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教材2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教材
  • 民族声乐
  • 中国声乐
  • 高等教育
  • 音乐教学
  • 艺术教育
  • 声乐教学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15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0406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4-01
页数:2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介绍给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同行和学习民族声乐的同学及爱好者们,供大家在教学和演唱中参考和使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相互交流、不断改进、共同提高。 在本教材出版过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有些新作品还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的作曲家们编配了钢琴伴奏。
建立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是我们所从事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今后,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创造条件,继续采取各种形式选编教材,尤其要加强新教材的建设,注意课堂教学教材与实践演出的曲目相统一,使学生上课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共分三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民歌改编作品、创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

目录

1.长相知
2.春晓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蝶恋花·答李淑一
5.沁园春·雪
6.弥渡山歌
7.赶马调
8.送郎
9.绣荷包
10.拔根芦柴花
11.想亲亲想在心眼上
12.洗菜心
13.闹元宵
14.脚夫调
15.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6.蓝花花
17.山西牧歌
18.小白菜
19.孟姜女
20.情深谊长
21.彝家小阿妹
22.穿军装的川妹子
23.北大荒人的歌
24.请到沂蒙看金秋
25.前门情思——大碗茶
26.向太阳
27.啊,巴颜喀拉
28.锦绣秦川
29.刮春风
30.槐花海
31.送妈妈的茉莉花
32.流过身边的小溪
33.白发亲娘
34.母亲河
35.清江放排
36.黄河魂,黄河情
37.我属于中国
38.十五的月亮
39.小白杨
40.说句心里话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量身定制的,一部与《中国民族声乐教材2》内容完全无关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奇航:明代中西科技交流的隐秘航道》 书籍核心主题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国明代与西方世界(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及后来的荷兰、英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科技、文化与物产交流史的专著。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聚焦于政治、战争或纯粹的贸易路线的视角,转而将焦点投向了那些悄然改变历史进程的“知识载体”——包括精密的仪器、崭新的工艺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本书旨在揭示,在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中,东方智慧如何影响了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而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又是如何冲击了传统的中华帝国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塑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面貌。 全书以“航道”为喻,不仅仅指海上的物理路径,更指知识传播的隐秘通道。我们细致考察了传教士、商人、外交使节以及中国本土士人、匠人如何在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筛选、转译和吸收彼此的科技成果的。 第一部分:指南针的转向——西方科学的东渐与冲击 第一章:天启之光:利玛窦与“西学东渐”的知识基石 本章聚焦于明朝中后期,以耶稣会士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群体。他们的核心使命是传播宗教,但其附带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对中华知识界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它如何以其严谨的逻辑体系,挑战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经验主义方法。 几何的革命: 分析《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逻辑体系对宋明理学和心学思维模式的潜在影响。 天象的校准: 考察麦卡托投影法、球面三角学等西方天文学知识传入后,对中国传统历法(如《大统历》的修订)所带来的技术性压力与学术争论。 测绘的进步: 研究西方测绘仪器(如象限仪、六分仪的早期版本)的传入,以及中国工匠如何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 第二章:火器、冶金与军事技术的双向流动 军事科技是明清之际交流中最具可见性的部分。本章探讨了西方火器技术,尤其是弗朗机炮和先进铸造工艺对明朝军事防御体系的重塑。 铸造的秘密: 深入探究明代工匠对西方“生铁铸炮”技术的吸收过程,对比其与传统青铜冶炼技术的差异和优劣。 火药配方的演变: 研究中西方对硝石提纯和火药配比的理解差异,以及这种交流如何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军事平衡。 欧洲的“东方灵感”: 尽管焦点在西学东渐,本章亦探讨了明代先进的弹药制造和水师组织经验,如何间接影响了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的实践。 第三章:机械的智慧:钟表与自动装置的审美与实用 钟表,作为西方精密机械技术的集大成者,在明代宫廷中扮演了超越计时工具的角色。 宫廷的机械奇观: 详述大型自鸣钟(如“大自鸣钟”)的结构原理、维护难度,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水钟、日晷的审美冲击。 工匠的“逆向工程”: 分析中国匠人在没有详尽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拆解和模仿,掌握了西方发条系统、擒纵机构等核心技术。 “机巧”的哲学反思: 探讨中国士大夫阶层对机械自动化现象的哲学解读,以及这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碰撞。 第二部分:宝船的回响——东方技术对世界航海的影响 第四章:郑和遗产的幽灵:被遗忘的航海知识 本书认为,明初郑和下西洋所积累的超前航海技术,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特定渠道中以碎片化的形式保留并影响了后来的交流。 星盘与罗盘的差异化使用: 对比明代水手使用的中文罗盘法与欧洲基于纬度测量的导航技术,探讨二者在季风洋面上的互补性。 船体结构的借鉴: 考察早期葡萄牙商船在东南亚地区接触中国帆船(特别是福船、广船)后,在船体结构、抗风性能上的潜在借鉴。 海图的秘密记录: 挖掘档案中关于中国海图绘制方法、洋流和季风观测记录,如何通过非官方渠道(如走私商或早期传教士助手)传播到欧洲。 第五章:物产与工艺的交换:从丝绸到白银的转化 科技交流不仅是硬技术,也包括成熟的生产工艺。本章聚焦于明代成熟的工艺体系对外部世界产生的技术性拉力。 制瓷业的全球标准: 分析景德镇的釉料配方、窑炉技术如何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标准”,以及欧洲仿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丝绸与织造机的秘密: 探讨西方对中国提花技术(如大花楼织机)的渴望,以及这种技术知识在丝绸贸易中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流失。 矿产与冶炼的互动: 研究明代在特定矿物开采、提炼(如白银、铅)方面的成熟技术,及其对全球贵金属循环的影响。 结论:在冲突与融合中重塑的知识图景 本书最后总结,明代的中西科技交流并非单向的“西学东渐”,而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知识碰撞场”。它暴露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在面对系统化、数学化的西方科学时的局限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明在特定工艺领域所达到的世界巅峰。这种交流的曲折与反复,为我们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球化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石。本书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实物分析,力图还原这一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历史瞬间。 (全书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采用了比较素雅的宣纸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看起来沉稳又不失格调,很有中国古典韵味。封面上的图案虽然不直接展现具体的音乐元素,但那种含蓄的美感,让人联想到悠远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印刷清晰,排版大方,没有那种廉价感。书的整体重量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尽管我对其中的具体音乐理论和演唱技巧了解不多,但仅从这外观和触感上,就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的投入,这无疑会提升阅读体验,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我是一位业余声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听一些民族歌曲,但总觉得对其中一些演唱技巧和表现方式理解不够深入。这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但它的主题“中国民族声乐”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民族声乐在音色、共鸣、吐字上的区别,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气息来塑造音乐的层次感。尤其是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比如西北的粗犷、江南的婉约,非常有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演唱能力,让我的歌声更能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涵盖了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化教学的著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声乐流派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一些经典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方法。我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历史上的著名民族声乐演唱家及其贡献,以及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等内容非常期待。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在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创新,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指向性,让我一眼就看出了它所要讲解的核心内容。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细读,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对民族声乐的好奇。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凤阳花鼓》等等,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解析这些歌曲的演唱技巧,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民族声乐的“真声”、“假声”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还有对于情感表达的训练方法。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音频示范,那就更完美了,我可以一边听一边对照书中的讲解,这样学习效果应该会非常好。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学习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系统地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名字很直接地传达了它的主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契合我的需求。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书中的每一章节,但仅从目录和前言的部分,就能窥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它似乎囊括了从基本功训练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乐特点,这让我非常兴奋。我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乐理基础、发声方法,以及如何理解和演绎不同民族的音乐情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民族声乐宝库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