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拥有了无可争议的海上统治权,然而,这一支规模空前的海上力量逐渐被美国所取代,一些同样企图以对抗形式攫取海上霸权的其他力量却遭遇衰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依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启示。本书以十九到二十世纪各国海权发展之路作眼,对于美国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海权大国的历程加以考察和分析,寻求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著名海军史学者章骞生前一部作品
l 分析美国如何在海上霸权争夺中取得胜利启示中国该如何破解和平崛起的战略难题
章骞(1967--2016),字德淳,曾供职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以“聖寶劍橡葉騎士”涉足网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力量史和海上冲突史等。主要专著:《无畏之海: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艨艟夜谭》等,还在多种报刊发文百余篇,主要有《十九世纪英国海权与全球化》、《海权与海上丝绸之路》、《海那边:海上自卫队将领谈岛屿防御》、《迈向“蓝海”的步:西沙海战》、《从橙色到彩虹: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计划追踪》、《探寻战后日本的航母梦》以及《迎来还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等,并在《现代舰船》等杂志设有专栏。
序幕 女王们的钻石庆典
一章 日不落帝国治下的新海权
一、基于自由贸易的新海权
二、工业时代的海军
第二章 英国的传统对手们
一、法国海军
二、俄国海军
第三章 “德意志的未来在海上!”
一、统一前的德意志地区海上力量
二、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诞生及其特征
三、俾斯麦巧妙的外交政策
四、审慎的殖民地扩展以及海军建设
五、醉心于大海军的威廉二世
六、提尔皮茨的登场
七、英德海军竞赛的展开
八、品舰队”的终曲
第四章 大洋彼岸的崭新海上力量
一、从大陆海军到合众国海军
二、海上技术与制度的先进
三、美英战争之后的海军政策与组织
四、南北战争中的美国海军
五、通往新海军的阵痛
第五章 新海军和海权论
一、ABCD舰的建造与新海军
二、美国海军建军思想的转变
三、马汉与“海权论”
四、美国装甲舰队的诞生
五、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
第六章 从冲突走向合作
一、珍重,再见!夏威夷王国
二、围绕萨摩亚的三国争夺
三、排挤英国在南美的势力
四、一次委内瑞拉危机
第七章 大白舰队1
一、精彩的小战争
二、“太平洋帝国”的形成
三、西奥多·罗斯福与美国海军的发展四、无畏舰革命之下
五、温言和大棒
六、巴拿马运河的建设
七、大白舰队环球行
第八章 迈向世界大战之路
一、海军的革新时代
二、“橙色计划”与两洋舰队构想的产生
三、威尔逊无与伦比的海军
四、英美《伦敦宣言》之争
五、致命的水下潜影
六、“五月花”的归来
七、“民主主义兵工厂”的端倪
第九章 海上主宰权的移交
一、巴黎的海军之战
二、“红色”还是“橙色”?
三、日本海军的兴起与英日同盟的结局
四、对等时代的开始
五、条约时期的美国海军
六、海上帝国的落日
七、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结语 驶向新时代的海洋
一、美国是一个例外吗?
二、代价巨大的海上主宰权
三、全球化的海上新秩序
2012年6月3日,伦敦城披着节日的盛装。尽管这一天阴雨绵绵,但是城内到处点缀了红蓝白三种英国国旗之色,大街小巷上聚集着身披国旗、头戴国旗图案三角帽的庆祝人群。而这些人群为密集的,莫过于泰晤士河的两岸,以及横跨河面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桥上。60年前的1952年6月2日,已经在位近4个月的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教堂正式进行了加冕式,成为温莎王朝的第四位君王。而2012年6月2~5日这四天,为了庆祝女王加冕60周年,英国以及英联邦各国举行了各种钻石庆典,而其中的高潮则当推3日下午的泰晤士河巡游活动。
下午2点15分,一台黑色与栗色的“伊丽莎白公主”号蒸汽机车吐着白色蒸汽在巴特锡铁道桥来回行驶。这台6201型机车建于1933年,是以当时尚为长公主、年仅7岁的伊丽莎白命名的。随着汽笛的鸣响,宣告了泰晤士河巡游的开始。桥下的泰晤士河上开始热闹起来,首先启航的,是一艘带有8个巨大铜钟的驳船,在洪亮的钟声引导下,停泊在岸边的各种小舟纷纷开始在河面上竞相逐浪而行。在大群的划桨小舟之后,停靠在阿尔伯特桥下码头上的一艘带有17世纪风格的皇家驳船缓缓离岸而行。这艘名为“查特威尔精神(犛狆犻狉犻狋狅犳犆犺犪狉狋狑犲犾犾)”号的驳船长大约64米,宽不到7米,其侧舷为深褐色,则装饰着锃锃发光的镀金船艏像,船艏像上镶嵌着皇家纹章,游船上面的旗杆上飘扬着皇室旗。透过两舷围着的绛红色帷幔可以看到船的舱室为深黄色的,船舱顶端露台的中央搭建有一个金色的天幕,天幕下站立着向民众挥手致意的皇室成员,中间为醒目的自然是86岁高龄、身着白色礼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这支独特的船队在蜿蜒的泰晤士河中长达12公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划桨小艇,当然也有些青史留名或者是见证过历史上重要时刻的船只,比如说:一艘曾经参加过敦刻尔克撤退(“发电机行动”)的消防艇“梅塞·肖”号;一艘编号为102的鱼雷快艇,1944年6月3日丘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总司令曾经乘坐这艘艇检阅过参加“霸王行动”的船队;一艘交通艇则搭载在1916年隶属于第四轻巡洋舰分舰队的“保皇党人”号轻巡洋舰上,这艘交通艇也算是亲历过举世闻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除了机动船以外,也少不了帆船的参加。这些帆船中,有一艘是著名的德雷克爵士的座舰“金鹿”号,当然是复制船。还有一艘白色的小型游艇“阿玛宗”(犃犿犪狕狅狀)号却是货真价实见过大世面的。这艘58吨的双桅小船于1885年下水,曾经于1897年参加过另一位女王的钻石庆典。而当时的那位女王在位之时,英国所处于的,正是她为隆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甚至常常被冠于这位女王的尊名:维多利亚时期。
第一次翻开《海权战略研究丛书: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时,就被其厚重的纸张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穿越历史的学术探险即将展开。作为一名对军事史和国际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曾经的“陆地国家”如何一步步迈向全球海洋霸权,是洞察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历史,更是在剖析一种战略思维的形成与演进,以及这种思维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章骞先生的名字,在海权研究领域早已享有盛誉,他的著作往往以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和流畅的叙事而著称,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当时那个被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太阳所笼罩的时代,年轻的美利坚是如何在自身的海洋抱负与强大的英帝国之间寻求平衡,并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权之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挑战中谋发展的历史叙事,往往最能激发人深思,也最能展现出战略家的智慧和远见。书名中“不列颠太阳下”的表述,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微妙的张力,暗示了美国海权崛起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评分《海权战略研究丛书: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关于国家崛起与战略选择的深刻思考。章骞先生的论述,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我曾对一些历史事件感到疑惑,比如美国在某些时期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扩张主义倾向,或者为何会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军。而这本书,通过对美国海权战略的系统梳理,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我体会到,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并非孤立的军事规划,而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外交政策乃至国民精神紧密相连。书中对于美国在不同时期如何处理与英国、德国等其他海洋强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海洋资源和航运优势的描写,都为理解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既有宏观的战略高度,又不失微观的细节描绘。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复杂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也让我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考量与挣扎。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启迪思想,让我对“海权”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阅《海权战略研究丛书: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深厚的战略文化在字里行间流淌。章骞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将抽象的战略概念具象化的能力。他对美国海权战略演进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美国如何从一个本土防御型的海军,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投射力量、维护全球航运自由的海洋强国。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的比较分析,比如从依赖舰炮时代的舰队决战,到航空母舰时代的海空协同,再到后来的核动力和信息技术时代的战略调整。每一次战略的转型,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作者在解读这些转变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技术革新背后的战略考量和国家意志。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美国海军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种“海洋思维”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和全球视野。这种思维的转变,是美国能够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超级大国的重要基石。
评分读完《海权战略研究丛书: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宏大的历史画卷,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战略逻辑。作者章骞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零散的历史片段编织成一条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他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美国海权意识的萌芽,从早期依赖欧洲海军的保护,到逐渐意识到自主发展海军力量的必要性,再到最终成为世界海洋的主导者。这个过程充满了妥协、斗争与创新,而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描绘,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诸如《亨特法案》、马汉《海权论》等关键历史事件和理论的解读,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美国海权战略的演进。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美国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其海权战略。书中对于美国早期海军的建设,从最初的几艘护卫舰到后来一系列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逐步发展,无不体现了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美国政治家、海军将领和思想家,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美国的海洋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远比单纯的军事成就更令人振奋。
评分《海权战略研究丛书: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需要智慧与远见去把握。章骞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美国从一个相对边缘的海权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全球海洋秩序的塑造者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被动”与“主动”海权战略转变的分析所吸引。在早期,美国的海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列强的制约,其海洋利益的维护也多是出于防御目的。然而,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美国逐渐开始主动谋求海外利益,并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以支撑其全球战略。书中对于这一转变过程中,内部政治博弈、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对外竞争压力等因素的 interplay(相互作用)的细致刻画,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以为海权崛起更多是军事科技的进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更是政治意志、经济基础和国家战略的综合体现。每一次海军力量的扩张,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国内决策过程,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军事史读物。
评分书很不错,就是快递太慢了
评分?不错。店家不行貌似没忍。
评分章先生**
评分?不错。店家不行貌似没忍。
评分章先生作品,拜读
评分好评!
评分书很不错,就是快递太慢了
评分章先生作品,拜读
评分章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