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历史教授解读中国为什么打造“一带一路”,揭示战略逻辑!
◆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央视新闻重磅推荐!《人民日报》四度推荐!掀起北上广公务员团购热潮!
◆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好书!《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
◆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书目!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公开推荐!
◆巴曙松、梁小民、吴晓波、陈功、葛剑雄、荣新江、许纪霖、樊登、鲍达民等国内外政商学文界巨擘联袂推荐!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好评如潮!
◆英国电商世界历史类榜首!美国电商历史地理类榜首!印度非虚构榜榜首!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波兰、土耳其、印度、韩国等23个国家!
◆《纽约时报》畅销书,《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者》《彭博商业》《历史今日》2015年度图书、彭博社2015年度历史图书!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世界;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主宰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决定世界的未来。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战略将变得一目了然。
> 彼得·弗兰科潘 Peter Frankopan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公开演讲。
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作者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突破以往“欧洲中心”的视角,以全新角度、“多线程史观”观察和描述人类的历史,展现了被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叙事有意无意间遮蔽、忽略、歪曲的历史风光。
——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
该书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上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和遍地荆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亟待强化的现实课题。
——《21世纪经济报》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巴曙松)
令人惊心动魄,又爱不释手。
——《每日电讯报》,年度历史书目
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
——《经济学人》
史诗性的研究——一部涵盖面惊人并雄心勃勃的作品。
——《新政治家》
一本构思大胆并涵盖面很宽的书。
——《独立报》
必读之书。
——《理财周刊》
一部刷新我们心目中的地图——以及我们思想——的精彩之作。
——《前景》
一部光彩夺目的史学著作。
——《南华早报》
丰碑……巨作……惊人。弗兰科潘似乎是商业通道上的快乐的旅行伴客,这些通道曾经运送过丝绸、奴隶、思想、宗教和疾病,而今却可能主宰整个世界的命运。
——《名利场》
宏伟壮丽……聪慧无比……他用非凡的学识和生动的文风,将我们带上绚丽的旅程。
——《开放杂志》
迷人的、有趣的细节……它用一张巨幅画布描绘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真像是坐了一趟令人兴奋的过山车。
——新德里《商务标准报》
本年度让人深受启迪的作品……欧洲中心史观一剂妙方。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年度图书
涵盖范围颇具雄心……书中充满了各色故事。
——《中国日报》
一本引人入胜的政治、经济、社会史,关乎于我们过去的生活,以及将来将怎样生活。
——《世界旅行指南》
辉煌……传奇性史书……激情、翔实之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令人振奋……一部互联互动时代的杰作,唤人觉醒的警示。
——《东亚国家》
一本让你不停翻页的书,从2500多年前的古代波斯及亚历山大大帝一直演绎到当今时日的史书……如果有谁想挑一本记录到眼前时代的史书,又希望能看到世界史的全貌,就应该选这本书。
——《亚洲图书评论》
如同侦探故事一样令人愉悦,令人不安,令人激动,写得真好。
——《瑞典日报》
必读书。
——《繁荣杂志》
一本令人惊叹、令人手不释卷的的研究著作……启发智慧。
——《新西兰先驱报》
>前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二章 宗教之路
第三章 基督之路
第四章 变革之路
第五章 和睦之路
第六章 皮毛之路
第七章 奴隶之路
第八章 天堂之路
第九章 铁蹄之路
第十章 重生之路
第十一章 黄金之路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第十三章 西欧之路
第十四章 帝国之路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第十六章 战争之路
第十七章 黑金之路
第十八章 妥协之路
第十九章 小麦之路
第二十章 纳粹之路
第二十一章 冷战之路
第二十二章 美国之路
第二十三章 争霸之路
第二十四章 中东之路
第二十五章 伊战之路
结语 新丝绸之路
尾注
致谢
译后记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自文明伊始,亚洲的中心就是帝国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为文明本身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村镇和城市。系统化的农业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并扩展到整个“新月沃地”——这是一片水源充足的沃土,从波斯湾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在差不多4000年前,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这里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律,为他的臣民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并对违法者实施严厉的惩罚。
在所有崛起于此的王国和帝国当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从今日伊朗南部的家园迅速扩张,统治了邻国,将势力延伸到爱琴海岸,征服埃及后一路向东,直抵喜马拉雅山山脚。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波斯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开放态度。“波斯人十分乐意接受外来的风俗习惯”,他写道,如果他们觉得某个被征服者的服装样式更好,他们就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服饰,这使得他们能够借鉴米底亚人(Medes)和埃及人的穿着风格。
波斯人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个多民族合作、运转平稳的帝国管理体系,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并进行新的实践是一个重要因素。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们监督着帝国的日常运转,从记载如何给皇室侍从支付酬劳,到监督市场进出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他们还负责监督维护、整修帝国内纵横交错、令古代周边国家羡慕不已的道路系统。
将小亚细亚沿海地区与巴比伦、苏萨(Susa)和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纵横相连的交通网,使人们可以在一周内到达1600英里以外的地方。希罗多德将此成就视为奇迹:雨雪、高温和黑暗都不能减缓消息传播的速度。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吸引了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进而促进了城镇的成长。人口不仅来自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的富足农区,还来自乌浒河(Oxus)和药杀水(Iaxartes,即现在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山谷,以及公元前525年后被波斯军队占领的尼罗河三角洲。总之,波斯帝国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连接着地中海和亚洲的心脏。
波斯还是一座代表着稳定和公正的灯塔。贝希斯敦山(Behistun)上那块分别被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得语三种语言所雕刻的石碑,记录了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如何平定暴乱和起义、击退外国入侵者、公平对待穷人和权贵。碑铭要求确保帝国安全,公正地善待子民,因为正义是帝国的基石。帝国对少数族裔的包容同样令人称道,某位波斯国王被称作“弥赛亚(Messiah)”,即“得到上帝祝福的人”,他的包容政策曾让在犹太人从“巴比伦之囚”中获得自由。
古波斯帝国的贸易繁荣昌盛,为统治者的军事远征提供了财力支持,而远征本身又为帝国带来了更多的资源。贸易的繁荣同样助长了统治者的奢靡之风。在巴比伦、波斯波利斯、帕萨加第(Pasargadae)和苏萨,一座座华丽的建筑拔地而起;在苏萨,大流士国王还用埃及的上等乌木和白银、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黄金、粟特(Sogdiana)的青金石和朱砂、花剌子模的绿宝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了精美绝伦的宫殿。据希罗多德说,波斯人以享乐闻名,仅仅是听说一件新的奢侈品便能沉迷其中。
支撑着商业帝国的是野心勃勃的军队,它们推进并保护着帝国的边界。波斯帝国的北方一直存在隐患,西伯利亚稀树大平原是以放牧为生的游牧部落的地盘,他们占据着从黑海经中亚直到蒙古的半干旱草原。这些游牧部落十分残暴,据说他们喝敌人的血,并把敌人的头皮做成衣服,有时甚至还会吃掉自己的父亲。不过,与游牧民族的交往情况比较复杂。尽管史料说他们混乱无序、喜怒无常,但他们却是牲畜特别是优质马匹的重要供应者。当然,游牧部落也会带来灾难,比如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就在试图征服斯基泰人(Scythians)的战役中被杀,他的头颅被兜在一个盛满鲜血的皮囊中。一位学者这样讽刺道:现在,他对权力的渴望终于被熄灭了。
然而,这一罕见的挫折并没有遏制波斯帝国的扩张。希腊的指挥官们带着恐惧与崇敬交织的复杂心情遥望东方,希望能学到波斯人的战争策略及军事技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等希腊诗人用击败波斯人来赞美自己祖国的英勇军队、展示诸神的眷顾,并在史诗剧和文学作品中弘扬抵抗波斯人侵略企图的英雄事迹。
“我来到希腊”,狄俄尼索斯在《酒神的伴侣》(Bacchae)的开场白中这样写道,“我来自神奇富饶的东方”,一个波斯人享受着阳光的平原,一个在巴克特里亚的、城镇都有城墙保护的地方,一个从精美设计的楼塔可以俯瞰海岸的地方。狄俄尼索斯所说的地方就是希腊人以前不曾见过的亚洲和东方。
没有人比马其顿的亚历山大(Alexander)更热衷于阅读这些描绘东方的作品了。亚历山大在英明的父王腓力二世遇刺后于公元前336年继位。当时,这位年轻的将军对于未来荣耀的追求方向已确定无疑。他对一无所有的欧洲没有丝毫的兴趣,那里没有城市,没有文化,没有尊严,没有利益。同所有古希腊人一样,对亚历山大来说,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威胁——统统都来自东方。于是,他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实力最强大的帝国:波斯。
公元前331年,在一次闪电战中驱逐了波斯的埃及总督之后,亚力山大开始向帝国的心脏发起全面攻击。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地点则在高加米拉(Gaugamela)尘土飞扬的平原上,靠近今天伊拉克库尔德斯坦(Kurdistan)地区的埃尔比勒省(Erbil)。在这里,他战胜了大流士三世指挥下的强大的波斯军队。胜利的原因也许是他在战前睡了一个好觉:据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说,亚历山大那天坚持要在打仗前休息,他睡得很沉,手下的将领很担心,必须使劲摇他才能将他唤醒;精神焕发的他穿上最得意的盔甲,戴上精致的头盔,“如同最精致的银器”般光彩夺目,右手握住一柄利剑,率领他的部队打开了通往胜利的帝国大门。
亚历山大受教于亚里士多德,肩上一直负载着很高的期待。他未负众望,在高加米拉击败波斯军队后又继续东进。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诚,巨大的城邦、富足美丽的城市,纷纷拜倒在这个年轻英雄的脚下。巴比伦投降了,城市居民带着鲜花和花环聚集在通往这座伟大城市的道路两旁,银色的祭坛上堆满了乳香精油和各种香料,装着雄狮和猎豹的笼子算是上贡的礼物。没过多久,连接波斯主要城市的皇家大道、连接小亚细亚海岸和中亚的整个交通网络全部为亚历山大大帝所有。
尽管某些现代学者把亚历山大看作是“醉鬼和少年暴徒”,但他在治理新近征服的疆土和人群方面似乎还真有其惊人的巧妙手段。在对待当地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方面,他通常表现出仁和、宽容和尊重。比如,他对居鲁士大帝陵墓的年久失修感到非常不满,不仅重修了陵墓,而且惩罚了曾经毁坏圣陵的人;当得知大流士是被他的副官谋杀并被扔在一辆货车里后,亚历山大下令,大流士三世应当享受符合他级别的葬礼,且必须与其他波斯统治者葬在同一陵园。
亚历山大有能力在他的治下获得越来越多的疆土,因为他愿意依赖当地的高层精英。“如果我们想要守住亚洲,而不是仅仅想路过亚洲,”他说过,“我们必须对这些人表现出足够的仁慈。他们的忠诚才能使我们的帝国稳定长久。”地方官员和元老还可以保留职位,继续管理被征服的城镇和地区。亚历山大本人也采用地方传统头衔,身着波斯服装,表示他对地方习俗的认同。他极力避免自己被塑造成一个入侵的征服者,而是一个古代王国的最新继承者——尽管嘲笑之声也使人们记起他曾血洗大地并带来无尽的灾难。
要记住的是,我们对亚历山大征战事迹的了解,对他的成功和策略的了解,大多是从历史学家那里来的,这些历史学家的陈述通常都带有理想化色彩,常常以极大的热情描述这位年轻将军的征战历程。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我们应当对波斯崩溃的史料持谨慎态度——亚历山大向东方疆域持续迅速扩张的故事本身就能打破一切质疑。他是一位精力充沛的新城市的创建者,这些城市通常都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直到今天才有了别的名字,如赫拉特(Herat,意为亚历山大在阿里亚Aria)、坎大哈(Kandahar,意为亚历山大在阿拉霍西亚Arachosia)、巴格拉姆(Bagram,意为亚历山大在高加索Caucasum)。这些临时建立的堡垒城,以及一直延伸到北部费尔干纳谷地(Fergana valley)的被重新加固的城市,都是点缀在亚洲屋脊上的全新网络点。
新城市的防御能力强大,还建有独立的要塞和堡垒,这主要是为了防御西伯利亚草原游牧部落的威胁——他们非常擅长向周边地区发动灾难性攻击。亚历山大不得不修建防御工事以保护新近征服的领土。而几乎与此同时,在更遥远的东方,那里的人们也在担心同样的事情。中国已经形成了“华夏”的观念,以表示自己是文明的世界。为了抵抗来自草原游牧部落的入侵,他们不断修建、延伸牢固的防御网络,最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城。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与亚历山大不谋而合:一味扩张而忽略防卫,终将一事无成。
如果说大多数世界史著作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对现在意味着什么”。它的力量在于其强烈的现实穿透力。作者在梳理古老的商路和文化交流时,其暗含的关照点始终没有离开当代世界秩序的构建。那种对权力转移、资源争夺的深刻洞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刺激。你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对照着今天的国际新闻,会发现许多看似崭新的冲突和合作,其根源竟然可以追溯到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贸易路线竞争和文明冲突的残留。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入睡的睡前读物,它更像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迫使你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眼前的风云变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简直像一张精心编织的巨幅地图,将我们从熟悉的西欧视角中猛然抽离,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历史长河中被刻意淡化的核心地带。弗兰科潘的笔触有一种魔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无比扎实的论证,重新确立了欧亚腹地,特别是中亚和波斯湾地区,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关键地位。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世界史”的认知框架是多么狭隘和受限。那种将历史简单划分为东方与西方对立的二元结构,在这本书面前彻底崩塌了。他巧妙地穿梭于古代的香料贸易、宗教传播与现代的地缘政治博弈之间,那种跨越千年的历史连贯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知识储备。书中对于资源、信仰和权力流动路径的描绘,细腻入微,仿佛能闻到古老集市上尘土飞扬的味道,也能感受到丝路上商队行进时的艰辛与坚韧。它挑战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式,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心”与“边缘”的固有观念。
评分文字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普及的叙事魅力。它完全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学者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讲故事的节奏感。那种将不同文明的精英人物和普通民众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画面感和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非西方中心”叙事的坚持,他没有将中亚和东方置于等待被启蒙或被征服的客体地位,而是将其描绘为全球历史的积极塑造者和驱动力。这种视角上的根本性转变,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振聋发聩,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地图边缘化了的区域,重新推回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体操训练。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浩瀚令人咋舌,但他处理这些庞大信息流的方式却极其老道和克制。他并未陷入故纸堆的泥淖,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错综的民族迁徙和层出不穷的帝国兴衰,提炼成一个个清晰而有力的逻辑节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连接性”的强调,他展现了历史如何不是由一系列孤立的岛屿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交织的河流汇聚而成的整体。这种宏观的把握力,让许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条约、军事冲突,都瞬间变得清晰可辨,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教科书章节,而是驱动全球变局的深层动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我的历史谜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优秀历史著作才能给予的最高奖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份对于人类交流史的百科全书式的梳理,但其论证的锋芒却直指当下。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作者引导去思考“联系”本身的力量——无论是信仰的传播、疾病的扩散,还是技术的共享。这些横跨大陆的交流网络,才是定义文明形态的核心要素,而不是那些固守疆界的政治实体。这种对“流动性”的关注,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全球化”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这种连接不是一个现代发明,而是人类社会的原初状态,只是在某些历史阶段被强行切断或扭曲了。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透镜,用来观察和解读世界历史的底层逻辑。
评分一看就是正版。
评分不错,卖家发货速度快,包装也很好,很满意
评分课件还没有,请发 huyayun安特126点com,谢谢
评分书比想象中薄,印刷质量还可以,好评
评分书比想象中薄,印刷质量还可以,好评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推荐,不错。
评分课本收到,质量不错,有一本没有,前期已联系,申请售后了287467037
评分还行吧。。。。。。。
评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