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振韬 编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中国古代
  • 词典
  • 历史
  • 科学
  • 文化
  • 星象
  • 历法
  • 天文
  • 古代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48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01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5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套共10卷)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包括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单位的,堪称中国天文学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余位专家,历时三十多年,集体编撰完成。
   《大系》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价值。其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天文学史论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大系》根据大专题立卷,各卷又有机结合,所引用史料准确丰富,分析科学合理,视野广阔,论述深入,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宏伟图像。
   《大系》展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中国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中华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也是一项开拓性的探索。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其余卷册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内容简介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曰知录》中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不知者。”今日虽已卫星飞船遨游九天,然问及文人学士,仍多有“茫不知者”。但此不足怪,何也?一则,中国天文上溯三皇五帝,下至明清帝制之式微,始终受到皇权之尊崇和维护。从天文学思想、理论,直到各个分支的专门知识,均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古代天文名词术语,历代相承,各有确定内涵,非可随意曲解。何况,历代钦天监为皇家“代天立言”之机构,更明令民间不得私习天文。致使天文学几成绝学,古代天文典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书”。故此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二则,肇自明末,西学东渐,欧洲天文学取中国天学而代之。大多学人只知哥白尼、牛顿,却不知张衡、郭守敬为何许人也。数典而忘祖,此其谓也。
   如今,中国古代天文学之辉煌成就,已为世界学术界所公认。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正为当代“天地生系统论”所光大。中国古代天象纪录,已成为研究现代天文学中某些重要领域的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热的兴起,也推动着中国天文学史的深入探讨。诸如经史子集、医卜星相,莫不与古代天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适此用武之秋,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编者邀请有关专家卢央、全和钧、张培瑜、邓文宽、胡铁珠、郭盛炽和蒋窈窕等,通力合作,各展所长,编纂成这部词典。诸凡宇宙论、天象、天文仪器、天文测量、历法、天文学家、天文著作、天文机构、天文文物和天文星占等术语词汇,择其常见者尽量收入,以期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者虽殚精竭虑,但不免挂一漏万。限于学力,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至感至祷。

目录

凡例
词目音序目录
词典正文
附录
词目笔画索引
词目分类索引
总跋
补记

精彩书摘

A
艾爱安Ai—an
艾儒略 意大利传
教士。字思及,原名Aleni Julius。生于1582年,1649年卒于福州。1610年来华,1623年撰写《西学凡》一书,全面介绍西方科学体系。同年写成《性学粗述》,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在介绍欧洲地理学知识方面,发表《职方外纪》一书,在当时中国知识界内影响颇大。在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中,收入他撰写的《几何要法》,书中论述球面三角学和方位天文学的基本知识。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帝号康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八岁继承皇位,在位61年,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君主之一。他文武兼备,博学多才。自幼博览群书,热爱文史和科学技术。亲政后常召见文人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清初,由汤若望根据《崇祯历书》改编而成《时宪历》,顺治二年(1645)颁行天下。1660年,杨光先以《时宪历》封面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控告汤若望“窃正朔之权予西洋”企图谋反。康熙三年汤被下狱治罪。杨光先任钦天监监正。康熙八年(1669),传教士南怀仁上书告钦天监推算历法有误,历法之争亟待处理。
……

前言/序言


《中华美食志》:一部追溯华夏味觉历史的恢弘巨著 内容提要: 《中华美食志》并非一部简单的菜谱汇编,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华饮食文化历史脉络、地域风貌、哲学思想与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全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上溯史前农业的萌芽,下至当代融合创新的趋势,系统梳理了“民以食为天”这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化长河。本书旨在通过对食物的细致考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演变。 第一卷:物候与起源——奠基中华风味的古老土壤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食物的物质基础与文化起源。首先详细描绘了自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不同地理区域(如黄河流域的粟黍、长江流域的稻作)对早期饮食结构的影响。重点解析了“五谷”、“六畜”的驯化过程及其在祭祀、礼仪中的象征意义。 稻作与粟作的文明分野: 探讨了南北方主食的差异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群的性格与生活节奏。例如,对稻作文化中“精耕细作”与粟作文化中“粗犷坚韧”的饮食习惯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燔”、“炙”与“羹”的雏形: 追溯了古代烹饪技法中最基础的“火”的运用,解析了早期调味品(盐、姜、梅)的发现与应用,以及在周代礼制中,汤羹(羹)作为主体食物的地位象征。 《诗经》中的食与饮: 细致考证了《诗经》中提及的野菜、果实、酒类,揭示了周代贵族与平民在饮食上的差异,以及“黍稷芬芳”所承载的早期农耕文明的朴素情感。 第二卷: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制度化与胡汉交融的味觉转型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食物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首次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本卷着重探讨了官营手工业(如煮盐、酿酒)对食品工业化的推动,以及这一时期由民族迁徙带来的饮食风貌的重大转变。 官府的膳食管理: 考察了汉代“尚食局”的设置,以及对国家祭祀用食的标准制定。对秦代“荁”、“葵”等耐寒作物在边塞地区的推广进行了地理学上的分析。 乳制品与胡食的传入: 重点分析了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肉食烹饪方式(如烤肉、奶酪雏形)如何冲击了传统的“重谷物、轻畜牧”的汉地观念。讨论了“胡饼”在洛阳长安的流行及其对后世面食发展的影响。 佛教对素食观念的影响: 阐述了佛教传入后,在寺院体系内对戒杀与素食(特别是豆制品技术的提升)的推广,为后世江南素斋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卷:隋唐五代:开放、鼎盛与味觉的精致化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之一,其饮食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多元化。本卷聚焦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以及对外交流对饮食风尚的重塑。 长安与洛阳的食肆文化: 描绘了唐代城市中专业化餐饮行业的兴起,从“行厨”到固定的酒楼、茶肆的出现,以及菜单的初步分类。 水果与香料的全球贸易: 记录了来自丝绸之路的胡椒、丁香、藏红花等香料如何被融入宫廷与贵族宴饮,极大地丰富了调味层次。同时,对“荔枝道”的开辟与南方水果北运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 茶文化的成熟与普及: 详述了陆羽《茶经》问世的划时代意义,探讨了唐代饮茶习惯从药用到日常饮品的转变,以及“煎茶道”对文人生活美学的渗透。 第四卷:宋元明清:市井烟火与技艺的集大成 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美食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并催生了地方菜系的初步分化。元代则带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烹饪风格,而明清则见证了烹饪理论的系统化和“八大菜系”雏形的形成。 宋代的“风味江湖”: 考察了宋代点心(如“酥”、“糕”)制作工艺的精细化,以及“瓦子”、“勾栏”中的民间小吃。对宋人对“清淡”的追求与江南饮食文化的成熟进行了深入剖析。 南宋“清真”的初探: 探讨了元代回族烹饪技术对中原饮食的影响,特别是对牛羊肉处理技艺的提升,以及“烧烤”和“焖炖”技法的创新。 明清的烹饪理论化: 重点分析了《饮膳正要》、《随园食单》等重要典籍的出现,它们标志着烹饪从经验积累向理论总结的飞跃。详细梳理了川、鲁、粤、苏等地方菜系在地理、物产和人文因素驱动下的独立成型过程,特别是对食材的精细切割、火候的精准控制等核心技术的阐释。 结语:味觉的传承与未来的对话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华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和合、节制、精细”的核心精神,并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冲击下,中国烹饪如何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与融合,以保持其在全球饮食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广泛引用了出土文献、地方志、医药古籍及文学作品,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质感。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知识,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叙事生动: 虽为学术著作,但注重通过具体的食物故事和人物侧写,展现历史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封面上若隐若现的星宿图和古籍纹饰,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星象知识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古代先贤们如何仰望星空,又是如何从中解读出天机、指导农耕、划分时节的历程深感着迷。虽然我对天文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魅力,那种哲学与科学交织的韵味,总让我跃跃欲试。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零散的文章,了解了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二十八宿”、“三垣”、“四象”等,但总觉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座桥梁,将我引向那个神秘而智慧的星空世界。它是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天文名词?是否能展现出古人观察星象的精妙方法和细致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甚至政治中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份源远流长的智慧传承。

评分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古代中国王朝的政治运作和皇家祭祀仪式很感兴趣。在我看来,天文学在古代绝不仅仅是观星察象,它更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支撑。皇帝被视为“天子”,其统治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天命”的解读,而解读天命的关键就在于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阐述古代帝王如何利用天文现象来巩固统治,例如通过解释特定的星象为“祥瑞”来证明自己的“德”;或者,是否会涉及到古代统治者如何设立专门的天文机构,例如钦天监,来负责天象的观测、历法的编纂和占卜预警。我非常想了解,当出现“日食”、“月食”等被视为“天谴”的现象时,古代的统治者和天文学家是如何应对的,这其中又涉及到哪些政治博弈和宗教解释?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天文学在古代政治决策、皇家礼仪和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实际案例。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艺术,特别是与天文主题相关的绘画、陶瓷、建筑等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每当我看到一幅描绘星空的古画,或一件带有星象图案的器物,我都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科学内涵。我一直好奇,那些古代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是否遵循着严格的天文观测和认知体系?例如,在绘画中出现的星宿,它们的位置、排列是否是准确的?在陶瓷器物上出现的日月星辰图案,它们是否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者与某种占卜、风水相关?这本书《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宝库。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天文学知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实例,或者解释一些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与天文学相关的符号和元素。例如,古代建筑的布局是否受到星象的影响?“风水”理论中对星象的运用又是如何体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理解古代艺术作品提供更深厚的学术支持。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代中国哲学和神话传说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虽然听起来有些偏重科学,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样令我好奇。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卜、预言、甚至神灵的沟通紧密相连。我一直想弄清楚,那些“天人感应”的观念是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观察而产生的?“祥瑞”和“灾异”的解释,在古代是如何与实际的天象变化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那些古代神话传说中与星辰相关的神祇和故事?例如,女娲补天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否与古代对某些星座或星象的认知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天文学的知识本身,更能将其置于广阔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揭示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天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那种奇妙的联系。

评分

我偶然间得知了这本书的存在,当时我正在寻觅一本能够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天象观测方法和相关工具的书籍。我对古代的浑天仪、简仪等仪器非常感兴趣,它们代表了人类在科技发展早期所能达到的高度智慧。我一直想知道,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地观测天象,并绘制出详细的星图的。这本书的名称《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让我产生了一些猜测,它是否包含对这些观测仪器的详细图解和工作原理的阐释?它是否会介绍不同朝代在天文仪器制造和使用上的演进过程?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古代天文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的。那些关于天文观测的日常记录,那些充满智慧的计算方法,都深深吸引着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学术考证,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

评分

好书值得认真学习,网购信奈京东

评分

中国古代天文学值得我们了解,学习,书籍真不错。值得推荐。只是包装过于简陋。

评分

中国人并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建立数学化的宇宙体系来理解宇宙。因此,中国人虽然精于记录天象,但对天地的理解长期停滞不前。中国人从未发现大地是球形的,亦未提出数学化的、几何化的宇宙模型,更未有如地心说、日心说般严密的理论体系。

评分

一般…………

评分

感觉有点贵,书的成色不大好啊

评分

十个字十个字十个字十个字

评分

书已收到,很好,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中国古代天文学值得我们了解,学习,书籍真不错。值得推荐。只是包装过于简陋。

评分

很可惜,书中有一页纸是破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