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现货 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

新书现货 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vid K. Barton(大卫 K.巴顿 著,俞静一,张宏伟,金雪 译
图书标签:
  • 雷达
  • 雷达方程
  • 雷达系统
  • 现代雷达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 雷达分析
  • 雷达设计
  • 教程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4082
商品编码:10541194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信息技术精品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Blake的经典研究成果为基础,并根据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雷达方程中需要考虑的损耗因素数量。本书进行的扩展使雷达方程能够适应现代雷达设计和分析,通过识别雷达信息和环境信息来预测探测距离,并对雷达性能估算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损耗的来源与计算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雷达距离性能估算的精度。

作者简介

俞静一,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总装“双百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国家突出贡献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电子对抗领域专家,长期从事电子信息装备科研试验与建设论证工作,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七项,出版著作两部,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立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巴顿(David K. Barton)是著名的雷达系统顾问,退休于马萨诸塞州Hudson的ANRO工程有限公司。自1975年以来,他一直担任Artech House雷达系列精品图书的编辑。作为IEEE百年纪念奖章、千禧奖章和Dennis J.Picard奖章的获得者,他是全世界公认的雷达技术**,是《雷达系统分析与建模》(Artech House,2005)的作者、《雷达技术百科全书》(Artech House,1999)CD-ROM版的合作者。

目录

第1章 雷达方程的发展 1
1.1 雷达方程基础 1
1.1.1 大的可用信噪比 1
1.1.2 需要的小信噪比 2
1.1.3 脉冲雷达的大检测距离 3
1.2 原始雷达方程 3
1.3 Blake脉冲雷达方程 4
1.3.1 Blake方程中各项的含义 4
1.3.2 求解距离的方法 6
1.3.3 Blake图表的优势 7
1.3.4 Blake相干雷达方程 7
1.3.5 Blake双基地距离方程 8
1.4 雷达方程的其他形式 8
1.4.1 Hall雷达方程 8
1.4.2 Barton雷达方程 9
1.5 避免距离计算中的陷阱 11
1.5.1 系统噪声温度Ts 11
1.5.2 信号-噪声能量比的应用 11
1.5.3 平均功率的应用 12
1.5.4 带宽修正和匹配因子 12
1.5.5 任意目标的检测因子 12
1.5.6 方向图传播因子 13
1.5.7 损耗因子 13
1.5.8 距离计算中常见错误总结 13
1.6 现代雷达系统的雷达方程 14
1.6.1 修正距离方程所需要的因子 14
1.6.2 适用于现代雷达的方程 15
1.6.3 探测距离的计算方法 16
1.6.4 垂直覆盖图 18
1.6.5 要求的检测概率 19
1.7 雷达方程发展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搜索雷达方程 23
2.1 搜索雷达方程的推导 23
2.2 用于两坐标空域监视的搜索扇区 25
2.2.1 两坐标监视中的高度覆盖 25
2.2.2 两坐标监视的扇形波束方向图 26
2.2.3 两坐标监视的余割平方方向图 27
2.2.4 固定高度覆盖 27
2.2.5 两坐标监视雷达的上覆盖增强 28
2.2.6 两坐标监视雷达的反射天线设计 28
2.2.7 两坐标监视雷达的阵列天线 28
2.2.8 两坐标雷达所需的功率-孔径积举例 29
2.3 三坐标对空监视 29
2.3.1 堆积波束三坐标监视雷达 30
2.3.2 扫描波束三坐标监视雷达 30
2.3.3 三坐标监视雷达的搜索损耗 30
2.4 多功能阵列监视雷达(MFAR) 31
2.4.1 MFAR搜索扇区举例 31
2.4.2 MFAR搜索的优缺点 32
2.4.3 MFAR搜索雷达方程举例 33
2.5 搜索屏 34
2.5.1 搜索屏的搜索扇区 34
2.5.2 ICBM的搜索屏示例 35
2.6 搜索损耗 35
2.6.1 有效能量比的减小 36
2.6.2 所需能量比的增加 36
2.6.3 损耗总结 37
参考文献 38
第3章 杂波和干扰雷达方程 39
3.1 信干比 39
3.2 杂波对探测距离的影响 40
3.2.1 模糊距离杂波 40
3.2.2 雷达波形的类型 41
3.2.3 杂波检测因子 41
3.2.4 杂波的有效谱密度 43
3.2.5 杂波环境下的探测距离 43
3.3 面杂波环境下的检测 44
3.3.1 来自平面的面杂波 44
3.3.2 来自球形地球的面杂波 46
3.3.3 面杂波的截面积 46
3.3.4 面杂波的输入能量 47
3.3.5 陆基CW和HPRF雷达的探测距离 51
3.3.6 面杂波检测小结 52
3.4 体杂波环境下的检测 53
3.4.1 体杂波的几何关系 53
3.4.2 体杂波的截面积 54
3.4.3 体杂波能量 54
3.4.4 体杂波的检测因子 55
3.4.5 体杂波和噪声环境下的探测距离 55
3.4.6 CW和PD雷达中的体杂波 56
3.4.7 体杂波检测小结 60
3.5 离散杂波的影响 60
3.5.1 虚警的影响 61
3.5.2 噪声虚警概率的需求 61
3.5.3 抑制离散杂波的必要条件 61
3.5.4 离散杂波的影响小结 62
3.6 旁瓣杂波 62
3.6.1 旁瓣中的面杂波 62
3.6.2 旁瓣中的体杂波 64
3.7 噪声干扰中的检测 64
3.7.1 噪声干扰的目标和方法 64
3.7.2 噪声干扰的雷达方程 65
3.7.3 噪声干扰的例子 67
3.8 欺骗性干扰 69
3.8.1 欺骗式干扰的距离方程 70
3.9 干扰中检测小结 72
3.9.1 噪声干扰下的探测距离 72
3.9.2 欺骗式干扰方程 72
3.10 组合干扰下的检测 72
参考文献 73
第4章 检测理论 74
4.1 背景 74
4.2 非起伏目标的检测因子 75
4.2.1 严格非起伏目标的检测概率 75
4.2.2 门限电平 75
4.2.3 严格非起伏目标的检测因子 77
4.2.4 严格单脉冲、非起伏目标的检测因子 77
4.2.5 单脉冲、非起伏目标检测因子的近似 78
4.2.6 n脉冲、非起伏目标检测因子的近似 79
4.3 起伏目标的检测因子 80
4.3.1 通用的卡方目标起伏模型 80
4.3.2 卡方统计信号的检测 80
4.3.3 Swerling 1型 81
4.3.4 Swerling 2型 84
4.3.5 Swerling 3型 85
4.3.6 Swerling 4型 86
4.4 基于检波器损耗的近似方程 86
4.4.1 相干检测 87
4.4.2 包络检波和检波器损耗 87
4.4.3 积累损耗 88
4.4.4 积累增益 89
4.4.5 起伏损耗 89
4.4.6 1型目标的检测因子 90
4.4.7 其他起伏目标的检测因子 91
4.5 分集雷达 91
4.5.1 分集增益 91
4.5.2 分集雷达的信号和目标模型 92
4.6 可见度因子 93
4.7 检测理论总结 95
参考文献 95
第5章 波束形状损耗 97
5.1 背景 97
5.1.1 波束形状损耗的定义 97
5.1.2 角度空间采样 98
5.1.3 关于波束形状损耗的文献 98
5.2 密集采样下的波束形状损耗 99
5.2.1 波束形状损耗的简单模型 99
5.2.2 天线方向图 100
5.2.3 不同方向图下的波束形状损耗 100
5.3 一维扫描中的稀疏采样 101
5.3.1 一维扫描下的计算方法 101
5.3.2 一维扫描下非起伏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02
5.3.3 一维扫描下1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04
5.3.4 一维扫描下2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05
5.3.5 一维扫描下搜索雷达的波束形状损耗 107
5.4 二维光栅扫描中的稀疏采样 109
5.4.1 二维扫描的计算方法 110
5.4.2 二维扫描下非起伏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11
5.4.3 二维扫描下1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11
5.4.4 二维扫描下2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13
5.4.5 二维扫描下分集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15
5.4.6 二维光栅扫描下搜索雷达方程中的波束形状损耗 117
5.5 使用三角栅格的稀疏采样 119
5.5.1 采用三角栅格时的计算方法 120
5.5.2 使用三角栅格时非起伏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20
5.5.3 三角栅格时1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20
5.5.4 三角栅格时2型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21
5.5.5 三角栅格时分集目标的波束形状损耗 123
5.5.6 三角栅格时搜索雷达方程中的波束形状损耗 124
5.6 波束形状损耗小结 125
5.6.1 密集采样下的波束形状损耗 125
5.6.2 稀疏采样下的波束形状损耗 125
5.6.3 处理方法 128
5.6.4 搜索雷达方程中的净波束形状损耗 128
5.6.5 不等间隔二维扫描下的波束形状损耗 129
第6章 系统噪声温度 130
6.1 雷达频带中的噪声 130
6.1.1 噪声谱密度 130
6.1.2 噪声统计特性 131
6.2 雷达接收中的噪声来源 131
6.3 天线噪声温度 132
6.3.1 天线噪声温度的来源 132
6.3.2 天空噪声温度 134
6.3.3 来自地表的噪声温度 137
6.3.4 来自天线电阻损耗的噪声温度 139
6.3.5 来自天线失配的噪声温度 140
6.3.6 天线噪声温度的近似 141
6.4 接收馈线的噪声温度 142
6.5 接收机噪声温度 142
6.5.1 有级联电路的接收机中的噪声 143
6.5.2 输入和输出电平 144
6.5.3 量化噪声 144
6.6 接收系统噪声小结 146
6.6.1 与载波频率相关的热噪声 146
6.6.2 Blake方法的应用 146
6.6.3 现代雷达中的精确方法 146
6.6.4 接收机和量化噪声温度 146
参考文献 146
第7章 大气效应 148
7.1 对流层折射 148
7.1.1 空气的折射指数 148
7.1.2 标准大气 149
7.1.3 包含水蒸气的大气 150
7.1.4 折射率的垂直轮廓线 151
7.1.5 对流层中的射线路径 152
7.2 对流层衰减 153
7.2.1 大气中气体的海平面衰减系数 153
7.2.2 衰减系数随海拔的变化 156
7.2.3 穿过对流层的衰减 157
7.2.4 到距离R处的衰减 157
7.2.5 干燥和潮湿大气的衰减 162
7.3 来自降水的衰减 164
7.3.1 293K下雨水的衰减系数 164
7.3.2 雨水衰减的温度特性 165
7.3.3 降雨速率的统计特性 166
7.3.4 降雪中的衰减 168
7.3.5 云层中的衰减 169
7.3.6 天气对系统噪声温度的影响 170
7.4 对流层的透镜损耗 171
7.5 电离层效应 172
7.5.1 电离层中射线的几何关系 172
7.5.2 电离层结构 173
7.5.3 总的电子数量 174
7.5.4 法拉第旋转 175
7.5.5 信号频谱的色散 177
7.6 大气效应的总结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8章 方向图传播因子 183
8.1 干涉区域内的F因子 183
8.1.1 干涉F因子的来源 183
8.1.2 F因子的应用 184
8.2 射线路径的几何模型 186
8.2.1 方法1:远距离目标的平面地球近似 186
8.2.2 方法2:任意距离目标的平面地球近似 187
8.2.3 方法3:球形地球的一阶近似 188
8.2.4 方法4:远距离目标的球形地球近似 189
8.2.5 方法5:任意距离目标的球形地球近似 189
8.2.6 方法6:任意距离目标在球形地球下的准确表达式 191
8.2.7 近似方法的比较 191
8.3 反射系数 192
8.3.1 菲涅尔反射系数 192
8.3.2 粗糙表面的反射 195
8.3.3 具有植被的陆地表面 197
8.3.4 发散因子 198
8.4 衍射 198
8.4.1 光滑球面衍射 198
8.4.2 刃形衍射 200
8.5 干涉区域 202
8.6 中间区域 203
8.6.1 F因子关于目标距离的函数 203
8.6.2 F因子关于高度的函数 204
8.6.3 垂直面覆盖图 205
8.7 方向图传播因子总结 207
参考文献 207
第9章 杂波和信号处理 209
9.1 面杂波模型 209
9.1.1 杂波的截面积和反射率 209
9.1.2 面杂波方向图传播因子 210
9.1.3 面杂波的谱特性 213
9.1.4 面杂波的幅度分布 215
9.2 海杂波模型 216
9.2.1 海水表面的物理特性 216
9.2.2 海杂波的折射率 217
9.2.3 海杂波的功率谱 218
9.2.4 海杂波的幅度分布 219
9.3 地杂波模型 219
9.3.1 地杂波的折射率 220
9.3.2 地杂波的功率谱 222
9.3.3 地杂波的幅度分布 223
9.4 离散杂波 223
9.4.1 离散地杂波 223
9.4.2 鸟和昆虫 224
9.4.3 陆地交通工具 224
9.4.4 风力涡轮机 224
9.5 体杂波的模型 225
9.5.1 体杂波截面积和反射率 225
9.5.2 体杂波的方向图传播因子 226
9.5.3 体杂波的频谱特性 226
9.5.4 体杂波的幅度分布 228
9.5.5 降水杂波模型 228
9.5.6 箔条模型 229
9.6 杂波改善因子 230
9.6.1 相参MTI改善因子 230
9.6.2 非相参MTI改善因子 232
9.6.3 其他MTI考虑 232
9.6.4 脉冲多普勒处理 233
9.6.5 杂波图 235
9.7 杂波和信号处理小结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10章 雷达方程中的损耗因子 238
10.1 接收信号能量的降低 238
10.1.1 雷达方程中的确定项 238
10.1.2 距离相关响应因子Frdr的分量 240
10.1.3 系统噪声温度中包含的损耗 242
10.1.4 搜索雷达方程中的损耗 243
10.1.5 天线增益中的损耗 244
10.2 所需信号能量中的增量 246
10.2.1 统计性损耗 246
10.2.2 基本检测因子中的损耗 249
10.2.3 匹配和带宽损耗 250
10.2.4 波束形状损耗Lp 251
10.2.5 信号处理损耗Lx 252
10.2.6 杂波检测因子中的损耗 258
10.3 视觉检测中的损耗 262
10.3.1 可见度因子中的损耗 262
10.3.2 显示器上的丢失损耗 263
10.3.3 带宽修正因子Cb 263
10.3.4 操作员损耗Lo 263
10.4 损耗因子小结 263
参考文献 264
符号列表 266
附录A 本书所附电子文件的内容 279
作者介绍 284
《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内容围绕着雷达方程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系统地阐述了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组成部分、工作模式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各种因素。通过对雷达方程的详细剖析,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雷达在目标探测、跟踪、识别等方面的能力极限,并为雷达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雷达系统概述 本章将首先介绍雷达(Radar)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探讨雷达在军事、民用航空、气象、导航、科研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并简要概述不同类型雷达(如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等)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场景。通过对雷达系统整体框架的认知,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雷达方程的推导与基本构成 本章将重点讲解雷达方程的推导过程。我们将从电磁波的传播、天线辐射、目标散射等基本物理概念出发,逐步构建雷达方程。雷达方程是量化雷达系统性能的核心工具,它将雷达的关键参数(如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波长、目标雷达截面积、接收天线增益、系统损耗、信号处理增益以及噪声功率等)与探测距离、信噪比等关键指标联系起来。我们将详细解析雷达方程中的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工程含义以及它们对雷达性能的影响,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设计中权衡这些参数。 第三章:发射系统分析 本章将深入分析雷达的发射系统。我们将详细介绍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的发射信号特性,包括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PRF)、峰值功率、平均功率等。对于脉冲压缩技术,我们将阐述其原理和对提高距离分辨率、降低峰值功率的重要性。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发射天线的设计要求,如天线增益、波束宽度、旁瓣电平等,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雷达的覆盖范围和抗干扰能力。 第四章:接收系统与信号处理 本章聚焦于雷达的接收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我们将详细讲解接收天线的设计原则,以及它如何接收目标回波信号。在信号处理方面,我们将介绍信号的放大、滤波、检波等基本过程。重点将放在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技术上,包括: 匹配滤波: 解释其在最优接收信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匹配滤波最大化信噪比。 多普勒处理: 阐述多普勒效应在区分动目标和静止目标(杂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多普勒滤波实现动目标显示(MTI)和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功能。 目标检测: 介绍恒虚警率(CFAR)检测原理,如何在不同噪声和杂波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检测性能。 目标参数估计: 讲解如何利用接收信号的参数(如到达时间、多普勒频率、相位等)估计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 第五章:目标特性与雷达截面积(RCS) 本章将深入探讨目标特性,特别是雷达截面积(RCS)。RCS是衡量目标反射雷达波能力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雷达探测目标的距离。我们将介绍RCS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影响RCS的因素,如目标形状、材料、雷达波入射角度、频率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目标的RCS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建模和仿真来预测目标的RCS。理解RCS的 variability 对于雷达系统的设计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 第六章:环境因素与系统损耗 本章将分析影响雷达系统性能的环境因素和各种系统损耗。我们将探讨大气衰减(如气体吸收、雨滴散射)对雷达信号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天线设计来减小这些衰减。此外,还将详细分析雷达系统中的各种损耗,包括天线损耗、馈线损耗、接收机内部损耗、波导损耗、波束失配损耗等。理解这些损耗对于准确计算雷达方程和评估实际探测能力至关重要。 第七章:噪声与干扰 本章将重点分析雷达系统中存在的噪声和干扰。我们将介绍内部噪声的来源,如接收机热噪声、器件噪声等,并阐述其对雷达性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外部干扰,包括: 杂波: 来自地物、海面、云层等的反射信号,是雷达最主要的干扰来源之一。我们将讨论不同场景下的杂波特性,以及杂波抑制技术(如MTI、脉冲多普勒)的应用。 有源干扰: 来自敌方或非敌方电子设备产生的欺骗、干扰信号。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有源干扰,如噪声干扰、欺骗干扰等,以及相应的抗干扰技术(如频率捷变、信号体制变化、波束切换等)。 无源干扰: 如箔条、烟幕等,用于消耗雷达能量或产生虚假目标。我们将讨论其原理和对抗措施。 第八章:雷达系统设计中的权衡与优化 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雷达系统设计中的权衡与优化。基于前几章对雷达方程、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将讨论如何在实际设计中做出权衡。例如,如何在探测距离、分辨率、功耗、成本、体积、重量以及抗干扰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们将介绍常用的系统设计流程和优化方法,以期设计出满足特定任务需求的雷达系统。 第九章:现代雷达技术发展趋势 本章将对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介绍一些前沿的雷达技术,如: 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 阐述其在灵活性、可靠性、多功能性方面的优势。 低可探测性(LPI)雷达: 探讨其降低被探测概率的原理和技术。 多功能雷达: 介绍雷达系统如何实现目标探测、跟踪、识别、电子战等多种功能。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雷达中的应用: 探讨AI如何提升雷达的智能感知、自适应处理和自主决策能力。 分布式雷达系统: 分析其在提高覆盖范围、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潜力。 第十章:雷达系统仿真与测试 本章将介绍雷达系统设计和验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仿真与测试技术。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对雷达系统进行建模,模拟各种工作场景和环境,预测系统性能,并验证设计方案。同时,也将简要介绍雷达系统的实际测试方法和流程,包括场地测试、外场试验等,以确保雷达系统能够达到设计指标并成功投入使用。 附录 附录部分将提供相关的数学公式、物理常数、以及常用雷达参数的定义和单位,方便读者查阅和进行工程计算。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剖析雷达方程的物理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提供实用的设计思路。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了现代雷达系统的各个关键方面,从基本原理到前沿技术。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章节之间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 注重工程应用: 强调参数之间的权衡与优化,为雷达系统工程师提供指导。 语言通俗易懂: 尽量使用清晰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降低阅读门槛。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雷达系统研发、设计、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对现代雷达技术感兴趣的爱好者,本书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现代雷达系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掌握分析和设计雷达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在雷达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雷达系统理论的书籍,而这本《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的标题正好击中了我。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雷达知识,但总感觉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雷达方程这个核心概念上,我一直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知道它是如何联系起目标、雷达本身以及探测距离的。这本书的命名,直接点出了“雷达方程”这个关键词,并将其与“系统分析与设计”相结合,这预示着它不仅会讲解理论,还会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系统构建中。我尤其关注“现代雷达”这个前缀,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涵盖一些较新的雷达技术和发展趋势,比如多普勒雷达、脉冲压缩、合成孔径雷达等,这对于我了解当前雷达技术的前沿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数学推导过程,但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解释性文字,以便我能够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能够让我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评分

拿到这本《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严谨而又包容的学术氛围。从书本的装帧到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认真的劲儿,仿佛在告诉你,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研读的著作。我一直对雷达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也愈发复杂和精密。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核心——“雷达方程”,我知道这是理解雷达性能和探测能力的基石。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解和讲解这个方程的,包括其中涉及的各项参数,如发射功率、天线增益、目标散射截面积、接收灵敏度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地构建一个完整的雷达系统。有没有一些经典的系统框图?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关键的权衡和取舍?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解答的问题。

评分

我一直认为,掌握一门复杂的技术,必须先从它的基础原理入手,而雷达方程无疑是雷达技术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部分。这本《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雷达的科普文章,但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了解不多。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雷达方程”,这让我觉得它将是我深入理解雷达探测能力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雷达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方程中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同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章节,我期待能够看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雷达系统设计中,例如如何根据探测需求选择合适的雷达类型、如何优化系统参数以达到最佳性能等。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比如相控阵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等,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了解雷达技术的最新进展。

评分

当我看到《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先进的雷达应用场景,从飞机上的导航雷达,到气象预报中的测雨雷达,再到自动驾驶汽车中的避障雷达,它们背后都离不开一套精密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设计。我一直对“雷达方程”这个概念感到好奇,知道它是衡量雷达探测能力的核心指标,但对其具体构成和影响因素了解甚少。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将其与“系统分析与设计”联系起来,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路径。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雷达方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决定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学习,能够理解在实际的雷达系统开发过程中,工程师们会面临哪些挑战,需要做出哪些权衡,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扎实、专业的印象,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现代雷达的雷达方程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书籍》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种沉静但又不失科技感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书名,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内容应该很扎实。我拿到书之后,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目录,虽然我不是雷达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目录中“目标特性”、“环境干扰”、“信号处理基础”这些章节名称,让我对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一直觉得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理解它的核心——雷达方程,并且深入学习它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对于拓宽知识面、理解现代科技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系统设计”部分很感兴趣,不知道它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解,是理论推导为主,还是案例分析居多?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清晰的图示和流程图,帮助我这样一个初学者也能理解复杂的系统构成和设计思路。而且,封面上“教程书籍”的字样,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循序渐进,引导读者逐步掌握雷达技术的核心要领,而不是一股脑地抛出艰深的公式和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