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地图

苏州古城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英霖 编
图书标签:
  • 苏州
  • 古城
  • 地图
  • 历史
  • 文化
  • 旅游
  • 地理
  • 城市
  • 江南
  • 风物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805748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04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地图绘制有悠久的历史,历代都设置专门机构和官员执掌地图的绘制和保管事宜。惜因刊绘地图的为布帛、纸张、竹木等材料,不易长久保存,故得以传世的地图极少。而苏州竟然保存自南宋以来陵续绘制的许多古城地图,这是非常难得的。就传世的这些古城地图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量较多,扩粗略统计,苏州现藏南宋以来各个时期绘制的古城地图,包括单本图和志书附图约四十幅,其中十九幅单本图的绘制年代,前后衔接,形成系列,这在中国其它城市中是少见的。
   第二,绘制时间较早。如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石的《平江图》,至今已近八百年。从绘制年代说,难比不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城邑图》,也比北宋元丰年间刻石的吕大防《长安图》要晚。但前图太简略,后图仅存几方残石。因此,传世较早、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市地图当推南宋《平江图》。
   第三,绘制水平较高,有的可与现代地图媲美。如南宋《平江图》所绘苏州古城水道陵衢相互平行的双棋盘建筑格局,至今仍可图实对照。
   第四,地图版本多样,有碑刻、木版、石印、铅印,还有手绘,生动展现了苏州地图印制与时俱这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些地图早已绝版,成为孤本绝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物价值。
   第五,由于传世的苏州古城地图时间跨度大,从地图的跋文、署款可清楚地看到地图的功能作用在不断发展变化,日益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
   第六,地图绘制多出于苏州之手。如清干隆《姑苏城图》的绘制者徐扬,以绘《盛世滋生图》著名。

目录

《平江图》 南宋绍定二年(1229)
附《平江图》线描图
《苏州府城内水道图》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姑苏城图》 清乾隆十年(1745)
《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 清嘉庆二年(1797)
《苏城地理图》 清同治三年(1864)至十二年(1873)
《姑苏城图》 清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七年(1881)
《苏州城图》 清光绪六年(1880)
《苏州城厢图》 清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九年(1903)
《苏城全图》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三十二年(1906)
《苏州巡警分区全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苏州府城之图》 民国三年(1913)至六年(1917)
《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民国三年(1914)
《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民国十年(1921)
《最新苏州市全图》 民国十六年(1927)
《苏州新地图》 民国二十年(1931)
《最新苏州地图》 民国二十七年(1938,昭和十三年)
《吴系城厢图》 民国二十九年(1940)
《最近苏州游览地图》 民国三十二年(1943)
《最新苏州地图》 民国三十八年(1949)
苏州古城地图:一部关于时光与记忆的史诗 《苏州古城地图》并非一本简单的地图集,它更像是一部凝结了岁月精华的史诗,一幅用文字和图像绘制出的苏州灵魂画卷。它所呈现的,远不止是阡陌纵横的街巷、古朴典雅的园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群群鲜活的人,以及那份独属于苏州的温婉与灵秀。 寻踪溯源:从古至今的城市脉络 本书的开篇,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从苏州建城伊始,历经春秋吴国都城、三国东吴、唐宋繁华、明清盛世,直至近现代的变迁,细致描摹了这座城市的演进轨迹。每一页地图,都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呈现,更是历史的注脚。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老的城墙如何一步步被蚕食,又如何见证了王朝的更迭;曾经的车水马龙,如今是否依旧;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街巷,又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翻开泛黄的纸张,仿佛能听到马蹄哒哒,闻到桨声灯影,感受到曾经的繁华与沧桑。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将历史的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清晰可见的城市发展脉络。它告诉你,为何苏州的格局是如此?为何这些古老的建筑能在此屹立千年?每一处细节,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待着你去发掘和解读。 园林锦绣:江南名园的诗意栖居 苏州,素有“园林甲天下”的美誉。《苏州古城地图》自然不会错过对这颗璀璨明珠的细致描绘。本书深入探访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著名古典园林,它们不仅仅是精巧的建筑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哲学的完美结合。 在书中,你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漫步于曲径通幽的回廊,穿梭于叠石理水的山水之间。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方池塘曲岸,都蕴含着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你可以了解到,为何设计师要选择这样的布局?这些花草树木,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园林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扇窗棂,都仿佛有了生命,在诉说着主人的情怀与雅趣。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园林置于古城的宏大背景下,让你明白,这些园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古城肌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士人阶层寄情山水、隐逸避世的生活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园林的视角,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街巷烟火:古城生活的万象剪影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的雅致名片,那么古老的街巷则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平江路、山塘街、学士街、宫巷……这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街巷,在《苏州古城地图》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本书不厌其烦地记录了每一条街巷的名称由来、历史变迁,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故事。你可以了解到,为何这条街叫“平江”,为何那条巷是“山塘”。你可以看到,那些曾经繁华的商铺、热闹的茶馆、古老的作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又有哪些元素被顽强地保留下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古城居民生活的故事。从老手艺人的匠心传承,到街头巷尾的市井风情,再到寻常百姓家的喜怒哀乐,都如同电影画面般跃然纸上。你可以看到,老奶奶在门口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石板路上追逐嬉戏,小贩在吆喝着自己的商品……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共同构成了苏州古城最真实的底色。 通过对街巷的细致描绘,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那份独有的宁静与祥和,也体味着古城生活的变迁与传承。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古城,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流淌在街巷里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文人雅韵:诗词歌赋中的江南风情 苏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荟萃之地,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传颂的诗篇。《苏州古城地图》巧妙地将这些文学瑰宝与古城地景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 书中会引用大量与苏州相关的诗词、歌赋、笔记,例如白居易的《忆苏州》、杜牧的《江南春》、范成大的《吴郡游录》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古人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你可以了解到,为何某位诗人如此钟情于苏州的某个角落,他在这里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本书将文学与地理相结合,让古城的每一个景致都拥有了灵魂,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它让你明白,苏州的美,不仅仅在于视觉的享受,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共鸣。 非遗传承:古老技艺的生命延续 苏州的魅力,还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缂丝、刺绣、评弹、苏剧……这些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是苏州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苏州古城地图》将目光投向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和技艺。 你可以了解到,缂丝的“织中之圣”是如何得来,刺绣的“针尖上的舞蹈”又有何玄妙。你可以听到,评弹的吴侬软语如何婉转动听,苏剧的唱腔是如何跌宕起伏。书中不仅介绍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更关注了当代传承者们所面临的挑战与坚守。 通过对非遗的呈现,本书让读者感受到,古老的技艺并非已经消逝,它们依然在古城的街巷中默默地延续,是这座城市文化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你明白,对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古迹,更是保护那些鲜活的技艺和背后的精神。 古城新生:现代视角下的历史回响 《苏州古城地图》并未将目光局限于过去,它也关注着古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变迁。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如何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如何在新旧交融中找到平衡,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 本书可能会呈现一些古城改造的案例,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它会探讨,如何在保护古建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如何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它也可能关注,现代人在古城中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看待这座城市,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活力。 通过这种现代视角的审视,本书让读者明白,古城并非只能沉睡在历史的记忆中,它也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继续呼吸,继续生长。它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城的魅力得以永恒。 结语: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苏州古城地图》是一本厚重的书,它承载着苏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指南,而是一次深情的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它用最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最细致而入微的观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有温度的苏州。 阅读这本书,你不仅仅是在看一张地图,你是在读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时光、关于记忆、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苏州故事。它让你明白,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有多么宏伟,风景有多么秀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它所流淌的生活气息,以及它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与不息的精神。 《苏州古城地图》,它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它邀请你走进其中,去感受,去聆听,去发现,去爱上这座属于江南的、独一无二的古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阅读一本名为《城市微光》的摄影集,这本书收录了摄影师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关于城市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和普通人的生活瞬间。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首无声的诗,用镜头捕捉了生活最真实的色彩和情感。在那些昏暗的街角,在那些熙熙攘攘的市场,在那些寂静的住宅区,摄影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被日常所掩盖的美。一张照片里,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眼神望向远方,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又透着一种宁静的智慧;另一张照片里,一群孩子在雨后的巷子里嬉戏,溅起的水花在昏黄的路灯下闪耀着晶莹的光芒。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它让我明白,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名为《岁月留声》的散文集,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这本书记录了他一生中零零散散的片段,有童年时在老家田埂上奔跑的欢笑,有少年时在书斋里埋头苦读的孤寂,也有中年时在外奔波奋斗的辛劳,更有晚年时看透世事的淡然。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篇关于“老物件”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家中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旧物,从泛黄的信件到磨损的茶壶,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都见证了一个时代。他的笔触带着一种深情的怀旧,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能轻易地勾起读者内心深处关于亲情、友情、乡愁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充实,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也从中汲取了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智慧。这种“读人”的书,远比那些冰冷的知识更让我感到温暖和有力量。

评分

无意间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古籍秘闻录》,书的封面已经泛黄,装帧也略显陈旧,但里面的内容却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并非那种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轶事和逸闻。里面有关于唐伯虎点秋香的真实故事,有关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背后原因,也有一些关于历代帝王私下里的趣事。作者的文笔幽默风趣,夹杂着许多生动的细节和精彩的对话,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说书先生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官员们如何在官场中尔虞我诈,又如何在生活中小小地“放飞自我”的描写,这些故事虽然有些荒诞,却又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些侧面。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认知,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加立体和鲜活。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图解手册,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和枯燥,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精巧的构件,比如斗拱的结构、藻井的纹样、飞檐的曲线等等。每一个构件都有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说明,让我得以窥探古人高超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我最着迷的是关于斗拱的部分,看着那些层层叠叠、榫卯相扣的木块,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雄伟壮观的建筑。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这些构件在不同朝代、不同建筑类型中的演变和应用,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宏伟的建筑外观,而是开始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匠心,这是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欣赏方式。

评分

最近无意间翻出了一本名为《江南烟雨》的画册,虽然名字与我常年寻觅的地图书籍不同,但那细腻的笔触、古朴的墨色,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梦境般的江南。画册里描绘的不仅仅是高耸的亭台楼阁,更是那曲折回廊间流淌的岁月痕迹,以及石板小巷里弥漫着的淡淡桂花香。每一页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仿佛能看到身着旗袍的女子款款走过,听到咿呀作响的乌篷船划破静谧的水面。那种悠远、宁静,又带着些许神秘的氛围,让我沉醉其中。我常常会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龙井,然后慢慢地翻阅这本画册,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关于江南的细微之处。也许,这幅画里隐藏着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街巷,又或者,这抹淡淡的色彩,正勾勒出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它没有提供具体的路线,没有标注任何地名,但它却以一种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触摸到了我对于“江南”二字的全部情感寄托。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在文字的疆界之外,用眼睛去感受,用心灵去描绘。

评分

图纸丰富,很实用,非常赞

评分

《苏州城图》 清光绪六年(1880)

评分

《最近苏州游览地图》 民国三十二年(1943)

评分

《姑苏城图》 清乾隆十年(1745)

评分

第一,数量较多,扩粗略统计,苏州现藏南宋以来各个时期绘制的古城地图,包括单本图和志书附图约四十幅,其中十九幅单本图的绘制年代,前后衔接,形成系列,这在中国其它城市中是少见的。

评分

南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城水道图,乾隆《姑苏城图》,以及近现代多部苏州地图,原大印刷,细节清晰可见,值得推荐!

评分

一本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

《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 清嘉庆二年(1797)

评分

《吴系城厢图》 民国二十九年(194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