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劲松,徐翠耘 著
图书标签:
  • 油画
  • 拍卖
  • 艺术市场
  • 中国艺术
  • 艺术品投资
  • 收藏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经济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7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73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图时代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详细解读盘点八年来中国油画拍卖走势,理性投资让您的油画藏品真正物有所值。

内容简介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以2000年以来的各年度中国油画拍卖为研究单元,以国内多家拍卖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拍卖作品信息进行精心解读和梳理分析,帮助中国油画投资者从中得出判断与结论,借以往而鉴今。

作者简介

  韩劲松,1974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馆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参与“20世纪国家美术专项收藏”丁作,参与国家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的国家收藏研究”,负责中国美术馆油画收藏研究部分撰写并发表多篇油画论文,著有《中国油画收藏与鉴赏百问百答》。
徐翠耘,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攻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硕士。曾参加“上海双年展及其外围展艺术活动”调研、“第五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2004年中国画廊推介展暨国际画廊邀请展”的调研、798艺术园区的调研,并撰写发表多篇调研报告。

目录

雾里看花
——2000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1世纪前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二、2000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走势
三、中国油画市场的中介机构
四、2000年中国油画市场存在的问题

柳暗花明
——2001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观察
二、2001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稳中求进
——2002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02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观察
二、2002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特征
三、2002年中国油画市场中的“海归”
四、2002年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稳步发展的原因

红红火火
——2003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03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扫描
二、2003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三、2003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特征

平稳过渡
——2004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过渡迹象
二、2004年中国画拍卖市场与中国油画拍卖市场
三、2004年中国油画市场的不足

神话上演
——2005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05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的“神话”
二、2005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全线飘红”
三、中国油画拍卖市场迅猛发展的原因
四、中国油画拍卖市场中的矛盾

理性加速
——2006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关键词“调整”
二、2006年中国油画拍卖市场进入调整期的内因和外因
三、市场方兴,增长未艾
四、当代艺术成为市场宠儿
五、2006年中国油画市场的启示

雨过天晴
——2007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07年中国油画市场震荡上扬
二、2007年中国油画拍卖市场谁主沉浮?
三、2007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观察

理性热度
——2008年上半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一、2008年上半年中国油画市场拍卖行情观察
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理性之变
三、未结束语
图片索引
图表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雾里看花
  一、21世纪前中国油画市场拍卖分析
据《周礼》、《汉书》等文献记载,两干多年前的中国已有在棺椁器具之中绘画的历史。而作为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一个重要门类的油画,最早是在欧洲起源,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标志着中国油画的开始。现在,油画在中国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油画与市场的结合,在中国内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时间晚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油画市场。在中国油画市场发展的初期,内地对油画的认知度不够,还没有自己的收藏群体,中国油画的收藏以国外的收藏家占主流。这些专业、非专业的收藏家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以很低的价格购买中国油画等中国当代艺术品。例如,著名的国外艺术收藏家如德国的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Peter Ludwig)、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Guy Ulens)和瑞士收藏家乌利?西克(Uli Sigg)等,他们主要通过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藏、从画廊和拍卖会购买等方式收藏中国油画。
德国的“巧克力大王”彼得?路德维希,以大量的资金收藏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其中,中国油画也成为他的收藏对象之一。早在1995年4月,路德维希第一次来华期间就收藏了许多包括中国油画在内的当代艺术品。比利时的商业家尤伦斯早年曾以收藏中国古玩和家具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他通过香港的汉雅轩画廊和法国的LoFT画廊,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进入2000年以后,尤伦斯开始设立自己的收藏资金,并聘请了旅法的批评家费大为作为专职收藏顾问,保证了藏品的专业水准,为其更好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乌利?西克,早在1995年就开始收藏中国油画等当代艺术品。他最重要的收藏途径是通过仔细地搜寻合适的艺术家,直接与他们接触,来购买和收藏中国油画。
  ……

前言/序言

  1985年,佳士得拍卖公司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场油画专场拍卖,标志着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形成。10年后,1994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也推出了油画雕塑专场拍卖。自此,中国内地的油画市场开始起步。再经10年,中国油画拍卖进入繁盛阶段,形成佳士得、苏富比、嘉德、保利、瀚海、诚轩、匡时、华辰等多家拍卖公司共竞的局面。
  在中国油画二级拍卖市场起步的最初20年,由于缺少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的基础,油画拍卖举步维艰,基本处于培养、培育阶段。中国油画市场当时也处于画廊少、收藏者少、高价位的油画更是少之又少的现状。油画若能够在估价内成交,已经让拍卖人备感欣慰了。
  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腾飞。先是书画拍卖行情“疯长”,油画拍卖市场的启动紧随其后。以中国嘉德为例,2004年春拍的油画成交额是2043万元,秋拍已达到3746万元;2005年春拍是7698万元,秋拍则一举突破亿元,达到1.3亿元。2005年是中国油画拍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在这年,除了中国嘉德首次出现了亿元专场外,单幅作品成交价也首次突破了千万元;拍卖作品总数量达到7件,分别为徐悲鸿、赵无极、常玉、廖继春、潘玉良、陈衍宁等人的作品。在这最初一轮的行情暴发过程中,中国油画最高价出现在北京、香港两地,题材仅限在“老油画”和“红色经典”。




中国油画拍卖市场深度解析报告 本书并非一本通俗的艺术史读物,也非画家传记集锦,更不是一本简单的画册。它是一份致力于解析中国油画拍卖市场运作机制、趋势洞察与价值评估的深度研究报告。本书旨在为收藏家、投资者、画廊经营者、艺术品鉴赏家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化、数据化、前瞻性的分析工具和决策参考。 核心内容概要: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数据驱动的价值分析”和“市场趋势的逻辑推演”展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章节: 第一部分:市场概览与历史梳理 中国油画拍卖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追溯中国油画拍卖从早期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关键节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的主导力量、交易特征及重要事件。 市场规模与结构分析: 深入剖析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年度交易额、成交率、买家群体构成、作品品类分布等宏观数据,揭示市场的整体规模与内在结构。 重要拍卖行角色与策略分析: 详细研究国内外主要拍卖行在中国油画市场中的定位、竞争策略、拍品征集方式、估价体系以及营销手段,探讨它们如何影响市场走向。 第二部分:价值评估体系与量化分析 油画作品的价值构成要素: 系统梳理影响油画作品拍卖价格的关键因素,包括艺术家的创作生涯阶段、艺术史地位、作品的稀缺性、尺寸、材质、品相、来源、展览与出版记录、市场口碑等。 数据化估价模型构建: 基于历史成交数据,探讨构建量化估价模型的可能性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作品的价格波动规律,尝试建立一套更具科学性的评估框架。 案例研究:关键艺术家与作品的拍卖表现分析: 精选多位在中国油画拍卖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对他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深度剖析,结合其拍卖历史数据,探究价格形成逻辑与市场偏好。例如,我们会对早期现实主义、学院派、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思潮下的代表性艺术家进行个案分析。 “潜力股”艺术家与新兴趋势识别: 探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观察,发掘具有长期投资潜力的艺术家和作品。分析新兴艺术家的崛起路径、市场接受度以及未来增长空间。 第三部分:市场趋势预测与风险控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市场: 审视中国油画市场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定位,分析国际藏家参与度、海外拍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国际化进程。 宏观经济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探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艺术品税收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导向等外部因素如何影响油画拍卖市场的活跃度和投资情绪。 市场风险识别与规避策略: 指出艺术品市场中潜在的风险,如赝品问题、市场操纵、估价虚高、流动性风险等,并提供相应的识别方法和规避建议。 收藏与投资的策略性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为不同类型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收藏与投资建议,包括如何建立藏品组合、如何进行长期价值判断、如何规避风险等。 本书特色: 数据驱动: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严谨的数据分析。我们整合了大量来自权威拍卖行的公开成交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与解读,力求提供客观、量化的市场洞察。 深度解析: 不同于浅尝辄止的艺术评论,本书深入挖掘市场背后的逻辑,探讨价格形成机制,揭示市场供需关系,并尝试预测未来趋势。 实操性强: 本书的分析框架和结论,旨在为读者在实际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决策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前瞻性视角: 关注市场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艺术家的表现,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变革。 目标读者: 艺术品收藏家: 希望更系统地了解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运作,做出更明智的收藏决策。 艺术品投资者: 寻求将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投资者,需要掌握市场规律与风险评估方法。 画廊及拍卖行从业人员: 需要深入了解市场动态、艺术家价值以及客户需求。 艺术史研究者与学生: 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及其背后逻辑感兴趣的研究者。 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感兴趣的公众: 想要全面了解中国油画拍卖市场格局与价值判断体系的读者。 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理性、数据化的中国油画拍卖市场图景,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洞悉价值,并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把握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是一本让我“眼界大开”的书。在此之前,我对油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对于它在市场上的价值以及背后的逻辑知之甚少。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我之前从未触及的领域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品价格背后真实的驱动因素,例如艺术家的知名度、作品的稀缺性、市场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被低估”的艺术家的发掘,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出了许多曾经默默无闻但作品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家,并分析了他们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逐渐升值的潜力。这让我看到了收藏的另一面,不仅仅是追逐名家名作,更是发现和支持那些具有潜力的艺术家,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收藏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对艺术的认可和对文化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一扇大门。我一直对艺术品市场抱有兴趣,但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指导。这本书以其详实的数据和精辟的分析,系统地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中国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从早期受到西方影响的写实作品,到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各种实验性作品,再到当下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控制”的章节,它通过分析一些拍卖市场上的“泡沫”现象和“崩盘”案例,提醒我理性投资的重要性。作者强调,收藏艺术品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心,不能盲目追逐短期的市场热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品投资并非一场赌博,而是一门需要知识、耐心和策略的学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对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艺术品投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价值”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理解的书。在阅读《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之前,我一直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美学上的创造力。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品价值背后更复杂的构成,尤其是其在拍卖市场上的“流动性”和“稀缺性”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一些“滞销”艺术品在市场上的尴尬境地,以及一些“稀缺”作品如何被竞相追逐的案例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市场供需关系如何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环境、艺术思潮变化等外部因素如何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波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收藏家群体”的研究,不同收藏家的偏好、购买力以及投资目标,都对艺术品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品投资不仅仅是购买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对艺术品市场生态的参与和理解。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所欣赏的艺术品,在市场中又具有怎样的价值?这种思考方式,让我看待艺术品不再仅仅是从个人的审美角度,而是更加全面和理性。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脉络,让我这个对艺术品投资领域涉足不深的人,也能窥见其背后的逻辑和趋势。初拿到《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冰冷的图表。然而,翻开第一页,便被其生动详实的案例所吸引。它没有简单罗列数据,而是将那些曾经在拍卖场上叱咤风云的油画作品,如同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般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每一幅重点作品的解读,不仅包含了其创作背景、艺术价值,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在拍卖市场上的每一次表现,包括成交价格、买家偏好、甚至是当时的市场宏观环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市场风向标”式作品的分析,这些作品的涨跌往往预示着整个市场的走向,作者通过对这些“领头羊”的细致解读,让我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非仅仅聚焦于天价成交的作品,而是同样关注那些具有潜在价值但尚未被大众熟知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通过对这些“潜力股”的挖掘和分析,这本书为普通收藏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头部艺术家,而是能够发现那些被低估的珍宝。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油画拍卖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理解艺术品投资逻辑的入门指南,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生动的叙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认知。我一直对艺术品市场抱有好奇,但又总觉得门槛很高,难以切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国油画拍卖的复杂世界。它不仅仅展示了高价成交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价格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书中对拍卖机制的详细解读,从委托拍卖、估价、竞价到最终成交,每一个环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拍卖策略”的章节,它分析了买家和卖家在拍卖场上的博弈,以及一些经典的拍卖案例,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投资和收藏技巧。例如,书中提到的“情绪因素”在拍卖中的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和规避市场泡沫,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这本书还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风格的中国油画艺术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他们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生命力。这让我认识到,收藏艺术品并非只看一时的流行,而是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传授了一种思考艺术品市场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去理解和参与这个领域。

评分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油画拍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眼光”的养成指南。我曾以为,艺术品投资需要极高的门槛和天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严谨的分析,任何人都有可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眼光”。书中对各种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作品的传承序列、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等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收藏误区”的警示,例如盲目追求“价格最高”的作品,或者被虚假的“艺术光环”所迷惑。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揭示了这些误区的危害,并提供了避免这些误区的有效方法。这让我意识到,收藏艺术品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不受市场情绪的过度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拥有好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拥有识别好艺术品的能力。

评分

《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是一本极具前瞻性的著作,它不仅回顾了中国油画拍卖的历史,更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入的预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新生代艺术家”的关注,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正在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式,重塑着中国油画的面貌。书中通过对一些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展示了他们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可能性,以及他们未来可能成为市场焦点的潜力。这让我看到,艺术品投资并非只是追逐过往的经典,更需要对未来的艺术发展保持敏感。作者通过对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比较分析,也为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书中对一些国际知名的拍卖行和收藏机构的运作模式的解读,让我对如何提升中国油画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分析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读者对艺术品市场未来进行思考的启示录,让我对中国油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完《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陈列着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的严谨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海量的艺术品信息和拍卖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些信息赋予了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价值体系”的构建,它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油画的价值是如何被构建和重塑的。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写实主义作品曾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艺术思潮的演变,抽象、观念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作者通过对这种价值体系演变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油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此外,书中对“市场泡沫”的警示,以及对“可持续收藏”的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收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需要的是耐心、远见和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洞察未来”的预感。我一直认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往往是社会思潮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映射。而《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正是将这种映射关系,通过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品价值是如何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符号”的解读,一些作品因为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意义或民族情感,而在拍卖市场中获得了超越其艺术本身的价格。作者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油画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独特魅力和潜力。此外,书中对新兴拍卖平台和线上拍卖模式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油画拍卖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品投资不仅仅是跟风,更需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有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读完《中国油画拍卖分析图鉴》,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品投资之旅。这本书巧妙地将历史的沉淀与市场的脉动相结合,勾勒出一幅中国油画拍卖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并非简单的堆砌文字,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枯燥的拍卖数据赋予生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代印记”系列作品的分析,这些作品的出现与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缩影。书中详细追溯了这些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命运,从最初被忽视到如今身价倍增,这种价值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揭示了艺术品价值的多元化构成,包括历史意义、艺术成就、艺术家知名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尤其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那些“黑马”艺术家的发掘,他们如何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作品本身的实力和市场运作,一跃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这种对市场潜力的敏锐洞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投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来把握机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