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木器精气神

古典木器精气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祖武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家具
  • 明清家具
  • 木器
  • 传统工艺
  • 家具设计
  • 收藏
  • 文房具
  • 工艺美术
  • 中国传统文化
  • 家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62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3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1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典木器精气神》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而珍奇的作者个人藏品、独特的“精气神”角度,拓展出中国古典木器研究和赏析的新空间。
全书由质疑篇、求索篇和赏析篇组成。
质疑篇从质疑“唯材质论”入手,援引古代文献和史料,证明古人崇尚的是木器意蕴而非材质。
求索篇将中国古典审美的经典观点创造性地演绎为“精”、“气”、“神”,用以解读古典木器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风格气韵和文化意象。
赏析篇共收录六十余件唐、宋、元、明、清、近代木器和当代古典精品,分为“雕像谱”、“髹饰录”和“文木赋”三类,逐一予以特征分析、审美把握和意蕴阐述。
全书以物证书,图文并茂,是鉴赏和研读中国古典木器不可不读的进阶读本。

作者简介

赵祖武,1945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作家,法学特约研究员。上海市收藏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早年曾赴美访学,退休前曾任大学讲师、大学校刊主编。现为苏州同里百床馆馆长、杭州临安“乾隆苑”苑主。著有《赵祖武文论选》、《律考陷阱一百题》、《明清床榻》、《中国宝床》(主编)等文学、法学和文物类专著多部。近年潜心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典木器,视角和研究方法独特,立论深刻,材料翔实,独树一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木珍共欣赏,意蕴相与析”,从这些光怪陆离、个性张扬的木器中,读者或可以考证出中国古典文化的些许精华,捕捉到李泽厚先生所赞叹的中国古典审美的“韵外之致”在古典木器中的灵光显现,进而窥见一个与柏杨先生从较为人世、偏于功利的视角所描摹的“丑陋的中国人”迥然不同的风情万种、想象丰富和品味高尚的“文化的中国人”的绰约影姿。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自序》
发端于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发展于胡德生先生的《明清家具定级标准评分表》的唯材质论、唯红木论,扭曲了古人关于中国古典家具优良传统的经典论述和历史事实,误导了古典家具的鉴赏和研究方向,影响了人们对古典家具真正价值的科学解读和正确评估。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质疑篇》
祖武先生对其所藏,剔垢去污,使材质的天然纹理显现出来,凭藉传统文化的素养和神通八极的想象,对那些天然纹理给予如诗如画的释义,给人以清新灵动之感,使那些用以制作家具的嘉木古树,又生机勃勃地屹立在山泽水畔。(鉴赏家郑重)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赏析篇》

目录

引言
质疑篇:走出“明式家具”研究的误区
(一)“物不平则鸣”
(二)“明式家具”的狭义化和评价标准的匠作化
(三)专家一言堂与鉴赏简单化

求索篇:古典木器精气神
(一)精之华:丰厚的历史积淀
1. 材之精
2. 彩之丽
3. 形之品
(二)气之动:灵动的创造气韵
1.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2. 空间演示时间
3. 力的法则
(三)神之境:无穷的文化意象
1.“有我之境”
2.“无迹而神”
3.“诗无达诂”

赏析篇:瑞木通灵,添彩呈祥
(一)雕像谱
专稿 入木三分精气神 韩国荣
1. 唐代香楠加彩释迦牟尼坐像
2. 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
3. 明代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
4. 清代檀香木雕经书观音像
5. 清代红木髹金弥勒佛立像
6. 近代樟木雕髹漆弥勒佛像
7. 绿木雕水月观音像
8. 根雕达摩像
9. 元代奇妙大法座
10. 明代大型黑漆描金河图洛书香炉
11. 明代黄花梨雕双螭纹方台座
12. 明代雕梁《佛入东海降伏孽妖》
13. 明代雕梁《强婚配》、《玉祖寿》
14. 清代金漆龙文宝座
15. 清代紫檀边嵌鸡翅木五福添寿插屏
16. 清代“千秋万代”堂名担
17. 清代葵花形圆桌
18. 紫檀雕公鸡
19. 近代黄杨雕金蟾
20. 天然根雕灵芝

(二)髹饰录
专稿 中国古代床榻的髹饰工艺 朱惠卿
21. 元代断纹小漆床
22. 明代雕漆瓜棱盒
23. 乾隆御榻
24. 清代王室千工床
25. 清代黑漆贴金罗汉床
26. 天下青楼第一床
27. 清代朱红千工小姐床
28. 明末清初髹金“状元巡游”千工拔步床
29. 清代堆漆人物雕床
30. 明末清初描金“百子百戏”床
31. 明代榉木描金拔步床
32. 清代嵌骨楹联对床
33. 清代紫檀嵌珐琅多宝格
34. 清代紫檀嵌玉菊花宝座
35. 清代紫檀嵌粉彩席心椅
36. 清代《雍正古装读书图》画中陈设家具
37. 清代恽寿平诗画楠木雕髹漆挂屏
38. 清代红漆描金《探花及第》匾
39. 清末民初《妇女时报》漆器首饰盒

(三)文木赋
专稿 化腐朽为珍宝 郑重
40. 元末明初超大鸡翅柏木方角柜
41. 明代细丝铁力三节柜
42. 明代鸡翅木特长春凳
43. 明代麻栗书房便榻
44. 清代红木葵花式华盖圆台

古典案桌十五题(45-59)
45. 星汉灿烂——古香楠瘿面方案
46. 虎落平阳——虎皮纹古银杏瘿面方桌
47. 黄金满堂——古金丝楠面老红木灵芝画案
48. 古玉温润——千年古银杏独板明式画案

附:案桌之辨——与马未都先生商榷 赵祖武
49. 多如牛毛——紫檀独板王小画案
50. 黄花靓女——清代黄花梨翘头供案
51. 鸡族雉群——明代老鸡翅半桌
52. 水天一色——宋元血榉翘头大案
53. 姚黄魏紫——紫檀黄杨写字桌
54. 鸾集凤翔——清代柞榛翘头小案
55. 连波叠浪——榉木瘿面小画案
56. 千年一遇——老红木配新黄杨半桌
57. 红豆国宝——红豆杉雕案
58. 古柏流芳——明代黄柏罗锅枨方桌
59. 十八“鬼脸”——“鬼脸”老花梨面翘头案

当代新作精品四件(60-63)
60. 紫檀大雕床
61. 红木灵芝太师椅
62. 红木多宝格
63. 《蓬莱仙境》大立屏
天然家具两件(64-65)
64. 天然木椅
65. 天然树桩几

附录
《明清床榻》序 徐湖平
遥远帝国的背影 Aline Zheng
后记

精彩书摘

质疑篇:走出“明式家具”研究的误区
(一)“物不平则鸣”
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由数以万计品种的树木构成的绿色王国,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社会人文环境不离不弃的营造者——千百年来,那些近在我们房前屋后,远在山上水畔的树木,因其量众而质优并且易于采用和加工,而成为一代又一代先民们方便生活的实用器具和美化生活的艺术品的载体。人们不难发现:就整体而言,木器用具、木质艺术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较之用瓷土、矿石等加工再生的瓷器、铜器和玉器用具、作品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承载着巨大人文历史信息的古代木器,因其比玉器、铜器、瓷器更容易风化、腐烂较难保存而更为弥足珍贵。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收藏品市场,木器的整体评价显然偏低,其价格水平和价值水平明显不相适应。例如一张耗工费料、髹饰极为精湛、复杂,内容极为生动、丰富的精品“千工拔步床”的市场估价很少超过百万元,而一件较为精致的清代瓷器超过千万元也不足为怪。同样是这种存世极罕的千工床的价格要低于一张当代用紫檀制作的床,个中原因在于“材质”:千工床是以非硬木类的柏木或榉木、楠木等为基本材料,在木器界流行的“材质至上”的评价标准面前,千工床的巨大的工艺含量、艺术含量、历史信息含量和稀缺性等都可以被视而不见或忽略不计。在不少人眼中,千工床也就是一张古人睡觉的老床,其实用功能似乎占据它的价值的大部分。但事实上,千工床不仅是一张床,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件集大成式的艺术珍品。
……

前言/序言

  日前阔别二十六年的一位已入日本籍的复旦老同学回沪相聚,觥筹交错间,这位日本公民提出妙论,认为中国之落后是由于历来崇尚“木头文化”,即不断砍伐树木、破坏生态而使自己逐渐落入荒凉穷困之境,而西方人信奉“石头文化”,即惯于利用石头而保护树木,从而造就富足的生存环境。这听上去似有几分哲理,但细想却生疑窦:过度砍伐固然有饮鸩之嫌,但中国人和木头交往至少数千年的过程,难道真的一无是处?“木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难道只有祸害而未留下正面印记?
  再想下去:“文化”的“文”原来就通木纹的“纹”;“木纹之变化”正是“文化”的发端之一。2 100年前西汉大赋人刘胜的《文木赋》对木纹及其万千姿态的变化倾心描绘、大加歌颂,几乎将木纹之美丽神化为人类的理想境界。即使《文木赋》对于砍伐树木有推波助澜之嫌,但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刘胜的“木头文化”已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神来之笔,它对于中华精神家园的营建所起的积极作用更应受到重视。
  人毕竟是讲究精神生活的动物。善于把自己的精神触角延伸到有生命的花草树木并使之升华为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服务于人的精神享受,这是历代中国文化人的本事。因此追求“木头文化”的中国人比起追求“石头文化”的西方人,虽然物质环境可能会因此有所减损,但精神环境肯定会因此有所增益,不知日本老同学以为然否?
《古韵新生:当代木器设计与传承》 本书并非探讨古代木器中蕴含的“精气神”等哲学概念,而是聚焦于当下,深入剖析现代木器设计的创新理念、工艺传承以及市场趋势。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繁复的工艺流程,探寻将传统木工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无限可能。 第一章:设计之魂——当代木器美学新语境 本章旨在颠覆对传统木器“古板”、“陈旧”的刻板印象,展现当代木器设计的多元化面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极简主义的温度: 探讨现代设计中的极简主义如何与木材的天然纹理、色彩相结合,创造出既简洁大方又不失温馨感的家居产品。分析设计师如何通过精炼的线条、纯粹的材质,表达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功能与艺术的平衡: 深入研究当代木器设计师如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品味。例如,分析一件椅子如何不仅是坐具,更是空间中的雕塑;一张桌子如何成为家庭互动的美学载体。 东方意蕴的现代演绎: 并非复刻,而是借鉴东方传统木器中的神韵,如榫卯结构的巧思、留白的哲学、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并将其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潮流的风格。 材质的创新与探索: 除了常见的实木,本书还将关注新型木材的应用,以及木材与其他材质(如金属、玻璃、织物)的跨界组合,探索木器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可持续设计的责任: 强调当代木器设计中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从木材的可持续采购、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到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量,展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技艺之根——传统木工的现代生命力 本章将深入挖掘那些支撑起一件件精美木器的古老技艺,并探讨这些技艺如何在现代生产和设计中焕发新生。 榫卯结构的智慧: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榫卯结构,分析其在连接、承重、抗震等方面的结构优势,以及现代设计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在现代家具中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和审美需求。 手工雕刻的温度: 展现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艺,从线条的流畅性、图案的寓意,到不同地域雕刻风格的特色,并探讨现代设计如何通过局部点缀或意象化表达,为作品注入艺术的灵魂。 表面处理的奥秘: 介绍传统的上漆、打磨、打蜡等工艺,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木材质感、色彩和耐久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现代环保漆料、 UV 涂层等新技术在保留木材天然触感和增强防护性能方面的应用。 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采访一线木工匠人,记录他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现代化生产的挑战时,如何坚守初心,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数字化辅助下的精进: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如何与传统木工技艺相结合,提升设计精度、制造效率,并在保留手工痕迹的同时,实现更复杂的造型和结构。 第三章:市场之潮——木器文化的商业价值与传播 本章将目光投向木器产品的市场定位、品牌塑造以及文化传播,探讨如何让优质的木器设计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细分市场的洞察: 分析不同类型木器产品(如高端定制家具、功能性家居用品、文创产品等)的市场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和竞争格局。 品牌故事的构建: 探讨如何通过讲述品牌背后的设计理念、匠人故事、材质来源等,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 分析如何将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艺术流派等与木器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策略: 介绍当代木器品牌如何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线下体验店等多种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 木器收藏与投资价值: 探讨一些具有潜力的当代木器作品,分析其在设计、工艺、限量等方面的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设计教育与行业交流: 关注木器设计领域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的展览、论坛等交流活动,促进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古韵新生:当代木器设计与传承》 是一本面向设计师、木工爱好者、家具行业从业者以及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读者而创作的指南。它将以详实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当代木器世界,帮助读者理解木器设计的当下意义,并激发对未来木器发展的美好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但有时候会觉得,很多现代家具虽然设计感十足,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我读了《古典木器精气神》,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在寻找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神”。这本书让我对古典木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家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 书中的“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却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的实例,将它具象化了。他讲到,一件古典木器之所以能够拥有“神”,是因为它与使用者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互动。它可能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兴衰,承载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甚至是陪伴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些经历,都赋予了木器一种超越其物质形态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件古老的梳妆台,它见证了主人从少女到妇人的转变,每一道划痕,每一次磨损,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读到这里,我完全被震撼了,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件家具,而是在与一位老者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木头有着莫名的情愫,尤其是一些经过时光沉淀、手工雕琢的古典木器。它们身上仿佛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一种超越了材质本身的“精气神”。当我在书店无意间翻开《古典木器精气神》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并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董家具的图片和年代,而是深入探究了木材的灵魂,从其生长环境、纹理肌理,到匠人们如何赋予它们生命,如何通过榫卯结构、雕刻技艺,将平凡的木头升华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品。 书中有许多关于不同木材的细腻描述,比如黄花梨的“色泽如金,纹理如行云流水”,紫檀的“沉静内敛,历久弥坚”。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详实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每种木材独有的性格和历史。我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属于古老木材的清香,感受到它们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精”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木材本身的优良品质,更是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选材、下料到打磨、上漆,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智慧。这种“精”是藏在细微之处的,需要有心人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

捧读《古典木器精气神》,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精耕细作、讲究传承的年代。书中对古代家具制作工艺的描绘,让我对“气”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不仅仅是某种风格或流派,更是家具所散发出的时代气息、文化底蕴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家具形制、装饰纹样的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其中的社会变迁和审美趣味。例如,明式家具的简洁流畅、清式家具的繁复华丽,背后都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榫卯结构的详细讲解,那些巧妙的连接方式,不仅体现了力学上的智慧,更象征着一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拍案叫绝,那些看似普通的木凳、木箱,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他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洞察到其中蕴含的故事,连接起历史与当下。读到这里,我不仅是在欣赏一件件精美的木器,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气”是流动的,是鲜活的,它让冰冷的木头拥有了温度,让静止的器物拥有了灵魂。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这些家具曾经陪伴的主人,他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都被封存在了木器之中,等待着被我们发现。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古典木器的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古典木器精气神》。我一直是个粗线条的人,平时对这些古色古香的东西并不怎么感冒。但这本书的开头就抓住了我,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描述了木头本身那种独特的质感,那种温润如玉的触感,还有光线透过木纹时产生的微妙变化。我当时就觉得,哦,原来木头也有这么多讲究。 书中对不同木材的介绍,简直就像是在给这些木头写传记。我之前只知道有红木,但这本书里把什么黄花梨、紫檀、鸡翅木这些都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颜色和纹理,还讲它们的生长环境、它们的特性,甚至是什么样的匠人才能驾驭它们。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家具会那么贵,原来它们都是“材”好。而且,作者在讲这些的时候,用的词语都很讲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科普,而是带着一种欣赏和赞美的语气,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评分

《古典木器精气神》这本书,如同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我从书中读到了“神”,那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是古典木器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的根源所在。作者认为,“神”体现在木器与使用者的情感连接,体现在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更体现在它们所传递的东方哲学与美学智慧。书中对一些传世名器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匠心独运的创造力,也看到了使用者与器物之间产生的深厚感情。一件家具,如果仅仅是制作精良,可能只是一件物品;但如果它参与了主人的生活,承载了家人的情感,甚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那么它就拥有了“神”,成为了有故事、有温度的艺术品。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神”的哲学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物品的喜爱,往往不单单是因为它们的外观,更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某种精神寄托,或者与之相关的美好回忆。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木器“神韵”的剖析,引导我们去思考,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木器,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生命、对美的共同追求。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家里的那些木质家具,感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摆设,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故事,它们沉默地陪伴着我,分享着我的喜怒哀乐,也仿佛在低语着古老时代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年代久远、却依然散发着迷人光彩的物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充满匠人手工痕迹的木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购入了《古典木器精气神》这本书,立刻被其深邃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木器外观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木器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的“精气神”,让我对这些古老器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精”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木器能历经百年甚至千年依然保存完好,并散发着独特的光泽。作者详细介绍了从选材、干燥、打磨到最后的表面处理等一系列严谨而精细的工艺流程。他特别强调了手工制作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匠人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木材纹理的解读,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在匠人的眼中却是独一无二的语言,他们能够根据纹理的走向,巧妙地进行雕刻和拼接,使之成为装饰的一部分,而非瑕疵。这种对“精”的敬畏,体现在了木器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叹为观止。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一本名为《古典木器精气神》的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阅读盛宴。我一直对那些带着历史沉淀的物品有着莫名的喜爱,总觉得它们身上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物件的好奇心,并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古典木器的“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书中的“气”不仅仅是指木器本身所散发出的某种氛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典木器的形制、工艺、装饰等方面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想。例如,书中对明式家具简洁流畅的线条的解读,以及对清式家具繁复华丽的装饰的分析,都让我对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绘画的创作理念,在家具设计中也同样适用,一件成功的家具,应该是能够与空间、与人产生共鸣的,它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往往藏在细节之中,而古典木器,恰恰是这种美的最佳载体。自从读了《古典木器精气神》,我才真正领略到,一件木器何以能够拥有“神”。这本书让我明白,“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木器与使用者之间,以及木器本身所承载的深刻情感和历史印记。 书中关于“神”的论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强调了人与器物的互动。一件器物,如果只是被放置在展柜中,它可能依然精美,但却缺少了那种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当它融入了主人的生活,参与了主人的喜怒哀乐,陪伴着主人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它才能真正被赋予“神”。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动人的故事,来阐释这一点。比如,一件代代相传的摇椅,它承载了祖孙三代人的回忆;一件雕刻精美的嫁妆箱,它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些故事,都让冰冷的木头拥有了温度,让它们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之所以会被某些古典木器所打动,正是因为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属于生命本身的“神韵”。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细节有点追求的人,虽然不至于到“矫情”的地步,但总觉得家里的一些陈设,能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生活态度。所以,当我看到《古典木器精气神》这本书时,我就被它吸引了。我之前对古典木器了解不多,只知道它们看起来很有年代感,但总觉得和我的生活有点距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书中对“精”的解读,让我觉得特别受启发。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制作一件古典木器是如何的“精工细作”。从木材的选择,到纹样的雕刻,再到最后的光泽打磨,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的智慧和耐心。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榫卯结构是如何制作的,那些精巧的咬合,不需要一颗钉子,就能让家具牢固无比。我当时就惊叹,原来古人的智慧如此精深。而且,作者在讲到这些的时候,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讲当时的大匠人是如何传承技艺的,这让整个过程变得非常生动有趣,也让我对“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最近在阅读《古典木器精气神》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气”的独特诠释。我之前对古典木器,总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觉得它们造型古朴,颜色沉稳,但具体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古典木器精气神》则帮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木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韵”。 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典木器是如何体现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取向的。比如,明式家具的“文人气”,那种简洁、流畅、充满书卷气的风格,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而清式家具的“皇家气”,那种繁复、大气、金碧辉煌的风格,则彰显了皇家的威严与气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在家具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上的探讨。一件好的家具,不仅仅是单独一件物品,它还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才能真正散发出属于它的“气”。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件件家具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承载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