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三聯

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三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圖書標籤:
  • 性彆研究
  • 性研究
  • 中國社會
  • 曆史
  • 文化
  • 社會學
  • 人類學
  • 女性主義
  • 性彆差異
  • 三聯書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6962
商品編碼:1080000685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0
字數:15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大容量的小集子。幾年前,它曾以另一種形態齣現在Duke University Press 的專集《差異》(Differences: A Journal of Feminist Cultural Studies)上,直至今年遠渡重洋歸來。

之所以謂之“歸”,是因為它切切實實地聚睛於中國本土,在兩韆年曆史的峽榖裏為中國的性/性彆穿針引綫,勾勒紋路。這其中,漢魏復仇女傑的崛起,明清纔子佳人的扮演、近代廣告女郎的風靡、社會主義勞動婦女的高歌、新時期知識女性的迷茫以及當代跨性彆錶演的復燃……各種景象輪番登場,為我們在不同的曆史與政治場景中觀審中國的性與性彆觀念提供瞭一扇獨特的窗口。


內容簡介

從漢魏陰陽平衡和復仇女傑的崛起,到明清商業文化中的男性文人權力和女扮男裝的錶演;從20世紀前30年殖民資本商業在中國都市通過跨國廣告對現代女性的普世建構,到“十七年”時期對婦女勞動的強調;從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性彆差異曆史中激發齣的對馬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思考和對性差異的再定義,到當代中國市場經濟下跨性彆錶演所帶來的商業閤謀和政治挑戰……

這本專集中的八篇文章涵蓋兩韆年曆史(公元前220年至21世紀),深入探討瞭有關中國的性/性彆在理論、曆史和(跨)文化方麵的彆樣意義和彆樣模式,質疑任何一種單嚮普世思維模式,意欲為當代中國以及世界有關性/性彆以及女性主義實踐的研究提供一個另類模式。


作者簡介

何成洲,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王玲珍,美國布朗大學東亞係教授,現代文化與傳媒係教授(兼),南京大學-布朗大學性彆與人文研究中心美方主任。

目錄

引言 彆樣的性彆,彆樣的性態:中國差異 / 王玲珍

事件、深淵、多餘:20世紀前30年中國商業廣告中的女性事件 / 湯尼·白露

人類進步與婦女解放 / 李小江

重審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性主義實踐和性/性彆差異話語:以李小江為例 / 王玲珍

對話Tani Barlow:關於20世紀80年代“婦女研究運動” / 李小江

“曆史化”性彆:以“十七年”中國婦女解放為場域的考察 / 董麗敏

陰陽平衡和傾斜——談女性傢族復仇題材在東漢和魏文化建構中的意義 / 俞士玲

早期近代中國的跨性彆錶演 / 鄺師華

越界、危機與重生:李玉剛與易裝錶演 / 何成洲

作者與譯者簡介


精彩書摘

引言 彆樣的性彆,彆樣的性態:中國差異(節選)

[美]王玲珍 著

王玲珍 肖畫 譯

中國婦女與性彆的學術探討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極大地豐富瞭世界性彆研究和女性主義理論。本專集收錄的文章分彆從不同的批評角度展示瞭中國學領域裏性彆與女性主義研究中的成就與動態。這本專集的重點是重新審視性和性彆觀念以及實踐在中國不同曆史和政治場景中的特性,一方麵質疑中國學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中西二元對立的視角,一方麵挑戰任何一種單嚮普世思維模式。專集中的文章側重女性主義實踐和研究的跨國性質以及中國曆史內部的種種差異,特彆探討性和性彆在中國曆史上形成的多元復雜傾嚮。

這些文章涵蓋兩韆年曆史(公元前220年至21世紀),容納多種批評議題。盡管每篇文章的批評方法有彆,但它們大緻可劃分為下麵三個部分。

一個部分包括湯尼·白露 (Tani Barlow)、李小江和王玲珍(Wang Lingzhen) 的文章和對話,探討性彆和女性主義研究的一係列曆史和理論問題。白露的文章通過對20世紀前30年受日本影響的中國東北地區製作的商業廣告的研究,探討殖民與商業現代性以及“女性”在其語境中作為一個現代事件而普世流通的理論議題。

李小江發錶於1983年的文章則是用“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後新時期的視野,一方麵繼續維護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方麵重新思考馬剋思主義婦女解放論,並提齣自己有關婦女解放的文化新構想。王玲珍的文章主要是批判性地迴顧和重審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民間”女性主義運動,討論社會主義性彆差異、新時期普世啓濛現代性的主流生成以及新時期自然性/性彆差異話語的曆史意義。李小江與白露的對話主要針對白露2004年專著中關於李小江女性主義實踐觀點的一個應答和進一步交流。

第二部分主要是董麗敏和俞士玲的文章,重點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性彆學術討論中常常被忽略的兩段重要的中國曆史時期——“十七年”時期(1949年至1966年)和漢魏時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65年)。這兩篇文章為這兩段曆史以及之後的朝代與新時期裏性彆轉型的研究提供瞭新的批評觀點和學術見解。

後一部分包括鄺師華(Sarah Kile)和何成洲的文章,主要關注明清時期(17世紀中後期)和當代中國兩個曆史時期中與市場和商品經濟有關的跨性彆錶演和再現。兩位作者對當下流行的兩種跨性彆演齣理論的單一研究範式提齣質疑:一種強調顛覆性彆常態的個人主體性,一種突齣政治上對另類、異質性彆身份的壓製。

從漢魏陰陽平衡和復仇女傑的崛起,到明清商業文化中的男性文人權力和女扮男裝的錶演;從20世紀前30年殖民資本商業在中國都市通過跨國廣告對現代女性的普世建構,到“十七年”時期對婦女勞動的強調;從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性彆差異曆史中激發齣的對馬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思考和對性差異的再定義,到當代中國市場經濟下跨性彆錶演所帶來的商業閤謀和政治挑戰……這本專集深入探討瞭有關中國性/性彆在理論、曆史和(跨)文化方麵的彆樣意義和彆樣模式,給當代中國以及世界有關性/性彆以及女性主義實踐的研究提供瞭前衛視點和重要範本。


《中國性/性彆:曆史變遷與文化解讀》 本書並非對特定學術著作的介紹,而是旨在提供一個關於中國性與性彆議題的宏觀文化曆史視角。它將從跨越不同曆史時期、涵蓋多元文化視角的角度,深入探討在中國社會發展脈絡中,性觀念、性彆角色、社會結構以及個體身份認同是如何演變、互動並塑造彼此的。 曆史的迴響:從古代到現代的性/性彆觀念流變 本書將追溯中國古代社會中關於性的倫理規範和性彆分工。我們將審視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傢庭結構又是如何影響瞭夫妻關係和生育觀念。同時,也會關注不同朝代在性觀念上的細微差異,例如唐朝相對開放的風氣,以及宋明理學對貞操觀的強化。 進入近現代,西方思想的傳入與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傳統的性/性彆觀念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探討革命思潮如何試圖重塑性彆角色,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性與性彆議題的獨特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又帶來瞭新的挑戰與機遇,性觀念的多元化、性彆平等的呼聲,以及 LGBTQ+ 群體的湧現,都將是本書著重考察的麵嚮。 文化的多棱鏡:從文學、藝術到日常生活中的性/性彆敘事 性與性彆議題並非僅存於社會製度和學術討論中,它們深刻地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麵。本書將通過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學作品,如古典小說、詩歌、戲劇,來揭示其中隱藏的性彆權力關係、愛情觀和性描寫。例如,我們會探討《紅樓夢》中女性角色的復雜性,以及《金瓶梅》中對世俗情欲的直白描繪。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視覺藝術中的性/性彆錶達。從古代的繪畫、雕塑,到近現代的電影、攝影,藝術作品如何反映、挑戰或 Reinforce(強化)當時的性彆規範,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公眾的性/性彆認知,將是重要的研究方嚮。此外,本書還會深入日常生活,考察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婚姻習俗、生育觀念,以及在公共領域中,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角色和空間分配。 理論的視角:解析性/性彆的社會建構與個體經驗 本書將引入不同的理論視角,以更深刻地理解性與性彆的復雜性。我們將運用社會建構論來分析性彆並非簡單的生物學差異,而是通過社會文化互動形成的觀念和實踐。同時,也會探討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語境下的本土化發展,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審視父權製的遺留影響和爭取性彆平等。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個體經驗在性/性彆議題中的重要性。在曆史變遷和文化衝擊下,個體如何理解和實踐自己的性身份和性彆認同?不同社會階層、地域和年齡段的個體,在性與性彆議題上麵臨怎樣的差異化體驗?這些個體故事將為宏觀的社會分析提供生動的注腳。 前沿的探索:當代性/性彆議題的挑戰與未來 最後,本書將聚焦當代中國社會麵臨的諸多性/性彆議題。這包括但不限於:新興的性彆議題,如性彆酷兒、跨性彆認同的討論;職場中的性彆歧視與職業隔離;網絡時代下的性倫理與性彆暴力;以及生育政策調整對傢庭和社會性彆關係可能産生的影響。 本書旨在通過一個曆史悠久、視角多元、理論豐富的考察,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中國性/性彆議題的動態畫捲。它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當下,理解曆史的厚重,並思考未來性彆平等與社會公正的可能性。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對人性深層體驗的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所呈現齣的史料之豐富和分析之深刻。作者們仿佛擁有“透視”曆史的能力,能夠從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挖掘齣關於性與性彆議題的豐富內涵。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不同朝代女性在法律、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所扮演角色的描繪。它不僅僅是關於“女性”的史書,更是關於“男性”如何在性與性彆權力關係中定位自身的曆史。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地域的性彆觀念差異的對比,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內部的巨大多樣性。這種差異化的視角,使得對“中國性/性彆”的理解不再是籠統和抽象的,而是具體而鮮活的。我從中看到瞭曆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博弈和不斷重塑的過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理解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不能僅僅看經濟發展或科技進步,更要看其在性與性彆平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個體在性與性彆認同上的自由度。

評分

在我閱讀《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的過程中,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下對個體命運的簡單概括,而是通過極其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細節,將抽象的性彆理論具象化,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朝代下,女性在婚姻、繼承權、甚至公共事務參與等方麵的具體規定和實際境遇的描繪,簡直就像是在看一部詳盡的曆史紀錄片。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民間傳說和地方戲麯中對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其邏輯嚴謹又不失趣味性,揭示瞭大眾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人們對性彆的認知。作者們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比如對父權製下的壓迫與抗爭的刻畫,但他們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那些微小的裂縫,那些個體在有限空間內展現齣的韌性和創造力。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也看到瞭性彆並非是單嚮的壓迫,而是充滿瞭博弈與協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你不再把性與性彆看作是“女性”或“男性”的簡單標簽,而是理解瞭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權力、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交織塑造,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關鍵維度。

評分

讀完《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們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們打開瞭一個關於中國曆史長河中性與性彆觀念演變的宏大敘事。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充滿瞭鮮活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見,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性彆印記。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傢庭製度、文化習俗如何塑造和規訓個體性與性彆認同的分析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深入剖析瞭權力關係、經濟基礎以及意識形態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那些被邊緣化、被遺忘的性彆敘事的挖掘,也讓我深受觸動,它們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也看到瞭性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動態流轉、不斷被重新定義的。那種追溯性從古至今,跨越不同地域和階層的考察,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社會復雜性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關於性與性彆的觀念,並非天然存在,而是曆史的産物,是無數個體在社會洪流中掙紮、適應、反抗與塑造的結果。這本書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讓我能以更具批判性和曆史感的視角去審視當下。

評分

《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體驗,是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學術魅力。作者們在處理曆史材料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心理學的分析視角,使得對性與性彆議題的探討更加立體和深刻。書中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既有文獻的梳理,而是通過多維度的解讀,挖掘齣瞭許多以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例如,在探討某一時期社會經濟轉型對傢庭結構和性彆角色的影響時,作者們結閤瞭當時的法律條文、私人信件、甚至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社會圖景。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之間性彆觀念差異的對比分析,這充分展現瞭中國曆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打破瞭我過去對“中國性/性彆”的單一認知。它讓我認識到,所謂“曆史差異”並非是曆史事件本身的差異,更是不同社會群體在性與性彆議題上的經曆和認知的差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使得閱讀過程既是知識的汲取,也是一場思想的滌蕩。

評分

老實說,在翻閱《中國的性/性彆:曆史差異》之前,我對於“中國性/性彆”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些刻闆印象。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們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展現瞭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性與性彆是如何被不斷地構建、協商,有時甚至是激烈衝突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上,性與性彆觀念發生轉變的細緻描繪。它不僅僅是從宏觀層麵講述“男權社會”或“女權運動”,而是深入到具體的社會製度、文化習俗,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去發掘性與性彆觀念是如何悄然滲透和運作的。書中對一些“邊緣性”群體的關注,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這些群體的聲音和經曆,同樣是構成中國性與性彆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揭開曆史的麵紗,發現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復雜肌理。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性與性彆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社會的曆史,就必須理解其性與性彆是如何被塑造和演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