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三坟记(63)

李阳冰三坟记(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文献
  • 六朝文学
  • 笔记小说
  • 李阳冰
  • 三坟记
  • 古籍
  • 文学典籍
  • 历史故事
  • 神怪传说
  • 先秦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6583
商品编码:1077297346
丛书名: 中国碑帖名品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页数:52

具体描述

作  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著作 定  价:39 出 版 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页  数: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7906583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中国古代篆刻艺术史纲》 著者: 王怀民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篆刻艺术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篆刻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和流派为经,力求全面、精确地展现自秦汉古玺滥觞至清代中晚期流派纷呈的历史图景。本书不仅关注印章的艺术形式演变,更深入探讨了篆刻背后的文化意涵、政治制度变迁以及文人精神的投射。 本书共分十章,约五十万字,配有大量高清印章摹刻图、实物品图以及重要碑刻拓片,力求为读者提供扎实的视觉和文本支撑。 第一章:印章制度的肇始与先秦古玺 本章追溯了印章作为信物和权力的载体,在夏商周三代的萌芽与发展。重点剖析了“古玺”的形制特征、铸刻工艺以及其在宗法社会中的礼仪功能。详细考察了不同时期印文的书体特征,如甲骨文、金文在早期印章中的运用,并结合考古发现,辨析了西周官印与私印的区别。本章特别引入了对先秦“鉨”“玺”等不同称谓的考证,奠定了中国印章制度的早期基石。 第二章:秦汉印章的辉煌——“官印时代”的巅峰 秦朝统一六国,确立了“天子得称‘玺’,诸侯王及赠之者得称‘印’或‘章’”的严格制度,将印章的规格和权力属性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汉代是官印艺术的黄金时代,本书细致分析了汉印“方寸之中,气象万千”的艺术特点。从工整规范的缪篆(小篆的变体),到雄健古朴的隶书入印,无不体现出帝国严谨而磅礴的气势。重点章节分析了汉代“凿印”(朱文印)与“铺印”(白文印)的制作工艺差异,以及对后世篆刻风格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对“将军印”“户印”“物印”等具体类别的考证,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与隋唐的重塑 经历了汉末的动荡,印章制度在魏晋时期有所松弛,官印趋向程式化,但同时也为文人私印的兴起提供了空间。本章探讨了佛教造像印的兴盛,以及大量谶纬、吉语印的出现。隋唐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使印章制度重新规范化,但唐代官印在字体上逐渐向楷书过渡,与秦汉的篆书风格拉开了距离。本章特别关注了唐代“镜印”的流行,并对比分析了这一时期域外文化对印章形制的影响。 第四章:宋元印章的文人化倾向 宋代文人治印之风渐起,篆刻开始摆脱单纯的官制束缚,注重个人审美情趣。本书详细论述了宋代“朱记”、“押印”的普及,以及金石学研究的深入对印章设计的反哺作用。元代,随着赵孟頫等人的提倡,文人对古印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虽然这一时期的印章在工艺上多由匠人代劳,但其设计理念已明显转向“意胜于形”,为明清流派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明代文人篆刻的勃兴与“前三家” 明代是篆刻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随着市民阶层和文人圈层的壮大,篆刻彻底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高度文人属性的艺术门类。本章集中探讨了以文彭、谢柯、何震为代表的“前三家”的开创性贡献。重点分析了文彭对“灯明 গোষ্ঠ刻”的推广,以及何震“切刀法”的运用,如何使得印章的刀痕不再仅仅是模仿篆书的笔画,而成为独立的审美符号。 第六章:明末清初的流派纷呈——“皖派”的兴起 明末清初,篆刻理论的成熟和技法的普及催生了第一个成熟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流派——皖派。本章详细考察了以程邃、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大家。邓石如对汉印的“雄强”之气与篆书的笔意结合,开创了“金石入印”的新格局。本章深入剖析了皖派“以书入印”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刀法、布局上的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七章:清代中期篆刻的典范——“黟山派”的精微 本章聚焦于“黟山派”的代表人物黄易。黄易在继承邓石如雄浑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汉玉印的精微模仿,其印风秀劲、笔法细腻,尤其擅长模仿汉碑额文字入印,对印面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章通过对比皖派的“拙”与黟山派的“雅”,阐释了清代中叶篆刻审美取向的细微变化。 第八章:晚清“吴门画派”与“浙派”的再发展 清代晚期,篆刻艺术进入“复古”与“创新”并存的阶段。以吴昌硕为核心的“海派”在继承邓石如、黄易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金石入画的元素,特别是对古彝器文字的借鉴,使得印面线条更加古拙、雄健,达到了“金石入印”的又一高峰。同时,以赵之谦为代表的“浙派”发展,强调对碑学(尤其是北碑)的钻研,使得印文的书写感和刀法的金石气更加强烈,形成了与海派相呼应的艺术格局。 第九章:刀法、印材与工具的演变 本章从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物质基础。详细介绍了从先秦时期的范铸技术到明清时期的熟铁刻刀、钢凿的发展历程。对田黄、寿山石、青田石等主要印材的物理特性及其对刻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分析。尤其关注了晚清以来对印章“入印体”的书法性研究,以及不同刀法(如切刀、冲刀、锯齿刀)对印面神韵的影响。 第十章:篆刻艺术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地位 本书的总结章对篆刻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进行了概括。探讨了篆刻如何作为一种“微型雕塑”,承载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身份认同。分析了篆刻艺术在近现代向现代艺术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当代篆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立体的古代篆刻艺术发展框架,为金石学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及篆刻实践者提供一本可靠的工具书和参考读本。 --- 附录: 重要印章收录名录(附拓片对照)、中国古代印章形制术语释义、历代重要篆刻家小传。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跨过最初的几章,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文字运用上极具个人风格,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锐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我尤其喜欢他处理场景转换的方式,常常用一两句精炼的总结,就将时间或地点的巨大跨越完美衔接起来,衔接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对于喜欢细品文字韵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的气势磅礴,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临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挣扎都充满了张力。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仍旧回荡着那些激昂的场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绘宏大叙事和微小情感的交织上,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为家国命运慨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极强,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低语,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起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它厚重的封面吸引,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方面下了大功夫。那些详实的背景资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历史的真相。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该紧张时让人手心冒汗,该沉思时又让人陷入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经典桥段的处理,没有落入俗套,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方式展现出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

我向来不轻易对一本书做出“神作”的判断,但这部作品的完成度极高,很难不让人心生敬佩。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错综的人物情感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辨融为一炉,且没有丝毫的臃肿感。阅读过程中,我几乎能闻到墨香与尘土混合的气味,那种沉浸感实在太强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消遣读物,而是会留存在记忆深处,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一些重要的东西。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是一次令人心满意足的精神旅程,非常推荐给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不仅仅是叙事,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近乎冷酷的洞察力,无论是英雄的伟大还是小人物的卑微,都被他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呈现出来,没有美化,没有回避。那些深刻的对白,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它们往往蕴含着多层次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才能完全领会。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对“选择”与“代价”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阅读体验是稀有的,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沉重与真实。

评分

评分

儿子的书法工具书,很实用,很满意!

评分

纸张质量很好!不错的字帖

评分

纸张质量很好!不错的字帖

评分

蛮好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

评分

纸张质量很好!不错的字帖

评分

满意

评分

保持名品的一贯最准,价廉物美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