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啜钢 著,李卫东 编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原理
  • 移动网络
  • 无线技术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天线技术
  • 通信工程
  • 5G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26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45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信息与通信工程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和应用技术。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CDMAIS-9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基础;最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一些研究热点进行了介绍。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尾处有习题和思考题。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可以作为信息与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并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另外,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3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概述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方法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多径传播模型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最小移频键控
3.2.1 相位连续的2FSK
3.2.2 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功率谱
3.4 相位调制
3.4.1 二相调制
3.4.2 四相调制
3.4.3 偏移四相调制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3.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3.5.4 互交频分复用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4.1 序
4.2 分集技术
4.2.1 宏观分集
4.2.2 微观分集的类型
4.2.3 分集的合并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较
4.2.5 分集对数字移动通信误码的影响
4.3 信道编码
4.3.1 序
4.3.2 分组码
4.3.3 卷积码
4.3.4 Turbo码
4.4 均衡技术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线性均衡器
4.4.3 自适应均衡器
4.5 扩频通信
4.5.1 伪噪声序列
4.5.2 扩频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径干扰和RAKE接收机
4.5.4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5.3 多址接入技术
5.4 码分多址关键技术
5.4.1 扩频通信基础
5.4.2 地址码技术
5.4.3 扩频码的同步
5.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6 切换、位置更新
5.6.1 切换技术
5.6.2 位置更新
5.7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原理
5.7.1 概述
5.7.2 接纳控制
5.7.3 动态信道分配
5.7.4 负载控制
5.7.5 分组调度
5.8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GSM和CDMA IS-95系统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6.2 GSM系统的结构
6.3 GSM系统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6.3.3 突发脉冲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6.4.3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6.4.4 GSM系统中语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6.5 GSM的信令协议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议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议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过程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6.6.5 安全措施
6.6.6 计费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6.7.1 概述
6.7.2 GPRS的业务
6.7.3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6.7.5 GPRS的空中接口
6.8 CDMA IS-95系统
6.8.1 CDMA IS-95工作频段和系统时间
6.8.2 CDMA IS-95前向链路
6.8.3 CDMA IS-95反向链路
6.8.4 CDMA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6.8.5 CDMA IS-95中的软切换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cdma2000 1x、WCDMA和TD-SCDMA系统
7.1 cdma2000 1x系统
7.1.1 概述
7.1.2 cdma2000体系结构
7.1.3 cdma2000空中接口概述
7.1.4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物理层
7.1.5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2层
7.1.6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3层
7.1.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与系统切换
7.1.8 cdma2000 1x网络技术概述
7.2 WCDMA系统
7.2.1 WCDMA的标准体系
7.2.2 WCDMA的信道结构
7.2.3 WCDMA的扩频和调制技术
7.2.4 WCDMA的信道编码、功率控制和切换
7.2.5 WCDMA的网络结构
7.3 TD-SCDMA系统
7.3.1 TD-SCDMA概述
7.3.2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7.3.3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
7.3.4 TD-SCDMA系统的帧结构
7.3.5 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
7.3.6 TD-SCDMA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基础
8.1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
8.2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原理
8.2.1 规划与优化两者之间的分工
8.2.2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8.3 无线网络规划
8.3.1 无线网络规划的内涵
8.3.2 网络规划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8.3.3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及其系统设计与调整
8.3.4 CDMA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8.4 无线网络优化
8.4.1 无线网络优化的内涵
8.4.2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8.4.3 CDMA网络优化措施
8.4.4 CDMA系统中存在的最优化配置问题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
9.1 IMT-2000增强系统
9.1.1 概述
9.1.2 LTE系统
9.2 IMT-Advanced系统
9.2.1 概述
9.2.2 标准化现状
9.2.3 热点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索引

前言/序言


《人工智能:思维的奥秘与机器的崛起》 内容简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遥远幻想,而是深刻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力量。从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精准医疗的诊断工具到个性化推荐的娱乐平台,AI的身影无处不在,驱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下,人们不禁会问: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工作?它是否真的拥有“思维”?它的发展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人工智能:思维的奥秘与机器的崛起》一书,旨在拨开笼罩在AI身上的神秘面纱,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本书不回避AI技术的核心原理,但更侧重于阐述其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学习机制以及哲学意义,力图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基石——思维的模拟与学习的原理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人类自身的智能出发,探讨“思维”的本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推理?我们将审视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理解人类智能的复杂性,并以此为参照,勾勒出人工智能模仿和重现这些智能特质的可能性。 智能的定义与衡量: 我们将回顾图灵测试等经典的智能判断标准,并探讨其局限性。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AI研究中对“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分,以及不同类型智能(如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创造智能)的内涵。 机器学习的革命: 作为现代AI的核心驱动力,机器学习的原理将得到详细的阐述。从早期的统计学习方法,到如今席卷各个领域的深度学习,我们将循序渐进地解析各种关键算法,例如: 监督学习: 回归与分类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以及它们在图像识别、文本分类等任务中的应用。 无监督学习: 聚类与降维技术,如K-Means、主成分分析(PCA)等,以及它们在数据探索、异常检测中的价值。 强化学习: 代理与环境的交互,奖励与惩罚机制,动态规划、蒙特卡洛方法、时序差分学习(Q-learning, Deep Q-Networks (DQN))等,及其在游戏AI、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架构: 从多层感知机(MLP)到卷积神经网络(CNN),再到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LSTM, GRU),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网络结构如何模仿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对复杂模式的识别与提取。特别是,我们将深入探讨CNN在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RNN在处理序列数据(如文本、语音)中的强大能力。 数据的角色: 数据是AI的“燃料”。本书将强调高质量、大规模数据集在训练AI模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数据增强等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数据偏见问题及其对AI公平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场景与技术突破 理解了AI的基本原理后,本书将把目光投向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展示AI如何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我们将重点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AI应用领域,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计算机视觉: 从识别猫狗到理解复杂的场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我们将探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人脸识别、图像生成等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在安防监控、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NLP): 让机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是AI领域最艰巨也最令人兴奋的挑战之一。我们将深入分析词向量模型(Word2Vec, GloVe)、序列到序列模型(Seq2Seq)、Transformer架构(BERT, GPT系列)等NLP核心技术,并展示它们在机器翻译、文本摘要、情感分析、智能问答、对话系统等方面的强大能力。 语音识别与合成: 从Siri到Alexa,语音交互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讲解声学模型、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实现高精度、自然流畅的语音识别和合成。 推荐系统: “猜你喜欢”的背后,是复杂的AI算法在默默工作。我们将剖析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深度学习推荐模型等技术,并讨论它们在电商、社交媒体、内容平台等领域的重要性。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 AI是自动驾驶和高级机器人技术的关键赋能者。我们将探讨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等方面的AI技术,以及它们在提升交通安全、解放人类劳动力方面的潜力。 AI在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的颠覆: 除了上述通用技术,本书还将具体探讨AI在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例如: 医疗领域: AI辅助诊断(如癌症筛查)、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金融领域: 欺诈检测、风险评估、量化交易、智能投顾。 教育领域: 个性化学习平台、智能辅导、教育内容生成。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的未来——伦理、挑战与哲学思考 随着AI能力的不断增强,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伦理、安全和社会公平的讨论。《人工智能:思维的奥秘与机器的崛起》不会回避这些重要议题。 AI的伦理困境: 算法歧视、隐私泄露、就业冲击、决策责任等问题,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法律和监管手段加以应对。 AI安全与可解释性: 如何确保AI系统的安全可靠,避免其被滥用?如何让AI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易于理解和审计?我们将介绍可解释AI(XAI)等前沿研究方向。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可能性与影响: 如果AI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通用智能水平,它将对人类文明产生何种影响?本书将对此进行审慎的探讨。 人机共生与未来社会: AI的崛起并非意味着人类的消失,而是可能开启一个人机协作、相互赋能的新时代。我们将展望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但也可能更加复杂的未来社会。 人工智能的哲学维度: 机器是否可能拥有意识?它们能否产生情感?AI的发展将如何重塑我们对“智能”、“生命”甚至“人类”本身的理解?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深度: 全面覆盖AI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和前沿应用,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对具体算法的深入剖析。 通俗易懂: 避免过多的技术术语,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类比,让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复杂的概念。 前瞻性与启发性: 不仅介绍当前AI的成就,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激发读者的思考。 多学科视角: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观点,提供一个更全面的AI认知框架。 《人工智能:思维的奥秘与机器的崛起》是一本为所有对智能的本质、技术的未来以及AI将如何塑造我们下一代生活感到好奇的读者而写的书。无论您是技术爱好者、学生、研究人员,还是普通大众,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人工智能世界的窗户,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正在加速到来的智能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应用”部分,真的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原本以为“应用技术”部分会是各种APP的开发指南,或者是一些手机功能的详细介绍。但事实是,它把“应用”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讨论的是在移动通信这个平台上,如何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广泛的连接。比如,书中提到的“物联网通信”的场景,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代码实现,但它描绘了海量设备如何通过低功耗、广覆盖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换,这让我看到了智能城市、智能工厂的无限可能。还有关于“定位技术”的讨论,它不仅仅是GPS,还有基站定位、Wi-Fi定位等等,这些技术的结合,才让我们的APP能够如此精准地知道我们在哪里。虽然我不是技术开发者,但通过阅读,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书里对“通信安全”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关注数据的加密,还关注网络本身的脆弱性,提醒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这本书记载的是技术发展的脉络,也是未来生活方式的蓝图。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手机各种“黑科技”都挺了解的,什么VR/AR、物联网、智能家居,觉得它们背后也就是些高科技词汇堆砌。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所谓的“黑科技”,其实都建立在一个极其庞大而精密的“通信网络”基础之上。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移动设备和网络。它讲到了数据是怎么从手机传到服务器,又是怎么绕过千山万水回到另一部手机上的,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之复杂,我真是难以想象。书中对于不同网络制式(比如3G、4G、5G)的演进和区别也做了详尽的阐述,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虽然有些章节关于“基站建设”、“频谱分配”的讨论让我看得云里雾里,但整体上,这本书成功地激起了我对整个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兴趣。它不只是一本关于手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连接、关于信息时代基石的书。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惊叹,让我觉得以前我对移动通信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手机说明书一样,教我如何操作各种功能。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通信世界的百科全书”。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使用某个APP,或者怎么设置手机,而是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些APP能够运行,为什么手机能够上网,为什么我们能够和千里之外的人通话。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道编码”和“解码”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我们传输的数据仍然能够被准确地接收,这里面的纠错机制太巧妙了!虽然我不是通信专业的学生,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移动通信的“幕后英雄”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通信,背后凝结了多少科学家的智慧和工程师的努力。书里对于不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分析,也让我对整个行业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克服空间限制,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的历史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技术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新功能,更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小、更紧密。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硬核了!刚拿到手,翻开目录就被吓了一跳,什么“香农定理”、“编码调制”、“信道估计”之类的,感觉像是直接穿越回了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课堂。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最新手机功能、5G应用场景之类的科普读物,结果发现自己可能选错路了。书里讲得非常深入,每一个概念都恨不得刨根问底,公式推导严谨得让人心生敬畏。虽然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很难完全消化这些复杂的理论,但偶尔能瞥见一些关于信号传输、数据压缩的原理,也能体会到背后工程师们的智慧。比如,它讲到为什么信号会有延迟,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信号不好,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解决,但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些背后的物理限制和技术挑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教你如何理解通信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如何打出漂亮的招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是怎么运作”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宝藏,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现在手机能做什么”,那可能需要换本更“接地气”的书了。我还在努力理解中,希望有一天能从中窥见一些真正有趣的“应用”端倪。

评分

这本《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真的像一本“技术圣经”一样,对于我这样想深入了解移动通信底层逻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里面那些关于“信号传播模型”、“多址技术”、“分组交换”的章节,虽然读起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一旦弄懂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之前很多关于手机信号、网络速度的疑问都能找到答案。比如,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在信号好的地方上网速度快,在人多的地方信号会变差,以及运营商是怎么通过各种技术来优化网络体验的。这些内容对于那些想从技术层面去理解移动通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用户体验层面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介绍,从核心网到接入网,一步步揭示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虽然有些地方的数学公式让我望而却步,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在尽量用清晰的语言去阐释复杂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会让你对我们每天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第一版广获好评,分别被程序员杂志和51网站评选为2011年度10大最具技术影响力的图书和2011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原创图书。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是资深/系统管理专家兼架构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结晶,51和等知名社区联袂推荐。第1版上市后广获好评,分别被程序员杂志和51网站评选为2011年度10大最具技术影响力的图书和2011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原创图书。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不仅修正了原来存在争议和不够完善的内容,而且补充了大量关于高可用的内容,使得本书在内容上更具价值。本书结合实际生产环境,从虚拟化、集群、服务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安全性等多角度阐述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的最佳实践。本书实践性非常强,包含大量企业级的应用案例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读者可以直接用这些方案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评分

第一版广获好评,分别被程序员杂志和51网站评选为2011年度10大最具技术影响力的图书和2011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原创图书。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是资深/系统管理专家兼架构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结晶,51和等知名社区联袂推荐。第1版上市后广获好评,分别被程序员杂志和51网站评选为2011年度10大最具技术影响力的图书和2011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原创图书。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不仅修正了原来存在争议和不够完善的内容,而且补充了大量关于高可用的内容,使得本书在内容上更具价值。本书结合实际生产环境,从虚拟化、集群、服务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安全性等多角度阐述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的最佳实践。本书实践性非常强,包含大量企业级的应用案例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读者可以直接用这些方案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评分

老师要买的教材,是入门级的。挺好!!!

评分

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一共9章。第1章以作者的项目实践为基础,以和为平台,有针对性地讲解了构建高性能服务器的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硬件、网络配置、日志管理、性能优化、监控等重要内容第2章讲解了服务器的虚拟化,主要包括和两大虚拟机在2003和系统下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同时还介绍了的使用方法第3章探讨了生产环境下各种棘手的服务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第4章介绍了生产环境下的脚本,这些脚本都经过实践验证,读者可以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第5章首先讲解了构建高可用集群的理论知识,然后以作者的实际项目为例详细演示了构建高可用集群环境的方法(附有项目施工图)最后还探讨了数据库性能优化方面的话题第6章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在企业中的部署与应用,包括技术的分类和选择、的不足和的应用范畴、的部署案例和部署时的注意事项第7章全面讲解了防火墙及系统安全方面的内容,其中相关的知识是重点,讲解非常详细,很多脚本都可以直接使用第8章介绍了构建免费开源的企业级邮件系统的完整过程,这也来自于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第9章针对系统管理员的学习、工作以及职业规划给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对新人尤为有帮助。我的系统管理员之路

评分

很喜欢余洪春,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很不错,基于实际生产环境,从虚拟化、集群、服务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安全性等多角度阐述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的最佳实践

评分

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一共9章。第1章以作者的项目实践为基础,以和为平台,有针对性地讲解了构建高性能服务器的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硬件、网络配置、日志管理、性能优化、监控等重要内容第2章讲解了服务器的虚拟化,主要包括和两大虚拟机在2003和系统下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同时还介绍了的使用方法第3章探讨了生产环境下各种棘手的服务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第4章介绍了生产环境下的脚本,这些脚本都经过实践验证,读者可以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第5章首先讲解了构建高可用集群的理论知识,然后以作者的实际项目为例详细演示了构建高可用集群环境的方法(附有项目施工图)最后还探讨了数据库性能优化方面的话题第6章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在企业中的部署与应用,包括技术的分类和选择、的不足和的应用范畴、的部署案例和部署时的注意事项第7章全面讲解了防火墙及系统安全方面的内容,其中相关的知识是重点,讲解非常详细,很多脚本都可以直接使用第8章介绍了构建免费开源的企业级邮件系统的完整过程,这也来自于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第9章针对系统管理员的学习、工作以及职业规划给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对新人尤为有帮助。我的系统管理员之路

评分

2005年我初识,那会儿刚毕业,在一家大型国营公司值守2000服务器,当时震荡波和冲击波这两种病毒很是猖狂,没有打补丁的机器无一幸免。我所值守的服务器也未能例外,虽然我们在防毒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当时购买的都是正版2000系统和正版瑞星杀毒软件)。有一次去朋友公司(省太平洋寿险

评分

很喜欢余洪春,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很不错,基于实际生产环境,从虚拟化、集群、服务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安全性等多角度阐述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的最佳实践

评分

很喜欢余洪春,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第2版)很不错,基于实际生产环境,从虚拟化、集群、服务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安全性等多角度阐述构建高可用服务器的最佳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