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学论丛)
:55.00元
售价:42.9元,便宜12.1元,折扣78
作者:陈鼓应,许抗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07340
字数:257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汇聚作者在儒家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儒家思想概说、历代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几部分,望借此重温儒家思 想,构建当代所需的新伦理价值观。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代表思想,她哺育了我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她的伦理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溶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学就是人学,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儒家思想与我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学论丛: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录有关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章二十九篇,涉及孔子、玄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以及冯友兰、张岱年对儒家思想的讨论。
目录
前言
儒家思想概说
略论儒家的“人”学思想传统
简论儒家教育思想与道德修养思想
修身论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补
历代的儒家学说(上)
对孔子有关人的价值学说的几点看法
谈谈《孔子诗论》中的性、命思想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论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北方和东方地域文化的差异——从《中庸》论强章说起
略论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过程
关于汉代儒家思想的几点思考
略论两汉时期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裴頠评传
谈谈玄学中“名教与自然”问题和“有无”之辩的关系
历代的儒家学说(下)
佛教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之纷争与融合
老子与程朱理学
王守仁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早期思想与“龙场悟道”
冯友兰先生论“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张岱年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先生论孔、老思想
张岱年先生论中国哲学史上的“理”思想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谈宽恕
满招损谦受益——谈谦虚
中国儒家文化与21世纪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对建立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启示
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命运与未来的发展
关于中国儒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介绍
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就读于台湾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他是闻名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
许抗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老子与道家》、《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研究概论》、《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魏晋思想史》、《僧肇评传》、《佛教的中国化》等。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儒家思想的“立体成像”。它不仅关注了“是什么”(理论构建),更深入探究了“怎么来的”(历史演变)和“将往何处去”(未来展望)。那种对未来的探讨,处理得极其审慎和富有远见,没有给出任何激进或空洞的口号,而是强调了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等多个维度上的潜在价值和转化路径。它提醒我们,传统并非包袱,而是可以被激活的巨大精神资源。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深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们可以更自信、更清晰地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与重构。
评分我是一个对思想史脉络比较敏感的读者,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白,让我体会到了极高的审美愉悦。章节之间的过渡极其自然,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建筑结构,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尤其是在探讨近现代儒学如何应对西方思潮挑战的那一章,行文风格陡然一变,充满了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但又不失学者应有的冷静克制。作者展现了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以此为参照系,反过来审视儒家思想在现代性转型中的困境与机遇。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述立意高远,绝非局限于故纸堆中的老生常谈。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坚守文化主体性,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识和方向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内敛的色彩吸引了。这绝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它散发着一种沉淀了岁月的学者的气息。初翻几页,便觉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行文如流水般顺畅,却又字字珠玑,毫不含糊。尤其是在梳理古代典籍的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某个哲学概念时,并非简单地进行定义,而是会溯源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其产生的土壤,仿佛带你一同回到了先秦的稷下学宫,亲耳聆听先贤的辩论。对于一个长期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本质、回归源头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珍贵和稀缺的。它让我暂时抽离了日常的喧嚣,沉浸在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的深思之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涤和滋养。这种对经典的尊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当下很多学术著作所亟需回归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先哲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它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并非将儒家思想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动态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读到关于汉代独尊儒术后的异化和魏晋玄学的兴起部分,我深感震撼。作者巧妙地揭示了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挪用”和“重塑”,其核心精神在新的土壤上又结出了怎样奇特的果实。这种辩证的、不失批判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边界。我原以为儒学就是那套固定的伦理纲常,但这本书展示了它内部的张力与生命力。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论述,那种对“天理”与“人欲”之间微妙关系的剖析,细腻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复杂思想体系的驾驭能力。它不是让你盲目崇拜,而是引导你理性地理解和批判地继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或许略显晦涩,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品味,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语境”,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力量。它拒绝了当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浮躁和口号化倾向,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有大量的文献支撑和深思熟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概念时,会穿插引用一些鲜为人知或被主流解读所忽略的原始文本片段,这使得整个论述变得生动而鲜活,充满了历史的现场感。这哪里是教科书式的讲解,分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为你娓娓道来他毕生的学问积累。对于那些真正想沉下心来做学问,或者希望建立扎实国学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书”,其价值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显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