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三联

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王玲珍,何成洲 著
图书标签:
  • 性别研究
  • 性研究
  • 中国社会
  • 历史
  • 文化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女性主义
  • 性别差异
  • 三联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962
商品编码:10800006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1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大容量的小集子。几年前,它曾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在Duke University Press 的专集《差异》(Differences: A Journal of Feminist Cultural Studies)上,直至今年远渡重洋归来。

之所以谓之“归”,是因为它切切实实地聚睛于中国本土,在两千年历史的峡谷里为中国的性/性别穿针引线,勾勒纹路。这其中,汉魏复仇女杰的崛起,明清才子佳人的扮演、近代广告女郎的风靡、社会主义劳动妇女的高歌、新时期知识女性的迷茫以及当代跨性别表演的复燃……各种景象轮番登场,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与政治场景中观审中国的性与性别观念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内容简介

从汉魏阴阳平衡和复仇女杰的崛起,到明清商业文化中的男性文人权力和女扮男装的表演;从20世纪前30年殖民资本商业在中国都市通过跨国广告对现代女性的普世建构,到“十七年”时期对妇女劳动的强调;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性别差异历史中激发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思考和对性差异的再定义,到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下跨性别表演所带来的商业合谋和政治挑战……

这本专集中的八篇文章涵盖两千年历史(公元前220年至21世纪),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国的性/性别在理论、历史和(跨)文化方面的别样意义和别样模式,质疑任何一种单向普世思维模式,意欲为当代中国以及世界有关性/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实践的研究提供一个另类模式。


作者简介

何成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王玲珍,美国布朗大学东亚系教授,现代文化与传媒系教授(兼),南京大学-布朗大学性别与人文研究中心美方主任。

目录

引言 别样的性别,别样的性态:中国差异 / 王玲珍

事件、深渊、多余:20世纪前30年中国商业广告中的女性事件 / 汤尼·白露

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 / 李小江

重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和性/性别差异话语:以李小江为例 / 王玲珍

对话Tani Barlow:关于20世纪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 / 李小江

“历史化”性别:以“十七年”中国妇女解放为场域的考察 / 董丽敏

阴阳平衡和倾斜——谈女性家族复仇题材在东汉和魏文化建构中的意义 / 俞士玲

早期近代中国的跨性别表演 / 邝师华

越界、危机与重生:李玉刚与易装表演 / 何成洲

作者与译者简介


精彩书摘

引言 别样的性别,别样的性态:中国差异(节选)

[美]王玲珍 著

王玲珍 肖画 译

中国妇女与性别的学术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本专集收录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批评角度展示了中国学领域里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成就与动态。这本专集的重点是重新审视性和性别观念以及实践在中国不同历史和政治场景中的特性,一方面质疑中国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中西二元对立的视角,一方面挑战任何一种单向普世思维模式。专集中的文章侧重女性主义实践和研究的跨国性质以及中国历史内部的种种差异,特别探讨性和性别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元复杂倾向。

这些文章涵盖两千年历史(公元前220年至21世纪),容纳多种批评议题。尽管每篇文章的批评方法有别,但它们大致可划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一个部分包括汤尼·白露 (Tani Barlow)、李小江和王玲珍(Wang Lingzhen) 的文章和对话,探讨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一系列历史和理论问题。白露的文章通过对20世纪前30年受日本影响的中国东北地区制作的商业广告的研究,探讨殖民与商业现代性以及“女性”在其语境中作为一个现代事件而普世流通的理论议题。

李小江发表于1983年的文章则是用“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后新时期的视野,一方面继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方面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论,并提出自己有关妇女解放的文化新构想。王玲珍的文章主要是批判性地回顾和重审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间”女性主义运动,讨论社会主义性别差异、新时期普世启蒙现代性的主流生成以及新时期自然性/性别差异话语的历史意义。李小江与白露的对话主要针对白露2004年专著中关于李小江女性主义实践观点的一个应答和进一步交流。

第二部分主要是董丽敏和俞士玲的文章,重点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性别学术讨论中常常被忽略的两段重要的中国历史时期——“十七年”时期(1949年至1966年)和汉魏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65年)。这两篇文章为这两段历史以及之后的朝代与新时期里性别转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评观点和学术见解。

后一部分包括邝师华(Sarah Kile)和何成洲的文章,主要关注明清时期(17世纪中后期)和当代中国两个历史时期中与市场和商品经济有关的跨性别表演和再现。两位作者对当下流行的两种跨性别演出理论的单一研究范式提出质疑:一种强调颠覆性别常态的个人主体性,一种突出政治上对另类、异质性别身份的压制。

从汉魏阴阳平衡和复仇女杰的崛起,到明清商业文化中的男性文人权力和女扮男装的表演;从20世纪前30年殖民资本商业在中国都市通过跨国广告对现代女性的普世建构,到“十七年”时期对妇女劳动的强调;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性别差异历史中激发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思考和对性差异的再定义,到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下跨性别表演所带来的商业合谋和政治挑战……这本专集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国性/性别在理论、历史和(跨)文化方面的别样意义和别样模式,给当代中国以及世界有关性/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前卫视点和重要范本。


《中国性/性别:历史变迁与文化解读》 本书并非对特定学术著作的介绍,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性与性别议题的宏观文化历史视角。它将从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涵盖多元文化视角的角度,深入探讨在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中,性观念、性别角色、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身份认同是如何演变、互动并塑造彼此的。 历史的回响:从古代到现代的性/性别观念流变 本书将追溯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性的伦理规范和性别分工。我们将审视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家庭结构又是如何影响了夫妻关系和生育观念。同时,也会关注不同朝代在性观念上的细微差异,例如唐朝相对开放的风气,以及宋明理学对贞操观的强化。 进入近现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对传统的性/性别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探讨革命思潮如何试图重塑性别角色,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性与性别议题的独特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性观念的多元化、性别平等的呼声,以及 LGBTQ+ 群体的涌现,都将是本书着重考察的面向。 文化的多棱镜:从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中的性/性别叙事 性与性别议题并非仅存于社会制度和学术讨论中,它们深刻地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古典小说、诗歌、戏剧,来揭示其中隐藏的性别权力关系、爱情观和性描写。例如,我们会探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复杂性,以及《金瓶梅》中对世俗情欲的直白描绘。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视觉艺术中的性/性别表达。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近现代的电影、摄影,艺术作品如何反映、挑战或 Reinforce(强化)当时的性别规范,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性/性别认知,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本书还会深入日常生活,考察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婚姻习俗、生育观念,以及在公共领域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空间分配。 理论的视角:解析性/性别的社会建构与个体经验 本书将引入不同的理论视角,以更深刻地理解性与性别的复杂性。我们将运用社会建构论来分析性别并非简单的生物学差异,而是通过社会文化互动形成的观念和实践。同时,也会探讨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发展,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审视父权制的遗留影响和争取性别平等。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个体经验在性/性别议题中的重要性。在历史变迁和文化冲击下,个体如何理解和实践自己的性身份和性别认同?不同社会阶层、地域和年龄段的个体,在性与性别议题上面临怎样的差异化体验?这些个体故事将为宏观的社会分析提供生动的注脚。 前沿的探索:当代性/性别议题的挑战与未来 最后,本书将聚焦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性/性别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新兴的性别议题,如性别酷儿、跨性别认同的讨论;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与职业隔离;网络时代下的性伦理与性别暴力;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对家庭和社会性别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书旨在通过一个历史悠久、视角多元、理论丰富的考察,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中国性/性别议题的动态画卷。它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理解历史的厚重,并思考未来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可能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对人性深层体验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呈现出的史料之丰富和分析之深刻。作者们仿佛拥有“透视”历史的能力,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挖掘出关于性与性别议题的丰富内涵。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不同朝代女性在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扮演角色的描绘。它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史书,更是关于“男性”如何在性与性别权力关系中定位自身的历史。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地域的性别观念差异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巨大多样性。这种差异化的视角,使得对“中国性/性别”的理解不再是笼统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鲜活的。我从中看到了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博弈和不断重塑的过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理解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更要看其在性与性别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个体在性与性别认同上的自由度。

评分

在我阅读《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的过程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下对个体命运的简单概括,而是通过极其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细节,将抽象的性别理论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朝代下,女性在婚姻、继承权、甚至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实际境遇的描绘,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详尽的历史纪录片。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民间传说和地方戏曲中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其逻辑严谨又不失趣味性,揭示了大众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性别的认知。作者们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比如对父权制下的压迫与抗争的刻画,但他们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微小的裂缝,那些个体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也看到了性别并非是单向的压迫,而是充满了博弈与协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不再把性与性别看作是“女性”或“男性”的简单标签,而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权力、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交织塑造,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维度。

评分

《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体验,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学术魅力。作者们在处理历史材料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使得对性与性别议题的探讨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文献的梳理,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解读,挖掘出了许多以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在探讨某一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对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影响时,作者们结合了当时的法律条文、私人信件、甚至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性别观念差异的对比分析,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打破了我过去对“中国性/性别”的单一认知。它让我认识到,所谓“历史差异”并非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差异,更是不同社会群体在性与性别议题上的经历和认知的差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场思想的涤荡。

评分

读完《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长河中性与性别观念演变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性别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家庭制度、文化习俗如何塑造和规训个体性与性别认同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关系、经济基础以及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性别叙事的挖掘,也让我深受触动,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看到了性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流转、不断被重新定义的。那种追溯性从古至今,跨越不同地域和阶层的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关于性与性别的观念,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历史的产物,是无数个体在社会洪流中挣扎、适应、反抗与塑造的结果。这本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能以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审视当下。

评分

老实说,在翻阅《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之前,我对于“中国性/性别”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刻板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们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展现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性与性别是如何被不断地构建、协商,有时甚至是激烈冲突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上,性与性别观念发生转变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讲述“男权社会”或“女权运动”,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发掘性与性别观念是如何悄然渗透和运作的。书中对一些“边缘性”群体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这些群体的声音和经历,同样是构成中国性与性别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肌理。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性与性别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就必须理解其性与性别是如何被塑造和演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