文化风景线。
杰出的东汉哲学家王充,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均诞生于绍兴。一代“书圣”王羲之,曾经在兰亭“曲水流觞”,并乘兴挥毫泼墨,于是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近现代的绍兴,更是群星璀璨。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自号“鉴湖女侠”的革命家秋瑾、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卓越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均为绍兴人。正因如此,毛泽东称绍兴为“名士之乡”。
本书的主人公,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也出生在这里。
嵊县(今嵊州市),地处江南水乡绍兴地区(今绍兴市)的东南边。
嵊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南麓。嵊县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天姥山、四明山、太白山、烟山环绕四周,剡溪横贯南北,真可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剡溪尤其有名。剡溪九曲悠悠,沿溪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鼋头渚等胜景,自古就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
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这里的山水,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东晋以来,王羲之、戴逵、戴颙、谢灵运、李白、杜甫、王十朋、陆游、朱熹、蔡元培等相继来嵊县游历、讲学或定居,留有大量诗文。“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直称之为“仙境”,写下了诸如“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千古名句。
名山与佳水,孕育了经济学家马寅初、地理学家丁谦、机械工业专家支秉渊、实业家袁涤庵、水利专家宋希尚、外科医学家沈克非、革命音乐家任光、画家郑午昌、作家魏金枝、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哲学家邢贲思、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围棋国手马晓春等现当代的著名人士。嵊县民性强悍不屈,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唐末,裘甫起义,在剡城建立政权。北宋,仇道人(裘日新)响应方腊起义,攻占剡城,继克新昌、上虞。清末,竺绍康、王金发、谢飞麟等结党反清,裘文高、张伯岐聚众抗击清兵。全县有“光复会”会员一百多人,参加辛亥革命者万余。
本书的主人公马寅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一、不做生意要读书
1882年6月24日(清德宗光绪八年农历五月初九),马寅初诞生于绍兴县皋埠村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庭。
马寅初本姓马,又恰好出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父亲马棣生给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马棣生,有一手酿酒好手艺,在绍兴经营一个酿酒作坊。母亲王氏,目不识丁,终日操持家务。当马寅初降临这个酿酒作坊主家庭时,他已经是马家第五个儿子了。后来,父母又为他添了两个妹妹。
马寅初有兄妹六人,四个哥哥是大哥孟希(字师善),二哥仲复(字膺善),三哥叔培(字植善),四哥季余(字积善);另有两个妹妹,大妹锦霞,小妹锦文。四个哥哥都体弱多病,没有超过60岁都先后病故。’
幼年的马寅初,后来随父母迁居嵊县浦口镇。
浦口镇位于嵊县东郊,四明山西麓。剡江与黄泽江在此汇合,然后缓缓向北流去。昔时的浦口镇,水利交通便利,是一个农村小集镇。就在这山明水秀、乡风淳朴的农村小集镇,马寅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马棣生之所以举家迁居嵊县浦口镇,自有其商业的考虑。相传,用剡江与黄泽江汇合处的水来做酒,味道特别好。迁居之前,马棣生对浦口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亲自做了试验。他相信,用浦口的水酿酒,今后的生意一定会兴旺发达,很可能要发大财。
马棣生一家迁居浦口镇后,住在一座简易的木质结构的楼房里。马家在浦口开设有一家酒店,马棣生为其取名“马树记”。“马树记”酒店的格局是前店后家。从酒店后门进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是两层的小木楼。北屋中间有一道过门。通往后边的是一个跨院。跨院的结构与前院完全相同。幼年的马寅初,就住在前边院子北屋西头的二层楼上。
由于马棣生擅长酿酒,而内人王氏又贤惠精干,治家有方,没过几年工夫,“马树记”酒店已经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方圆几十里都有了名气。人丁旺盛的马家,便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888年,马寅初人浦口镇的一所私塾读书,马寅初在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虽然说在私塾整天背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章句》,但马寅初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两三年过后,小镇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马寅初的求知欲了,但父亲却不打算让马寅初继续上学;父亲顽固地认为,有了这些知识就已经足够了。马寅初一再向父亲表示,想进新式学堂继续读书,但父亲表示反对。为此,马寅初没有少挨骂、挨打。后来因为王家舅舅出面说情,马寅初才获得了接受学堂教育的机会。
1894年春,舅舅家搬到了绍兴。通过舅舅的说和,马寅初好不容易才征得父亲的勉强同意,跟着舅舅到绍兴县学堂读书。
晃眼之间,四年就过去了。马棣生的年龄也日渐增高,他已经感到精力有所不济,于是,培养“接班人”的想法便涌现了出来。马棣生掰着手指头盘算:老大孟希在外面做蚕茧生意,平时很少回家;老二仲复、老三叔培、老四季余,身体都不太好,将来恐怕靠不上;老五寅初,聪明伶俐,可以寄予厚望。只是他年纪尚小,只有等他长大以后再接班,但眼下便可以培养,让他先给酒店管账,然后再继承家业。在父亲的安排下,年少的马寅初辍学在家,开始承担起“马树记”酒店的管账业务,在柜台迎接南来北往的顾客。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寅初逐渐懂事,对父亲要把他培养成酒店管账先生的安排,开始产生不满。父子之间,便因此而产生矛盾。马寅初对此极为厌烦,他向往着能到大都市的洋学堂去继续求学。为了表示反抗,马寅初有一段时间竟然学会了赌博。为此,马棣生大为恼火,动不动就对马寅初进行训斥、罚跪,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每当此时,王氏便出来对丈夫进行干涉,对儿子耐心劝说,以慈祥的母爱温暖儿子的心灵。
……

前言/序言

  后记
  人物传记之撰写,泱泱中华夙有传统。自太史公司马迁迄今,绵延不绝二千余载矣!自今日视之,事此者亦甚夥;举凡三教九流,不乏其人。自身份而言,笔者历史学科班出身,搦管握笔,谱传先贤,似分内事(援引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之言,此“吃饭之家伙”也),亦曾尝试一二。
  此前,笔者先后创作过三部传记作品:(1)《浪子悲客:古龙传》,(2)《挥戈鲁阳:金庸传》,(3)《马寅初的最后33年》。前两本传记,于2001年3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来又在台湾发行了繁体字版,分别易名为《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台北:大都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风华再现:金庸传》(台北:大旗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本传记,于2005年7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现今,笔者又以《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为基础,执笔为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书写“全传”,不觉兴从中来,亦感触良深。谨将相关事宜略做交代:
  创作之缘起
  2005年出版的《马寅初的最后33年》,由于受整套丛书(“长廊与背影”书系)体例和要求的限制,仅记述了马寅初1949-1982年间事(出于内容和写作之所需,部分章节少量追溯了1949年前的相关事迹)。这样一来,便无法展现马寅初百年人生(1882-1982年)的全貌,致使读者不能完整地了解马寅初其人其事其学,故有出版“全传”之必要。此我之创作缘起之一。
  撰写《马寅初的最后33年》之时,我最终提交的稿子(修订稿)约计二十五六万字,但结果被编审人员大刀阔斧地砍削了五六万字之巨,致使全书有“伤筋动骨”之痛。审视原稿,并无不是,颇觉“旧爱”难割。此我之创作缘起之二。
  由于当时收集的资料不够齐全,阅读也不够完整,而清样亦非亲手所校,致使旧作留下了不少遗憾,也存在一些错误。抚视旧作,每欲弥补遗憾、订正错误;今果得良机,幸甚至哉!此我之创作缘起之三。
  旧作出版之后,关于马寅初的“新资料”又有所发现,并且陆续有所公布;而关于马寅初的专书(传记和专著),又有所增添,并且相继有所推进。如是之故,使“全传”之撰作条件日趋成熟。此我之创作缘起之四。
  在近20年的笔耕生涯中,《马寅初的最后33年》是我写得最累的一本书。稿子虽反复修改,数度往返,但并不为我所满意。好在书出版之后,读者还比较喜欢,社会也比较认可,评价也还算不俗。我的手头,至今还珍藏着几封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均为素昧平生者)。拙作2005年7月出版之后,北京的《书摘》杂志社又摘取书中的部分内容,以《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马寅初》为题转载(2005年第12期第7-10页)。据我所知,“长廊与背影”书系似乎只有《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一书才享受了这一“殊荣”。次年(2006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又荣获宜宾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陈立旭先生也是《马寅初的最后33年》的读者之一。他通读全书之后、和我商量了新的写作方案。其后,我们电话联络、邮件往还,交流愉悦而融洽。随后,《马寅初全传》纳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年度选题。至此,我之夙愿便由“可能”而变为“现实”。此我之创作缘起之五。在此,谨向陈立旭先生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致谢!
  本书与《马寅初的最后33年》的区别
  本次面世之《马寅初全传》,上起马寅初出生之年(1882年),下迄马寅初去世之岁(1982年),兼及马寅初身后之事(截止到2007年),是名副其实的马寅初的“全传”。
  借创作《马寅初全传》之机,笔者进一步核对了原始资料(尤其是引文),改正了某些错误,并润色了文字,使此书较《马寅初的最后33年》略胜一筹。
  此书部分内容利用了《马寅初的最后33年》原有的部分章节,但恢复了被斧削的内容,并且做了认真而审慎的修订。敬请参阅者注意,凡引用我之关于马寅初的文字,以此书为准。本传之撰写,蘸墨于2007年1月,收笔于2008年6月,中间断断续续,前后历时一年又半载。期间,多有因杂务俗事之缠身而致不能脱身者,烦恼与苦闷并存其间,痛苦与焦虑不时杂之,但写作之快感则贯穿始终。是为记。彭华 2008年6月于成都
  ……




《马寅初全传》:一位经济学家的传奇人生与不朽遗产 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的长河中,马寅初(1882—1982)无疑是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一生,跨越了动荡的晚清、民国纷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时期,见证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从年轻时留学海外,汲取西方经济学精髓,到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经济人才,再到晚年为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呕心沥血,他始终以一名学者、教育家和经济思想家的身份,为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奔走呼号,其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紧密交织,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马寅初全传》便是这样一部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这位伟人跌宕起伏、光辉而又复杂的一生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个单一事件的简单梳理,而是旨在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马寅初,勾勒出他从少年求学到耄耋之年的完整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经济学家的生平记述,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深刻洞察。 早年求索与思想启蒙:海外学子的家国情怀 马寅初的早年经历,是理解他日后思想形成的关键。1882年,他出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环境中,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羸弱,内忧外患,传统的束缚已不足以解答他对国家命运的困惑。1904年,他远赴日本求学,这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日本,马寅初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先后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和明治大学学习,并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段留学生涯,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让他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强大的决定性作用。他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点燃了他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在学期间,马寅初广泛阅读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并对凯恩斯等人的新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经济规律的独特见解。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关注国内的政治局势,对中国的经济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深知,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走经济独立自主的道路,而经济学研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 回国任教与学术生涯:传播新知,培养栋梁 1915年,怀揣着满腔报国热情,马寅初学成归国。他婉拒了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毅然选择回到教育领域,开始了他漫长的教学生涯。他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任教,将自己在海外学到的先进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带回国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教学中,马寅初以其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鼓励学生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一些重要学术著作,如《财政学原理》、《国富论与中国》、《经济学原理》等,都诞生于这一时期。这些著作不仅填补了当时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空白,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独到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为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他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为后来的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民族危难中的经济呐喊:实业救国与抵制外侮 马寅初的一生,恰逢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时代。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马寅初对此痛心疾首,他深信,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实现经济自给自足,才能真正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的洪流。他利用自己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建议和技术指导,力图在艰难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展国内生产,支持抗战。他主张国家应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民族资本的发展,保护国内市场,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他的一些经济政策主张,如关于通货膨胀的控制、战时经济的组织等,都表现出他对国家经济命运的深切关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在关键时刻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经济呐喊,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人口问题的远见卓识 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他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继续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他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在人口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在当时普遍认为人口多是优势的社会思潮下,马寅初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严峻挑战。他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计算,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质疑,甚至遭遇了严厉的批判。然而,马寅初始终坚持自己的科学判断,他认为,人口问题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他以一位科学家的严谨和一位负责任的国民的担当,与不合时宜的思潮进行着艰难的抗争。 《马寅初全传》将详细展现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的思想演变、政策主张及其遭受的困境,并深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会引述大量原始资料和回忆录,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展现马寅初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智慧。 晚年回顾与思想遗产:不朽的经济智慧 尽管在人口问题上遭受了非议,马寅初并未因此停下思考的脚步。晚年的他,虽然身体日渐衰弱,但精神依然矍铄,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依然牵挂不已。他继续关注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并对一些经济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马寅初全传》不仅是对马寅初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对其一生思想遗产的梳理和阐释。本书将深入挖掘马寅初在经济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财政理论、货币理论、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展现他如何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思想。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马寅初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杰出国民的形象。它将展现他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理想。 《马寅初全传》是一部关于智慧、勇气、远见和奉献的书。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马寅初的世界,理解他的人生选择,感受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思想,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是对马寅初先生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次深刻回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马寅初全传》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对马寅初先生固有的印象的鲜活个体。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马寅初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和在社会责任上的担当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学者,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才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书中对于他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度,如何进行科学的经济规划的思考,以及他因此所面临的争议和压力,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真理、敢于发声的知识分子的风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既有宏大的历史视角,也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

评分

《马寅初全传》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马寅初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他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之所以如此钟爱这本书,是因为它在展现马寅初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国家命运、社会变革时的思考与抉择。书中关于他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汲取养分,如何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态度和严谨考证。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刻意美化人物,而是力图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马寅初。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马寅初先生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学养有了更深刻的敬佩。

评分

这本《马寅初全传》着实是一次令人沉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传记那样,只是枯燥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叙事性的笔触,将马寅初先生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马寅初先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作者在处理史料方面可谓是功力深厚,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交代,也有微观的人物细节描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马寅初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贡献的篇章。他作为经济学家,对教育的热情和投入同样令人钦佩。他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对教育理念的思考,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先驱者的远见卓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仅仅是“人口论”的马寅初,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致力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教育家和实干家。书中对于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的描写,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思想界、学术界的交流图景,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

说实话,在读《马寅初全传》之前,我对马寅初先生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只言片语,总觉得他是一个比较严肃、刻板的学者形象。然而,这本传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展现的马寅初,是一个充满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敢于直言,他的不屈不挠,都让我肃然起敬。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他晚年遭受的磨难的描写所触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能够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是何其强大!这本书的文笔流畅,叙事性极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民族在动荡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坚守信念、贡献力量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对“勇气”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马寅初先生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人口论”这三个字,仿佛那就是他一生全部的注脚。然而,当我翻开这本《马寅初全传》,我惊奇地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马寅初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他并非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跌宕起伏。从少年时代在异国他乡求学,到回国后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再到晚年因坚持真理而经历的风雨,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马寅初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坚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的描写所打动。他深知经济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民生国计的根本。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建言献策,如何面对现实的复杂性,这些都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了解一个人的传记,不如说是在回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

评分

中规中矩的学人传记著作。

评分

老婆1我搜哦漏owl咯QZZN哦哦

评分

好就是好,京东就是好,好就是好,京东就是好,好就是好,京东就是好。

评分

很开心的一次购物 值得 值得值得

评分

可以,网上推荐,外观新,慢慢看

评分

活动时屯书,慢慢阅读。

评分

好便宜的书。都是特价。虽然不认识他。

评分

老婆1我搜哦漏owl咯QZZN哦哦

评分

好便宜的书。都是特价。虽然不认识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