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统工程运行

航天系统工程运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栾恩杰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工程
  • 系统工程
  • 运行控制
  • 任务规划
  • 轨道力学
  • 通信技术
  • 数据处理
  • 可靠性工程
  • 故障诊断
  • 航天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6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50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3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航天系统工程运行》作者以四十余年的航天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总结、思考与探索,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诠释并构建了系统工程运行的理论方法体系。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作者将主线确定在“运行”上,即强调系统工程的完成。系统工程不是工程系统,系统工程与工程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一思想为系统工程运行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石。作者既是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顶层系统工程师,又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的学者。《航天系统工程运行》通过生动的工程实践案例,特别是结合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实践,深入地阐述了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运行的基本知识、系统工程运行的过程、系统工程的管理及方法,并提出了工程文化的概念,对系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航天系统工程运行》适用于航天及其他工程项目的系统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工程的起源与普及
1.1.1 系统工程产生于航天工程实践
1.1.2 系统工程在其他领域得到普及
1.2 中国航天工程的实践及系统工程的发展
1.3 系统工程运行是理解系统工程的关键
1.4 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1.5 系统工程概念的完整性

第2章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2.1 系统工程的定义
2.2 系统工程与工程系统
2.2.1 系统工程和工程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2.2 系统工程是为实现工程系统目标而进行的整体研究
2.2.3 工程系统是实现工程目标要求的所有组成
2.2.4 工程系统侧重于技术保障,系统工程侧重于管理保障
2.2.5 工程系统和系统工程是实现工程目标的两个支柱
2.3 工程系统的特征
2.3.1 整体性和层次性是工程系统的第一特性
2.3.2 统一性和协同性是工程系统的第一要求
2.3.3 目标一致性是工程系统的第一原则
2.3.4 配性是工程系统的第一准则
2.4 工程系统的层次
2.4.1 程系统的层次划分
2.4.2 程系统视觉界面的确定
2.5 系统工程的作用
2.5.1 系统工程的任务
2.5.2 系统工程师的任务
2.5.3 系统工程师的思路
2.6 性本比
2.6.1 性本比的概念
2.6.2 性本比曲线
2.6.3 性本比曲线的分区
2.7 工程系统的风险分析

第3章 系统工程运行的基本知识
3.1 系统工程运行的定义
3.1.1 系统工程运行是从工程系统的论证开始的
3.1.2 系统工程全面运行的标志是工程系统任务书的形成
3.1.3 系统工程运行包括工程系统的运营
3.2 系统工程运行的特点
3.2.1 系统工程运行的连续性
3.2.2 程目标的量化
3.2.3 性能指标的均衡性
3.2.4 方案的集优性
3.2.5 可信度的逐深性
3.2.6 性能指标的流动性
3.2.7 最佳概念的相对性
3.2.8 系统工程要求的全息性
3.3 系统方案设计
3.3.1 约束条件的考虑
3.3.2 权衡比较形成设计要求
3.3.3 形成工程系统的设计要求
3.4 承接方能力比较模型
3.5 目标函数
3.5.1 目标要素
3.5.2 目标函数的归一化处理
3.5.3 性能子项分析
3.5.4 周期子项分析
3.5.5 风险子项分析
3.5.6 经费子项分析
3.5.7 总目标函数
3.6 系统工程要津
3.6.1 过程跟踪
3.6.2 节点控制
3.6.3 里程碑考核
3.7 “定义”和“说明
3.7.1 “定义”
3.7.2 “说明”

第4章 系统工程运行
4.1 工程系统的研制阶段
4.1.1 定义阶段
4.1.2 设计阶段
4.1.3 建造阶段
4.1.4 交付阶段
4.2 工程项目周期的三维表示法
4.3 系统工程师对评审的关注点
4.4 技术状态控制
4.5 技术故障处理
4.6 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
4.6.1 质量理念
4.6.2 质量管理
4.6.3 质量管理要津
4.6.4 质量管理原则
4.6.5 航天型号研制的质量管理
4.6.6 型号研制的质量策略——质量工程化
4.6.7 抓好设计验证
4.6.8 “三个保证
4.6.9 小概率事件的讨论
4.7 可靠性工程运行的几个概念
4.7.1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
4.7.2 可靠性函数
4.7.3 扩展的可靠性增长
4.7.4 基于杜安模型的扩展可靠性增长解释
4.7.5 基于AMSAA模型的扩展可靠性增长解释
4.7.6 可靠性模型及冗余抗力
……
第5章 系统工程管理及方法
第6章 工程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4 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系统工程将随着航天工程需求的提高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航天系统工程发展的推动力是航天工程产生的、且不断提高的需求,航天工程的需求拉动了航天工程的实践,对航天工程实践的总结催生了航天系统工程。随着人类对无垠宇宙的探索,航天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新的航天工程实践也将产生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体系。无垠的宇宙意味着系统工程的完善也是无限的,已经形成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体系在不断修正的同时,也在不断产生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如系统工程美学,是在工程实践中对系统工程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清晰的脉络和节奏进行思考而提炼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工程理念。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航天工程实践,不断积累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不断地检验和创新,提高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水平。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体系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系统工程也将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而表现出丰富的形式。系统工程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航天工程中的两总制在很多民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以往的工程负责人改称总指挥,总工程师改称总设计师;技术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和管理归零(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双五条”理念和措施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无论是从纵向来看,还是从横向来看,系统工程都是动态的、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但是,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科学,其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是共性的,需要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炼。

前言/序言

  我写《航天系统工程运行》这本书有两个背景,一是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系统工程手册》,这本手册的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对航空航天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二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余年的实践,为系统工程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认为,我们应当有一本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航天实践特点的系统工程教科书。为此,我从1998年动笔写这本书,前后历时十余年,其间从2004年到2007年主要精力放在了嫦娥工程上,嫦娥一号任务完成后,我又继续进行这项工作,从草稿、初稿到样书,反复修改了九次,正式出版的已是第十稿了。
  系统工程运行与具体的工程系统建造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差异,所以,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中国航天的发展具有与中国特定环境和特定文化相适应的特殊性,与其他国家的系统工程运行并不完全一致。出于这一原因,我把这本书的主线确定在“运行”上,即强调系统工程的完成。我从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运行的基本知识、系统工程运行、系统工程管理及方法和工程文化这五个方面着手,构建“系统工程运行”这一概念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星辰轨迹:宇宙探索的未知疆域》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宇宙深处未竟篇章的恢弘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任务的执行细节,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为何仰望星空,又将如何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点燃我们好奇心的伟大时刻,追溯从古老神话中对夜空的遐感到现代科学对宇宙奥秘的追寻。 第一章:文明的启蒙与星空的召唤 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头顶这片璀璨星河的凝视。从最早的星图绘制,到占星术的神秘仪式,再到哲学思辨中对宇宙起源的探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似乎都与对宇宙的认知息息相关。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文明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敬畏宇宙,以及这种敬畏如何催生了最初的探索欲望。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中关于星辰、神话与人类命运的联系,以及这些早期认知如何为后来的科学探索播下了火种。 第二章:伽利略的望远镜与科学的曙光 科学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方式。伽利略的望远镜,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挑战了地心说的权威。本章将详细讲述这一划时代的变革,介绍早期望远镜的原理与发展,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察天体,从而逐步构建起我们对太阳系乃至更广阔宇宙的初步认识。我们将重温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巨匠的伟大发现,理解他们如何用严谨的数学和观察,描绘出宇宙运行的法则。 第三章:深空之梦:从月球到火星的漫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目光早已不满足于地球的近邻。从尤里·加加林冲破大气层的壮举,到阿波罗计划登临月球的辉煌,再到“好奇号”火星车对红色星球的细致勘探,每一次跨越,都代表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又一次升华。本章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深空探测历程。我们不仅仅关注任务的成功与否,更着重于每一次探索背后所凝聚的智慧、勇气与牺牲,以及这些探索如何不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激发我们对宇宙生命的遐想。 第四章:宇宙的奥秘:暗物质、暗能量与时空的结构 当我们越过行星的藩篱,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时,更多令人费解的谜团浮现出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挑战着我们对物质守恒和宇宙膨胀的传统认知。黑洞的形成与演化,引力波的探测,以及时空本身的奇异结构,都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前沿。本章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这些前沿科学的概念,带领读者走进物理学家们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探索世界。我们将理解引力如何塑造星系,黑洞如何吞噬光线,以及宇宙膨胀背后的神秘力量。 第五章:星际文明的可能性:寻找地外生命的迹象 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这个问题牵引着无数科学家的探索步伐。从SETI计划的无线电搜寻,到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寻找着地外生命的蛛丝马迹。本章将探讨寻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介绍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我们对地外生命形态的猜想。我们将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分析宜居带的概念,并展望未来探测地外生命的技术方向,例如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分析系外行星大气。 第六章:未来展望:殖民火星,穿越星际的梦想 当我们在宇宙中留下的足迹越来越多,人类的梦想也开始向更遥远的未来延伸。火星殖民的设想,载人深空探测的规划,甚至是对超光速旅行的可能性探讨,都勾勒出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未来图景。本章将展望人类在宇宙探索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实现这些宏大目标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与伦理困境。我们将讨论建立月球基地、改造火星环境、以及利用新一代推进技术实现行星际乃至恒星际旅行的可能性,思考人类文明如何在浩瀚宇宙中寻求新的栖息地与发展空间。 《星辰轨迹:宇宙探索的未知疆域》是一本献给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读者的书籍。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增进对人类探索伟大事业的理解,并鼓励我们一同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章节将如何书写。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深入到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章节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在航天任务中,如何预判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以及如何设计冗余系统来应对突发情况。那些关于“应急预案”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人类所能做出的最理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些电影中的场景,虽然现实中的航天工程远比电影复杂和严谨,但那种面对未知、化解危机的情境,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真实的写照。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还引用了许多实际案例,分析了当时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检测和迅速的决策,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安全的着陆。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运行”二字背后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启动和执行,更包含了持续的监控、及时的调整,以及最终的安全保障。

评分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命支持系统”的讨论所打动。虽然我的个人经历与航天员的生活相去甚远,但作者对这个系统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封闭环境中维持生命所需的复杂性和精密度。他详细阐述了空气净化、水循环、以及食物供给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多重冗余设计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呼吸的珍贵,以及每一次饮水的来之不易。作者的论述,让我对那些默默在背后支持着载人航天任务的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航天工程不仅仅是探索宇宙,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

在阅读有关“通信与测控”的章节时,我被深深吸引。作者将看似抽象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能够跨越数亿公里进行信息传递的生命线。他对不同通信频段、编码方式、以及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太空的微弱回声,感受到工程师们为了捕捉这些信号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对于“地面站网络”的介绍,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遍布全球的巨大天线阵列,它们共同构成了航天器与地球之间的桥梁。作者用严谨的逻辑,解释了信息是如何被编码、传输、接收和解码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都可能对任务的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相当巧妙。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又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在章节的开头,会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然后逐步展开,从概念、原理到应用,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任务规划与轨道设计”的论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轨道力学计算,以及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规划出最经济、最安全的飞行路径,描绘得如同艺术创作一般。我仿佛看到了无数条看不见的轨迹在宇宙空间中交织,而每一个航天任务,都是在这张无形的画布上描绘出的独一无二的图案。书中对于不同轨道类型、变轨策略的详细解释,以及它们对任务成功率的影响,让我对航天任务的规划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载荷设计与集成”的篇章。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的科学仪器、实验设备,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整合到航天器中,以实现特定的探测目标。他不仅描述了这些载荷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在有限的空间和能源条件下,如何进行高效的设计和优化。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搭载在探测器上的精密仪器,它们是人类伸向宇宙的触角,将遥远星系的景象、未知的物质成分,一点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对于“热控系统”和“电源管理”的论述,更是让我理解了为何这些看似与科学探测无关的子系统,在整个任务的成功中扮演着如此关键的角色。

评分

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描述一些复杂的工程概念,作者也能够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时常会因为书中一些精彩的描述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例如,在讲述“推进系统”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化学反应和推力计算,而是将每一次点火,都描绘成一次对未知宇宙的勇敢进发。他对不同类型推进方式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任务中的应用场景,都让我对航天器如何实现动力的产生和控制有了清晰的认识。他对于“轨道维持”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航天器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来保持其预定的运行轨迹。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航天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在探讨航天活动的未来时,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思考了人类在太空探索中应承担的责任。关于太空垃圾的处理、行星保护的原则,以及如何实现航天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议题都让我对航天事业有了更长远的、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前瞻性的,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地球和宇宙环境的保护。这种将技术与伦理相结合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录。

评分

书中对于“空间环境效应”的探讨,让我对航天器所处的恶劣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作者详细描述了宇宙射线、太阳风、以及微流星体等因素,对航天器电子设备和材料造成的潜在损害。他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进行特殊的材料选择和防护设计,以确保航天器能够在极端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这让我意识到,航天工程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在与自然界的严峻挑战进行着持续的较量。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科学家们在设计航天器时所展现出的超凡智慧和远见卓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探讨某个子系统设计时,他会细致入微地分析每一个组件的功能、相互作用,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并给出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那一部分,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螺丝钉,也可能在整个航天器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将复杂的系统架构清晰地呈现出来,仿佛在我眼前构建起了一座微缩的航天城。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人文关怀的视角,例如,在讨论航天员的训练和心理素质时,我看到了人性中坚韧的一面,以及团队协作带来的巨大能量。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技术书籍的预期,它让我看到了航天工程背后,是无数个个体默默奉献,共同追逐星辰大海的宏伟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纯色的背景上,简洁有力的书名,似乎预示着内容的重要性与专业性。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言部分,作者以一种恳切的语气,阐述了编写本书的初衷和目标。我被其中提到的一些航天发展历史的宏大叙事所吸引,那些关于早期航天探索的艰辛与成就,以及对未来航天事业的愿景,都让我心潮澎湃。尤其是在描述人类如何一步步克服重重技术难关,最终实现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的壮举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精神的崇敬,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虽然我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让我得以窥见航天系统工程那庞大而精密的运作机制。其中关于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以及跨学科协作的论述,都让我对大型工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经典航天任务的案例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那些精密的计算、严谨的测试,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惊人可靠性,都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

2本书,一本硬皮,一本软皮…………

评分

利于深入理解,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

评分

利于深入理解,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

评分

等的我激动的呀!终于到了?

评分

等的我激动的呀!终于到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印刷很好,质量一般。

评分

这本书对工作有指导意义

评分

非常有用,还没看完,希望搞航天的年青人都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