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敌基督者》看起来像是一部宗教史著作,它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研究。尼采首先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最后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但严格来讲,《敌基督者》其实是一部很深刻的哲学著作,它所关心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作者简介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与讨论,对于其后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重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沉思》《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看哪!这人》等。
目录
敌基督者
——对基督教的诅咒
导读
引论:尼采与《敌基督者》
第一部分:第1至13节
第二部分:第14至23节
第三部分:第24至35节
第四部分:第36至49节
第五部分:第50至62节
建议阅读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历史对于生命的用途和滥用》这篇早期的文本之中,尼采把人和动物进行了比较。他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动物的记忆非常短暂,而人的记忆和意识却很持久。举一个例子,有一头羊可能在一年以后被杀死。设想一下,倘若它知道一年后自己会被杀死,结果会怎么样?它肯定要闹革命,肯定要反抗的。问题是,它并不知道这一点!动物的记忆很短暂。它既没有长久的过去,也没有长久的未来,只有短暂的现在。它既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儿去。它永远活在当下。这听起来很有一点佛教的精神——“刹那即永恒”。在尼采看来,恰恰是动物对过去和将来的“无知”保护了它自己,使得它不会承受历史和变化之苦。但是,人不一样。人就是太“有知”了。人知道自己“本是尘土,还将归于尘土”。人的记忆和思想过于长久,所以总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人清楚地意识到,他的生命与历史的长河相比显得多么短暂。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焦虑感。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就是为了应对人的这种焦虑感。传统道德和宗教会告诉人:你所活的短暂一生都是不真实的,更真实的生活是灵魂不朽,是死后的生活,是永恒的彼岸世界,是上帝,如此等等。
不过尼采同时看到,传统的宗教和道德也产生了一种相反的效果。它发明出来一个绝对价值,但这个绝对价值却反过来成了对我们当下生活的限制和否定。这样一来,我们便会把那些想象的东西看成真的,却把真实的生活世界看成是假的。尼采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那些被传统宗教和道德颠倒的东西再次颠倒过来。因为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传统宗教和道德,都是一种保护软弱者的东西。只有软弱者出于生存的焦虑感,需要道德和宗教上的安慰。强者能够直接面对和肯定现实,不需要欺骗和安慰。所以,尼采的“价值重估”就是重新确立价值等级秩序,使得它不再贬低和否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反过来积极地肯定它。
现在,我们回到《敌基督者》的文本。尼采对基督教的基本看法是,基督教在根本上也是来源于人对自身有限存在的恐惧和焦虑感,也是一种想象和伪造。当然,这种想象和伪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犹太教。
犹太教的上帝或耶和华是犹太人的保护神。最初,他同希腊的诸神一样,都代表了一种肯定生命的价值。比如说,耶和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发洪水就发洪水,想杀人就杀人,看起来有点像是无恶不作似的。但在尼采的眼里,这样的神恰恰是最真实的。因为神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神本来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也是希腊人对神的基本看法。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是尼采最喜欢的神,因为希腊人的神,比如《荷马史诗》中的诸神,都是非道德化的,没有道德色彩,甚至在我们看来是不道德的。比如说,宙斯一看见漂亮女子马上就去勾引,勾引不成就硬来。
……
前言/序言
这本书属于极少数人。他们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他们或许将是那些能够理解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人:我怎么可以把自己混同于那些今天已经找到知音的人?——唯有明天之后才属于我。有些人死后方才诞生。
理解我,并且因此必然理解我所必需的前提——我再清楚不过了。一个人必须在精神之事上保持诚实,直至坚忍不拔,才能忍受我的严峻、我的激情。一个人必须锻炼自己在高山生活——居高临下地俯视那些有关政治和民族自私自利的贫乏时评。一个人必须变得超然,必须从不追问真理是不是有用,是不是一种灾难……一种针对今天没有人有勇气正视的问题的强烈偏好;正视禁令的勇气;注定成为迷宫的命运;一个来自七种孤独的体验。倾听新音乐的新耳朵。适应最远处的新眼睛。一种为迄今仍保持缄默的真理而准备的新良知;以及追求具有伟大风格的节约意志:保存它的力量,保存它的强度……敬畏自己;爱自己;对自己的无条件自由……
好了!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的读者,我真正的读者,我命中注定的读者:其余的有什么意义?——其余的不过是人。——必须通过力量,通过灵魂的高度,——通过蔑视,来超越人……
《裂痕》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奥斯托利亚”的古老国度。奥斯托利亚,一个以其严谨的律法和虔诚的信仰而闻名的国度,正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下。近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称为“迷失之症”的病疫悄然蔓延,它并非席卷肉体,而是侵蚀灵魂,让虔诚的信徒开始质疑他们坚守了数百年的教义,让他们心中滋生怀疑的种子,甚至开始对神圣的教皇和古老的圣典产生动摇。 故事的开端,我们遇见了塞拉斯,一位在奥斯托利亚最高宗教机构“圣光会”中备受尊敬的圣典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教义的深刻理解而著称,是无数信徒的精神导师。然而,塞拉斯的心中却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他并不是天生的奥斯托利亚人,而是来自遥远的、被奥斯托利亚视为蛮荒之地的“北境”。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中度过的,那里的信仰更加原始,更加崇尚自然的力量。在他年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夺走了他的家人,他孤身一人被一位来自奥斯托利亚的传教士带回,并被“改造”成了一个虔诚的奥斯托利亚信徒。 当“迷失之症”开始蔓延时,塞拉斯成为了第一个察觉到异样的人。他发现,这种疾病并非简单的精神错乱,而更像是一种记忆的复苏,一种被压抑的本源信仰的觉醒。他开始秘密地研究那些被圣光会封存的古老文献,那些在教会建立初期,被视为“异端”而被彻底销毁的记载。在尘封的卷轴和破损的石板中,他找到了一些关于“前信仰”的零星线索,一些关于奥斯托利亚成立之前,人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理解生命与死亡的原始叙述。 他的调查引起了圣光会内部保守派的警觉,特别是大审判官马库斯。马库斯是一个坚定的传统主义者,他视任何对现有秩序的质疑为亵渎。他认为“迷失之症”是某种强大的黑暗力量在作祟,是魔鬼的低语,必须用最严厉的手段加以清除。而塞拉斯的研究,在他看来,无异于在神圣的基石上挖掘裂痕。 随着调查的深入,塞拉斯逐渐发现,“迷失之症”的出现并非偶然。他发现,一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或者与北境有着某种联系的人,正悄然地被这种“症状”所影响。他们开始梦见古老的符号,哼唱着失传的旋律,甚至在梦中看到了模糊的、与奥斯托利亚教义截然不同的神祇形象。塞拉斯意识到,这或许是一种古老力量的回归,一种被奥斯托利亚建立者有意压制和遗忘的本源。 与此同时,奥斯托利亚王国本身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一个强大的、以实用主义和世俗力量为基础的帝国——“铁心帝国”,正在集结兵力,意图吞并奥斯托利亚。铁心帝国的皇帝,一位冷酷无情的军事家,对奥斯托利亚的精神世界嗤之以鼻,他认为信仰是软弱的表现,是阻碍进步的枷锁。他看到了奥斯托利亚内部因“迷失之症”而产生的动荡,视其为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 塞拉斯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他发现,圣光会的建立,以及奥斯托利亚教义的确立,背后隐藏着一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奥斯托利亚的开国先贤们,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是神的使者,而是利用了当时人们对恐惧和未知的迷茫,将一种具有强大精神控制力的“秘法”包装成了宗教,以此来统一分散的部落,建立自己的统治。而“迷失之症”,正是这种秘法松动的迹象,是那些被压制的力量开始反噬的信号。 他更发现,马库斯大审判官并非只是一个愚忠的卫道士,他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目的。马库斯家族世代守护着圣光会的核心秘密,他们知道“秘法”的真相,并且一直在试图利用这种力量来巩固他们的统治,甚至想利用这种精神力量来对抗日益强大的铁心帝国。但他们低估了“秘法”的不可控性,低估了被压制力量的反弹。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塞拉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他是继续遵循他所扮演的奥斯托利亚圣典学者角色,还是揭露真相, risking 撕裂整个王国的信仰基石?他必须在保护自己、保护那些被“迷失之症”影响的人,以及阻止奥斯托利亚落入外敌之手之间找到平衡。 他开始寻找那些同样感受到“迷失”但尚未被完全吞噬的人,那些曾经在奥斯托利亚建立之初,与北境有着联系的古老家族的后裔。他试图唤醒他们,让他们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信仰并非只能是一种形式,它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在这个过程中,塞拉斯遇到了艾莉亚,一位坚毅而聪明的女游侠,她从小在边境长大,亲眼见过铁心帝国的残酷,对奥斯托利亚的教义充满怀疑,但又没有明确的信仰。她因其在荒野中的生存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与塞拉斯结伴,成为了他最值得信赖的盟友。他们一起穿越被战火笼罩的边境,潜入戒备森严的圣光会总部,试图获取更多的证据,并寻找解除“迷失之症”的方法。 故事的高潮,塞拉斯发现,“秘法”并非邪恶,它是一种与生命本源相连的力量,一种能够唤醒个体潜能,与自然世界建立深层联系的能量。圣光会的建立者,是为了控制这种力量,而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迷失之症”,正是这种力量试图摆脱束缚,回归到本来的状态。 在奥斯托利亚与铁心帝国的决战前夕,塞拉斯和艾莉亚闯入了圣光会的密室,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关于“秘法”的最终真相,以及控制它的方法。他们必须在马库斯和他的追随者以及即将到来的铁心帝国军队的夹击下,做出一个能够影响奥斯托利亚未来命运的决定。 这个决定,并非是简单的正邪对决,而是关于如何重新理解信仰,如何拥抱多元,如何在失去旧有的秩序后,建立新的平衡。塞拉斯必须用他从北境带来的本源智慧,以及在奥斯托利亚学习到的严谨,来整合这一切。他最终能否唤醒奥斯托利亚人民,让他们在失去旧日的幻象后,找到真正的光明?他能否阻止铁心帝国,并为奥斯托利亚开辟一条新的、更为包容的道路?《裂痕》讲述的,正是塞拉斯如何在信仰崩塌的世界里,寻找真实,并努力弥合裂痕,重塑希望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并为之奋斗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