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 1-4卷 全四卷 全4卷 超值套装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1-4卷 全四卷 全4卷 超值套装 郭绍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
  • 文论
  • 郭绍虞
  • 古代文学
  • 经典
  • 选集
  • 套装
  • 中国文化
  • 历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30434
商品编码:10799940184

具体描述

套装包括以下四本书:



书 名: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卷)(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 者: 郭绍虞   
出 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 BN: 9787532530434
定 价: 38.00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 x 13.8 x 2.2 cm ; 458 g

 

书 名: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卷)(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 者: 郭绍虞   
出 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 BN: 9787532530434
定 价: 40.00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 x 13.8 x 2.2 cm ; 340 g

 

书 名: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卷)(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 者: 郭绍虞   
出 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 BN: 9787532530458
定 价:  48.00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 x 13.6 x 2.8 cm ; 581 g

书 名: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卷)(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 者: 郭绍虞   
出 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 BN: 9787532530465
定 价:  46.00


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辉煌足迹 中国,这片孕育了无数璀璨文明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判,更是对文学本质、创作规律、美学追求以及社会功能的深刻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如同一面映照千年文脉的明镜,照出了无数文人心中的理想与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思想画卷。 一、源起与萌芽:诗三百,风雅颂的时代回响 中国文学批评的种子,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悄然播撒。《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风”、“雅”、“颂”的分类,本身就蕴含着对诗歌体裁、内容及社会功用的初步认知。《诗经》三百篇的“赋、比、兴”手法,更是后世文论家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艺术范式,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基本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各个领域迸发。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但诸子们的论述中,不乏对语言、言志、文辞等文学要素的关注。例如,孔子强调“文质彬彬”,反对华而不实;老子提倡“朴素”,反对繁缛;墨子主张“兼爱”,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这些思想,虽然侧重不同,却都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注入了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的基因。 二、奠基与发展:魏晋风骨,文心雕龙的时代巨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士族阶层的兴起,玄学思潮的盛行,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体情感的释放,共同催生了文学自觉的浪潮。这一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开始被前所未有地强调,“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独特性与自主性逐渐得到确凿的认知。 曹丕的《典论·论文》,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他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将“气”视为文章的灵魂,并区分了“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与“而今之常人,不为也,则无以自见于后世”。这一定义,不仅提升了文学的地位,也为后世文论家提供了思考文章内在精神的重要维度。 陆机的《文赋》,则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对文学创作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他将创作比作“笼天地于形内,措山川于笔端”,细致描摹了从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到情感抒发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过程。其“情自景生, the inspiration of scenery from emotions”,对情景关系的处理,至今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启示。 然而,真正将中国文学批评推向高峰的,无疑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大成的巨著,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体系和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刘勰将文学创作与接受,从历史、哲学、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将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如“总述”、“原道”、“辨骚”、“明诗”、“乐府”、“比兴”、“赋”、“颂”等,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分析,并对文学的文体、风格、语言、辞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更重要的是,刘勰对文学的“文心”(即创作的动机与情感)和“雕龙”(即精雕细琢的艺术技巧)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他的“情”、“理”、“辞”的有机结合,以及对“文气”、“文采”的重视,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三、鼎盛与繁荣:唐宋文坛,百家争鸣的时代风采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孕育了辉煌的文学批评。韩愈和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高举“文以载道”的旗帜,倡导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骈体文的靡丽空洞。韩愈的《论佛骨表》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论断,不仅适用于政治,也适用于文学的革新。他的《师说》则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诗歌批评在唐代也尤为活跃。司空图的《诗品》以其简练精辟的语言,提出了“二十四品”的诗歌境界,如“雄浑”、“冲淡”、“纤丽”、“荒唐”等,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审美的参照系。他对诗歌意境的描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至今仍被视为对自然、纯粹诗歌美学的最高赞誉。 宋代文学批评则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对现实的反映。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批评论述。他们强调文章的“道义”、“说理”、“寄托”,对文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刻阐释。 苏轼的文学批评尤为突出,他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主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他对诗歌的比喻,如“诗如茶,愈煮愈浓”,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他对于“坡仙”式的自由奔放文风的追求,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四、深化与演变:宋元明清,文学批评的时代变奏 宋元时期,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兴起,也带来了新的文学批评。如李清照的《词论》,强调词的“别是一家”,并对词的创作手法和意境进行了独到的见解。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勃兴,文学批评也随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对小说、戏曲的评论,如《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便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学批评实践。这些评语不仅对《红楼梦》的情节、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更融入了评论者的人生感悟和审美判断。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虽然以随笔的形式呈现,但其中对景物、人物的描绘,以及背后流露出的情感,也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和批评价值。 清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化趋势更加明显。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和《曲律》,对诗歌和戏曲创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发。他强调“情”与“理”的结合,认为“理”是“情”的支撑,“情”是“理”的载体。他对戏曲的“有才必有情,有情必有意”的论述,对后世戏曲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继承与创新:近现代文论的时代担当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传入,中国文学批评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精髓的基础上,如何融合西方现代理论,是近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阐释,并将其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世界文学理论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的初步萌芽,到《文心雕龙》的体系奠基,再到唐宋的百家争鸣,直至明清的深化演变,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这套“中国历代文论选”全四卷,正是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收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文献,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通过阅读这套著作,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千年前的文人心灵对话,感受他们对文学的热情,体悟他们对艺术的探索,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它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学精神世界的大门,是任何一位热爱中国文学、渴望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珍贵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文学史》的选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心生向往,但零散的阅读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次偶然翻到这套书,虽然书名是“文学史”,但其内容之丰富、梳理之清晰,让我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宝藏大门。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的诗歌繁荣,再到宋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兴起,作者用流畅的笔触,将那些遥远而闪耀的文学星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文学画卷。每一卷都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得以在指尖触摸到不同时代的文学气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作品时,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法,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让我不仅了解了作品本身,更能体会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传承。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豁然开朗,仿佛从前那些散落的珍珠,此刻都串成了璀璨的项链。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情有独钟,而这本《中国古代散文赏析》简直是我的“散文启蒙书”。过去读散文,总觉得有些朦胧,难以把握其精髓。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经典篇章一一呈现,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赏析。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的游记、笔记,作者都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那些精炼的词语、巧妙的句式,在作者的讲解下,都变得栩栩如生。同时,书中也注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帮助我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情感和思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散文赏析,让我得以领略到散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在,我再读那些古老的散文,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艺术魅力,仿佛与古人神交。

评分

《中国古代文论精粹》的出现,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了全新的认知。一直以来,我对文学创作更感兴趣,对“文论”这一领域总觉得有些枯燥和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精选了历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的论著,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惊叹于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从“文以载道”的哲学思考,到“意境”的审美追求,再到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创作技巧的探讨,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博大精深。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理论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其历史背景,还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也学会了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品评文学作品。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的书籍,而这本《中国小说史略》真是让我找到了“知音”。过去阅读小说,往往是零散地接触,对小说体裁的演变、不同时期小说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家的成就,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空白。它以时间为线索,从先秦的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小说,一步步勾勒出了中国小说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于不同时期小说的类型、风格、内容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都有着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还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小说艺术的演进。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小说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瑰宝。

评分

这套《中国诗歌鉴赏指南》简直是我诗歌学习路上的“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欣赏诗歌不仅仅是读懂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体会其意境、韵味和情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从各个朝代、各种题材选取了大量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对每一首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惊喜的是,鉴赏的视角非常多元,既有对诗人生平背景的介绍,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创作语境;也有对诗歌语言、意象、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让我们领略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有时,书中还会提供不同的解读角度,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这远比简单的注解要有趣得多。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个朝代的章节,发现自己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一扇新的窗户被打开,我看到了更多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