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技术概论

表面处理技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光明 编
图书标签:
  • 表面处理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化学处理
  • 物理处理
  • 涂装
  • 腐蚀防护
  • 表面工程
  • 制造工艺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2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778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表面处理技术概论》挑选了表面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一些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了传统的表面技术知识,也特别介绍了表面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具体内容包括:电镀与化学镀、涂料与涂装技术、转化膜技术、气相沉积技术、热喷涂与堆焊、化学热处理、热浸镀和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处理技术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内容1
1��2表面工程技术的作用4
1��3表面工程技术的主要任务5
1��4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5
第2章电镀与化学镀10
2��1电镀的基本原理11
2��1��1电镀的基本过程11
2��1��2电镀电源13
2��1��3电镀电极13
2��1��4电镀挂具15
2��1��5电镀槽15
2��1��6电镀溶液的组成及其作用15
2��1��7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17
2��2单金属电镀18
2��2��1镀锌18
2��2��2镀镍22
2��2��3镀铬28
2��2��4镀铜34
2��2��5镀银38
2��3合金电镀40
2��3��1合金电镀简介40
2��3��2电镀铜锡合金(青铜)43
2��3��3电镀铜锌合金(黄铜)45
2��4复合电镀47
2��4��1复合镀层的沉积原理49
2��4��2耐磨复合镀层50
2��4��3自润滑复合镀层51
2��5特种电镀51
2��5��1脉冲电镀51
2��5��2电刷镀53
2��6化学镀56
2��6��1化学镀镍56
2��6��2化学镀铜59
2��6��3非金属表面化学镀60
2��6��4化学复合镀62
思考题62
第3章涂料与涂装技术63
3��1涂料64
3��1��1涂料的发展简史64
3��1��2涂料的组成65
3��1��3涂料的分类67
3��1��4涂料的作用67
3��1��5涂料的成膜方式68
3��1��6常用涂料的特点70
3��1��7涂料的发展方向及功能涂料73
3��2涂装技术83
3��2��1涂装前处理83
3��2��2涂装技术87
思考题101
第4章转化膜技术102
4��1转化膜技术简介102
4��1��1转化膜的分类102
4��1��2化学转化膜常用处理方法103
4��1��3防护性能103
4��1��4表面转化膜用途104
4��2阳极氧化104
4��2��1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105
4��2��2铝阳极氧化膜的着色和封闭109
4��2��3镁合金阳极氧化112
4��3微弧氧化112
4��3��1铝及铝合金的微弧氧化113
4��3��2镁合金的微弧阳极氧化121
4��4化学氧化123
4��5金属的磷化129
4��5��1钢铁的磷化130
4��5��2有色金属的磷化处理132
4��6金属的铬酸盐钝化135
4��7着色处理技术137
4��7��1铝合金的着色137
4��7��2不锈钢的着色139
思考题143
第5章气相沉积技术144
5��1物理气相沉积145
5��1��1真空蒸发沉积146
5��1��2电阻蒸发沉积147
5��1��3电子束蒸发沉积148
5��1��4溅射沉积148
5��1��5离子镀152
5��1��6外延沉积(生长)离子镀154
5��2化学气相沉积技术157
5��2��1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特征159
5��2��2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物质源160
5��2��3化学气相沉积沉积层质量影响
因素160
5��2��4化学气相沉积装置161
5��3气相沉积技术制备薄膜164
5��3��1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技术164
5��3��2PECVD过程的动力学166
5��3��3PECVD装置166
5��3��4PECVD技术制备薄膜材料167
思考题172
第6章热喷涂与堆焊173
6��1热喷涂173
6��1��1热喷涂简介173
6��1��2热喷涂工艺178
6��1��3热喷涂材料184
6��1��4冷喷涂技术187
6��2堆焊技术191
6��2��1堆焊技术简介191
6��2��2氧�惨胰不鹧娑押�194
6��2��3手工电弧堆焊198
6��2��4埋弧堆焊201
6��2��5等离子弧堆焊209
6��2��6电渣堆焊216
6��2��7堆焊方法的选择217
思考题218
第7章化学热处理219
7��1化学热处理概述219
7��2化学热处理的分类与特点220
7��2��1化学热处理的分类220
7��2��2化学热处理的特点221
7��3典型的化学热处理221
7��3��1渗碳221
7��3��2渗氮225
7��3��3碳氮共渗226
7��3��4渗硼227
7��3��5渗硅229
7��3��6渗硫230
7��3��7渗金属230
7��4化学热处理技术的新发展233
7��4��1稀土化学热处理233
7��4��2机械能助渗化学热处理233
7��4��3真空化学热处理的发展234
7��4��4等离子体化学热处理234
7��4��5流态床化学热处理235
7��4��6高能束化学热处理235
思考题236
第8章热浸镀237
8��1热浸镀锌239
8��1��1热浸镀锌的基本原理239
8��1��2热浸镀锌层的形成过程241
8��1��3热镀锌生产工艺241
8��1��4影响热浸镀锌的因素244
8��1��5热浸镀锌的应用246
8��2热浸镀铝246
8��2��1热浸镀铝的基本原理247
8��2��2热浸镀铝层的形成过程247
8��2��3热镀锌生产工艺248
8��2��4影响热浸镀铝的因素250
8��2��5热浸镀铝钢的性能和应用252
8��3热浸镀锡253
8��3��1热浸镀锡的基本原理253
8��3��2热浸镀锡工艺254
8��3��3热浸镀锡层的性能及应用255
思考题255
第9章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256
9��1激光表面强化技术256
9��1��1概述256
9��1��2激光相变硬化(激光淬火)258
9��1��3激光表面合金化262
9��1��4激光熔覆272
9��2电子束表面强化技术280
9��2��1电子束表面处理工艺280
9��2��2电子束表面处理的特点281
9��2��3电子束表面处理的应用282
9��3离子束表面强化技术282
9��3��1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282
9��3��2离子注入强化及非晶化283
9��3��3离子注入强化的特点285
9��3��4离子注入强化的应用及发展
方向285
思考题286
参考文献287

前言/序言

人类应用表面处理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表面处理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表面处理技术更是获得飞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现代表面技术,在工、农业生产,生物、医学、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表面工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材料学、摩擦学、物理学、化学、界面力学和表面力学、材料失效与防护、金属热处理学、焊接学、腐蚀与防护学、光电子学等学科的边缘型、综合型、复合型学科。表面工程技术具有学科的综合性、手段的多样性、广泛的功能性、潜在的创新性、极强的实用性和巨大的增效性,因而受到各行业的重视,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
由于表面处理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许多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包括化工、环境、冶金、机械制造和设计、金属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在教学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表面技术的知识。为此,我们结合教师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成果,参考国内外该领域中的著作与技术资料编写了此书。鉴于表面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本书挑选了表面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一些技术作为本教材的内容,着重介绍了传统的表面技术知识,也特别介绍了表面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本书第1章由刘光明博士(南昌航空大学)和孙建春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执笔;第2章由朱明博士(西安科技大学)执笔;第3章由刘红波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执笔;第4章由曾荣昌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执笔;第5章由李多生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执笔;第6章由罗英(江西师范科技学院)和尹孝辉博士(安徽工业大学)执笔;第7章由李超博士(辽宁大学)执笔;第8章由刘光明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执笔;第9章由周圣丰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执笔。全书由刘光明博士统稿。
在全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杜楠教授、赵晴教授、张国光博士和周雅教授等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鉴于参编人员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1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材料力学基础与应用》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材料力学基础与应用 内容概述 《材料力学基础与应用》是一本深入探讨工程材料在各种载荷作用下力学行为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为读者系统地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最基本的应力应变概念到复杂结构分析的各个层面,是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学生和工程师的理想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遵循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工程应用的直观性和有效性。我们特别强调物理图像的建立和对计算结果的工程判断能力培养。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一维问题分析 第一章:绪论与材料力学概览 本章首先介绍了材料力学在现代工程设计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其研究对象——材料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详细讨论了研究方法论,包括理想化模型、平衡假设以及本构关系的建立。对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如弹性、塑性、脆性等进行了初步介绍。 第二章:应力分析基础 本章是全书的基石。详细定义了内力、截面法,并引入了应力(Stress)的概念,包括正应力和剪应力。通过对平面应力的分析,介绍了柯西应力张量,并推导了二维和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量及其平衡方程。特别强调了应力在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为后续的应力状态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章:应变与本构关系 本章聚焦于材料的变形描述。定义了线应变和角应变,并引入了应变张量。核心内容是胡克定律(Hooke's Law)及其推广——广义胡克定律,阐述了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弹性常数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此外,简要介绍了粘弹性、粘塑性等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基本思想。 第四章:一维应力与应变分析 本章将理论应用于最简单的载荷情况——轴向拉伸与压缩。详细分析了杆件的轴向变形,推导了变形的计算公式。讨论了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即在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之外,引入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求解。重点分析了材料在屈服和断裂时的临界条件。 第二部分:截面性质与梁的挠曲 第五章:截面几何性质 本章讨论了描述截面几何特性的关键参数,包括面积惯性矩(Moment of Inertia)、极惯性矩以及惯性积。推导了平行轴定理(Steiner's Theorem),用于计算相对于不同轴线的惯性矩。这些性质是计算梁的弯曲应力和扭转刚度的基础。 第六章:轴扭转 本章专注于材料构件在扭转载荷下的响应。从理论上推导了圆轴的扭转刚度方程,建立了扭矩、剪应力和扭转角之间的关系。对于实心轴和空心轴的扭转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非圆截面扭转问题的数值求解思路。 第七章:梁的弯曲 本章是材料力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部分之一。系统地分析了梁承受横向载荷时的内力分布(剪力和弯矩)。推导了纯弯曲和平面对梁的应力分布公式($sigma = My/I$),并分析了剪应力在梁截面上的分布规律。重点讨论了复合材料梁和变截面梁的弯曲分析。 第八章:梁的挠度和超静定梁 本章研究梁的变形,即挠度(Deflection)。详细介绍了挠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包括直接积分法、利用弯矩图和剪力图的叠加法(如共轭梁法或单位载荷法)。随后,应用这些方法分析了多种典型的静不定梁(超静定梁)的变形与内力。 第三部分:复杂应力状态与结构稳定性 第九章:应力状态的转换与圆图法 本章将分析扩展到二维和三维应力状态。引入主应力的概念,即最大和最小正应力方向。详细讲解了莫尔圆(Mohr's Circle)在求解二维应力转换中的应用,包括应力圆的绘制、半径的物理意义等。同时,对三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求解也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第十章:失效理论 本章探讨了材料在复杂应力作用下,何时发生屈服或断裂的准则。系统介绍了主要的失效理论,包括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准则)和最大能量密度理论(Von Mises准则),并讨论了它们在工程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第十一章:组合载荷下的应力分析 本章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分析承受轴向力、弯矩和扭矩共同作用的构件。通过应力叠加原理,确定构件上各点的最大等效应力,并根据失效理论进行强度校核。 第十二章:结构稳定性——压杆失稳 本章关注结构在受压时可能发生的失稳(Buckling)现象。核心内容是欧拉公式(Euler's Formula)的推导及其适用条件。讨论了不同约束条件下压杆的有效长度系数。随后,结合实际材料的屈曲行为,介绍了廷德尔公式和安全系数的选取。 第四部分:能量方法与高级主题 第十三章:结构变形的能量方法 本章介绍了利用能量原理分析结构的变形与位移。详细阐述了虚功原理(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和最小势能原理。重点介绍了单位力法(Unit Load Method)在求解静定和静不定结构位移中的应用,该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十四章:疲劳与蠕变简介 本章简要介绍了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两种重要失效模式。疲劳(Fatigue)部分探讨了交变应力下的结构寿命预测,介绍了S-N曲线和Basquin方程。蠕变(Creep)部分则关注材料在高温下随时间发生的持续变形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特色与目标读者 工程化导向:每章都包含丰富的工程应用案例,如飞机起落架分析、桥梁受力分析等。 注重物理图像: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概念辨析,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力学概念背后的物理实质。 习题设计精良:书后附带了大量不同难度的习题,包括计算题、概念题和开放性设计题,以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 目标读者: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需要进行结构强度和刚度校核的工程技术人员。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车间里进行实地考察。作者在描述工艺流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控,那些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忽略的参数调整、环境控制等关键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了。语言风格上,它摆脱了许多教科书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偏向工程实践的口吻来叙述,读起来非常“接地气”。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常见缺陷产生原因的归纳总结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偏差,对于我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操作指南类的手册,但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技术全景图。它成功地将冶金学、材料科学、电化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知识网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级的、全局的视角来看待表面处理这门技术,让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镀层或涂层,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和材料性能提升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佩服的地方,它成功地提升了整个领域的技术认知高度。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材料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表面处理工艺,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系统。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梳理了不同工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我理解整个行业的技术脉络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绿色环保处理技术,书中提供了不少前沿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对比分析,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和日常消费品领域,对同一类表面处理技术的要求和挑战有何不同,增加这些实战层面的深度剖析,会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机理。作者在介绍化学转化膜和电化学沉积时,对相关的电化学势和动力学过程的阐述,即便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及时的知识巩固。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是抱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使得书中的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后续版本能在一些复杂反应机理的部分,加入一些动态的流程模拟图或简化的化学反应路径图,可能会更有助于非化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更好地消化这些硬核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哑光材质,手感沉稳,配色低调而富有质感,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不过,我个人觉得书中对一些关键理论的插图部分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涉及到微观结构分析的地方,如果能配上更直观、更具层次感的示意图,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会更加轻松。装帧的质量确实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度,从书脊的装订到内页的排版,都给人一种精心打磨的感觉,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

《160种园林绿化苗木繁育技术》介绍了当前国内常见的160种园林苗木的繁育技术。内容包括常绿针叶树类、落叶针叶树类、常绿阔叶类、落叶阔叶类、常绿灌木类、落叶灌木类、绿篱类、藤木类、观赏竹类、垂枝类等。在内容安排上力求体现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实效,培养能力,突出和强调其指导性、可操作性和易自学性。《160种园林绿化苗木繁育技术》可供园林园艺行业中的生产技术人员,苗圃场、育苗专业户及园林工程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4.常规栽培管理  二乔玉兰为肉质根,根系损伤后,愈合期较长,故移植时应尽量多带土球。最宜在酸性、富含腐殖质而排水良好的地域生长,微碱土也可。不耐积水,低洼地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都不宜种植,根际积水易落叶,或根部窒息致死。管理过程中苗期应防立枯病、黄化病、根腐病及蛴螬等地下害虫,还要防治炭疽病,此外茎干有天牛为害,盛夏时要防红蜘蛛。  二、天目木兰(MagnoliaamoenaCheng)  1.树种简介  木兰科木兰属。高8~15m;树皮灰色至灰白色,光滑;小枝带紫色。叶互生,厚纸质,阔倒披针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先端长渐尖或短尾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花先叶开放,单生枝顶呈杯状,具芳香;花丝紫红色,离生心皮多数。聚合瞢荚果圆筒形,通常少数,木质,先端圆或钝,表面密布瘤状点;种子黑色,光滑,扁平。3月上旬开花,果实9月下旬成熟。天目木兰是耐阴树种,性耐寒而不耐干热,生长中等,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长势较好,生于低湿积水地,常易烂根。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生于海拔200~1000m低山丘陵的常绿和落叶阔混交林内。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2.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天目木兰在聚合果成熟种子尚未脱落前进行采种。采回的果实晾干后取出种子,洗去种皮进行混沙贮藏春播或随采随播(秋播)。秋播一般在种子处理后10d内播种,最迟也要在土壤封冻前15d进行。秋播的圃地以沙性土较少为好,但不能过于黏重。播种前每亩施入40kg的复合肥,翻地耙平整细,作南北向苗床。点播采用行宽30cm,种间距宽25cm,播种沟深5cm,覆土2cm,稍加镇压,用喷壶浇一次透水,盖上遮阳网,并用树枝或石头将遮阳网固定于床中,防止风、鼠、鸟等危害。若冬季干旱多风,土壤干燥可适当喷水保湿,以利于早春种子发芽整齐。春播经沙藏的天目木兰种子在3月1日前后用筛子筛出种子,立即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后清洗,清洗时水选多次,去除霉变种子和飘浮的种子之后进行保温催芽,条播,行距20cm,沟深8cm,先在沟底施人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后放5cm的黄土覆盖基肥,然后播种,播后在种子上覆盖细黄土,并喷洒水保湿,最后盖遮阳网或铺1层稻草,用种量为8~10kg/亩。  3.整形修剪  天目木兰树形为自然式合轴主干形。秋末冬初整枝修剪,将上年生长的枝在其基部留芽剪截,应注意剪口芽须向外侧,剪口紧邻剪口芽上方。先确定主干以及每轮保留几个主枝,第二个主枝应当与第一主枝有一定间隔,且要错落分布。避免产生交叉枝、重叠枝并要保持树姿的平衡。有时为了保持树形的紧凑,需对枝条作回缩修剪。  4.常规栽培管理  移植时间以萌动前,或花刚谢、展叶前为好。移栽时无论苗木大小,均需带宿土。大苗栽植要带土球。也6月上旬雨季开始后进行带土球移栽,栽后浇足定根水,培土要高于地表,防止积水烂根和土壤板结,利于幼树成活生长。天目木兰幼苗易发生立枯病,发病初期每亩用70%敌克松500倍液(每亩用100kg药液),喷淋或浇泼苗床2~3次,每次间隔时间10~15d。  ……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教科书,不适合科普类的。太专业化的东西,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太高深了,我买这本书的原因,就是为了科普,因为工作中经常接触到这类表面处理。

评分

不错的书籍~~~~~~~

评分

写的蛮不错的

评分

还不错,内容是高教版的,不是很详细

评分

顶呱呱不错啊

评分

质量好

评分

书角有点拆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