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开本  |  出版社  |  价格  |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平装)  |  华人德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5.30元  |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平装)  |  刘恒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34.00元  |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平装)  |  曹宝麟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40.00元  |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平装)  |  朱关田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35.00元  |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平装)  |  刘涛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47.90元  |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平装)  |  丛文俊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40.00元  |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平装)  |  黄惇  |  16开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46.30元  |  
总定价:268.50元
内容介绍
1、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平装)
本书首先介绍了两汉书法教育的情况,然后以专题形式,依次对两汉的简牍、铭刻书法、碑刻、书法家、书学、书法用具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阐述。书末附录两汉书法史大事年表等内容。
2、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平装)
本书从晚明书风的延续与碑学的滥觞切入,认为经过清代中期帖学与碑学的转换之后,碑学发展并完善起来,碑派书法大致在清代后期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书中还阐述了清代书法教育、书法的域外影响、书学研究等内容。书末附录清代书法史大事年表。
3、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平装)
本书对依次对北宋、南宋、辽、金时代的书法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内容涉及书家、书法流派、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和书法刻帖等多方面。书末附录宋辽金书法史大事年表。
4、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平装)
本书依次对隋、初唐、中唐、晚唐、五代的书法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内容涉及书家、书法流派、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书法用具、墓志和书法的对外传播等多方面。书末附录隋唐五代书法史大事年表。
5、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平装)
本书以专题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论述,对从三国时期的魏、吴,经过西晋、东晋,到南朝、十六国、北朝的书法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内容涉及书家、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书法碑刻和收藏鉴定等多方面。书末附录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大事年表。
6、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平装)
本书首先对中国书法史作了总体论述,理清汉字形体与书法美的关系,然后依次对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代的书法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内容涉及甲骨文、金文、刻石、权量诏铭、书法用具及隶变等多方面。书末附录先秦?秦代书法史大事年表。
7、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平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元代书法”主要以专题形式,论述了著名书家、篆隶书家、隐士书法、书法理论、公私收藏与刻帖等内容。下篇“明代书法”依次阐述了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的书法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吴门书派、云间书派等书法流派作了重点论述,ZUI后介绍了的书法理论、刻帖和公私收藏的情况。书末附录元明书法史大事年表。
这本书,说实话,我断断续续看了挺长时间了,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啃”。因为这七卷中国书法史,内容实在太厚重了,太庞杂了,简直是一部浩瀚的文化长河。我作为一个纯粹的书法爱好者,一开始只是想了解一下各个朝代书法的大致脉络,却没想到一头扎进了这片知识的海洋。从最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的隶书、篆书,再到魏晋的行书、草书,一直到隋唐的楷书、草书高峰,然后是宋代的尚意,元明清的传承与演变,每一卷都像一本独立的百科全书,里面涉及到的书法家、碑帖、流派、理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简直是面面俱到。我记得刚翻到先秦秦代那卷的时候,就被那些古朴稚拙的文字所吸引,虽然不像后来的行云流水,却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感,那种在龟甲、青铜器上刻画的痕迹,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先人对话。而两汉的隶书,更是从朴拙走向成熟,章法的变化、笔画的飞扬,简直是文字的“起舞”,尤其是在简牍和石碑上,那种庄重肃穆的美感,让我沉醉不已。
评分清代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本书的清代卷中,我看到了碑学的兴盛,以及帖学与碑学之间的激烈碰撞和融合。康熙、乾隆年间的帖学大师们,如刘墉、王文治,他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晋唐以来帖学的风韵,精美绝伦。然而,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大量的汉魏碑刻被发掘出来,以邓石如、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开始转向碑版,他们的书法风格雄浑、朴拙,充满了金石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螺旋式前进。它让我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是墨守成规,还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
评分当我翻到明代那卷的时候,我被书中所描绘的明代书坛的活跃景象所吸引。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明代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吴门书派”的崛起,他们以帖学为基础,追求秀丽、妍媚的书风,与当时文人画的流行趋势相呼应。而“公安派”等一些文学流派的兴起,也对书法产生了影响,更加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书中对不同书家风格的细致梳理,如祝允明的狂放,文徵明的温雅,徐渭的恣肆,都让我对明代书法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欣赏层面,它还深入探讨了明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以及当时文人阶层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明代书坛。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先秦秦代”那卷的书法,了解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化的认知。但是,这本书用详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甲骨文的卜辞,到金文的铭刻,再到篆书的规范化,我看到了文字从象形到符号化的演变过程,也看到了早期书法家们如何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下,创造出如此有力量的文字。那些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虽然不如后来的毛笔字那般细腻,却有一种粗犷、古朴的美感,仿佛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朝代的书法,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紧密相连,它们是时代精神的载体。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和风格,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史的缩影。比如在讲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书为心画”的含义。那个时代的文人,经历了战乱,心境复杂,他们的书法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一种玄远,一种对生命个体价值的思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以前只是觉得好看,现在才明白,那不仅仅是书法技巧的巅峰,更是他人生际遇、情感抒发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书法与哲学、与文学、与政治、与宗教,都是紧密相连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比如隋唐五代那卷,我看到了楷书的集大成,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严谨,欧阳询的法度,他们不仅仅是在写字,更是在塑造一种时代的精神风貌。那种工整、大气、规范的楷书,与大唐盛世的自信与开放,简直是相得益彰。
评分在阅读“两汉”卷时,我被隶书的魅力深深吸引。这种从篆书演变而来的字体,打破了秦代小篆的严谨,在结构上更加自由,在笔画上更加飞扬,特别是“蚕头燕尾”的波磔,赋予了文字一种灵动的美感。从简牍、帛书到石碑,隶书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看到了《曹全碑》的秀丽,《乙瑛碑》的古朴,《礼器碑》的典雅,每一种风格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特定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理解了隶书在汉代社会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字体,更是承载着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我甚至开始尝试临摹一些隶书字帖,感受那种横平竖直中蕴含的张力。
评分“隋唐五代”卷,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象万千”。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唐代楷书的集大成,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欧阳询的严谨、褚遂良的秀逸,他们将汉魏以来的书法,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看到了盛唐时期那种自信、开放、雍容的气度,都体现在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之中。同时,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手中,更是达到了极致的自由和奔放,仿佛是情感的喷薄而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甚至觉得,读完这一卷,就像经历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辉煌。
评分我一直认为,宋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在这本书的宋辽金卷中,我更是深有体会。与唐代以法度为重不同,宋代书法家们更加追求“尚意”,强调个性、情感的表达,甚至有些“不合古法”的探索。苏轼的奔放,黄庭坚的奇崛,米芾的跌宕,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个人生命的张力,一种“我手写我心”的极致追求。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书卷气”这个词的内涵。这本书没有把宋代书法家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文人的情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困惑,这一切都融入到了他们的笔墨之中,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创作思考的深度。
评分“魏晋南北朝”卷,在我看来,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书为心画”的真正含义。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将内心的情感、哲学思考,都融入到了他们的书法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巅峰,更是他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个体生命价值的表达。那种飘逸、灵动、充满个性的行书和草书,成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写照。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魏晋书法会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因为它所蕴含的那种超脱、那种空灵、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永恒的艺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书法“美”的单一认知。以前我可能只关注那些笔画流畅、结构优美的作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书法的美是多层次的,是动态的,是与时代、与作者思想紧密相关的。比如在讲到元代书法时,我看到了帖学和碑学的交融,赵孟頫的温润秀雅,继承晋唐遗韵,同时又融入了宋人的书卷气,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另一位代表人物,比如八思巴文,虽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书法,但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字与艺术的结合,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去评判书法,而是要理解它所处的历史语境,理解作者的心境,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