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这种体裁,汉代已有,如班固的《白虎通义》(一名《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应劭的《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实际就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白虎通义》虽为讲说五经而撰,但分题立论,如爵、号√五祀、社稷、礼乐等等,解释甚详,各具系统,可藉以了解古代的政教制度,和一般的经传注疏不同。《风俗通义》则分门别类地论述事物,如其中的愆礼、过誉、十反等篇,就事论人,颇似《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正失篇纠正俗说之谬;声音篇考据音律、乐器等等,就更像后来的丛谈兼辨证的札记一类。此外,如蔡邕的《独断》、应劭的《汉官仪》,也是汉人的考证类的笔记。
小说故事类和历史琐闻类的笔记的渊源,则更远一些,先秦古书中实已包含了后来笔记中的这两种内容。
中国小说也起源于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体的笔记小说,即继承古代神话传说的系统又受其本身的时代社会的影响演变而成。虽然由于从前我们缺乏记录它们的专书,而亡佚了不少,但仍有许多这类故事散见于先秦古籍。如《诗经》中的大雅《生民》歌咏周朝的祖先姜螈因为踩了一个大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后稷,屈原楚辞《天问》内提出的许多问题,就都是神话传说。《左传》鲁庄公八年记齐襄公在田猎时见到他所杀死的公子彭生的鬼魂所化的大豕“人立而啼”;鲁宣公十七年记晋魏颗没按父亲的遗命把父妾殉葬而使她改嫁,后来和秦国打仗,这个妾的亡父就“显灵”用草绳替魏颗绊倒敌人以“报恩”。这已很像魏晋志怪小说中讲因果报应的故事。又《吕氏春秋》疑似篇记黎丘丈人醉归,有奇鬼变成丈人之子的形状去在途中侮辱他;第二天丈人复饮于市,他的儿子怕父亲又为鬼所戏弄,就去接他;可是丈人竟误认自己的儿子为鬼而拔剑刺之死。这本是一则设譬说理的寓言,讽刺人的不辨真假,而《搜神记》即据此内容,演绎为秦巨伯刺杀两孙一节,变成以宣扬鬼怪变化为中心的故事。通过上述几例,可以看出魏晋志怪体笔记小说的渊源。另外,先秦古籍中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这两部书,对后来的志怪小说更有较大的影响:《山海经》记山川异物,谈祭祀神祗,为有关巫术的神话集;《穆天子传》写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会见西王母的故事,为神话式的“野史”。这两部书实际可以算作最早的志怪体笔记小说。
……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集中在它可能带来的阅读路径规划上。如果它能巧妙地引导读者,在介绍完某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核心主题后,能附带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易于获取的后续阅读推荐,那就太棒了。例如,在讲完唐传奇的兴盛后,是否可以指出哪些更深入的学术专著或更详尽的选本可以作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材料。一个好的概述,不应该是一个终点,而应该是一个起点,它需要为求知若渴的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更广阔知识殿堂的桥梁。如果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或索引做得足够详尽和实用,甚至能让我从中找到一些被学界忽略但极具潜力的冷门笔记,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而是一份实用的“探索指南”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带有“大家小书”的系列标识,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精炼而不失深度。我担心的是,为了达到“小书”的体量要求,会不会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流派和争议时显得过于仓促,导致论述不够扎实。比如,关于笔记中“虚实”界限的探讨,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落入“记述事实”或“纯属虚构”的二元对立中。我希望作者能有一种高明的叙事技巧,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散文诗般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平衡难度是极高的,但也是衡量一本优秀通识读物的试金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笔记片段。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静的古典韵味,但排版又非常现代,没有丝毫老气。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那种顺滑的触感,让人忍不住多摩挲几下。装订也相当牢固,可以平摊,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比如每章开头的引言部分,总会用一种手写体的字体来点缀,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纸笔交错的年代。而且,全书的字号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概述”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细节之处见真章,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出版方是真正懂得爱书之人的需求,愿意在物料和设计上投入成本,而不是只盯着内容本身。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史的爱好者,我对这种“概述”性的著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需要在关键转折点上提供深刻的洞察。比如,笔记在宋代成为主流,它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兴起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深层的内在联系?再比如,晚明时期,笔记中那种对世俗生活、乃至怪异现象的近乎痴迷的记录,是否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某种转向?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在解读这些材料时,能够超越简单的文本分析,而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笔记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史料”和“文学”的边界模糊地带的价值。如果能看到一些对经典作品如《世说新语》、《梦粱录》背后文化动因的精妙剖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导读手册了。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系统性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人笔记传统,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碎片化的随笔合集,很难找到一个宏观的脉络。我期待的这本书,应该能像一张清晰的地图,帮我把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笔记大家们串联起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让我知道从魏晋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到宋明的笔记小说,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各自的关注点和风格有什么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不同时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侧影和精神状态,笔记这种文体往往最能反映当下社会的“温度”和“呼吸”。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作品简介,那它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就具有极高的入门价值和指导意义。我非常看重这种由浅入深、结构严谨的梳理能力,这才是“概述”二字的真正含义所在。
评分挺好的,很便宜,质量好,也很实惠。
评分装帧纸张不错,大家著作,值得推荐!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无意中在京东上发现这么多的好书,好书是要慢慢品的。值得买的。
评分书很好,包装也还不错
评分帮同学购买,内容不错
评分了解一下笔记这个历代的情况,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有时候有瑕疵也都能解决好,非常满意,我将一如既往支持京东!
评分很喜欢这套丛书,以后留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