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年譜(增訂本)

顧頡剛年譜(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潮 著
圖書標籤:
  • 顧頡剛
  • 史學
  • 年譜
  • 中國近代史
  • 學術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史
  • 傳記
  • 增訂本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7803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631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93年先父百年誕辰之際,年譜問世,轉眼已過去十七年,市麵上早已售罄。常有友人建議重印,心為此書對開注學術史者甚有用處。感謝中華書局的大力支持,今年先父全集齣版,年譜亦得以再版。遵齣版社囑,將原書附錄之“著述目”內容分彆並入相應譜文中;並對譜文略有增訂。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是中國著名的曆史學傢,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提齣瞭“層纍地造成中國古史”觀,推翻瞭曆代相傳的三皇五帝係統,由此而引起對於古史的激烈論戰,産生瞭“古史辨學派”。同時他又是中國曆史地理學的奠基者,中國民俗學的倡導者。他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重大而廣泛的影響。《顧頡剛年譜(增訂本)》從顧先生的日記、文章、筆記、信劄等數韆萬字的數據中係統地搜集瞭他在學術、教育、政治等方麵的活動,比較全麵地反映瞭他的一生以及八十餘年來中國學術界(以史學界為主)的發展,為國內外學者進行此方麵的研究提供瞭較為可靠的依據和綫索。

目錄

再版說
引言
凡例
譜前
正譜
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癸巳)一歲
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甲午)二歲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三歲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四歲
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五歲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歲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七歲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歲
一九〇一年(光緒二十七年辛醜)九歲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十歲
一九〇三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歲
一九〇四年(光緒三十年甲辰)十二歲
一九〇五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三歲
一九〇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十四歲
一九〇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十五歲
一九〇八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十六歲
一九〇九年(宣統元年己酉)十七歲
一九一〇年(宣統二年庚戌)十八歲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辛亥)十九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壬子)二十歲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癸醜)二十一歲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甲寅)二十二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二十三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丙辰)二十四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丁巳)二十五歲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戊午)二十六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二十七歲
一九二〇年(民國九年庚申)二十八歲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辛酉)二十九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壬戌)三十歲
一九二三年(民團十二年癸亥)三十一歲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甲子)三十二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乙醜)三十三歲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三十四歲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丁卯)三十五歲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戊辰)三十六歲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己巳)三十七歲
一九三〇年(民國十九年庚午)三十八歲
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辛未)三十九歲
……
譜後
人名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宋史人物研究》 作者: 王曾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齣版時間: 2011年 字數: 約75萬字 內容概要: 本書是著名宋史專傢王曾瑜先生的宋代人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共分三大部分,深入剖析瞭北宋和南宋時期一係列具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以及對曆史進程的具體作用。王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梳理浩如煙海的史料,對這些人物進行瞭立體化、多維度的考察與評價,旨在揭示宋代曆史發展背後的個體驅動力與復雜的人性側麵。 第一部分:北宋文臣的群像與抉擇 本部分集中考察瞭北宋前期至中期一批對宋朝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文官集團。重點人物包括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詳細論述瞭範仲淹的早年坎坷、慶曆新政的提齣與挫敗。作者並未簡單贊頌其高風亮節,而是深入分析瞭其政治理想與當時保守勢力的結構性矛盾,以及他如何在睏境中堅守士大夫的道德底綫。特彆關注瞭他在西北邊防和人纔選拔方麵的實踐與得失。 歐陽修與“唐宋八大傢”的文學正統: 聚焦於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如何清理北宋文風,確立新的文學標準。研究不僅限於其詩文成就,更著眼於他主持科舉、提攜後進(如蘇軾、蘇轍、曾鞏等)對宋代文官階層整體素質的影響力。 王安石變法的復雜性: 對王安石的解讀是全書的難點與重點。作者摒棄瞭將王安石簡單標簽化的傾嚮,將其置於北宋中後期社會結構性矛盾(土地兼並、冗官冗兵)的大背景下,詳細分析瞭其變法思想的理論基礎——“富國強兵”的現實訴求。研究細緻梳理瞭青苗法、均輸法等具體措施的初衷、執行過程中的異化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強調瞭其變法思想在理論上的先進性與實踐中的失誤。 司馬光與保守哲學的堅守: 探討瞭司馬光在宋神宗朝與王安石的政見之爭,以及其對曆史編纂(《資治通鑒》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作者指齣,司馬光所代錶的儒傢正統派,其對曆史經驗的依賴和對變革的謹慎態度,構成瞭製約宋代政治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武將的榮辱與邊防的挑戰 此部分轉嚮軍事人物,重點分析瞭宋代武備環境下的將帥群體,他們的軍事思想、戰略選擇及其對宋朝的存亡命運所起的作用。 狄青與宋初的軍事重塑: 關注狄青如何從低層軍官晉升至樞密使,其軍事纔能(如在慶曆邠州、渭州之戰中的錶現)如何成為北宋軍事史上的一道亮光。研究分析瞭宋代重文抑武的製度對武將纔能發揮的內在限製。 嶽飛的悲劇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對嶽飛的分析立足於金初的復雜戰局。作者細緻考察瞭嶽飛抗金前綫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意圖,尤其深入探討瞭“十二道金牌”背後的政治博弈。重點討論瞭嶽飛的軍事遺産,以及他作為民族英雄符號,如何被後世的政治敘事所利用和塑造。 韓世忠與南宋初期的軍事格局: 比較分析瞭韓世忠與嶽飛在戰略側重點上的差異,闡述瞭黃天蕩之戰的戰略意義,以及他如何幫助南宋政權在最危急的時刻站穩腳跟。 第三部分:士大夫群體與製度的互動 第三部分超越瞭個體傳記,側重於考察特定群體在製度變遷中的角色,如理學傢的早期影響和地方士紳的崛起。 程硃理學對士人階層的影響: 選取瞭早期理學傢的思想活動,探討瞭理學如何從哲學思辨逐漸滲透到對官員道德和選拔標準的影響中,為南宋的文化定型奠定瞭基礎。 地方精英與士紳化: 簡要分析瞭宋代科舉製度的擴大化,如何促使地方上具有教育背景的士紳階層崛起,這些人在地方治理、水利修築和宗族維護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與中央政權之間微妙的關係。 總體評價: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史料的紮實與論述的平衡。作者不陷入“賢君能臣”或“奸臣誤國”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將曆史人物置於特定的製度環境和時代潮流中考察其能動性與局限性。通過對北宋嚮南宋過渡時期關鍵人物的精微刻畫,讀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宋代文治精神的形成、軍事睏境的根源,以及士大夫階層在國傢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與內在張力。對於研究宋代政治史、製度史和人物傳記的學者和愛好者而言,本書提供瞭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和豐富的史料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梳理顧頡剛先生學術生涯的重大轉摺點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洞察力。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古史分期”理論成熟前後的資料對比,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通過篩選、編排那些零散的日記、信件和未發錶的手稿,來重構他思想動態變化的過程。這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一個偉大思想傢內心掙紮與學術突破的微妙捕捉。例如,書中對某些關鍵年份的記載,旁注瞭大量的原始齣處和學界對此的不同解讀,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理解這位史學巨匠的復雜性。它沒有為顧先生“美化”或“簡化”,而是忠實地還原瞭一個不斷與時代對話、與自身思想矛盾的學者形象。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隔著一層曆史的霧去看待他,而是仿佛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代入感是許多傳記作品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學術氣息。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字跡工整,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研究者來說非常重要,畢竟學術著作是要反復翻閱和仔細推敲的。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雖然低調,卻透露齣一種對內容尊重和匠人精神。當然,作為一部年譜,其排版邏輯的嚴謹性是核心。我注意到,它在時間綫的梳理上做得非常細緻,無論是生平大事還是學術思想的演變,都能清晰地勾勒齣一條脈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順暢地跟進人物一生的軌跡,不會因為資料的龐雜而迷失方嚮。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已經為高質量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點值得稱贊。

評分

閱讀此書,最大的感觸在於它所蘊含的“方法論”啓示,而非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砌。作者通過對史料的嚴格甄彆和係統性建構,無形中展示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史料,如何去“存真”和“辨僞”。比如,書中對於某些存在爭議的文獻來源的處理方式,清晰地展示瞭治學應有的審慎態度。這對於當下許多追求速度而非深度的研究風氣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這本書本身,就是對顧頡剛先生“層層剝繭”研究方法的最好注腳和實踐。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告訴我們他做瞭什麼”的敘述,而是在“展示我們如何纔能知道這些”的過程中,完成瞭對學術精神的傳承。

評分

對於習慣瞭傳統傳記敘事風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編年體結構無疑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小說式敘述,而是像一個精密運行的鍾錶,每一個齒輪(即每一條記錄)都咬閤得恰到好處,共同推動著時間的流動。初讀可能會覺得有些乾燥,信息密度過高,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高密度的信息輸入模式,它的價值便顯現齣來瞭——它為你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可供反復考證的資料庫。我發現,僅僅是那些關於他參加某個會議、與某位學者通信的簡單記錄,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學術背景信息。對於那些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普通讀物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提煉的“研究指南”,指引著我們去挖掘更深層的史料。

評分

這本書的增訂之處,尤其在後期年譜的補充上,處理得非常得體。相較於早先的版本,新增的這部分資料似乎更側重於展現顧頡剛先生晚年對學術傳承和文化遺産保護的心態變化。我注意到,對於他晚年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對青年學子的期許,記錄得更為詳盡和細膩。這些新增的材料,往往是通過一些私人化的記錄或訪談記錄匯集而成,使得這位“疑古派”開創者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具人情味。它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學術觀點的羅列上,而是開始觸及一個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側麵。這種增補,無疑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完整性和曆史厚度,讓讀者能更全麵地把握住他從銳意革新到沉澱反思的整個心路曆程。

評分

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

評分

載記類

評分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三十四歲

評分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三十四歲

評分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二十三歲

評分

……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曆史研究者翻閱。

評分

1918年11月19日,新潮社成立,顧頡剛被列為首批社員[4] 。今查《新潮》雜誌,署名“顧誠吾”(顧頡剛筆名)的詩文,計有《對於舊傢庭的感想》、《悼亡妻》、《雜詩兩種》、《山中》以及兩通與傅斯年的通信,另有一篇1919年1月應約為《新潮》“思想問題專號”所撰的《中國近來學術思想界的變遷觀》(專號未齣,直到1984年纔發錶)。

評分

1925年4月,顧頡剛等人到北京西效妙峰山進行社會民俗調查,後發錶《妙峰山的香氣》等文章。“五卅”慘案後,顧頡剛為《京極》主編《救國特刊》。9月,撰《孟薑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開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