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养殖与开发利用

中华大蟾蜍养殖与开发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顺才编 著
图书标签:
  • 蟾蜍养殖
  • 两栖动物养殖
  • 中药材
  • 动物养殖
  • 经济动物
  • 养殖技术
  • 开发利用
  • 中华大蟾蜍
  • 药用价值
  • 生物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6157
商品编码:1076956659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顺才 编 著作 定  价:20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187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186157 讲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性1
一、中华大蟾蜍的分类学地位及分布1
二、中华大蟾蜍的形态解剖2
三、中华大蟾蜍的生活习性16
四、环境因素对中华大蟾蜍的影响22
五、中华大蟾蜍的经济价值25
第二讲中华大蟾蜍养殖场的建造28
一、中华大蟾蜍养殖场的选址28
二、中华大蟾蜍养殖场的布局设计31
三、中华大蟾蜍养殖池的建造32
四、中华大蟾蜍养殖池的消毒处理38
五、越冬场所41
六、御障的建筑41
七、水田(稻田)与大田放养场所改造与利用42
第三讲中华大蟾蜍的引种44
一、种蟾的来源44
二、中华大蟾蜍与其他常见蛙蟾的鉴别49
三、中华大蟾蜍的雌雄鉴别55
四、种蟾的选择标准56
五、种蟾的运输5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华大蟾蜍养殖与开发利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场的建造、引种、营养需要与饵料、人工繁殖、饲养管理、产品采集与加工利用、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全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实用,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用于中华大蟾蜍养殖与产品加工、药材收购企业和养殖专业户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中华大蟾蜍养殖与开发利用 一、 概述 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是中国本土常见的一种蟾蜍,因其药用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书旨在系统性地介绍中华大蟾蜍的养殖技术、繁育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其在医药、食品、观赏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前景。本书内容详实,技术指导性强,适合广大养殖户、相关科研人员、创业者以及对中华大蟾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二、 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性与价值 在深入探讨养殖技术之前,理解中华大蟾蜍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至关重要。中华大蟾蜍的体型较大,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尤其在丘陵、平原、山地等多种环境中都有生存。其繁殖季节通常在春末夏初,雌雄蟾蜍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卵串产下后迅速附着在水草或石块上。幼体(蝌蚪)完全水生,以藻类为食,经过变态发育后才进入陆地生活。 中华大蟾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药用价值: 蟾蜍的皮(蟾酥)、分泌物(蟾衣)和内脏都具有重要的药用成分。蟾酥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含有多种蟾毒素,具有抗癌、镇痛、强心、利尿等功效,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药物的重要原料。蟾衣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消肿止痛、解毒疗疮等作用。 食品开发: 随着人们对特色食品的需求增加,蟾蜍肉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部分地区成为一种特色食材。其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 尽管不如某些宠物蛙类普遍,但中华大蟾蜍独特的体型和生态习性也使其在特定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观赏潜力,尤其是在生态缸造景中。 生态价值: 蟾蜍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者,能有效控制农田中的害虫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三、 中华大蟾蜍的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 人工繁育是实现中华大蟾蜍规模化养殖的基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种源选择与管理: 种源鉴定: 如何准确识别和选择健康的、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中华大蟾蜍作为亲本。强调避免近亲繁殖,确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亲本培育: 详细介绍亲本在抱对和产卵前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水质、环境温度、光照等要求,以提高亲本的性腺发育和繁殖率。 性腺发育检查: 介绍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判断亲本是否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 2. 人工授精与孵化: 采精与催产: 详细讲解人工采精的技术,以及利用药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催产的方法,提高授精成功率。 授精操作: 分步介绍人工授精的具体流程,包括精液的稀释、卵子的采集以及授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孵化管理: 阐述卵块的孵化环境要求,包括水质、温度、溶氧、遮光等。介绍不同孵化阶段蝌蚪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质调控: 强调孵化过程中水质的重要性,介绍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水质净化技术,防止烂卵和疾病的发生。 3. 蝌蚪培育: 密度管理: 确定蝌蚪培育的合理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生长缓慢、疾病传播。 饲料投喂: 介绍蝌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提供适宜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频率。从初期的浮游生物、藻类,到后期的人工配合饲料。 变态期管理: 重点关注蝌蚪变态发育的关键时期,提供爬出水面的场所,并逐渐过渡到陆地饲养环境。 环境控制: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换水,控制水温,为蝌蚪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4. 幼蟾与成蟾饲养: 饲养模式: 介绍室内外、池塘、陆地围栏等多种饲养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饲料配方与投喂: 详细介绍幼蟾和成蟾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需求,提供多种自配和商品饲料的配方建议,以及科学的投喂方法,确保营养均衡,促进生长。 环境布置: 详细指导如何为幼蟾和成蟾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包括隐蔽处、水源、爬行坡度、通风等,模拟其自然生境。 密度与混养: 探讨不同规格蟾蜍的饲养密度,以及是否可以与其他经济动物进行混养,并分析其利弊。 越冬管理: 介绍中华大蟾蜍在不同地区的越冬方法,包括越冬场所的选择、防寒保暖措施等。 四、 中华大蟾蜍病虫害防治 疾病和虫害是影响蟾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常见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 1. 常见病害: 细菌性疾病: 如烂皮病、腹水病、败血病等,介绍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用药。 真菌性疾病: 如水霉病、腐皮病等,介绍其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 内外寄生虫的防治,包括定期驱虫、环境消毒等。 营养性疾病: 如生长迟缓、畸形等,强调饲料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环境诱发疾病: 水质恶化、温差过大等引起的应激性疾病。 2. 常见虫害: 水蚤、轮虫等: 在蝌蚪培育阶段可能出现的控制问题。 蚊子、苍蝇等: 影响成蟾饲养环境的常见昆虫,介绍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 3.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强调环境管理、合理饲养、加强消毒在疾病预防中的关键作用。 综合防治: 结合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形成系统性的防治体系。 科学用药: 提倡合理使用兽药,减少耐药性产生,保障产品安全。 疫病监测: 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疫病风险。 五、 中华大蟾蜍的开发利用 本书不仅关注养殖技术,更着眼于中华大蟾蜍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提升其经济价值。 1. 药用开发: 蟾酥的提取与加工: 介绍从蟾蜍皮肤腺体中提取蟾酥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工艺,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 蟾衣的收集与应用: 介绍蟾衣的剥离、炮制方法,以及其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价值。 其他药用成分的探索: 探讨蟾蜍体内其他潜在药用成分的研究进展。 2. 食品开发: 蟾蜍肉的加工与烹饪: 介绍对蟾蜍肉进行加工(如冷冻、分割)和烹饪的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 食品安全与卫生: 强调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质量控制,确保食用安全。 市场前景分析: 分析蟾蜍食品的市场接受度和潜在消费群体。 3. 观赏开发: 生态缸造景: 介绍如何为中华大蟾蜍打造适宜的观赏缸环境,使其成为室内生态景观的一部分。 品种选育与改良: 探讨在观赏领域是否存在通过选育改良品种的可能性。 4. 生物防治应用: 农田害虫控制: 探讨中华大蟾蜍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防治作用,以及推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 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前景 本书将对中华大蟾蜍养殖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帮助读者进行科学决策。 成本效益分析: 详细计算养殖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投入(场地、设备、饲料、人工、药品等),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收益。 市场供需分析: 分析当前中华大蟾蜍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波动规律以及销售渠道。 潜在市场与风险: 评估中华大蟾蜍产业的长远发展潜力,并分析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挑战。 政策法规与发展趋势: 介绍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珍稀动物养殖及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 七、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将对中华大蟾蜍的养殖与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多元化的开发利用,中华大蟾蜍有望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特色产业。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实用、可操作的指导,助力中华大蟾蜍产业的健康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铜版纸质感,色调沉稳又不失厚重,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纸张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味。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在细节处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插图和图表的质量尤其出色,那些关于蟾蜍形态结构和生长周期的手绘图,线条细腻,层次分明,即便是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收集和呈现上的匠心独运。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图文的对应关系处理得极其流畅,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填充版面而堆砌复杂图表的生硬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视觉体验完全达到了专业工具书的高标准,拿在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感和对阅读的期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信心和好奇。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或生物学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田野的考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语言朴实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句子的背后都蕴含着长期的实践积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养殖技术时的那种“手把手”的指导感,从选址、环境控制到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详略得当。比如,在谈到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调控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的数值范围,还穿插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陷阱”和应对策略,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直接学到的宝贵经验。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种跟着高手学习的畅快感,仿佛作者就在身旁低声讲解,让人感觉专业知识从未如此亲近和易于掌握。这种将深奥技术融入生活化叙述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远不止于一本基础的养殖手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开发利用”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养殖成功”的层面,而是将视野放得更远,系统地梳理了相关产品的市场潜力、深加工技术乃至法律法规层面的考量。例如,关于某些副产品的药用价值和传统应用历史的追溯,那段论述逻辑严密,引用的文献资料扎实可靠,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于这个传统物种价值的认知边界。它巧妙地平衡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需求,既尊重了历史的传承,又积极拥抱了创新的可能。这种兼具“技术指南”和“产业前瞻”的双重属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链被极大地拉长,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具有战略参考意义的行业报告。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逻辑构建和章节衔接上做得非常精妙,体现出作者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全书的脉络清晰得如同一个精密绘制的流程图,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开始,逐步聚焦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最后再回归到宏观的市场分析与未来展望。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都自然地导向下一章节的开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跳跃感”被降到了最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结构化思维,比如在介绍几种主要的饲养模式对比时,作者采用了清晰的矩阵表格进行梳理,直观地展示了各自的投入产出比和风险系数,这种对信息层次的精准把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率。这种严谨的结构,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清晰的全局观,不会在细节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生命体的敬畏与热爱,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者在描述蟾蜍的习性、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反应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让原本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养殖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这种对生命细节的体察和温柔的笔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从而更容易产生兴趣和长久的坚持。这本书成功地将实用技术与生命科学的魅力融为一体,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