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标准的学术丛书风格,素雅朴实,但内文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这种动辄篇幅可观的大部头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内容上,我比较关注它对当代史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谁在何时提出了什么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观点背后的方法论基础——比如实证主义的衰落与修正史学的兴起。书中对于“现代性”语境下史学构建的内在矛盾有着精辟的论述,比如如何在坚守客观性的同时,又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材料堆砌。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必定是下了番苦功夫去梳理各个学派之间的思想谱系,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研究方向,在作者的笔下都能找到清晰的理论连接点。这本书对于想从更高层面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的不是历史知识本身,而是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的参照系。当我读完一些具体的断代史著作后,总会有一个疑问:那位作者的立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在整个学术发展史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清晰地标注了不同研究流派的地理坐标和相互关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部分,那种不动声色却又充满力量的判断力。比如,在评价某一重要学派的贡献时,既肯定了其开创性的工作,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在解释某些重大历史议题时的盲点或局限。这种平衡的视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高度的理性精神。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学术现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品或观点。它是一本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书,但更是一本能让你思维变得更具条理性和穿透力的好书,推荐给所有对学术思想演变有兴趣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那个“名著”的名头买的,抱着一种“了解一下专业前沿”的心态开始读的。没想到,读起来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内容密度非常大,每读几页就需要停下来思考或者查阅一些背景资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用词精准,句式结构复杂,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推理链条。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消磨时间”的书籍,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书中对一些关键史学家学术思想的剖析,比如他们如何界定“历史事实”的边界,如何运用新的史料学方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域史和断代史研究范式转换的章节,作者似乎对每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都有如数家珍般的掌握,但又避免了单纯的介绍,而是着重于批判性地分析其贡献与局限。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初次阅读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坚持下去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能让你真正领悟到“治史之道”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宏大的叙事视野和细腻的细节描摹之间的完美平衡。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反而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下,将近百年来的史学生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个人比较偏爱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学派的重新发掘和定位。很多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的名字,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地位,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早期学刊和私人信件,重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这种“考古式”的写作手法,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学术史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一些关于史学理论如何回应时代政治和社会变迁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史学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产物,研究史学史,其实也是在研究我们这个民族在不同历史关口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
评分这部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有分量的,我是在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中华现代学术名著”这个系列很感兴趣。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体验很舒适。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以思想流变和方法论革新为核心线索,将不同学派的兴衰起落串联起来。特别是对“五四”时期史学转型那部分的论述,作者的分析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学术争鸣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态度,几乎每一处关键论断都能找到扎实的文献支撑,这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近现代史学是如何从传统模式中挣脱出来,并吸收西方理论进行自我重塑的过程,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咀嚼、常备手边的工具书。
评分正版满意!!!!!!!!!!!!!!!!!!!!!!!!!!!!!!!!!!!!!!!!!!!!
评分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评分这是很好的书,推荐!
评分坦白说这是我近几年来花最多时间去读的一本书,两天两万不吃不睡,50个小时时间一气呵成看完--回肠荡气、满腹沉重、欲罢不能。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为这样的书写评价不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是不写实在是对不住我两个个晚通宵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好在笔记只是自己的笔记而已。喜欢这本书的,看过了就过了,没有读过且不敢兴趣的,暂且就此止步就是。 我对所有事情都有兴趣,所以我经常上当,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你的热情在他们眼睛里就是不成熟。他们为面子活,你为兴趣活,你觉得你这样很开心,他们觉得你很无聊;你觉得你很真诚,他们觉得你在标榜自己。所以,我现在即使有兴趣也会装做“平常心”的样子,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可靠。激情永远不能放在口头上,放在口头上就是闷骚——马上就给你扣帽子。你必须一个巴掌上去,给人看到五根手指头,他们才觉得你和他们一样。一样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样就要培养,培养不出,就是你领不清——人生除了物欲和强迫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即便如此,还要相互误读、有时夹带了各种自嘲与挖苦。难怪当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竟会流泪。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会缝殓衣,也不会做小金鱼,更不会升天。杀掉三千多人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我是多么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却连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锢在羊皮纸里,因为我很孤独;因为我很孤独,所以我只能去那个地方…… 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钻石星尘拳,一个个熟悉的名称,让人联想起那个上课在桌下偷偷看漫画,体育课在操场操练的动作,好书,值得推荐!小时候爱看,但没钱,也就一直没能买齐。长大后赚钱了,所以就买了。不是当年小时候看的版本,不过有机会买到一整套回味一下还是不错的。 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非常赞!正品!物流超快!好评!。。。。。。。。。。。。。。。。。
评分想买西方史学史,没货了,买本中国的看看
评分1952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员。
评分继《史》、《汉》之后,汉唐之际产生了不少纪传体史书,其中有《三国志》、《后汉书》等名著。唐初百年内有八史问世(官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和《隋书》;私人修成的有《南史》、《北史》)。从此纪传体史书代代续修,其体例也大致定型。编年体和其他体裁史书也有发展。荀悦撰《汉纪》,以编年体叙述西汉历史,《后汉纪》等编年史继踵产生。还有传记体的国别史《十六国春秋》,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以及《佛国记》、《高僧传》、《世说新语》、《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与历史有关的各种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汉代至隋代的史书达数百部,反映了史学发展的盛况。
评分1936年4月,复往日本。
评分1943年春,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秋,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