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仪器常用标准汇编:电子光学和其他物理光学仪器卷

光学仪器常用标准汇编:电子光学和其他物理光学仪器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光学仪器
  • 标准
  • 电子光学
  • 物理光学
  • 测量技术
  • 检测
  • 质量控制
  • 仪器仪表
  • 工业标准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0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光学仪器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关光学仪器标准化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国家标准。这些光学仪器标准为我国各类光学仪器的设计、研制、生产、质量检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以及加强行业管理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光学仪器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强光学仪器标准的管理,促进相关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更好地满足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标准的需求,中国标准出版社根据光学仪器仪表使用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光学仪器仪表标准进行了汇总整理,组织编辑了《光学仪器常用标准汇编》系列丛书,以便为光学仪器行业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科技人员提供系统的、实用的标准技术资料。

目录

OB/T 6360—1995 激光功率能量测试仪器规范
GB 7247.1—2001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
GB 7667—2003 电子显微镜x射线泄漏剂量
GB/T 13739—1992 激光辐射横模鉴别方法
GB/T 13742—1992 光学传递函数测量准确度
GB/T 15074—2008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通则
GB/T 15244—2002 玻璃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5245—2002 稀土氧化物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5246—2002 硫化物矿物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5247—1994 碳钢和低合金钢中碳的电子探针的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曲线法(检量线法)
GB/T 15616—1995 金属及合金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5617—2002 硅酸盐矿物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7359—1998 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通则
GB/T 17360—2008 钢中低含量Si、Mn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
GB/T 17361—1998 沉积岩中自生粘土矿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鉴定方法
GB/T 17362—1998 黄金饰品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
GB/T 17363—1998 黄金制品的电子探针定量测定方法
GB/T 17364—1998 黄金制品中金含量的无损定量分析方法
GB/T 17365—1998 金属与合金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
GB/T 17366—1998 矿物岩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试样的制备方法
GB/T 17506—2008 船舶黑色金属腐蚀层的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GB/T 17507—2008 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生物薄标样的通用技术条件
GB/T 17722—1999 金覆盖层厚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
GB/T 17723—1999 黄金制品镀层成分的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
GB/T 18735 2002 分析电镜(AEM/EDS)纳米薄标样通用规范
GB/T 18873—2008 生物薄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一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通则
GB/T 18907—2002 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方法
GB/T 19500—200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通则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总则
1范围和目的
1.1范围
GB7247.1适用于激光产品的安全。为了方便起见,本标准分成独立的三个篇章:第一篇(总则)和附录、第二篇(制造要求)、第三篇(用户指南)。
激光产品可以是附带或不附带独立电源的单一激光器,也可以是装配了一个或多个激光器的复杂光学、电气或机械系统。激光产品一般用于物理和光学现象的演示、材料加工、数据读出及存储、信息传输及显示等等。这些系统已用在工业、商业、娱乐、研究、教育及医学上。但是,出售给其他制造厂商用作任何系统部件的激光产品可以不遵守本标准,因为最终产品本身将要服从本标准。
本标准中所用的词汇“激光器”无论何时都包括LED(发光二极管)。
符合下列条件的激光产品或LED产品,不需考虑本标准的要求,如果:
——制造厂商根据第3章、第8章、第9章的分类,表明在所有工作、维护、检修和故障条件下其发射水平不超过1类的AEL;
——不含有嵌装式激光器或嵌装式LED。
除了激光辐射引起的危害外,激光设备也可引起其他伤害,诸如着火和电击。
本标准阐述最低要求。
如果激光系统构成设备的一部分,而设备必须遵从国家或IEC安全标准[如医疗设备(IEC60601—2—22)、信息技术设备(GB4943)、音频和视频设备(GB8898)、在有害环境中用的设备],则除产品安全标准外,该设备还应符合本标准对激光产品的安全要求。然而,如果激光系统从设备移开后可以单独工作,则被移开的单元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如果没有适用的产品安全标准,则应使用GB4793.1。
本标准的MPE(最大允许照射量)值只针对激光辐射而不适用于伴随辐射。
然而,如果某种业务存在一种危险的可接触伴随辐射,则可以使用激光辐射的MPE值对该危险进行谨慎的评估。
MPE值不适用于医学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激光照射。

前言/序言


现代光学计量与仪器设计前沿研讨会论文集 图书简介 本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在现代光学计量、精密仪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全书内容涵盖了多个交叉学科方向,旨在为光学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技术参考。本书严格聚焦于不涉及光学仪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汇编的具体条文、特定仪器的标准操作规程或详细的规范性文件。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 第一部分:超分辨成像与先进光学系统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突破传统衍射极限的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内容侧重于理论模型、算法创新与实验验证,而非既有的仪器性能评估标准。 1. 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光学成像 深入探讨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s)、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低信噪比、高散射介质中实现图像重建与增强的新方法。讨论了非线性光学系统的实时逆问题求解,包括相位恢复、盲解卷积以及光场重建的迭代算法优化。特别关注了如何设计对特定波段(如短波红外或太赫兹)敏感的深度学习架构。 2. 自适应光学与波前整形技术 详细分析了新型可变形镜(DM)驱动机制(如压电驱动、电湿润技术)的响应速度与精度优化。研究内容包括实时波前误差估计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替代方案,以及在湍流大气、自适应生物组织成像中应用的多模态反馈控制系统。案例分析侧重于优化控制算法的性能指标,如均方根(RMS)误差的最小化,而非特定大气光学表格的引用。 3. 微纳结构光学元件设计与制造 本章探讨了超表面(Metasurfaces)的设计原理,特别是其在实现传统透镜无法达到的极薄、大视场角或特殊偏振控制功能方面的潜力。研究内容包括梯度折射率(GRIN)理论在微透镜阵列中的应用、激光直写光刻(LWL)的精度提升、电子束光刻(EBL)的图案缺陷控制,以及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的电磁场仿真优化,以验证新设计的衍射效率。 --- 第二部分:高精度光学测量与计量学方法 本部分着重于描述新型干涉测量系统、非接触式形貌检测技术,以及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的创新性实现方案和误差源的物理建模,完全规避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直接引用。 1.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与精度提升 探讨了新型高精度激光源的噪声抑制技术,如光腔锁定技术在频率稳定性上的突破。重点分析了共振增强型干涉仪的理论极限,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通过温度漂移的有限元分析(FEA)来优化腔体设计,从而将系统热噪声降至皮米量级。 2. 白光干涉与相位展开算法的鲁棒性 深入研究了多频调制白光干涉(MF-WLI)中,如何通过优化调制频率组合来提高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反射率变化的适应性。重点阐述了相位展开算法的非唯一性处理策略,特别是针对高倾角或不连续表面(如阶梯结构)的拓扑校正方法,而非描述标准的参考平面校准步骤。 3. 光纤传感与分布式传感网络的监测 本章关注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和后向瑞利散射(BRS)的分布式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高时间分辨率的应变监测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偏振的拉曼散射分析来区分温度变化和机械应力,重点在于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先进性。 --- 第三部分:光学仪器中的先进控制与数据处理 本部分关注驱动、封装、软件控制以及数据分析在现代光学系统中的集成应用,强调实时性、鲁棒性与模块化设计。 1. 高速伺服系统在光学平台中的应用 分析了基于PID控制、滑模控制(SMC)和模糊逻辑等前馈/反馈策略,用于驱动大口径精密运动平台的响应优化。讨论了磁悬浮驱动器在极低振动环境下的电流纹波抑制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模型对复杂运动轨迹进行预补偿,以保证亚纳米级的定位精度。 2. 仪器软件的模块化架构与数据接口标准 探讨了基于ASIC/FPGA的硬件加速在光谱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内容涉及如何设计高吞吐量、低延迟的数据总线协议(如PCIe或专有串行链路)以满足高帧频相机的需求,并讨论了面向仪器控制的基于对象模型(COM)的软件设计范式。 3. 仪器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侧重于加速寿命试验(ALT)的物理模型构建,用于预测关键光学元件(如激光二极管、探测器阵列)在极端温度、高湿或高振动环境下的失效概率。分析内容包括热应力与机械应力的耦合分析,以及优化真空封装技术以避免镀膜污染和光学衰减。 --- 总结 《现代光学计量与仪器设计前沿研讨会论文集》的全部内容聚焦于光学科学与工程的创新性研究和工程实现方法,旨在推动下一代高精度、高性能光学设备的研发。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特定国家标准(如GB、ISO标准)的具体编号、测试方法、验收指标的汇编性介绍,或任何官方发布的计量器具校准规程的详细文本。全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前沿理论和尖端实验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前瞻性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文献学角度来看待这本汇编,它无疑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集合,它为理解特定时期内“物理光学仪器”的设计哲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不过,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于跨学科融合,特别是如何将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光学系统集成(例如,如何在超导量子比特的读出系统中实现极低噪声的光子探测)的人来说,这本书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显得有些孤立。它将“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并置,却似乎很少探讨两者在面对新兴的、对环境敏感度要求极高的现代应用场景时,标准体系需要如何进行根本性的重构。我需要的标准是能够桥接量子力学精度与宏观工程实现的桥梁,是关于如何在纳开尔文温度下保持光学系统稳定性的规范。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稳定的基座,它很好地描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做的”,但在回答“面对新的物理极限,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规范化”这个问题上,它显得力不从心,显得过于保守和沉稳了。

评分

这本书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百科全书式”的,但缺乏“工具书式”的即时效用。我是在一个紧迫的项目周期内,需要快速核对一个关于某些特定传感器封装气密性要求的行业共识时找到它的。我的目标是快速定位到那个精确的数值阈值,然后将它嵌入到我们的产品规格书中。这种需求要求信息检索的效率极高,最好能提供清晰的交叉引用和版本对比。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虽然逻辑清晰,却显得有些线性化和过于宏观,导致我为了找到那个具体的、关于特定“电子光学元件”封装的标准,不得不穿梭于数个大章节之间,其检索效率远不如专门的在线数据库或版本控制系统。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系统性地、从头到尾阅读和消化的教材,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精准定位所需数据的活页夹。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工程实践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偏慢的。

评分

当我带着对精密测量和非球面镜片设计优化方案的期待来接触这本书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罗列着各种条文和界限,仿佛在构建一个宏大但略显静态的知识宇宙。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如何被纳入新的安全或性能标准,或者在极紫外光刻领域,面对更短波长带来的全新挑战,现有标准体系做了哪些颠覆性的调整。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现有秩序”的百科全书。它没有太多关于“如何突破现有边界”的暗示,更多的是对“如何完美地遵守现有秩序”的指导。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既有范式的确认,而不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对于需要用这些标准来指导全新实验装置搭建的我来说,我更需要的是那些允许变通、鼓励创新的前瞻性指引,而不是一份冰冷的、几乎不可撼动的规范清单。总而言之,它提供的“确定性”过重,而我需要的“不确定性下的解决方案”相对稀缺。

评分

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精度光学镀膜研究的技术人员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们的领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镀膜的层间耦合是决定光学性能的关键。我本希望能找到关于新一代抗反射膜系在特定入射角和温度梯度下,其耐久性或特定波段透过率的官方认证标准。这类标准对于确保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更像是对一系列已达成共识的物理参数的总结,其深度似乎停留在某个成熟的阶段。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关于航天器早期设计规范的档案,内容详实,但缺乏对当前材料科学进步的反馈和整合。它给我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旧地图,但我们现在探索的区域早已发生了地貌变迁。因此,要将这些既有标准直接套用到我们当前正在研发的纳米级复合材料镀膜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几乎是重新推导的修正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我们验证和认证的时间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光学仪器常用标准汇编:电子光学和其他物理光学仪器卷》,以下是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且没有提及书中内容: 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严谨气息。我原本是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成像技术中那些前沿算法的深度解析,毕竟“电子光学”这个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高精尖的感觉。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它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那些基础的、可能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规范和参数集合。这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家专营老式机械表的店铺,里面陈列的都是打磨得锃亮的黄铜齿轮和经典的擒纵机构,而非最新款的智能腕表。对于我这种急需了解最新的CMOS传感器性能优化、或者复杂光场重建技术中新标准适用性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就好比在寻找高速公路上的最新限速标志时,却发现手里拿着的是一份详细的马车交通规则手册。它或许对那些固守传统仪器的研发者或是需要进行历史溯源的研究人员有所裨益,但对于当前追求迭代速度的行业前沿工作者而言,阅读过程中的那种“错位感”是相当强烈的。这种错位感让我不禁思考,当下的“标准”到底是指工业基石,还是指面向未来的航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