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

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礼敏 编
图书标签:
  • 铜粉末
  • 铜合金粉末
  • 粉末冶金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冶金工程
  • 铜制品
  • 粉末材料
  • 金属粉末
  • 新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01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5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购买纸质版图书可以同时获赠该图书的电子版。登录有色金属在线首页,查看“电子书激活流程”,输入随书附带有该书的电子书序列号和密码即可拥有该图书的电子书及100有色币,同时更多免费专业资源和和服务供您使用。
   data-lazyload=//img10.360buyimg.com/N0/22112/a612607a-6857-4c2a-997d-a18b9228c44c.jpg

内容简介

   铜及铜合金粉末作为粉末冶金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器、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生产技术、装备的快速提升,我国铜及铜合金粉末也得到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铜及铜合金粉末的产量超过40000t。
   按照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有色金属丛书》的出版要求,我们通过对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的全面总结,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编写了这本《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期望对铜及铜合金粉末行业乃至粉末冶金行业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主要介绍了铜及铜合金粉末工业化生产方法及其制品,从粉末和其制品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设备、产品性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并介绍了新主要进展。铜及铜合金粉末部分主要介绍铜粉、铜合金粉末和铜基复合粉末3大类,生产方法有电解法、雾化法、氧化还原法、扩散法、内氧化法、化学法等。采用或主要采用铜及铜合金粉末生产的制品,主要有轴承、结构材料、摩擦材料、多孔材料、超硬工具材料、电工材料、热沉材料和涂层等。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2 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发展现状
1.3 铜基粉末冶金零部件的发展现状
第2章 铜粉生产
2.1 电解法
2.1.1 电解原理
2.1.2 电解铜粉的生产工艺
2.1.3 电解铜粉的性能
2.1.4 电解铜粉的应用
2.2 雾化法
2.2.1 雾化过程原理
2.2.2 影响雾化粉末性能的因素
2.2.3 气雾化铜粉生产
2.2.4 水雾化铜粉生产
2.2.5 雾化铜粉的性能及应用
2.3 氧化还原法
2.3.1 AOR法原理
2.3.2 AOR法生产工艺
2.3.3 影响铜粉性能的因素
2.3.4 氧化还原铜粉的粉末特性及应用
第3章 铜合金粉末生产
3.1 雾化法
3.1.1 黄铜粉末
3.1.2 青铜粉末
3.1.3 白铜粉末
3.1.4 真空雾化法制备铜基合金粉末
3.1.5 金刚石工具用胎体粉末
3.1.6 球形雾化铜及铜合金粉的应用与发展
3.2 扩散法
3.2.1 概述
3.2.2 扩散机理
3.2.3 原料对扩散粉性能的影响
3.2.4 扩散工艺对扩散粉物理性能的影响
3.2.5 扩散工艺对扩散粉合金化程度的影响
3.2.6 扩散工艺对扩散粉末合金相的影响
3.2.7 扩散合金粉的应用
第4章 铜基复合粉末
4.1 弥散强化铜用复合粉末
4.1.1 内氧化法制备ODS铜粉末
4.1.2 金属醇盐法制备ODS铜粉末
4.1.3 弥散强化铜的应用
4.2 铜包铁复合粉末
4.2.1 铜包铁复合粉末产品的发展
4.2.2 铜包铁复合粉末的制备原理
4.2.3 铜包铁复合粉末的生产工艺
4.2.4 以含铜废液为原料制备铜包铁复合粉工艺
4.2.5 铜包铁复合粉末的性能
4.2.6 铜包铁复合粉末的应用领域
4.3 银包粉末的制备
4.3.1 银包铜粉末的制备方法
4.3.2 银包铜粉末的应用
4.4 铜包石墨粉末的制备
4.4.1 铜包石墨粉末的应用原理
4.4.2 铜包石墨粉末的制备原理
4.4.3 铜包石墨粉末的制备工艺
4.4.4 铜包石墨粉末的应用
第5章 铜基含油轴承
5.1 概述
5.1.1 铜基含油轴承的发展历程
5.1.2 烧结含油轴承的工作原理
5.2 铜基含油轴承的判定因素
5.3 铜基含油轴承的生产标准
5.4 烧结青铜系含油轴承
5.4.1 烧结CuSn10系含油轴承
5.4.2 烧结铝青铜系含轴承
5.4.3 其他青铜合金系含油轴承
5.5 铜基含油轴承制备工艺
5.5.1 粉末原料制备工艺
5.5.2 含油轴承的压制工艺
5.5.3 烧结工艺
5.5.4 后处理工艺
5.6 钢-烧结铜合金双金属轴承
5.6.1 钢-烧结铜-镍合金-巴氏合金复合轴承材料
5.6.2 钢背-烧结铜铅合金双金属轴承材料
第6章 铜基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6.1 烧结铜
6.2 烧结青铜
6.3 烧结黄铜
6.4 烧结铜-镍合金
第7章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7.1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特性
7.2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组成
7.2.1 基体组元
7.2.2 摩擦组元
7.2.3 润滑组元
7.3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分类
7.4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制备工艺
7.4.1 原料粉末和支承钢背的制备
7.4.2 原料粉末的混合
7.4.3 压制-烧结法
7.4.4 其他新工艺
7.4.5 后续处理
7.5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7.5.1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应用
7.5.2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发展趋势
第8章 铜基粉末冶金多孔材料
8.1 概述
8.1.1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工作原理
8.1.2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8.2 铜基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生产工艺
8.2.1 纯铜多孔材料的烧结
8.2.2 青铜多孔材料的烧结
8.2.3 过滤器的化学热处理
8.2.4 过滤器的再生
8.3 多孔材料的表征
8.3.1 孔隙率
8.3.2 多孔材料的最大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
8.3.3 透气系数
8.3.4 过滤精度
8.3.5 剪切强度
8.4 铜基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应用
8.4.1 烧结青铜过滤器
8.4.2 气液分离器
8.4.3 止火器
8.4.4 消音器
8.5 新型多孔材料
第9章 超硬工具材料
9.1 概述
9.2 金刚石工具的工作原理
9.3 铜及铜合金粉末在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
9.3.1 铜在黏结剂中的作用
9.3.2 铜合金黏结剂在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
9.3.3 粉末冶金法制造金刚石工具的工艺
9.3.4 金刚石工具制造设备
9.3.5 金刚石工具的应用
第10章 铜基粉末冶金电工材料
10.1 铜-石墨电刷
10.1.1 铜-石墨电刷的工作原理
10.1.2 铜-石墨电刷的制备工艺
10.1.3 铜-石墨电刷的性能
10.1.4 铜-石墨电刷的应用
10.2 电触头
10.2.1 电触头的性能要求
10.2.2 电触头的制备工艺
10.2.3 电触头的性能
10.2.4 电触头的应用
10.3 焊接电极
10.3.1 焊接电极的工作原理
10.3.2 弥散强化铜电极的制备工艺
10.3.3 焊接电极的应用
第11章 铜基粉末冶金热管理材料
11.1 铜基粉末冶金热沉材料
11.1.1 热沉材料的工作原理
11.1.2 热沉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材料选择
11.1.3 第二代热沉材料
11.1.4 第三代热沉材料
11.1.5 第四代热沉材料
11.2 热管
11.2.1 热管的工作原理
11.2.2 热管的制备工艺
11.2.3 热管的应用
11.3 铜基粉末冶金散热器
11.3.1 铜粉的影响
11.3.2 黏结剂的影响
11.3.3 混炼工艺的影响
11.3.4 制粒工艺
11.3.5 注射成形工艺
11.3.6 脱脂(黏结剂脱除)工艺的影响
11.3.7 烧结工艺的影响
11.3.8 铜散热器的应用
第12章 铜基喷涂涂层材料
12.1 热喷涂技术
12.1.1 热喷涂技术的分类
12.1.2 热喷涂设备
12.1.3 热喷涂技术的特点
12.1.4 热喷涂原理
12.2 冷喷涂技术
12.2.1 冷喷涂技术的优点
12.2.2 冷喷涂系统的构成
12.2.3 冷喷涂技术的工艺原理
12.2.4 冷喷涂技术的适用材料范围
12.3 铜及铜合金喷涂涂层材料
12.3.1 铜及铜合金粉末
12.3.2 铜基自熔性合金粉末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内容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 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


《金属的奥秘:从矿石到艺术》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索金属材料的科普读物,旨在揭示金属从地球深处提取,经过精炼、加工,最终演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乃至升华为艺术品的神奇旅程。全书涵盖了金属材料学的宏观视角,却又不乏微观层面的细致剖析,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精彩的金属世界图景。 第一章:地球的馈赠——金属的起源与发现 我们从地球的形成讲起,介绍地球内部富含的各种金属矿藏,以及人类早期如何偶然发现并利用金属的故事。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讲解金属元素的在地壳中的分布特点,常见的金属矿物类型,以及早期人类从自然界采集、冶炼金属的原始方法。我们会追溯那些闪耀着历史光辉的金属制品,例如古埃及的金饰、古罗马的青铜雕塑,它们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人类早期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第二章:熔炼的艺术——金属的提纯与合金化 本章将聚焦于金属提炼的核心过程。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金属(如铁、铝、铜、金、银等)在矿石中存在的形式,以及现代工业中广泛采用的冶炼技术,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电冶金。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高温、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原理,将金属从其氧化物、硫化物等化合物中分离出来,获得高纯度的金属。 此外,合金的概念是金属材料学的灵魂。本章将深入探讨为何要制造合金,合金如何能够显著改善金属的性能,例如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等。我们将以生活中常见的合金为例,如不锈钢(铁、铬、镍的合金)、黄铜(铜、锌的合金)、铝合金(铝与镁、硅、铜等元素的合金)等,来阐述合金的微观结构是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我们会介绍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等基本合金相,并解释相图在合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塑形的智慧——金属的加工与成型 从原材料到最终制品,金属需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加工过程。本章将全面介绍金属的主要加工工艺,包括: 铸造: 介绍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铸等不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铸造来制造形状复杂的金属部件。 塑性加工: 深入讲解锻造、轧制、挤压、拉拔等冷、热加工工艺。读者将了解金属在受力变形过程中晶粒的细化和强化的机制。我们会展示这些工艺如何被应用于制造钢轨、钢板、金属丝、管材等。 切削加工: 介绍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传统机械加工方法,以及现代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我们将探讨刀具材料、切削参数对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影响。 连接技术: 焊接、钎焊、铆接等是金属部件组装的关键。本章将介绍不同连接方式的原理、适用材料和工艺特点,以及现代先进焊接技术(如激光焊、电子束焊)的应用。 第四章:材料的进化——金属的性能与应用 金属材料的性能是其应用的基础。本章将对金属的各项关键性能进行系统性的介绍: 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疲劳强度、蠕变等。我们将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这些性能如何决定金属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表现。 物理性能: 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热膨胀系数等。这些性能在电子电气、能源等领域至关重要。 化学性能: 腐蚀性、氧化性等。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 基于这些性能,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章将重点展示金属在建筑、交通运输(汽车、飞机、船舶)、能源(发电、输电)、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疗器械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广泛应用,并探讨不同应用场景对金属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 第五章:超越实用——金属的艺术与装饰 金属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材料,更是孕育艺术的载体。本章将超越纯粹的工程应用,转向金属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魅力。我们将探索金属在雕塑、建筑装饰、珠宝首饰、工艺品等领域的应用。 我们将介绍不同金属(如青铜、黄铜、银、金、白金、不锈钢等)的独特质感、光泽和延展性,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表达情感、塑造形态。本章将回顾历史上经典的金属艺术作品,并展示现代艺术家如何运用传统技法与创新工艺,赋予金属新的生命力。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到中世纪的金属器皿,再到现代抽象雕塑和精美的首饰设计,金属的艺术之旅将带领读者领略材料美学的无限可能。 第六章:未来的畅想——金属材料的创新与发展 科技的进步永无止境,金属材料也在不断进化。本章将展望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性能合金: 介绍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超塑性合金等新型合金的研发进展及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潜力。 纳米金属材料: 探讨纳米技术如何赋予金属材料全新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催化性能等。 增材制造(3D打印): 介绍金属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它如何为复杂结构件的制造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带来革命。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金属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以及开发更环保的冶炼和加工技术的重要性。 《金属的奥秘:从矿石到艺术》是一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金属材料的辉煌历史,理解其科学原理,欣赏其工业价值,并感受其艺术魅力,最终深刻认识到金属在塑造我们现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而且是那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书。作为一名初创企业的产品开发经理,我时常面临着在有限的成本和时间内,快速开发出性能优异、成本可控的新产品。而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正是我们产品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过去,我们团队在材料选择和工艺优化上走了不少弯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铜合金粉末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优势。例如,当我们考虑开发一款高导电性的连接器时,书中关于高导电性铜合金粉末的详细介绍,以及不同烧结工艺对其导电性能的影响分析,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研发方向。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书中关于“粉末粒度与性能关系”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细小的粒度差异,会对最终制品的密度、强度、导电性等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而关于“烧结气氛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更是直接解决了我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氧化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常见缺陷与失效分析”的章节,它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缺陷,并提供了详细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这让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够提前规避潜在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和设计指南,这对于我们进行快速原型开发和产品迭代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它能够帮助我们团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提升产品竞争力,对于任何一家从事铜粉末及制品相关业务的企业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

评价二 我原本对“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这个主题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冷冰冰的公式和图表。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被它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似乎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粉末冶金过程,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粉末的粒度分布、形貌、表面活性等微观层面的探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后续的压制、烧结和性能表现,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烧结理论”那一章节所震撼,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扩散、致密化等基本机理,还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不同烧结气氛(如还原性气氛、惰性气氛)和烧结温度对铜合金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书中穿插的显微组织照片和性能测试数据,更是直观地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粉末冶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挑战,比如如何控制气孔率、如何提高致密度、如何避免氧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着书中提出的各种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且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我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新项目上。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为你指点迷津,让你少走弯路。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资深从业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评价六 我是一名材料行业的资深编辑,阅览过的技术书籍不计其数,但《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所接触到的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之一。它在内容深度、专业性以及可读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作者对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制备技术,无论是传统的雾化法、气流粉碎法,还是新兴的电化学法、等离子体法,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并且对不同方法的优劣、适用范围以及最新研究进展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为我们理解现代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书中对于铜合金微观组织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不同合金元素对铜基体的影响,都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探讨铜合金的强化机制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固溶强化、沉淀强化等经典理论,还深入分析了纳米尺度下的强化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粉末制备和后续处理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铜合金。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粉末粒度对性能的影响”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粒度分布、球形度、长径比等微观形貌特征如何影响粉末的流动性、压实密度、烧结行为以及最终制品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这对于我们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各种铜合金制品的成型工艺,如压制、烧结、注射成型、3D打印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重点阐述了这些工艺对制品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所折服,作者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一种清晰、流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得益于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优秀的写作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重量级著作,对于材料科学的研究者、工程师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位对金属材料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的背景,但总是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本《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需要查阅字典,但我仍然被书中丰富的信息量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介绍,虽然不是重点,但却为我勾勒出了铜这种古老金属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书中对不同种类铜合金的介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黄铜、青铜,它们各自的特性和用途,都被讲得非常生动。比如,书中提到黄铜因为其良好的加工性和美观的色泽,被广泛应用于乐器、阀门和装饰品,让我对身边的物品有了新的认识。而青铜,则让我联想到了古代的青铜器,书中也解释了为什么青铜合金比纯铜更坚硬,更适合制造工具和武器。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居然还涉及到了“粉末”这个概念。我从未想过,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许多金属制品,其原材料竟然是细小的粉末。书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解释了如何将这些粉末变成坚固耐用的金属零件,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炼金术”一样神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粉末冶金”的科普部分,它将复杂的工艺流程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如何将微小的颗粒转化为宏大的制品。即使是那些关于材料性能和加工方法的章节,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体会到了材料科学的神奇之处。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个看似平凡的金属世界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智慧。

评分

评价十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掌握核心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至关重要。《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们在该领域的一些短板。它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各种制备技术,从传统的雾化法到先进的等离子体法,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都做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我们了解该领域的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粉末冶金在高性能铜合金制品中的应用”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出具有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铜合金制品,例如高强度的铜合金零件、耐磨的铜合金轴承、高导电的铜合金触点等。这些应用充分体现了粉末冶金技术在提升材料性能、拓展应用领域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对于“铜合金的微观组织控制与性能调控”的论述,也极具价值。作者深入分析了各种合金元素对铜基体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变形等工艺如何影响铜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而调控其力学性能、导电性能、耐腐蚀性能等。这为我们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铜合金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粉末冶金技术来满足这些领域对材料的特殊需求。这本书的内容紧密结合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广阔的产业前景,对于我们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评价九 作为一名在制造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我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尤其是在铜合金粉末的性能调控和制品制造工艺的优化方面。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本“秘籍”。书中对于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制备方法,从原理到工艺,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并对其在微观形貌、粒度分布、纯度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影响后续的烧结和性能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在选择合适的粉末制备技术,从而获得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高品质粉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烧结过程的控制与优化”这一章节。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扩散、致密化等基本机理,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了不同烧结气氛、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对铜合金组织结构、致密度、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这直接解决了我们在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烧结不均匀、孔隙率偏高等问题。书中还对铜合金制品的成型工艺,如压制、注射成型、3D打印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重点阐述了这些工艺参数如何影响制品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例如,在讨论压制工艺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压制压力、模具设计、粉末填充方式等因素如何影响制品的密度均匀性和尺寸精度。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性能数据和应用实例,这对于我们进行材料选型和工艺设计,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理论扎实、实践性强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更能启发我们对铜粉末及制品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评分

评价七 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应用充满热情的领域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先进制造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的资料。这本书《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粉末冶金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前沿的领域。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铜及铜合金制品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选择合适的铜合金粉末、优化打印参数(如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层厚等)以获得高致密度、低孔隙率打印件的关键技术。例如,在打印复杂结构的铜合金散热器时,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和技术建议,对于我们克服打印过程中的热变形、开裂等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书中对于“粉末特性对3D打印性能的影响”的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并非所有铜合金粉末都适用于3D打印,而粉末的粒度分布、形貌、流动性等都会直接影响打印件的质量。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铜合金在电子封装、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粉末冶金技术来满足这些领域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电子封装领域,书中介绍了如何制备具有高导热性和高导电性的铜合金粉末,以用于制造高性能的散热器和连接器。在医疗器械领域,则探讨了如何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的铜合金粉末,以用于制造植入物和医疗器械。这本书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前沿的技术展望,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铜粉末和制品的介绍,更是关于如何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的一部精彩篇章。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铜粉末和铜合金制品的浩瀚海洋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作为一名长期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在实际生产中,一个细微的参数差异,一次不精准的材料选择,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废品,那损失可是实打实的。过去,我们很多经验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积累起来的知识零散且不成体系,遇到疑难杂症时,常常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这本书的到来,则系统地梳理了从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制备工艺,到各种合金体系的性能特点,再到最终制品的成型与应用,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关心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粉末冶金原理,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添加剂、烧结气氛、热处理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机制,看得我大呼过瘾。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为什么选择某种特定的铜合金粉末,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来达到设计要求。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材料选择部分,详细对比了黄铜、青铜、白铜等不同铜合金在耐磨性、导电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优劣,并给出了相应的选择建议。这让我在面对客户五花八门的定制需求时,不再是凭着感觉猜,而是有了科学依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于一体的宝藏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铜粉末及制品相关领域的同仁们!

评分

评价八 我是一名对科学史和技术演变充满兴趣的爱好者,常常在阅读中寻找那些“改变世界”的材料和技术。《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铜及其合金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的“幕后英雄”的角色,让我看到了普通材料背后蕴含的深刻科技。书中对于铜的冶炼和加工历史的简要回顾,虽然篇幅不长,却让我对这种古老金属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最初的原始冶炼到如今高度精密的粉末冶金,技术进步令人惊叹。我尤其被书中对“粉末冶金”这一工艺的介绍所吸引。我从未想象过,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属零件,很多都是由微小的金属粉末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工艺制作而成。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粉末的制备、混合、压制、烧结等关键步骤,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变废为宝”的魔法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铜合金的性能描述,比如黄铜的“易加工性”和“美观性”,青铜的“高强度”和“耐磨性”,白铜的“耐腐蚀性”和“装饰性”,这些特性如何通过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来实现,都讲得非常透彻。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许多金属制品,比如水龙头、乐器、甚至硬币,它们都可能与书中所述的铜合金及其粉末技术息息相关。书中还提及了铜合金在电子电气、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我看到了铜及其合金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它们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对材料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更是连接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的脉络。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在学术界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我经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来支撑我的研究课题。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我不得不说,它的内容质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对于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制备方法,如雾化法、气流粉碎法、电解法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粉末制备工艺,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能的粉末,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铜合金成分体系的深入剖析,包括其微观组织形成、相变机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宏观性能变化,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铜合金的强化机制”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固溶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等传统强化方式,还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粉末冶金的优势,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备纳米铜合金粉末来获得超高的强度和硬度。此外,书中对于铜合金制品的成型工艺,如压制、注射成型、3D打印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重点阐述了这些工艺对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例如,在3D打印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激光熔融沉积(SLM)技术在铜合金打印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粉末、如何优化打印参数以获得低孔隙率、高致密度的打印件,以及打印件的后处理技术。这对于我们探索先进制造技术在铜合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总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理论扎实、紧跟学术前沿的优秀著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铜及铜合金粉末与制品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学生。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本书叫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是:..柯宝成1.柯宝成写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推荐的,比如主要讲得是关于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汇辑了李清照诗、词、文全部作品,包括存疑词、残句及误署词,是目前李清照作品最全面的辑本。每篇作品均加题解、注释,并精选汇辑历代名家的评语。我很喜欢的内容失调名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题解]此为周邦彦南乡子词句。见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卷三。花镜旧声所附花镜韵语误为李清照作。又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题解]此二句为清初顾贞立(顾贞观之姊)浣溪沙词句,全篇云百啭娇莺唤独眠。起来慵自整花钿。浣衣风日试衣天。几日不曾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柳条金嫩滞春烟。题作和王仲英夫人韵见众香词礼集。(亦见清初人其它选本,兹不赘引)蕙风词话误为李清照词句。赵万里先生校辑宋金元人词·引用书目·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有题识云古乐府及元明戏曲之佳者,其撰人多不能确知,宋词亦然。故分类本于词之撰人不能详者,轾空缺不注。黄大兴梅苑、曾造乐府雅词拾遗亦如之。而分调时不明斯例,悉以前一阕所记撰人当之,于是宋世名家凭空又添作赝作若干首,而明以后人无摘其谬者。以讹传讹,实此书作之始。如分类本前集上浣溪纱水涨鱼天拍柳桥一阕。与周邦彦渡江云衔接,分调时以为周作,毛子晋补辑片玉词据以录入,即其例矣其说精辟。以之解释各误题撰人之词作品,往往迎刃而解。不特类编草堂诗余如此,他书如是者亦多有之,以明周瑛所撰之词学筌蹄为例,所有误题撰人之作品,约有百首左右,其致误原因亦大抵如是。如分类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李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首后有无撰人姓名词五首(一)武陵春风住压香花已尽阕、(二)怨王孙梦断漏悄阕、(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阕、(四)点绛唇红杏飘香阕、(五)柳梢青子规啼血阕,词学筌蹄悉以为李易安词。词学筌蹄流传未广,故后人承其误者,只有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四亦以柳梢青为易安词,李文椅则又承郎瑛之误。至类编草堂诗余则后之各种刊本草堂诗余号称李廷机、唐顺之、李攀龙、董其昌、杨慎等批评点注者无一不从之出,流传愈广则承误者愈多,相沿以讹传讹者约有五、六十首。翰墨大全中无撰人姓名词而花草粹编署有撰人,花草粹编中无撰人姓名词而历代诗余署有撰人者,其致误之由亦俱与类编草堂诗余相同。秦恩复刻乐府雅词,拾遗两卷中无人词添注撰人姓名者不少,其中如梁寅侍香金童、赵与仁醉春风等则又承历代诗余之误。赵先生之说发表于一九三一年,而后之研究词学者,或未注意。李文椅辑漱玉集,不明此理,竞误收黄大与梅苑中无名氏词多首以为李清照作,黄节、萨雪如等从而推波助澜为之揄扬。其后李文椅且云或谓,易安

评分

这本书叫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是:..柯宝成1.柯宝成写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推荐的,比如主要讲得是关于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汇辑了李清照诗、词、文全部作品,包括存疑词、残句及误署词,是目前李清照作品最全面的辑本。每篇作品均加题解、注释,并精选汇辑历代名家的评语。我很喜欢的内容失调名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题解]此为周邦彦南乡子词句。见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卷三。花镜旧声所附花镜韵语误为李清照作。又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题解]此二句为清初顾贞立(顾贞观之姊)浣溪沙词句,全篇云百啭娇莺唤独眠。起来慵自整花钿。浣衣风日试衣天。几日不曾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柳条金嫩滞春烟。题作和王仲英夫人韵见众香词礼集。(亦见清初人其它选本,兹不赘引)蕙风词话误为李清照词句。赵万里先生校辑宋金元人词·引用书目·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有题识云古乐府及元明戏曲之佳者,其撰人多不能确知,宋词亦然。故分类本于词之撰人不能详者,轾空缺不注。黄大兴梅苑、曾造乐府雅词拾遗亦如之。而分调时不明斯例,悉以前一阕所记撰人当之,于是宋世名家凭空又添作赝作若干首,而明以后人无摘其谬者。以讹传讹,实此书作之始。如分类本前集上浣溪纱水涨鱼天拍柳桥一阕。与周邦彦渡江云衔接,分调时以为周作,毛子晋补辑片玉词据以录入,即其例矣其说精辟。以之解释各误题撰人之词作品,往往迎刃而解。不特类编草堂诗余如此,他书如是者亦多有之,以明周瑛所撰之词学筌蹄为例,所有误题撰人之作品,约有百首左右,其致误原因亦大抵如是。如分类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李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首后有无撰人姓名词五首(一)武陵春风住压香花已尽阕、(二)怨王孙梦断漏悄阕、(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阕、(四)点绛唇红杏飘香阕、(五)柳梢青子规啼血阕,词学筌蹄悉以为李易安词。词学筌蹄流传未广,故后人承其误者,只有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四亦以柳梢青为易安词,李文椅则又承郎瑛之误。至类编草堂诗余则后之各种刊本草堂诗余号称李廷机、唐顺之、李攀龙、董其昌、杨慎等批评点注者无一不从之出,流传愈广则承误者愈多,相沿以讹传讹者约有五、六十首。翰墨大全中无撰人姓名词而花草粹编署有撰人,花草粹编中无撰人姓名词而历代诗余署有撰人者,其致误之由亦俱与类编草堂诗余相同。秦恩复刻乐府雅词,拾遗两卷中无人词添注撰人姓名者不少,其中如梁寅侍香金童、赵与仁醉春风等则又承历代诗余之误。赵先生之说发表于一九三一年,而后之研究词学者,或未注意。李文椅辑漱玉集,不明此理,竞误收黄大与梅苑中无名氏词多首以为李清照作,黄节、萨雪如等从而推波助澜为之揄扬。其后李文椅且云或谓,易安

评分

这本书叫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是:..柯宝成1.柯宝成写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推荐的,比如主要讲得是关于李清照全集(诗词文汇·编汇评汇校)汇辑了李清照诗、词、文全部作品,包括存疑词、残句及误署词,是目前李清照作品最全面的辑本。每篇作品均加题解、注释,并精选汇辑历代名家的评语。我很喜欢的内容失调名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题解]此为周邦彦南乡子词句。见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卷三。花镜旧声所附花镜韵语误为李清照作。又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题解]此二句为清初顾贞立(顾贞观之姊)浣溪沙词句,全篇云百啭娇莺唤独眠。起来慵自整花钿。浣衣风日试衣天。几日不曾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柳条金嫩滞春烟。题作和王仲英夫人韵见众香词礼集。(亦见清初人其它选本,兹不赘引)蕙风词话误为李清照词句。赵万里先生校辑宋金元人词·引用书目·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有题识云古乐府及元明戏曲之佳者,其撰人多不能确知,宋词亦然。故分类本于词之撰人不能详者,轾空缺不注。黄大兴梅苑、曾造乐府雅词拾遗亦如之。而分调时不明斯例,悉以前一阕所记撰人当之,于是宋世名家凭空又添作赝作若干首,而明以后人无摘其谬者。以讹传讹,实此书作之始。如分类本前集上浣溪纱水涨鱼天拍柳桥一阕。与周邦彦渡江云衔接,分调时以为周作,毛子晋补辑片玉词据以录入,即其例矣其说精辟。以之解释各误题撰人之词作品,往往迎刃而解。不特类编草堂诗余如此,他书如是者亦多有之,以明周瑛所撰之词学筌蹄为例,所有误题撰人之作品,约有百首左右,其致误原因亦大抵如是。如分类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李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首后有无撰人姓名词五首(一)武陵春风住压香花已尽阕、(二)怨王孙梦断漏悄阕、(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阕、(四)点绛唇红杏飘香阕、(五)柳梢青子规啼血阕,词学筌蹄悉以为李易安词。词学筌蹄流传未广,故后人承其误者,只有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四亦以柳梢青为易安词,李文椅则又承郎瑛之误。至类编草堂诗余则后之各种刊本草堂诗余号称李廷机、唐顺之、李攀龙、董其昌、杨慎等批评点注者无一不从之出,流传愈广则承误者愈多,相沿以讹传讹者约有五、六十首。翰墨大全中无撰人姓名词而花草粹编署有撰人,花草粹编中无撰人姓名词而历代诗余署有撰人者,其致误之由亦俱与类编草堂诗余相同。秦恩复刻乐府雅词,拾遗两卷中无人词添注撰人姓名者不少,其中如梁寅侍香金童、赵与仁醉春风等则又承历代诗余之误。赵先生之说发表于一九三一年,而后之研究词学者,或未注意。李文椅辑漱玉集,不明此理,竞误收黄大与梅苑中无名氏词多首以为李清照作,黄节、萨雪如等从而推波助澜为之揄扬。其后李文椅且云或谓,易安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不错!

评分

需要这方面的资料,不错很好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送货很及时,包装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