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桂发 著
图书标签:
  • 复旦大学
  • 百年校庆
  • 校友回忆录
  • 中国百年历史
  • 高等教育
  • 名校文化
  • 时代变迁
  • 人物传记
  • 历史纪实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47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3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是九位百岁老人的画传,是百年校庆的献礼图书。这本图传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从九位老人的精彩人生中,你可以读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可以体会到百年复旦奉献社会的精神轨迹,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对教育的情深意长和对家国天下的神圣责任。

内容简介

百年复旦历史上,曾经有过马相伯(1840—1939)、孙越崎(1893—1995)、苏步青(1902—2003)等诸多百岁老人。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当他百岁高龄之时,已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1939年。中共中央致电庆贺,誉之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这是一个民族在国家危难之际,对文化兴邦、教育救国的深切体认。1992年10月,孙越崎校友百岁诞辰之际,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会见。2001年9月22日,在苏步青老校长百岁华诞时,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复 旦大学隆重举行苏步青院士百岁华诞暨回国执教70周年庆贺大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专程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05年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切看望百岁老人雷洁琼先生,代表中共中央向她祝贺百岁华诞。
硕年耆宿,学界辉光。
如今,在复旦迎来百年校庆之时,我们高兴地看到,我校有杨国亮(107岁)、李仲南(106岁)、夏征农(102岁)、雷洁琼(101岁)、严幼韵(101岁)、蔡尚思(101岁)、周有光(100岁)、钱 (100岁)、李兆萱(100岁)九位百岁老校友与母校同庆百年华诞。 “巍巍上庠,国家之光”,这是全体复旦人的福祉。
在百年校庆的出版物中,我认为本书是别出心裁、别有新意的。编著者通过翻阅浩繁的资料,打捞历史的细节,挖掘感人的瞬间,让我们有幸领略九位校友百年人生的精彩。他们当中有功勋卓著的国家领导人,也有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有执著教书育人的教授,也有恒念悬壶济世的医家;有长期身处域外的外交翘楚,亦有在两岸三地无私奉献的学界前辈;或许,他们当中,有的一生服务于复旦,有的在母校的时间并不太久。不同的是,每位老人的人生长卷精彩斑斓、自具千秋;相同的是,这些长卷书写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复旦。
这本图传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从九位老人的精彩人生中,你可以读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可以体会到百年复旦奉献社会的精神轨迹,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对教育的情深意长和对家国天下的神圣责任。
我很愿意向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推荐本书。高校管理是一个比企业管理具有更高要求的、更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管理包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守望。它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方法,神圣的使命感,还有对教育、对文化的深切体会和创造精神。
九位老人情系教育、心怀家国的人生,是对我们最有益的提醒。我很愿意向老师们推荐本书。在一个信息时代,文明对话、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都面临着某种比过去任何时代更为复杂的挑战,需要我们拥有能够与之匹配的心智。九位老人的睿智人生足以成为我们深思并学习的镜鉴。
我愿意向莘莘学子们推荐本书。如何利用好中国著名高校的百年积淀和丰富资源,不断提升自我,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大家可以在九位长者的身上,汲取到丰富的给养。他们逆境不改初衷、始终谨记使命,成为大学精神坚定执著的承担者、创造者和赓续者。他们是值得大家终生景仰的良师益友。
我也愿意向各界朋友推荐本书。九位老人都有着十分精彩的人生,他们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通过阅读他们,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指引。

目录

序《巍巍上庠 百岁星辰》
杨国亮: 精医报国越三纪 仁心永亮成一师
李仲南: 国中南社一人在 江左望海两心知
夏征农: 身许征程报家国 心忧农桑立文教
雷洁琼: 玉洁冰清心犹笑 瑶琼万千女中杰
严幼韵: 期颐添筹情心幼 盛世常品爱花韵
蔡尚思: 百岁青年著等身 老骥伏枥犹尚思
周有光: 高山流水知音有 经世济文两同光
钱惪: 一往无钱应国命 双馨医德令人钦
李兆萱: 世家为文兆后学 伉俪执教萱三地

精彩书摘

题 记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人类是好奇的,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与伦
比的好奇,人类才不断发展、向前。一个世纪,在璀璨星河中,只是沧海
一粟,而一百年的斗转星移,人类自始至终在不断搏击,不断奋发,不断
创造,其间,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铸就了一个个让人怦
然心动的杰出人物。
杨国亮跨越三个世纪,可谓超世纪老人,在皮肤科学领域驰骋70多年
,这在世界皮肤科史上都是罕见的。
一位跨越三个世纪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向我们健步走来——

少年时代
让我的笔先将岁月的车轮返回到107年前——
在四川邛崃县一个叫泉水乡的美丽小山庄,这里有个小镇叫羊安场,
镇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日夜向前流淌,两岸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被水
冲得泛白而又光滑,河边有一座破旧的古庙,从前这里香火很旺,如今早
已不盛了,成为一所小学……
羊安场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有点文化,喜办学,在办私塾的同时也
从事体力劳动,以后,即便在五六十岁时,也经常参加劳动。他生活非常
俭朴,正直无私,颇受当地百姓赞赏——他,就是杨国亮的父亲。
1899年6月26日,杨国亮在这个家庭诞生了,一落地,哭声出奇地响亮
,这似乎预示着不同凡响吧。
田埂上,一个小男孩正使劲地扯住疯狂翻飞的大风筝在奔跑,后面跟
着一群嗷嗷欢叫的小伙伴。风筝越过树梢、穿过山头,哇,上天了,真棒!
小男孩和小伙伴一齐欢呼了起来,他感到自己的心也随着风筝飞上了蓝天
。刚满5岁的小男孩——杨国亮笑得很开心!
杨国亮是好奇的,而这种好奇,几乎伴随了他一生。
杨国亮有两个哥哥,但与其弟弟不同,他们不善读书,于是,杨国亮
的父亲——这位酷爱中国文化的“泉水乡人”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小儿子
身上,倾全力培养幼年杨国亮读书。
杨国亮4岁半时,父亲即教他读《孝经》、《中庸》、《论语》、《孟
子》。
父亲在离家6里地的一个小镇的古庙里,创办了一所小学,杨国亮6岁
时,就离家到这所小学住读。8岁时,他开始正式学《论语》,并学写作文
。以后也涉猎其他书籍、诗词和一些小说。
古庙的偏殿,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一群孩子正随着一个穿着蓝布长衫,头上缠着辫子的老先生,摇
头晃脑地读古书。小时候的杨国亮长得十分瘦小,面色略黄,却精神抖擞
地读着,他尽情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在这里,他读完了《诗经
》、《礼记》、《左传》、《周礼》、《史记》。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
产铸就了他爱祖国、爱人民、正直善良的品格,也成就了他以后为事业、
为有所发明创造而忘我工作、忘我献身的性格和宇宙观。
少年杨国亮已显现出读书的“天赋”,对古书特别热爱,随着理解力
的逐步加深,他读书兴趣日浓,爱做笔记,经常将所喜欢的内容摘录下来
。他以“天资聪颖、好学深思”而闻名全校。

中学时代
辛亥革命时期,杨国亮13岁。四川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
府不准四川人民自己出钱修路,让帝国主义修,并将已从人民中筹集的资
金没收,激起民愤,农民与清兵激战,杨国亮的两个哥哥亦轮流参战。学
校停课,杨国亮的家乡时常可听到铜炮轰击之声。这些惊天动地的农民革
命运动的伟大威力,给杨国亮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1914年,杨国亮考入了县城唯一的一所中学——邛崃联合中学。当时
杨国亮脑子很清楚:“我得考进去,只有考进去,才能解决我的升学问题
。”在这所学校,他首次接触到了《数学》、《博物》、《史地》、《英
文》等现代课程。
更让杨国亮高兴的是,他读到了梁启超的《中国魂》和《饮冰室文集
》,这激发了杨国亮反帝爱国热情,尤其是文中有拿破仑和葛苏士每天仅
睡三四个小时而忘我工作之情节,更激发了杨国亮的奋斗精神。那时,杨
国亮经常在天还未亮时,即起身来到自修室点亮油灯读书做笔记。
1919年,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冲击着封闭的邛崃县,杨国亮有机会读了
《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要民主、要科学的呼声让杨国亮有如梦初醒之感
,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
杨国亮初步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
杨国亮决心走出狭小的邛崃县城,走向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去奋斗
,去找自己的路。但贫寒的家境,已拿不出钱来帮助他完成宏愿。
由于杨国亮读书很用功,成绩优异,年少露才华,不少同学便主动积
极帮助他“出川深造”。

走出四川 来到上海
1920年,21岁的杨国亮走出家乡,抵达离家不远的乐山,恰遇汹涌澎
湃的“川滇之战”,无法继续前行。此时,杨国亮身边的钱,眼看就要用
完了,怎么办?“秀才”杨国亮突然有了“灵性”:何不用剩下的一点钱做
点小本生意?以赚来的钱维持生计,再资助日后求学呢?说干就干,他真的
做起了“杂货买卖”,同时,兼做“文书”,帮人家抄抄写写,赚点小钱
。为了这点“小钱”,杨国亮说:“把手都抄断了。”可一介“书生”“
文人”怎么会做生意呢?钱亏了,赶快歇业,要不连本钱都蚀光了。恰好,
这时出川的路通了。
1922年冬,风尘仆仆的杨国亮到了上海。
毕业后荒学3年半,且杨国亮深知四川的教育远不及上海,唯恐自己根
底浅薄,乃于1923年春来到上海大同大学补习。一年后,杨国亮面临专业
抉择。那时,社会腐败,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有学一门既能
独立生活又能为老百姓解除痛苦的职业才好。
古语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于是,杨国亮毅然决然选择了学
医之路。
1924年夏,杨国亮考入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预科雅礼大学学习。
在“雅礼”期间,杨国亮“很快看到党刊《向导》”,进一步接受进
步思想,这使他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转折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尤
其是1929年湖南农民运动高涨时,杨国亮不满学校的奴化教育,便组织同
学反帝罢课。嗣因北伐军迅速攻下武汉,美国人撤退,学校停办,杨国亮
于1927年1月到武汉入第四中山大学医学系学习。杨国亮后来回忆这段历史
时说:“当时武汉革命思想高涨,我亦想献身革命,于1927年2月参加共产
主义青年团,并投考学生军,因痔疮,未被录取。”
由此看,中国或许少了一位“将军”,却多了一位良医。如今,107岁
的杨国亮应该是中国最老的“共青团员”了。
杨国亮当兵未成,随即到伤兵医院协助医疗工作。1927年6月,因没有
经济收入,生活难以为继,杨国亮离开武汉,再次来到上海。这时,杨国
亮始知蒋介石已发动“四一二”政变。杨国亮自此与组织失去联系,那时
,他虽不是一位党员,“但精神已跟着党走了”。

前言/序言


浩瀚星河中的微光:探寻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 书名: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的人物口述史与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交织而成的史诗性著作。它并未将目光聚焦于宏观政策或重大历史节点的刻板记载,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特而充满温度的路径:通过一系列与复旦大学有着深厚渊源的百岁校友的人生轨迹,侧面折射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革、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坚守,以及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交织。 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时间”的深刻挖掘和对“记忆”的珍视。它收集和整理了那些亲历了风云变幻、如今已步入生命里程碑的先行者的口述记录。这些百岁老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鲜活的中国近现代史。他们见证了从军阀混战的硝烟中走出的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社会建设的筚路蓝缕,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直至目睹今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一、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薪火相传 全书的首要脉络,聚焦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璀璨灯塔,其校友群体历来是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深入访谈了多位百岁高龄的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及其他们早年的求学经历。 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当年在战火纷飞或物资匮乏年代,如何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在困顿中坚持学术理想。他们的回忆,并非冰冷的学术成就罗列,而是关于“何以为学”、“何以为人”的朴素哲学。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老教授如何讲述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中,依然坚持在简陋条件下为学生授课的情景,那种对真理的敬畏与对教育事业的近乎虔诚的投入,构成了本书中最动人心魄的部分。他们的讲述,是对“精神贵族”的最佳诠释,也展示了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道德责任。 二、社会生活的细腻变迁:从袍褂到西装,从油灯到霓虹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百岁校友的记忆,是串联起宏大历史与微观日常的最好纽带。读者将跟随他们的视角,体验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跨度。 书中记录了他们童年时对旧式家庭教育的回忆,描述了民国时期大学校园里那独特的学术氛围与生活场景,包括对老上海风物的记忆片段,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迁的感叹。随着时间推移,记录也涵盖了计划经济年代的集体生活、改革开放初期涌入世界的新鲜感与挑战。 这些叙事充满了画面感:从老式有轨电车的叮当作响,到人民公社时代的劳动号子;从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带来的震撼,到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日常。这些细碎却真实的片段,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立体的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画卷,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个人经验。 三、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选择与情感印记 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对于经历过特定政治运动、社会剧变的校友,叙事者以极大的尊重和审慎的态度,记录了他们在关键历史节点所做的抉择、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内心的挣扎与和解。 这些口述史坦诚地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无力感和坚韧性。他们讲述了亲人的离散,友谊的考验,以及在时代要求下所进行的自我调适。然而,更引人深思的是,在经历这一切磨难之后,他们最终对国家和民族所保持的乐观与热爱。这种跨越百年的情感凝聚力,是本书最富感染力的主题。它告诉我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怀,始终是驱动一代人前行的内在力量。 四、家国情怀的百年传承 最终,这些百岁星辰汇聚在一起,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他们不仅是复旦的校友,更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的生命历程,就是对“中国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本书的结尾部分,侧重于这些长者对当代青年的寄语。他们的智慧沉淀,跨越了百年光阴,提醒着新一代人,今日的繁荣来之不易,应珍惜和平,肩负起属于他们时代的使命。这些饱经沧桑却依然目光矍铄的长者,用他们最后的时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一种对国家、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度承诺。 《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复旦百岁校友见证中国百年》不是一部简单的怀旧录,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以百岁生命的长度,丈量了中华民族一百年的不凡历程,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时间长河中不灭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为老道,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结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穿插和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年代的校友经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历史的纵深感和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每一次从一位学者的叙述跳跃到另一位耆老的追忆,都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展现出同一片天空下不同的风景和心境。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既有老派文人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简洁明快。它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经历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应对的”,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读来,我仿佛跟随这些先辈们一同经历了风雨洗礼,对“求是”二字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具体。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作品,它成功地避开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冰冷和说教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和高明的整理者,他捕捉到了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人味儿”。比如,书中对某位老教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场景描写,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细节的坚守,读来令人动容,展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整本书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即便记录了诸多磨难,也始终洋溢着知识分子对理想家园的深情。这种情感的真实性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强烈的精神慰藉和鼓舞。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坚持之中。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沉闷,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极其灵活多变,有时幽默风趣,仿佛邻家的长辈在闲谈家常,瞬间拉近了距离;有时则笔锋一转,变得凝重而富有哲思,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这种高低错落的叙事节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文本,更是一份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教材。通过这些百岁星辰的目光,我们得以审视自身,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明白传承的意义绝非空谈,而是需要用一生的实践去践行。

评分

这本厚重的回忆录,光是掂量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不是那种单调的、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所打动,那些老先生、老前辈们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对过往历史的理解。书中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无论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侧写,还是对校园生活点滴的回忆,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实,体会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独特风骨。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些在象牙塔中孕育的思想和精神,最终如何汇集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洪流。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口述史,它以个体生命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宏大叙事的内在脉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世纪以来,个体命运与民族图腾的相互缠绕与交织。叙事风格极其多变,有的段落如同清晨的薄雾,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文字婉转而富有诗意;而另一些篇章则如同夏日的雷霆,铿锵有力,直面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个主题的处理,它不仅仅是日期的堆叠,更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与传承。通过不同人生轨迹的交汇,我们看到了一个群体在面对巨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的虔诚敬畏,是当下任何快速迭代的社会都难以复制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是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淬炼,它迫使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保留住哪些“不变的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