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

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叶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笔记
  • 文化
  • 通史
  • 普及
  • 导读
  • 古代文献
  • 知识
  • 大家小书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84610
版次:2
商品编码:105391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由刘叶秋编著的《历代笔记概述》这部看似很小的书,却是一部可分可阖可拆可接的大书。平面地看,它是历代笔记的“概述”,是一部为今后阅读笔记的“导读”之作,然而其材料背景,却有其碧海掣鲸的历史大场面在,自有其云蒸霞蔚的人文景观在。所以能吸引你去从容涵泳,放眼考量,步入其中则如渡云海,如观沧海,自有一番难忘的无限风光,这就是小中见大的阅读效应。进一步说“概述”的每章每节,皆自成段落,自有中心,自有布局,自成独步苑囿,有门户可接纳不循序而入的观览者。你若好整以暇,顺序读之,可依据书中的指点,探寻伏脉千里之草蛇灰线,可窥心灵史之起伏跌宕,可窥作家的忧患心、现实感,勾绘出历史运行轨迹;倘若你世务丛脞,劳人草草,或偶然掠读,或随意抽读,或竞破卷检读,亦可睹一段山阴道富春景,可见别有洞天之旖旎风光。一部知识性、导读性的著作能具有这样大的可读性,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

内容简介

编辑“大家小书”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本册《历代笔记概述》为该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刘叶秋(1917-1988),原名桐良,字叶秋,号峄莘,后以字行。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天津津沽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院校。1958年,参加商务印书馆《辞源》的修订工作。198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论丛》、《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字典史略》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笔记的含义和类型
第二节 笔记的渊源与名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魏晋志怪笔记
《博物志》、《搜神记》及其他
南北朝志怪笔记
《异苑》、《续齐谐记》、《拾遗记》及其他
魏晋南北朝轶事笔记
《世说新语》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古今注》
第三章 唐代的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传奇集与杂俎
《玄怪录》、《甘泽谣》和《酉阳杂俎》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隋唐嘉话》、《唐国史补》和《因话录》及其他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封氏闻见记》、《苏氏演义》和《资暇集》及其他
第四章 宋代的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志怪传奇与杂俎
《稽神录》、《夷坚志》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涑水记闻》、《归田录》及其他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困学纪闻》及其他
第五章 金元的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续夷坚志》、《诚斋杂记》、《琅媛记》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归潜志》、《玉堂嘉话》、《隐居通议》、《辍耕录》及其他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敬斋古今蛀》、《北轩笔记》及其他
第六章 明代的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志怪传奇与轶事
《涉异志》、《剪灯新话》、《何氏语林》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万历野获编》、《菽园杂记》、《典故纪闻》及其他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四友斋丛说》、《谭苑醍醐》、《焦氏笔乘》及其他
第七章 清代的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今世说》及其他
第二节 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池北偶谈》、《啸亭杂录》、《帝京岁时纪胜》及其他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天禄识余》及其他
第八章 结束语
笔记的作用与缺点

精彩书摘

笔记这种体裁,汉代已有,如班固的《白虎通义》(一名《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应劭的《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实际就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白虎通义》虽为讲说五经而撰,但分题立论,如爵、号√五祀、社稷、礼乐等等,解释甚详,各具系统,可藉以了解古代的政教制度,和一般的经传注疏不同。《风俗通义》则分门别类地论述事物,如其中的愆礼、过誉、十反等篇,就事论人,颇似《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正失篇纠正俗说之谬;声音篇考据音律、乐器等等,就更像后来的丛谈兼辨证的札记一类。此外,如蔡邕的《独断》、应劭的《汉官仪》,也是汉人的考证类的笔记。
小说故事类和历史琐闻类的笔记的渊源,则更远一些,先秦古书中实已包含了后来笔记中的这两种内容。
中国小说也起源于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体的笔记小说,即继承古代神话传说的系统又受其本身的时代社会的影响演变而成。虽然由于从前我们缺乏记录它们的专书,而亡佚了不少,但仍有许多这类故事散见于先秦古籍。如《诗经》中的大雅《生民》歌咏周朝的祖先姜螈因为踩了一个大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后稷,屈原楚辞《天问》内提出的许多问题,就都是神话传说。《左传》鲁庄公八年记齐襄公在田猎时见到他所杀死的公子彭生的鬼魂所化的大豕“人立而啼”;鲁宣公十七年记晋魏颗没按父亲的遗命把父妾殉葬而使她改嫁,后来和秦国打仗,这个妾的亡父就“显灵”用草绳替魏颗绊倒敌人以“报恩”。这已很像魏晋志怪小说中讲因果报应的故事。又《吕氏春秋》疑似篇记黎丘丈人醉归,有奇鬼变成丈人之子的形状去在途中侮辱他;第二天丈人复饮于市,他的儿子怕父亲又为鬼所戏弄,就去接他;可是丈人竟误认自己的儿子为鬼而拔剑刺之死。这本是一则设譬说理的寓言,讽刺人的不辨真假,而《搜神记》即据此内容,演绎为秦巨伯刺杀两孙一节,变成以宣扬鬼怪变化为中心的故事。通过上述几例,可以看出魏晋志怪体笔记小说的渊源。另外,先秦古籍中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这两部书,对后来的志怪小说更有较大的影响:《山海经》记山川异物,谈祭祀神祗,为有关巫术的神话集;《穆天子传》写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会见西王母的故事,为神话式的“野史”。这两部书实际可以算作最早的志怪体笔记小说。
……


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笔记文学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聚焦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各种笔记体著作,通过精心的梳理与系统的分析,揭示这些“小品”之作如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士人情怀与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笔记文学的源流与早期形态 笔记文学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从先秦的零散记载到魏晋风骨的酝酿,直至唐宋的成熟与繁荣。 1.1 萌芽期:先秦诸子的遗风与零散记录 在先秦时期,虽然尚未形成明确的“笔记”概念,但许多思想家的言行录和对古代事物的记录,已隐隐透露出后世笔记的雏形。例如,《左传》中对细节的捕捉,《论语》对孔子言行的琐碎记录,都体现了对真实情景的还原意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叙事性弱,记录往往带有明确的政治或哲学目的。 1.2 魏晋风度的载体:志人笔记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是笔记文学真正意义上勃兴的关键时期。彼时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人对个体生命体验、风流韵事和超凡脱俗的追求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笔记,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标志着“志人笔记”的成熟。 《世说新语》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高度提炼了人物的“风神”与“性情”。它关注的不再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闪现的智慧、机锋与个性光彩。这种对“人物瞬间性情”的捕捉,奠定了后世笔记文学重视细节、注重趣味的基调。我们深入探讨了《世说新语》的编纂体例,解析其如何通过“语林”“栖逸”“方正”等门类,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魏晋士人群像。 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记录鬼神怪异和奇异风物的作品,如干宝的《搜神记》。这些作品虽然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其价值在于它们保存了民间传说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是早期博物学和民俗学的雏形。 第二部分:唐宋变奏:从志怪到日用 唐代笔记在继承魏晋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展现出更加广阔的题材和更为平实的笔触。宋代则将笔记推向了日常化、知识化的巅峰。 2.1 唐代:传奇与制度的交织 唐传奇的成熟与唐代笔记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唐人笔记,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既有对异域奇闻的记录,也有对唐代宫廷、社会习俗的侧写。唐代笔记的一大特点是“雅”与“俗”的并蓄。一方面,它保留了对仙佛鬼怪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制度沿革和地方风物。 陈元靓的《唐会要》等史料性质的笔记,为后世研究唐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笔记功能的多样化。 2.2 宋代:士大夫的“闲适”与“考证” 宋代是笔记文学的黄金时代,士人阶层的壮大和理学的兴起,使得笔记不再仅仅是风流谈资或怪谈集。它成为了士大夫梳理学问、记录生活、抒发抱负的载体。 我们重点剖析了宋代笔记的两大流派: 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笔记”: 这类笔记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生活细节的审美化处理。苏轼的随笔,往往在记叙事物的同时,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形成了“以文为史,以事说理”的风格。 以洪迈《容斋随笔》为代表的“考据笔记”: 这标志着笔记进入了“治学”阶段。洪迈等人不再满足于记载,而是对前代史籍、典故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订正。这批笔记以其严谨的考证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实学”的追求。 第三部分:明清笔记的世俗化与知识的精细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晚明时期思想的解放,进一步拓展了笔记的题材和表达方式。 3.1 明代:游记与杂谈的兴盛 明代笔记呈现出题材的世俗化和区域视野的开阔化。地理游记,如徐霞客的记录,虽然带有一定的科学考察性质,但其文采和对山川的描摹,使其具有强烈的笔记色彩。 晚明的“杂记”类笔记,如袁宏道的作品,则更侧重于对个人情趣、闲暇生活的体察与记录,文风趋向清新自然,注重灵性。此时的笔记,也开始大量记录市井百态和民间故事。 3.2 清代:笔记的集大成与分类的精细 清代笔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包罗万象的笔记集。 考据学派的深化: 毕沅、王鸣盛等人的著作,将宋代的考据精神推向了极致,其笔记往往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索引性。 文化史料的汇集: 笔记开始系统地记录清代的典章、艺文、典故、风俗,如赵翼的《檐曝杂记》,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趣味。 “笔记小说”的界限模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以小说形式流传,但其叙事模式和对奇异事件的记录方式,继承了志怪笔记的传统。 第四部分:笔记文学的核心价值与文化意蕴 笔记文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和表达张力。 4.1 历史书写的“侧影” 笔记是对正史之外的补充和修正。正史重“大”,笔记重“小”;正史重“公”,笔记重“私”。它们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视野,记录了正史往往忽略的社会肌理、人物的真实脾性以及制度执行中的“人情”层面。通过笔记,我们可以窥见帝王将相的私密生活、士大夫的日常困窘、以及民间社会的真实律动。 4.2 知识的传播与趣味的载体 笔记是古代知识分子交流信息、传播学术见解的便捷方式。从天文地理到医药卜筮,从诗词音韵到饮食茶道,笔记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载体。同时,其短小精悍、富于机趣的特点,使其成为最受古代读者欢迎的阅读材料之一,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趣味的追求。 4.3 个体生命的“自证”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笔记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它允许作者记录那些无法在正式文体中表达的个人情感、瞬间的体悟和对时局的微辞。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笔记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途径。 结语 本书通过对历代笔记的细致考察,力求展现这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轨迹和深刻内涵。从先秦的片言只语到明清的浩瀚卷帙,笔记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包容性、灵活性和对现实的敏锐捕捉,构筑起一座座反映古代社会与文人心灵的微观博物馆。阅读笔记,就是与历史的细节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集中在它可能带来的阅读路径规划上。如果它能巧妙地引导读者,在介绍完某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核心主题后,能附带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易于获取的后续阅读推荐,那就太棒了。例如,在讲完唐传奇的兴盛后,是否可以指出哪些更深入的学术专著或更详尽的选本可以作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材料。一个好的概述,不应该是一个终点,而应该是一个起点,它需要为求知若渴的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更广阔知识殿堂的桥梁。如果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或索引做得足够详尽和实用,甚至能让我从中找到一些被学界忽略但极具潜力的冷门笔记,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而是一份实用的“探索指南”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带有“大家小书”的系列标识,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精炼而不失深度。我担心的是,为了达到“小书”的体量要求,会不会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流派和争议时显得过于仓促,导致论述不够扎实。比如,关于笔记中“虚实”界限的探讨,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落入“记述事实”或“纯属虚构”的二元对立中。我希望作者能有一种高明的叙事技巧,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散文诗般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平衡难度是极高的,但也是衡量一本优秀通识读物的试金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笔记片段。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静的古典韵味,但排版又非常现代,没有丝毫老气。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那种顺滑的触感,让人忍不住多摩挲几下。装订也相当牢固,可以平摊,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比如每章开头的引言部分,总会用一种手写体的字体来点缀,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纸笔交错的年代。而且,全书的字号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概述”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细节之处见真章,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出版方是真正懂得爱书之人的需求,愿意在物料和设计上投入成本,而不是只盯着内容本身。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史的爱好者,我对这种“概述”性的著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需要在关键转折点上提供深刻的洞察。比如,笔记在宋代成为主流,它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兴起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深层的内在联系?再比如,晚明时期,笔记中那种对世俗生活、乃至怪异现象的近乎痴迷的记录,是否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某种转向?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在解读这些材料时,能够超越简单的文本分析,而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笔记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史料”和“文学”的边界模糊地带的价值。如果能看到一些对经典作品如《世说新语》、《梦粱录》背后文化动因的精妙剖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导读手册了。

评分

我最近正在尝试系统性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人笔记传统,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碎片化的随笔合集,很难找到一个宏观的脉络。我期待的这本书,应该能像一张清晰的地图,帮我把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笔记大家们串联起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让我知道从魏晋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到宋明的笔记小说,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各自的关注点和风格有什么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不同时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侧影和精神状态,笔记这种文体往往最能反映当下社会的“温度”和“呼吸”。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作品简介,那它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就具有极高的入门价值和指导意义。我非常看重这种由浅入深、结构严谨的梳理能力,这才是“概述”二字的真正含义所在。

评分

挺好的,很便宜,质量好,也很实惠。

评分

装帧纸张不错,大家著作,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无意中在京东上发现这么多的好书,好书是要慢慢品的。值得买的。

评分

书很好,包装也还不错

评分

帮同学购买,内容不错

评分

了解一下笔记这个历代的情况,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

有时候有瑕疵也都能解决好,非常满意,我将一如既往支持京东!

评分

很喜欢这套丛书,以后留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