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涝易渍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

易涝易渍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建强 著
图书标签:
  • 农田排水
  • 易涝渍地
  • 农业工程
  • 水利工程
  • 土壤工程
  • 农田建设
  • 排水系统
  • 农业水土保持
  • 灌溉排水
  • 农业信息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94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48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32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易涝易渍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反映了近10年来,作者在农田涝渍灾害防御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易涝易渍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以湖北江汉平原为背景,分析了造成农田涝渍危害的降水过程特点,提出了改进的诊断涝情的雨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农田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蒸发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致渍分析方法;以作物受奢水胁迫引起的表现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为依据,分析了作物对涝渍胁迫的实时反应过程,提出了排涝、排渍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了多个涝渍过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作物对涝渍胁迫的产量反应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江汉平原湖区特点,提出了田间涝渍调控的明确思路和综合考虑气象、水土环境等因素进行涝渍调控的措施。
《易涝易渍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可供从事农田水利、农业水土工程生态学、灾害学、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朱建强,男,1963年生,陕西省周至省人,教授,工学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及水土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2部。近十年来,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多项省级重大和重点课题,在农业涝渍灾害基础理论与防治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地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易涝易渍农田及其特征
1.2 研究区域农业水土环境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与方法
1.4 各章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农田排水应用基础研究动态分析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分析
2.2 排水指标与排水标准
2.3 研究工作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第3章 以降水为基础的涝渍分析与评价
3.1 站点及资料系列
3.2 降水特征分析
3.3 涝情分析
3.4 旱、涝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耦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农田地下水动态与土壤水动态及其分析
4.1 基本分析资料与研究方法
4.2 农田地下水动态特征
4.3 农田土壤水动态特征
4.4 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4.5 基于地下水、土壤水动态的致渍性分析探讨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作物对奢水胁迫的敏感性与排水调控研究
5.1 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5.2 几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持续受渍的敏感性与排水调控
5.3 大豆产量性状对涝渍胁迫的响应
5.4 油菜和棉花某些表观形态对涝渍胁迫的响应
5.5 涝渍胁迫对油菜、棉花光合速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受渍条件下作物的排水指标与排水调控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进展
6.2 棉花、大豆关键生育期对受渍胁迫的响应及排渍调控
6.3 油菜对受渍胁迫的响应及排渍调控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涝渍相随条件下作物的排水指标与排水调控研究
7.1 以控制一次雨涝致渍致涝为目标的涝渍相随影响研究
7.2 多次涝渍相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
7.3 多次涝渍过程间歇出现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7.4 涝渍胁迫与大气温、湿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农田养分利用与排水调控研究
8.1 持续受涝条件下土壤养分溶出动态与排水控制
8.2 减少雨季农田养分流失的施肥及田间排水技术
8.3 省肥高效、对水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适应农田涝渍调控的田间工程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9.1 农田排水调查
9.2 暗管排水若干问题探讨
9.3 适应涝渍防治、生产高效的新型农田结构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结语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前言/序言


《区域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策略研究》 图书简介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区域水循环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调控策略,对于保障区域水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区域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策略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观和复杂的“区域水循环”这一系统。区域水循环,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水在海洋、大气、陆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生物水等)之间不断运动、转化和交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受到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演变规律复杂多变,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系统梳理了区域水循环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作者回顾了经典的水文循环模型,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在考虑非均质性、多尺度效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读者将在此部分了解到,如何从能量平衡、质量守恒等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构建对复杂水循环过程的认识框架。 第一篇:区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探索 本篇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在于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区域水循环演变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气温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如降水量增加或减少、极端降水事件频发)、蒸发蒸腾速率变化等气候要素变化,如何通过改变径流、地下水补给、土壤水分状况等,导致区域水循环系统的水量平衡发生显著改变。例如,研究将探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升高导致的蒸发增强如何加剧水分亏缺,而在湿润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如何改变地表径流过程,可能引发洪涝风险。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深入剖析城市化、森林砍伐、农业扩张、湿地退化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如何通过改变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渗透性、蒸腾能力等,对区域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蒸发蒸腾量以及水质产生影响。本书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例如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如何导致地表径流集中,增加洪涝灾害风险,而植被恢复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蒸散发,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区域水分条件。 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系统的直接干预,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建设、调水工程)、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的取水、用水和排水行为。本书将分析这些活动如何改变天然的水量、水位的时空分布,影响河流流量、湖泊水位、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甚至改变区域的水热交换过程。特别是对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可能引发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也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水化学过程与水质演变: 除了水量平衡,水质也是水循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篇还将涉及区域水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水化学反应,如岩石风化、矿物溶解与沉淀、有机物转化、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人类活动都可能改变水体中的化学成分,影响水质,本书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区域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盐碱化等一系列水质问题。 第二篇:区域水循环调控策略研究 基于对区域水循环演变机理的深入理解,本篇将重点探讨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健康的调控策略。 适应性管理策略: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本书强调“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调控策略不能是僵化的,而应具备灵活性和动态调整能力,能够根据水循环系统的实际响应进行及时优化。这包括建立动态的预警系统,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基于生态系统的水管理(Ecological-based Water Management, EBWM): 强调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性置于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地位。EBWM 认为,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又能反过来支撑和优化水循环过程。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廊道、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的“生态弹性”,增强其对水资源变化的适应能力。这可能包括恢复河漫滩的滞洪调蓄功能,通过植被固碳降温减缓蒸发,以及利用湿地净化水质等。 综合流域管理(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 倡导以流域为单元,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利用。本书将详细阐述IRBM的原则、方法和实践,包括建立流域水权制度,制定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合作,以及推广公众参与等。 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除了宏观的策略,本书还将介绍一系列有助于水循环调控的技术手段。 高效节水技术: 重点介绍农业、工业和生活领域的先进节水技术,如精准灌溉、循环用水、雨水收集与利用、智能化用水管理系统等。 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探讨点源和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包括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富营养化控制、土壤修复等,旨在提升区域水体的自净能力。 地下水涵养与保护技术: 介绍人工回灌、地下水监测预警、承压含水层保护等技术,以应对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 智能水务系统: 探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区域水循环监测、预报、调度一体化的智能水务系统,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政策法规与经济激励机制: 认识到技术和策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经济激励。本书将讨论如何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以引导社会各界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实现区域水循环的可持续调控。 本书特色与创新之处 《区域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策略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它不回避水循环过程的复杂性,而是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展现区域水循环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书中融合了水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本书特别强调了“不确定性”的应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区域水循环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本书在提出调控策略时,充分考虑了这种不确定性,提倡采用更加灵活、适应性的管理方式,而非一成不变的方案。 此外,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各类调控策略的适用性、有效性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力求语言严谨,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图文并茂,旨在为科研人员、政府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关心水资源问题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专著。 总而言之,《区域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策略研究》是一部集理论研究、模型模拟、案例分析和策略探讨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管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挑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漫步。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将看似枯燥的科学原理,用一种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在描述地表径流形成过程时,那种对雨滴撞击土壤、水膜铺展的细致刻画,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呼吸。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背景下水文循环模式的比较分析,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跨区域研究功底。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农业排水中的应用章节,作者对可持续性与短期效益之间的权衡给出了非常审慎的评估,这在当前强调绿色农业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相当出色,那些复杂的等值线图和流程图清晰明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模型的认知负荷。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田水利专家在与你进行深入的、平等的知识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技术手册,而非轻松的读物,但它的详实恰恰是其最大的优点。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查阅特定计算方法或规范参数的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收录了大量国内外主流的排水设计规范的对比分析,这为我们进行国际合作或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在处理水文平衡方程时所展现的严密性令人叹服,每一个参数的选取和假设都给出了详尽的理论依据或实测数据支持。此外,书中对排水系统维护与管理的内容也着墨颇多,这往往是教科书容易忽略的“后勤保障”环节,但它对于排水系统的长期有效性至关重要。总之,这本书的厚重感来自于其知识的密度和覆盖面的广博,它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中经常翻阅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水文学和土壤动力学交叉领域的知识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些核心议题。作者在书中对地下水运动的机理分析得非常透彻,特别是针对不同土质条件下水分迁移路径的建模,简直是一次精彩的数学与物理的完美结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排水系统设计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引入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支撑,让那些抽象的公式变得具体可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田间试验现场,亲眼目睹了各种排水设施如何协同作用,有效地调控了地下水位。书中对土壤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论述得尤为精妙,这一点对于理解农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复杂水土交互过程的窗户,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是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基础与田间实践的坚实桥梁。作者对农业排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盐渍化对排水效率的影响、植物根系对水文过程的反馈作用等,进行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剖析。我特别注意到了其中关于时间序列分析在预测农田地下水位波动方面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对于制定精准的灌溉和排水计划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排水标准的经济效益评估框架,也极具操作性,它帮助决策者在环境保护和农业产出之间找到了一个更为科学的平衡点。与市面上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的案例研究显得更为本土化和贴近实际耕作环境,避免了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建。通读下来,我感觉到作者对农田水环境的关怀是深沉而真挚的,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提高农民收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感,让人深受感染。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许多水利工程书籍都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逻辑构建非常严谨,从宏观的流域尺度到微观的土壤剖面尺度,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知识的陡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处理态度,他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模型在预测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局限性,并且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种科学的谦逊态度非常难得。书中对现代传感技术和遥感数据在农田排水监测中的应用探讨,紧跟时代前沿,为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测量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借鉴。特别是关于数据同化方法的介绍,虽然技术性较强,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算法的优缺点,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把握其核心思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怎么做”,更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未来可以怎么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