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年谱(增订本)

顾颉刚年谱(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潮 著
图书标签:
  • 顾颉刚
  • 史学
  • 年谱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传记
  • 增订本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7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63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3年先父百年诞辰之际,年谱问世,转眼已过去十七年,市面上早已售罄。常有友人建议重印,心为此书对开注学术史者甚有用处。感谢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今年先父全集出版,年谱亦得以再版。遵出版社嘱,将原书附录之“著述目”内容分别并入相应谱文中;并对谱文略有增订。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推翻了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系统,由此而引起对于古史的激烈论战,产生了“古史辨学派”。同时他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中国民俗学的倡导者。他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影响。《顾颉刚年谱(增订本)》从顾先生的日记、文章、笔记、信札等数千万字的数据中系统地搜集了他在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一生以及八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以史学界为主)的发展,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目录

再版说
引言
凡例
谱前
正谱
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岁
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二岁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三岁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四岁
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五岁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岁
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七岁
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岁
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九岁
一九〇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岁
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岁
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二岁
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三岁
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四岁
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十五岁
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六岁
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己酉)十七岁
一九一〇年(宣统二年庚戌)十八岁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十九岁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壬子)二十岁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癸丑)二十一岁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甲寅)二十二岁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乙卯)二十三岁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二十四岁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丁巳)二十五岁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二十六岁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己未)二十七岁
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庚申)二十八岁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二十九岁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壬戌)三十岁
一九二三年(民团十二年癸亥)三十一岁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甲子)三十二岁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十三岁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丙寅)三十四岁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丁卯)三十五岁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戊辰)三十六岁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己巳)三十七岁
一九三〇年(民国十九年庚午)三十八岁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辛未)三十九岁
……
谱后
人名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宋史人物研究》 作者: 王曾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年 字数: 约75万字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的宋代人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深入剖析了北宋和南宋时期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具体作用。王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梳理浩如烟海的史料,对这些人物进行了立体化、多维度的考察与评价,旨在揭示宋代历史发展背后的个体驱动力与复杂的人性侧面。 第一部分:北宋文臣的群像与抉择 本部分集中考察了北宋前期至中期一批对宋朝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官集团。重点人物包括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详细论述了范仲淹的早年坎坷、庆历新政的提出与挫败。作者并未简单赞颂其高风亮节,而是深入分析了其政治理想与当时保守势力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他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士大夫的道德底线。特别关注了他在西北边防和人才选拔方面的实践与得失。 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正统: 聚焦于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如何清理北宋文风,确立新的文学标准。研究不仅限于其诗文成就,更着眼于他主持科举、提携后进(如苏轼、苏辙、曾巩等)对宋代文官阶层整体素质的影响力。 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 对王安石的解读是全书的难点与重点。作者摒弃了将王安石简单标签化的倾向,将其置于北宋中后期社会结构性矛盾(土地兼并、冗官冗兵)的大背景下,详细分析了其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富国强兵”的现实诉求。研究细致梳理了青苗法、均输法等具体措施的初衷、执行过程中的异化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强调了其变法思想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中的失误。 司马光与保守哲学的坚守: 探讨了司马光在宋神宗朝与王安石的政见之争,以及其对历史编纂(《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作者指出,司马光所代表的儒家正统派,其对历史经验的依赖和对变革的谨慎态度,构成了制约宋代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武将的荣辱与边防的挑战 此部分转向军事人物,重点分析了宋代武备环境下的将帅群体,他们的军事思想、战略选择及其对宋朝的存亡命运所起的作用。 狄青与宋初的军事重塑: 关注狄青如何从低层军官晋升至枢密使,其军事才能(如在庆历邠州、渭州之战中的表现)如何成为北宋军事史上的一道亮光。研究分析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制度对武将才能发挥的内在限制。 岳飞的悲剧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岳飞的分析立足于金初的复杂战局。作者细致考察了岳飞抗金前线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意图,尤其深入探讨了“十二道金牌”背后的政治博弈。重点讨论了岳飞的军事遗产,以及他作为民族英雄符号,如何被后世的政治叙事所利用和塑造。 韩世忠与南宋初期的军事格局: 比较分析了韩世忠与岳飞在战略侧重点上的差异,阐述了黄天荡之战的战略意义,以及他如何帮助南宋政权在最危急的时刻站稳脚跟。 第三部分:士大夫群体与制度的互动 第三部分超越了个体传记,侧重于考察特定群体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如理学家的早期影响和地方士绅的崛起。 程朱理学对士人阶层的影响: 选取了早期理学家的思想活动,探讨了理学如何从哲学思辨逐渐渗透到对官员道德和选拔标准的影响中,为南宋的文化定型奠定了基础。 地方精英与士绅化: 简要分析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扩大化,如何促使地方上具有教育背景的士绅阶层崛起,这些人在地方治理、水利修筑和宗族维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中央政权之间微妙的关系。 总体评价: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史料的扎实与论述的平衡。作者不陷入“贤君能臣”或“奸臣误国”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时代潮流中考察其能动性与局限性。通过对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关键人物的精微刻画,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宋代文治精神的形成、军事困境的根源,以及士大夫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与内在张力。对于研究宋代政治史、制度史和人物传记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史料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学术著作是要反复翻阅和仔细推敲的。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透露出一种对内容尊重和匠人精神。当然,作为一部年谱,其排版逻辑的严谨性是核心。我注意到,它在时间线的梳理上做得非常细致,无论是生平大事还是学术思想的演变,都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顺畅地跟进人物一生的轨迹,不会因为资料的庞杂而迷失方向。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已经为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点值得称赞。

评分

对于习惯了传统传记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编年体结构无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式叙述,而是像一个精密运行的钟表,每一个齿轮(即每一条记录)都咬合得恰到好处,共同推动着时间的流动。初读可能会觉得有些干燥,信息密度过高,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模式,它的价值便显现出来了——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可供反复考证的资料库。我发现,仅仅是那些关于他参加某个会议、与某位学者通信的简单记录,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学术背景信息。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提炼的“研究指南”,指引着我们去挖掘更深层的史料。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顾颉刚先生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古史分期”理论成熟前后的资料对比,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筛选、编排那些零散的日记、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来重构他思想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一个伟大思想家内心挣扎与学术突破的微妙捕捉。例如,书中对某些关键年份的记载,旁注了大量的原始出处和学界对此的不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这位史学巨匠的复杂性。它没有为顾先生“美化”或“简化”,而是忠实地还原了一个不断与时代对话、与自身思想矛盾的学者形象。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一层历史的雾去看待他,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代入感是许多传记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之处,尤其在后期年谱的补充上,处理得非常得体。相较于早先的版本,新增的这部分资料似乎更侧重于展现顾颉刚先生晚年对学术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心态变化。我注意到,对于他晚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青年学子的期许,记录得更为详尽和细腻。这些新增的材料,往往是通过一些私人化的记录或访谈记录汇集而成,使得这位“疑古派”开创者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人情味。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学术观点的罗列上,而是开始触及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侧面。这种增补,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完整性和历史厚度,让读者能更全面地把握住他从锐意革新到沉淀反思的整个心路历程。

评分

阅读此书,最大的感触在于它所蕴含的“方法论”启示,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作者通过对史料的严格甄别和系统性建构,无形中展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史料,如何去“存真”和“辨伪”。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存在争议的文献来源的处理方式,清晰地展示了治学应有的审慎态度。这对于当下许多追求速度而非深度的研究风气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这本书本身,就是对顾颉刚先生“层层剥茧”研究方法的最好注脚和实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告诉我们他做了什么”的叙述,而是在“展示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些”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学术精神的传承。

评分

春秋穀梁傳

评分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戊辰)三十六岁

评分

顾颉刚同意傅斯年办杂志以“造成风气”,建设“理想的社会”,但他出于对学生们的学问基础不自信,特别强调要《新潮》杂志用包容的心态,“舍短取长,交互进益”(第179页)。在另一信中,他还希望有人出面“作一篇什么叫做学问”的文章,因为“中国的‘学’字,涵义太广”(第181页)。他说:“总须随时随处表明我们是研究学问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是与大家同居一社会,帮助着他们进步的人,不是聪明独出,看着一班人只配给我蹴骂的。”

评分

不多说了,布面精装,摩挲把玩,爱不释手。

评分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二十四岁

评分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读书》、《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评分

本书从顾先生的日记、文章、笔记、信札等数千万字的数据中系统地搜集了他在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一生以及八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以史学界为主)的发展,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评分

紀事本末類

评分

文字音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