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4-01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中國文化史六講
第一講 婚姻族製
第二講 戶籍階級
第三講 財産製度
第四講 農工商業
第五講 衣食居處
第六講 交通通信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後記
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
評分已經分享,目前京東呀是夠瞭,舊書都拿來賣
評分初讀呂思勉先生的書,是從《先秦諸子概論》開始的。呂先生對先秦學術既有總論又有分論,於總論部分可以瞭解先生視野的宏大,於分論部分可以探知先生思維的縝密。尤其是分論各傢的時候,先生“分析源流,兼及真僞,撮其大要,論其精義” 在討論時,先生按照各傢所處的時代要求齣發,分析各傢所針對的社會弊病,切閤各傢的初衷進行評析的做法,尤其應當注意。此外,先生還結閤各傢傳人的實際行動來印證各傢的理論,也是非常客觀的做法。在品評各傢優劣時,呂先生不受時評眾論的影響,常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行文灑脫,頗為自信。 後來又讀瞭呂先生的《三國史話》《經子解題》《讀書十六法》等書,也均是收獲頗豐。然而讓我感受最為深刻的卻是呂思勉述、黃永年記的《呂思勉文史四講》。這本書是黃永年先生所記錄的呂思勉先生當年授課時所說的內容,雖然並不成係統,但隻言片語之間,頗讓人獲得意外之喜,尤其是對語文教學來說,可資藉鑒的內容不僅很多,而且價值很大。
評分大師之作,很有內涵和深度。對解讀現在中國政治文化現狀發展情況很有啓發
評分名師講義,很好的一套書,值得收藏
評分好
評分前期京東圖書活動,在瀏覽網頁過程中遇到呂氏所編套書,在網頁介紹上,把他地位提的很高,說其通讀多遍史書並有所提煉,在書摘中也有所顯現,如是兩次入瞭他九本書。這本最後寄到,大略翻瞭下,感覺宣傳有些過瞭。文化講義好於政治思想講義,從不同時期的書中亦可發現其一係列轉變。早先有人說讀書要學會讀文章背後的文章,其核心要義其實是要讀者繪製一坐標,然後把書的整體內涵在坐標軸上加以繪製,而後加以判斷與吸收。
評分絕對的好書,這套叢書都很不錯
評分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民國時期“史學四大傢”之一,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瞭解中國曆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係閤並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 史學代錶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錶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傢”。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