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册)》目录:
译者序言莱布尼茨及其哲学简介
关于译注的几点说明
序言
第一卷 论天赋观念
第一章 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
第二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三章 关于思辨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二卷论观念
第一章 通论观念并顺带考察人的心灵是否永远在思想
第二章 论简单观念
第三章 论单由一种感官来的观念
第四章 论坚实性
第五章 论从各种不同感官来的简单观念
第六章 论从反省来的简单观念
第七章 论从感觉和反省两者来的观念
第八章 对简单观念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九章 论知觉
第十章 论保持力
第十一章 论分辨观念的功能
第十二章 论复杂观念
第十三章 论简单样式,并首先论空间的样式
第十四章 论绵延及其简单样式
第十五章 合论绵延与扩张
第十六章 论数
第十七章 论无限性
第十八章 论其他简单样式
第十九章 论思想的诸样式
第二十章 论快乐和痛苦的样式
第二十一章 论能力兼论自由
第二十二章 论混合的样式
第二十三章 论我们的复杂实体观念
第二十四章 论集合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五章 论关系
第二十六章 论因果及其他一些关系
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第二十八章 论其他一些关系,尤其是道德关系
第二十九章 论明白的和模糊的、清楚的和混乱的观念
第三十章 论实在的和幻想的观念
第三十一章 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观念
第三十二章 论真的和假的观念
第三十三章 论观念的联合
《人类理智新论(下册)》目录:
第三卷 论语词
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第二章 论语词的意义
第三章 论一般名词
第四章 论简单观念的名称
第五章 论混合样式的名称和关系的名称
第六章 论实体的名称
第七章 论质词
第八章 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
第九章 论语词的缺陷
第十章 论语词的滥用
第十一章 纠正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的方法
第四卷 论知识
第一章 通论知识
第二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等级
第三章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
第四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实在性
第五章 通论真理
第六章 论普遍命题及其真假和确定性
第七章 论称为公则或公理的命题
第八章 论琐屑不足道的命题
第九章 论我们对于我们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章 论我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一章 论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二章 论增进我们知识的方法
第十三章 关于我们的知识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十四章 论判断
第十五章 论概然性
第十六章 论同意的各种等级
第十七章 论理性
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
第十九章 论狂信
第二十章 论错误
第二十一章 论科学的分类
这本《人类理智新论》着实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巨著,我一口气读完了上下两册,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并非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极限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笔触,剖析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思维盲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直觉性判断”与“逻辑推理”之间张力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感性的冲动或固有的偏见所驱使,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数据,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将这些潜意识的陷阱一一剥离出来。读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做出的许多重大决策,发现其中许多都潜藏着系统性的误差。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去寻找更本质、更可靠的思考路径。对于那些渴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对心智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值得反复咀择,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读完《人类理智新论》,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心智重装系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阅读流畅性,反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认知科学蓝图。我之前总以为自己对“理性”有着基本的把握,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许多引以为傲的推理过程,其实都建立在一些未经检验的先验假设之上。作者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无情的拆解和重建,展示了从基础逻辑单元到复杂道德判断的整个推理链条是如何在现实的噪音中被扭曲的。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和观点冲突时,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谬误、过滤噪音,并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健和自洽的世界观。它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而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淬炼,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层认知的人。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上下两册的配比处理得非常巧妙。上册主要着力于个体心智的基础架构和局限性分析,铺垫扎实,论证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而到了下册,则将视野拉开,探讨个体心智如何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发生作用,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技术进步对未来理智形态的影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推进,使得全书的视野极为开阔,读完后你可能会对当前热议的诸多社会议题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沿议题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终极答案,而是细致地描绘出可能性光谱的两端,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深思熟虑的读者。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作品,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智商,而是读者的求真欲和耐心。
评分我最近总在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究竟有多少是世界本身的模样,又有多少是我们的感官和大脑主动构建出来的“模型”?《人类理智新论》似乎为我提供了最详尽的地图来探索这个迷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克制的,它几乎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严密的逻辑推演之中,这反而产生了一种近乎冷峻的震撼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知与记忆重构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认知障碍患者的研究,揭示了我们记忆的脆弱性和可塑性。这让我开始怀疑许多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个人历史,可能不过是不断被自我叙事修正的产物。这种对“确定性”的瓦解,虽然令人不安,却也打开了通往更真实理解世界的大门。它强迫读者直面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非沉溺于舒适的幻觉中。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去魅”过程,坦诚得近乎残酷,但效果卓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酣畅淋漓”与“咬牙坚持”并存。它的论证结构之庞大和逻辑链条之绵密,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时常回溯前面的章节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的范畴,还巧妙地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乃至部分社会学的观点,使得对“理智”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然而,也正因为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期门槛略高,许多术语和模型的解释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我向各位保证,一旦你突破了前期的障碍,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洞见将会如同火山喷发般震撼人心。特别是关于群体心智如何异化个体判断的部分,简直是对当下信息茧房现象的精准预言和深刻剖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帮你“理解思考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元认知层面的提升,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或许,这可能还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因为一个人在一堆散乱的时间序列中所发现的经济周期的数量,取决于他对样本进行筛选时的定义。如此看来,上述3位经济学家所发现的结果都是对的,但他们所确定的经济周期对应着不同的经济现象。基钦周期是存货周期,朱格拉周期则与丹尼斯·罗伯逊所说的资本投资周期相关。那么,库兹涅茨周期说明的又是什么现象呢?在他这个周期长度为20年的观点发表后不久,一位名叫霍默·霍伊特的绅士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房产价格波动的周期平均为18年。
评分汉译名著,不用多说,经典,而且价格不算贵
评分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是啊,“此地无砂,红土为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悲哀。只不过刘瑜的文章束着时尚的小蛮腰,撒着文艺清新的娇,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那么一股子知产阶级味道的。学术讨论仅仅在象牙塔之内,象牙塔之外的东西认真你就输了。
评分汉译名著本本经典。京东购物又好又放心。
评分德国近代哲学家G.W.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这是他针对J.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进行论战的作品,其章节标题都依洛克的原书,并用代表洛克和他本人的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写成。莱布尼茨在1700年前读到洛克的书,曾写过一些评论辗转寄给洛克而未得答复;1700年读到柯斯特的《人类理智论》法译本,就着手用法文写《人类理智新论》,约于1704年写完,将初稿交由一位法国朋友去作文字上的润色。但因不久洛克逝世,莱布尼茨将原稿搁置不愿发表。直到1765年拉斯佩编辑出版《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时,才照法国人修改过的稿子发表。1840年J.E.爱尔特曼编的莱布尼茨哲学全集也照拉斯佩本收入。1875年后C.I.格尔哈特编辑出版《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时,采用了莱布尼茨原来的手稿,而不用法国人修改过的本子,两者仅在第 1卷前面部分有较大的差别。柏林科学院主持编纂的《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将《人类理智新论》编为第6组第6卷,由罗比耐等据手稿及修改稿重新作了详细评校注释,于1962年出版。中译本1982年由商务出版,陈修斋译,主要据格尔哈特本,参照爱尔特曼本作了校注。书中莱布尼茨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立场,对洛克的经验论观点作了反驳,如反驳“白板说”而维护潜在的“天赋观念”理论;否认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认为如纯粹数学中的那些必然真理并非靠经验归纳得来。但他除承认依据“矛盾律”的“必然真理”之外,也承认有以“充足理由律”为依据的从经验得来的“事实的真理”,只是认为这种真理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只是“偶然的”。书中反驳洛克认为物质也能思维的思想。其基本立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但也正确地指出经验论的局限性,具有的合理因素。
评分物流非常快,商品很好。
评分德国近代哲学家G.W.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这是他针对J.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进行论战的作品,其章节标题都依洛克的原书,并用代表洛克和他本人的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写成。莱布尼茨在1700年前读到洛克的书,曾写过一些评论辗转寄给洛克而未得答复;1700年读到柯斯特的《人类理智论》法译本,就着手用法文写《人类理智新论》,约于1704年写完,将初稿交由一位法国朋友去作文字上的润色。但因不久洛克逝世,莱布尼茨将原稿搁置不愿发表。直到1765年拉斯佩编辑出版《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时,才照法国人修改过的稿子发表。1840年J.E.爱尔特曼编的莱布尼茨哲学全集也照拉斯佩本收入。1875年后C.I.格尔哈特编辑出版《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时,采用了莱布尼茨原来的手稿,而不用法国人修改过的本子,两者仅在第 1卷前面部分有较大的差别。柏林科学院主持编纂的《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将《人类理智新论》编为第6组第6卷,由罗比耐等据手稿及修改稿重新作了详细评校注释,于1962年出版。中译本1982年由商务出版,陈修斋译,主要据格尔哈特本,参照爱尔特曼本作了校注。书中莱布尼茨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立场,对洛克的经验论观点作了反驳,如反驳“白板说”而维护潜在的“天赋观念”理论;否认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认为如纯粹数学中的那些必然真理并非靠经验归纳得来。但他除承认依据“矛盾律”的“必然真理”之外,也承认有以“充足理由律”为依据的从经验得来的“事实的真理”,只是认为这种真理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只是“偶然的”。书中反驳洛克认为物质也能思维的思想。其基本立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但也正确地指出经验论的局限性,具有的合理因素。
评分不久之后,NBER的专家们就发现了许多经济与金融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领先”于周期的指标,一类是与周期相“契合”的指标,另外一类是“滞后”性指标。举例来说,领先指标的上升趋势是在一般经济活动之前形成的,而下跌趋势也是在经济活动处于平台整理之前就出现。这类指标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建立起来之后就保持可靠性,而且在检验其他经济活动时也很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