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知日·傢宅
定價:45.00元
作者:茶烏龍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5-01
頁碼:176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59565
編輯推薦
《知日·傢宅》特集,深入日本人的私密生活空間——“傢”,帶你走訪日本居住文化的曆史、現狀及未來,拜訪建築大師、收集專業觀點,感受來自日本的“傢”的魅力。
從白川鄉到京都町傢,日本人為何鍾情木製建築?他們如何保存和改良傳統民居?
從軍艦島、同潤會公寓到團地,普通日本人的居所經曆瞭怎樣的曆史變遷?
從塔之傢、電車屋到OneRoomMansion,日本“蟻族”如何在都市夾縫中創造生活?
從MUJI之傢、不動産媒體到震後復興,日本人如何改造和創想未來的居住環境?
安藤忠雄、隈研吾、東孝光、藤本壯介……日本建築大師用怎樣的虔誠和智慧構築瞭普通人的傢?
《知日·傢宅》特集將為你一一揭曉答案。
內容簡介
終於又有貨啦!《知日·傢宅》特集,完全保存本!“住”在日本,日本傢宅文化全體驗!日本人如何高效利用居住空間?如何實現住宅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關懷居住者?日本居住文化的曆史、現狀及未來的全麵梳理,安藤忠雄、隈研吾、藤本壯介等建築大傢特彆專訪,白川鄉、團地住宅、軍艦島、MUJI之傢、三鷹天命反轉住宅、東京R不動産、狹小住宅、HOUSE VISION……帶你走進日本人的“居心地”!
專門關注日係內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完全保存本係列(全9本)!
《知日·貓》特集、《知日·鐵道》特集、《知日·斷捨離》特集、《知日·傢宅》特集、《知日·瞭不起的推理》特集、《知日·設計力》特集、《知日·嚮日本人學禮儀》特集、《知日·雜貨》特集、《知日·手賬*高》特集
目錄
feature
傢宅の9人印象
以繪探訪古民傢
飛騨山間的伊呂波歌 白川鄉的30個關鍵詞
是“老房子”博物館,還是未來村? 關於江戶東京建物園
畸變的小島 被遺棄的傢
同潤會公寓與兼平雄樹 故去時代的留影
團地“空氣感”的生活日常
對抗死亡的潛能探求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無常的生存 移動的傢
自己生活的宇宙 專訪都築響一
6坪的名宅:東孝光“塔之傢”
狹小住宅fantasy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生活創造傢MUJI的住宅提案
東京R不動産:發現和傳達房屋的價值
如銅版畫般記錄下所有痕跡的傢 紫野之町傢改造專訪
半島漁村的復興計劃 “闆倉之傢corehouse”*小限度住宅
十人十色的住宅 專訪隈研吾
HOUSE VISION 未來住宅的“跨界可能”
反問建築之初 專訪藤本壯介
安藤忠雄的原點:住吉的長屋
來自森林的庇護 前田圭介的“巢”
底層的天空和上層的小鎮 Studio Velocity 解體層積住宅
“傢”的筆墨想象
如風嚮標引領 建築雜誌掠影
彆冊 日和手帖
regulars
【People】專訪黑川雅之 比起閤理的人生更想要過美麗的人生
【Books & Magazines】雜誌《ku:nel》 食與眠中的慢生活
【photographer】瀧澤宏 打破孤獨的月球之石
【columns】蟲眼蟲語 紅色
【columns】告訴我吧!日語老師 這些年的“和製英語”
作者簡介
聯席主編
青山周平
建築師,1980 年齣生於日本廣島,2003年以“畢業設計奬”畢業於大阪大學,並獲第10 屆UNION 造型設計大奬賽二等奬。2004年作為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派遣留學生到布魯塞爾Sint-Lucas 建築學院及巴黎國傢高等拉維萊特建築學院深造。2005年從東京大學建築學係畢業並獲“碩士論文奬”。2005年起在SAKO 建築設計工社任設計師。2008年升任設計室長,同年獲日本商業空間協會設計大奬賽銀奬。2012年至今在清華大學修讀博士學位,2013年起同時任北方工業大學建築學係講師。
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國國籍。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遊曆過許多國傢。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現任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川井操
建築師,日本島根縣人,1980年齣生,滋賀縣立大學院環境科學研究科博士畢業。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水果君
小說作者與漫畫腳本擔當,曾齣版《Blurry·濁》《尼洛亞特狂歌》《翼之影·前奏》等。愛好是收集愛好。現居北京。
部分受訪人介紹:
安藤忠雄 建築師
日本代錶性建築傢。1941年齣生於大阪,自學建築,1979年憑藉“住吉的長屋”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曆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東京大學教授。1995年獲得普利茲剋建築奬。代錶作品有“光之教堂”“水禦堂”“淡路夢舞颱”“地中美術館”“錶參道hills”等。
隈研吾 建築師
日本著名建築傢、一級建築士。1954齣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取得建築碩士學位。1990年創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有“水/玻璃”“石之美術館”“三裏屯SOHO”“長城下的公社/竹屋”“長崎縣立美術館”等著名設計作品。曾獲日本建築學會賞、日本每日藝術奬等諸多奬項。著有《十宅論》《負建築》《自然的建築》等。
藤本壯介 建築師
新生代建築傢,1971生於北海道。2008年憑藉“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設施”獲得年日本建築學會賞,代錶作有“House O”“House N”“次世代モクバン”“武藏野大學圖書館”“House Om”等。
東利惠 建築師
建築傢東孝光之女。現東孝光東環境/建築事務所代錶。與東孝光一起設計瞭眾多都市建築。東孝光,1933年生於大阪,於20世紀60年代設計的“塔之傢”是“清水混凝土”和都市“狹小住宅”的先驅性建築。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 建築師
塚本由晴,建築師,東京工業大學教授;貝島桃代,建築師,築波大學教授。2011年8月,作為Archi+Aid東日本大地震建築師復興支援組織項目之一,啓動“牡鹿半島地域再生很小限住宅闆倉之傢corehouse”項目。
柳澤究 建築師
一級建築師,工學博士。1975年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2002年創立以名古屋和京都為活動據點的Que一級建築士事務所,2008年改名為究建築研究室。其作品曾獲第5屆(2012)地域住宅計劃奬、2013年京都建築奬優秀奬。
兼平雄樹 攝影師
1969年生於東京。以1996年代官山同潤會公寓解體為契機,開始拍攝東京都內有曆史的集閤住宅。2000年以後擔任同潤會公寓保存記錄活動的攝影師,並多次舉辦同潤會公寓攝影展。為《逐漸消失的同潤會公寓》一書擔當攝影。
都築響一 編輯者、攝影師
1956年生於東京。1976年起先後經曆瞭《POPEYES》和《BRUTUS》的編輯工作。以齣版記錄東京人生活的《TOKYO STYLE》為開端展開瞭攝影活動,同時編輯活動也在繼續進行。另齣版有影集《珍日本紀行》《租賃宇宙》等,以及著書《夜露死苦現代詩》等。2009年起發行獨立電郵雜誌《ROADSIDE' weekly》。
黑川雅之 建築師、工業設計師
1937年齣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1967年獲得早稻田大學建築博士學位,並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曾獲每日設計奬、Good Design金奬等多數奬項,作品被紐約當代美術館選為收藏品。著有《八個日本的審美意識》《設計的修辭法》《設計與死》《身體與素材》等。
大治將典 設計師
1974年齣生於廣島縣。畢業於廣島工業大學環境設計學科。經曆過建築設計事務所和平麵設計事務所的工作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獨立的産品設計活動。作品曾獲日本Interior Lifestyle奬、Good Desig奬及陳設中國晶麒麟奬等奬項。
媒體評價
在眾多關於日本的雜誌中,有一本做得特彆知性、特彆有深度。它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不是要讓年輕人的生活、打扮更像日本人,而是要讓華文讀者更瞭解日本,這就是《知日》。
--梁文道
日本作為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傢,還有很多不同的範疇,可以讓我們去推敲、參考,我相信《知日》能夠提供這方麵的角度,讓大傢去認識一個全新的日本。
--湯禎兆
日本世界屈指可數的、高質量的藝術、文化、音樂,希望《知日》能夠將這些信息帶給中國的讀者。
--阪井直樹
《知日》幾乎收集瞭華文世界所有“日本通”。如果想分析為什麼自己哈日,這是好書。
--健吾
這套雜誌精選時尚、前沿、有品質的日本話題,讓我們深度瞭解一個不為人知的“非常日本”,每個月買上一本細細讀完再坐等下個月特輯的到來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常”。從初讀的求知和疑惑到閤上書本的恍然,周而復始又豁然開朗--哦!原來這就是日本!It's Japan!
--數字尾巴
看知日,瞭解日本。
--西西弗書店
覺得有意思的雜誌可以一直齣版下去真好。
--南京先鋒書店
文摘
捲首語
蘇靜 / text
通過這本特集,簡言之,我們想瞭解普通的日本人都住什麼樣的房子。
還是從我自己說起。四年前,我以兩百萬人民幣的標準去查過在北京能買到的房子,結果是非常沮喪,沒買成。四年後,當年兩百萬能買到的房子普遍通脹到大概五百萬。“幸運”的是,與此同時,因為我的外地戶籍身份,在北京買房被限購。這樣一來,就好像不是我買不起或者不想買,而是買不成。為什麼說五年前特彆沮喪,是因為當時我通過互聯網檢索到兩百萬能買到的房子,基本都沒有什麼讓人興奮的感覺。特彆是相對於兩百萬這筆巨資。當然沒有不現實地追求豪宅,基本你能找到的房子都乏善可陳。
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傢的土地都是私有,日本也不例外,除瞭中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基本上日本人在自己土地上蓋房子的選擇就很多元化瞭。即便是東京,其建築形態也很豐富。日本有以土地私有為核心的房屋産權保護,也沒有隨便拆遷,這一點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
目前,中國很多房子的投資屬性都大於居住屬性,而且大部分房子的投資屬性也都大大偏離房子的真實價值。
令我個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日本人對房子空間的利用。由於日本列島土地資源緊張,他們創造齣一種建築類型,即“狹小住宅”。顧名思義,特指利用非常狹小的空間建造起來的住宅。
針對這種高效空間利用衍生齣來的建築類彆,日本還有類似於“one room mansion”以及“集閤住宅”這樣相對專有的建築名詞等。另外,還有此前被國內媒體廣泛報道過的“膠囊旅館”,這種對空間的高效利用所迸發齣來的創造力令人驚嘆。在我看來,對資源和空間的閤理利用産生的是一種效率美感。當然在其他很多方麵,日本人也都發揚齣這種效率之美。
在協調“傳統”和“現代”的平衡上,日本人一直都是這方麵的示範。想到日本,大部分人腦海中都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傳統日本”,一個是“現代日本”,而這“兩個日本”往往直反映齣日本建築的風貌。說到傳統,比如京都的“町傢”這種曆經時間長河延續下來的日本建築形式,直到今天都得到瞭較好的保護和再利用。
走過日本的街頭巷尾,透過普通日本人居住的住宅樣式和風貌,你比較容易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文化風貌的延續和變化,就像層積岩一樣,層層疊疊。
《知日·傢宅 茶烏龍》這本書,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我個人生活的一個縮影,而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和價值觀的載體。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屋頂”和“外牆”的設計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為瞭遮蔽風雨,更是與周圍環境對話,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錶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窗戶”的解讀,那不僅僅是采光和通風的工具,更是連接室內外風景的畫框,是觀察四季變幻的絕佳視角。書中對日本傢庭中“爐竈”和“餐桌”的描繪,也讓我深切感受到,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傢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個鮮活的日本傢庭,感受到瞭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細節的執著,以及對傳統的尊重。這本書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讓我理解瞭日本人如何將“傢”打造成一個既實用又充滿詩意的空間,一個能夠安頓身心,迴歸本真的地方。
評分《知日·傢宅 茶烏龍》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日本傢居的百科全書,不如說是一本探討生活美學的哲學讀本。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將日本人在“傢”中的生活習慣、情感錶達,乃至價值觀念,都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現齣來。我被書中描寫的“榻榻米”文化深深吸引,那種席地而坐的自在,那種簡潔的鋪陳,無不散發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而當讀到關於“神龕”和“佛壇”的部分時,我更是感受到瞭日本人對於精神信仰的尊重,以及如何將這種信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傢庭重要的一部分。書中的文字優雅而富有節奏感,仿佛帶著一股淡淡的茶香,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平和與寜靜。它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日式傢居的“高冷”或“神秘”,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傢”在日本人的生活裏,是如何扮演著承載記憶、維係情感、迴歸自我的重要角色的。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傢”的功能,它不應該隻是一個居住的空間,更應該是一個能夠滋養心靈、安放靈魂的港灣。
評分讀完《知日·傢宅 茶烏龍》,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日本的居住空間,它更深入地挖掘瞭“傢”在日本文化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帶領我們走進日本人的傢庭,去感受他們對於“私密性”的重視,以及這種私密性如何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玄關”的描寫,那個連接內外世界的過渡空間,不僅僅是脫鞋換鞋的地方,更是一種區分公共與私人的儀式感,體現瞭日本人對內外有彆的深刻理解。還有那些關於“障子”和“襖”的討論,它們不僅是隔斷空間的功能性設計,更是一種光影遊戲,為室內空間增添瞭朦朧而富有詩意的氛圍。書中所介紹的各種建築風格,從古樸的木造建築到簡約的現代住宅,都展現瞭日本人對於材料、綫條和光影的極緻追求。讀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逐漸代入瞭其中,去體會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極緻追求,對自然元素的巧妙運用,以及對傢庭情感的默默守護。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翻開這本《知日·傢宅 茶烏龍》,我仿佛被施瞭魔法,瞬間穿越瞭時空,來到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日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日本人那看似內斂實則飽含深情的內心世界。從古老的町屋到現代的公寓,每一個空間都承載著主人的生活哲學和情感寄托。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收納”的篇章所吸引,那是一種將生活痕跡巧妙隱藏,卻又讓每一個物品都恰如其分的擺放藝術,體現瞭日本人對秩序和潔淨近乎苛刻的追求。而當我讀到那些關於“庭院”的描述時,我更是被深深打動。即使是方寸之地,也能被精心打理成一方天地,山石、流水、植被,仿佛蘊含著宇宙的奧秘,讓人在喧囂的都市中找到一份寜靜與禪意。書中的插畫和攝影作品更是錦上添花,每一張都如同水墨畫般淡雅,又如寫實攝影般細膩,將日本傢居的韻味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物理空間,而是承載情感、記憶、個性和生活態度的容器,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藝術。
評分當我拿起《知日·傢宅 茶烏龍》,我並沒有期待會讀到多麼驚世駭俗的內容,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深度和廣度,打動瞭我。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房子內部陳設的圖鑒,更像是一次對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底蘊的深度探索。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壁櫥”和“箱櫃”的描寫,那是一種將物品的收納發揮到極緻的空間利用藝術,體現瞭日本人對效率和整潔的極緻追求,也摺射齣他們內斂而有條理的生活哲學。而當我看到書中對於“走廊”和“過道”的細緻刻畫時,我纔意識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區域,在日本的傢居設計中,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是連接各個空間的情感紐帶,也是光影流轉的藝術畫布。作者用一種非常沉靜的筆觸,描繪瞭日本傢庭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無限的可能,如何在簡約的設計中,體現齣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讓我明白,“傢”的意義遠不止於物質,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歸屬,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