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技术(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有线电视技术(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辉陈智丽任丹 编
图书标签:
  • 有线电视
  • 电视技术
  • 电子信息
  • 通信工程
  • 广播电视
  • 数字电视
  • 网络技术
  • 信号处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511670
商品编码:1049531883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有线电视技术(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 作者:编者:张辉//陈智丽//任丹
  • 定价:39.8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ISBN号:978711151167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9-01
  • 印刷时间:2015-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7
  • 字数:382千字

内容提要

张辉、陈智丽、任丹等编著的《有线电视技术》 系统地介绍了有线电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设计,内容 包括有线电视系统概述、有线电视系统的理论基础、 电视接收天线、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的前端设备 、传输系统、分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 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有 线广播系统、有线广播系统设备的配接。每章末附有 小结与习题,书末附录收集了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系统 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行业标准以及电视频道频率配置 相关资料。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电气、自动化、电子 信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科生教材,也可供 从事有线电视系统工程的技术人员阅读,还可以作为 有线电视台(网)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前言
**章 有线电视系统概述
1.1 有线电视系统发展概况
1.1.1 什么是有线电视
1.1.2 各国有线电视发展概况
1.1.3 我国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概况
1.2 有线电视的特点与频道划分
1.2.1 有线电视的特点
1.2.2 频道划分
1.3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1.3.1 系统的组成
1.3.2 系统的分类
1.4 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无线电波的理论基础
2.2 电视信号的产生与传播
2.2.1 电视信号的产生
2.2.2 电视信号的传播
2.3 增益
2.4 噪声电平和载噪比
2.4.1 噪声电平
2.4.2 载噪比
2.5 非线性失真
2.6 反射与重影
2.7 视频信号特性参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视接收天线
3.1 天线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参数
3.1.1 天线的基本原理
3.1.2 天线的主要参数
3.2 常用天线
3.2.1 基本半波振子天线
3.2.2 折合半波振子天线
3.2.3 天线与馈线的连接
3.3 引向天线
3.3.1 引向天线的结构
3.3.2 引向天线的设计
3.3.3 组合天线
3.4 接收天线的选择与安装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卫星电视
4.1 卫星电视广播概述
4.1.1 卫星电视广播
4.1.2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组成
4.1.3 卫星电视广播的频率范围和频道划分
4.2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
4.2.1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
4.2.2 高频头
4.2.3 功率分配器
4.2.4 馈源
4.2.5 卫星电视接收机
4.3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主要参数
4.4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4.4.1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安装
4.4.2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调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前端设备
5.1 邻频前端系统组成
5.1.1 邻频前端系统的结构
5.1.2 频道处理器
5.1.3 邻频传输的技术要求
5.2 前端放大器
5.3 解调器与调制器
5.3.1 解调器
5.3.2 调制器
5.4 混合器
5.4.1 混合器的种类
5.4.2 混合器的工作原理
5.4.3 混合器的主要参数
5.5 其他设备
5.5.1 导频信号发生器
5.5.2 衰减器
5.5.3 均衡器
5.5.4 滤波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传输系统
6.1 同轴电缆传输系统
6.1.1 同轴电缆结构
6.1.2 同轴电缆分类及型号
6.1.3 同轴电缆性能参数
6.1.4 电缆传输系统常用器件
6.1.5 有线电视系统对同轴电缆的要求
6.2 光缆传输
6.2.1 光纤的传光原理及传输特性
6.2.2 光缆的结构和类型
6.2.3 光缆传输主要设备和器件
6.2.4 光缆有线电视系统传输结构
6.2.5 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设计
6.3 微波传输
6.3.1 微波传输系统特点及分类
6.3.2 微波传输系统的主要设备
6.3.3 AML系统
6.3.4 MMDS系统的组成
6.3.5 数字微波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分配系统
7.1 分支器
7.2 分配器
7.3 放大器
7.3.1 放大器的分类
7.3.2 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7.3.3 放大器原理
7.3.4 放大器的选择与使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
8.1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任务
8.1.1 网络的总体规划
8.1.2 技术方案设计
8.1.3 绘制设计图
8.2 前端的工程设计
8.2.1 接收场强的计算
8.2.2 天线输出电平的计算
8.2.3 小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
8.2.4 中、大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
8.3 干线传输设计
8.3.1 确定干线电长度和串接的放大器台数
8.3.2 合理分配技术指标
8.3.3 干线放大器传输电平的计算
8.3.4 放大器电平的倾斜方式
8.3.5 V形曲线
8.3.6 传输干线电平设计
8.3.7 光缆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8.4 分配网络的工程设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9.1 前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9.1.1 前端系统设备的安装
9.1.2 前端系统设备的调试
9.2 电缆传输干线系统的敷设与调试
9.2.1 干线电缆的敷设
9.2.2 干线电缆的调试
9.3 光缆传输干线的敷设与调试
9.3.1 光缆的敷设
9.3.2 光缆的调试
9.4 分配网络的安装与调试
9.4.1 分配网络的安装
9.4.2 分配网络的调试
9.5 防雷与接地
本章小结
习题
**0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
10.1 数字电视系统概述
10.1.1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
10.1.2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
10.1.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
10.2 数字电视基本知识
10.2.1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10.2.2 数字电视的国际标准
10.3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10.3.1 数字机顶盒的功能
10.3.2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10.3.3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结构
10.4 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
10.4.1 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组成
10.4.2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10.5 交互式电视ITV
10.5.1 交互式电视的主要实现形式
10.5.2 交互式电视系统的组成
10.5.3 有线电视视频点播
10.6 有线电视网传输电话业务
本章小结
习题
**1章 有线广播系统
11.1 声学基本原理
11.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1.1.2 与声音有关的物理量
11.1.3 人耳听觉特征
11.1.4 音质的评价标准
11.2 有线广播系统简介
11.2.1 有线广播系统的组成
11.2.2 主要技术指标
11.3 有线广播系统主要设备
11.3.1 传声器
11.3.2 扬声器
11.3.3 调音台
11.3.4 功率放大器
11.3.5 其他常用设备
本章小结
习题
**2章 有线广播系统设备的配接
12.1 有线广播音响系统线路的配接
12.2 室内扩声系统扬声器的布置
12.2.1 扬声器的布置原则
12.2.2 扬声器的布置方式
12.2.3 扬声器的功率估算
12.3 多功能厅的扩声系统
12.4 有线广播系统的设计
12.4.1 广播音响系统的主要形式
12.4.2 公共广播系统的工程设计
本章小结
习题
附录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106—1999)
附录B 中国电视频道频率配置表
参考文献


《有线电视技术》(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有线电视技术知识体系。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信号传播原理到先进的数字电视编码与传输,再到网络架构与管理,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既注重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第一部分:有线电视基础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深入阐述了构成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物理原理和关键技术。 信号传播与电磁波理论: 详细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性、衰减、干扰等基本概念,为理解信号在同轴电缆、光纤等传输介质中的行为奠定理论基础。重点讲解射频信号的频谱特性、调制解调原理(如AM、FM、QAM等)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不同频率段信号的特性和传输限制。 传输介质: 详细探讨了同轴电缆和光纤作为有线电视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技术指标、优缺点及应用场景。分析同轴电缆的阻抗、损耗、带宽限制,以及光纤的传输损耗、色散、非线性效应等,并介绍光纤连接器、光缆结构等。 放大与均衡技术: 深入讲解有线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和失真,因此需要放大器进行信号补偿。详细介绍各种类型放大器的原理、设计要点和性能指标,如前置放大器、线路放大器、均衡放大器等。重点分析信号失真(如斜率失真、频率失真)的产生原因,以及均衡器(如倾斜均衡、延迟均衡)的补偿原理和实现方法。 信号分配与合路技术: 讲解如何将一个信号源有效地分配给多个用户,以及如何将来自不同频道的信号合并传输。详细介绍分路器、合路器、功分器、分支器等无源器件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和安装注意事项。分析网络节点的设计,如何平衡信号强度和用户接入数量。 噪声与干扰的抑制: 详细分析有线电视系统中常见的噪声源(如热噪声、散粒噪声、设备内部噪声)和干扰源(如外部电磁干扰、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以及这些噪声和干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介绍有效的噪声抑制和干扰隔离技术,如屏蔽、滤波、接地、差分信号传输等。 第二部分:模拟电视技术与系统 尽管数字电视已成为主流,但对模拟电视技术的理解仍然有助于认识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变。 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详细介绍模拟电视信号的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调制方式(如NTSC、PAL、SECAM制式),以及其在射频载波上的调制过程。分析解调过程中各部分的原理,如伴音解调、图像解调等。 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标准: 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模拟电视信号传输标准,包括信道带宽、载波频率分配、图像和伴音的频差等。 模拟电视广播系统架构: 阐述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组成,包括信号接收、上变频、调制、电平调整等环节,以及终端用户的模拟接收设备。 第三部分:数字电视技术与系统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系统介绍当前主流的数字电视技术及其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数字音视频压缩技术: 深入讲解MPEG-2、H.264/AVC、H.265/HEVC等主流视频编码标准的核心原理,包括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变换编码、量化、熵编码等关键技术。分析音频编码标准(如MP3、AAC)的原理。重点阐述这些压缩技术如何有效地降低音视频数据量,实现高效传输。 信源编码与纠错编码: 介绍数字信号的信源编码(如PCM)和差错控制编码(如海明码、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LDPC码)原理。重点分析里德-所罗门码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应用,如何有效抵抗传输过程中的突发性错误,提高信号的鲁棒性。 调制解调技术: 详细介绍在数字电视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调制技术,如QPSK、8PSK、16QAM、64QAM、256QAM等。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功率谱密度、星座图、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具体选型原则。 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与协议: 详细介绍DVB-C、DOCSIS等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深入分析DVB-C标准中的帧结构、复用、交织、编码等关键技术,以及DOCSIS标准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实现双向数据传输的原理和协议栈。 多路复用与业务承载: 介绍如何将多个数字电视节目和服务通过单一传输通道进行高效传输。深入讲解PID(Packet Identifier)、PSI/SI(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Service Information)表格、TS(Transport Stream)流的构成与传输机制。分析多路复用技术(如统计复用)如何提高频谱利用率。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详细介绍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包括卫星/地面接收、IP解复用、节目码流的封装、加密(CAS - 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加扰、播出控制等关键环节。重点分析CAS系统在内容保护和计费管理中的作用。 数字电视终端设备: 介绍数字电视机顶盒(STB)的工作原理、解码流程、接口标准(如HDMI、USB),以及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 第四部分:有线电视网络架构与技术 本部分将数字电视技术与网络工程相结合,探讨现代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络(HFC): 详细介绍HFC网络的基本结构、光电转换原理、节点划分、光传输单元(OTU)和射频放大器的作用。分析HFC网络如何结合光纤的高带宽和同轴电缆的易部署性,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 IPTV(网络电视): 介绍IPTV的传输架构、内容分发网络(CDN)、组播与单播技术、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机制。分析IPTV如何利用现有的IP网络实现电视信号的传输,并提供点播、互动等增值业务。 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探讨DOCSIS 3.0、DOCSIS 3.1、CMTS(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CCAP(Converged Cable Access Platform)等关键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支持更高带宽的数据传输、VoIP(Voice over IP)和Wi-Fi接入,实现“三网融合”。 网络管理与维护: 介绍有线电视网络的监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性能优化策略。讲解网络设备(如放大器、光节点)的参数配置与调整,以及如何通过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安全与认证: 探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内容安全、用户认证、版权保护(DRM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等问题。介绍CAS系统、数据加密技术在保障网络安全和合法使用方面的应用。 第五部分:增值业务与未来发展 本部分关注有线电视网络的增值服务开发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业务与宽带接入: 详细介绍有线电视网络如何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包括DOCSIS技术在双向接入中的应用、网络切片、IPv6等。 VoIP业务: 阐述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实现VoIP电话业务的原理、技术要求和部署方式。 互动电视与智能家居: 探讨如何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互动电视应用,如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VOD(Video on Demand)、OTT(Over-The-Top)服务融合,以及与智能家居设备的联动。 新一代传输技术与标准: 展望未来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方向,如光纤到户(FTTH)的进一步普及、5G与有线电视网络的融合、更高带宽的传输技术(如下一代PON)、新型的编码与调制技术等。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分析当前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市场竞争、用户需求变化、技术迭代加速等,并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方向。 本书内容详实,配以丰富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有线电视系统的原理、设计、实施和维护,为他们在未来的电子信息产业中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曾经在图书馆借阅过,当时我对“有线电视”这个概念还停留在“看电视需要拉线”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有线电视”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通信原理和技术体系。书中关于信号调制解调的部分,例如QAM(正交幅度调制)的原理,虽然一开始让我摸不着头脑,但通过反复阅读和查找一些辅助资料,我开始体会到它在提高传输效率方面的作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频率规划和频谱利用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有限的频谱资源需要通过精密的算法和技术来高效分配和管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视频和数据传输需求。此外,书中对不同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光纤)的特性对比分析,也让我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虽然是教材,但它在我认知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信传输框架,让我对现代通信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评分

坦白说,《有线电视技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技术世界的大门,但门后的风景我只看清了模糊的轮廓。我记得书中对于各种接口标准、数据格式的介绍,例如同轴电缆的连接方式、射频信号的频率范围等等,虽然罗列得很详细,但对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这些术语和参数就像是陌生的密码,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解读。尤其是那些关于信噪比、比特率、信道容量的计算公式,让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数学迷宫。当时我最希望的是能有更直观的图示或者更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辅助理解,但书中更多的是偏向理论和工程实现。我曾经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前端处理和后端传输的部分,但很快就被各种专业的术语淹没了,比如EPG、VOD、CDN等等,这些缩写和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精密的工具,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操作指南和实践经验,很多工具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大学时期购入的,当时课程正好涉及到相关内容,但说实话,我当时对这本《有线电视技术》的理解程度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本摆在书架上的“参考书”,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才会匆匆翻阅一下。书中那些关于光信号、电信号转换的章节,还有各种复杂的传输协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小项目,硬着头皮去查找资料,结果被书里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弄得晕头转向,最终还是放弃了,选择了更直观易懂的网络资料。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能花更多的心思去啃这本教材,也许现在我对一些基础的网络和通信原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但现实情况是,作为一名非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我对这本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的体会确实不深,更多的是一种“学过了但没完全懂”的状态。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通信技术有浓厚兴趣,或者将来打算从事相关行业的同学,他们会从中受益匪浅。对我而言,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概览,让我知道这个领域存在着哪些技术和知识点,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更专业的引导。

评分

最近我偶然翻出了这本《有线电视技术》,距离我第一次拿到它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这次重温,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毕业工作后,虽然不是直接从事有线电视行业,但在接触到一些网络部署和维护的工作时,书中一些关于信号传输、频率分配、甚至是干扰抑制的章节,突然变得异常清晰和实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布设网络时,需要考虑线缆的材质和屏蔽层,为什么信号衰减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书中对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演进的介绍,也让我对现在高清电视、IPTV等业务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概念的阐释,比如QAM调制、FEC纠错等,虽然当时没能完全消化,但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支撑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我甚至会主动去查阅书中提及的一些标准和规范,这让我工作起来更有条理,也能更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本书就像一本“教科书”之外的“实践指南”,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拧螺丝,但它让你明白为什么需要拧螺丝,以及拧什么样的螺丝才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评分

我对《有线电视技术》这本书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大而全”的概览,它似乎试图将有线电视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从最初的信号采集、处理,到传输、分配,再到终端接收和用户服务,书中几乎触及了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记得其中关于光纤通信的部分,介绍了很多关于光信号传输的原理和技术,比如波分复用、光放大器等等,虽然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但它让我大致了解了光纤传输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另外,书中对于用户终端设备,例如机顶盒的接口标准、功能设置等方面也有所介绍,这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视机顶盒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有线电视技术体系的宏观视角。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