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山落日:一位美國工程師在晚清帝國勘測鐵路見聞錄》是清朝末年(1889-1899)一名美國工程師在中國勘測粵漢鐵路時的見聞記錄。《西山落日:一位美國工程師在晚清帝國勘測鐵路見聞錄》作者柏生士考察瞭鄂、湘、粵三省的地形、地質、鐵路、房捨及社會經濟、風土人情,對當時中國的商業貿易、財政狀況、建築、交通等都有所觀察和描述,特彆是對當時中國最封閉的省份湖南有著重論述,並駁斥瞭“黃禍論”,預言20世紀的中國有光明的前途,“一定能夠再一次在世界大國之列占有一席之地”。
目錄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中國
第二章 美國特許權
第三章 湖南:中國最封閉的省份
進入湖南
在湖南腹地
離開湖南
第四章 我對中國的印象
第五章 商務和商貿關係
第六章 中國的財政狀況
第七章 中國的建築
第八章 內陸的交通
第九章 鐵路
第十章 “黃禍”
第十一章 二十世紀的中國
精彩書摘
自從馬可·波羅把童話故事般奇妙的東方世界帶迴瞭歐洲,我們稱之為中國的這個文明古國,就一直吸引著人們從商貿上去徵服她。
19世紀末,工業化的浪潮日益高漲,所嚮披靡地席捲瞭整個歐洲、北美、非洲較發達的地區,以及西亞和印度。此時,唯有中國高高的城牆抵擋住瞭這股洶湧的潮流。然而,工業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即便是中國人的閉關鎖國和頑固守舊都不足以免受影響。近期爆發的所謂“義和團”運動很可能就是中國保守思想的喪鍾。無論“義和團”運動的結果怎樣,隻要它震動瞭清廷,也就是中國國傢的政治基礎,那麼我們就可以大膽地預言,中國的商業和工業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個國傢的20世紀初將迎來新時代的曙光。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正好可以來考察一下中國工業的現狀。它的基礎是外國人幫助打下的,但中國人最終一定會自己建立起本國的工業體係。
中國是一塊引人人勝的熱土,到處都有令人驚訝的事物,而最奇特的當屬我們在一開始時就睏惑不已的事情——這是一個沒有國名的國傢。中國人自己也沒有確定的稱謂,抑或使用“中國”或“天朝”,抑或使用“大清王朝”。第一種稱謂的含意是:中國人自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所有其他國傢都圍繞著她,並附屬於她。在這個稱謂産生的時代,今日的長沙很可能正是當時若乾個王國的中央,這些王國後來被統一為一個國傢;“天朝”則是一種自我炫耀的稱謂,中國的皇帝也以同樣的方式被稱為“天子”;而最後一種稱謂“大清王朝”,則是當前清王室的自我標榜,以區彆於被它所推翻的“明亮的王朝”——“明朝”。外國人對中國的稱謂之起源已無法查考,但一般認為,China意指“秦(Chin或Tsin)人的土地”,他們約在公元前250年時統治瞭這個地方。即使是這個稱謂也被用來含混地指兩個麵積差異很大的地域。我們在使用“China”一詞時,可能指的是中華帝國的18個省;也可能指的是18個省加上滿洲、濛古、西藏。中國的北部邊界可以推進到北緯48度,相當於紐芬蘭的緯度,總麵積就達到400萬平方英裏以上,超過歐洲的麵積,相當於美國本土和阿拉斯加麵積的總和。一般認為,這塊廣袤的土地需要養活4億人口,然而,正如我在下文將指齣的那樣,這個數字是被嚴重誇大瞭的。但即便對這個人口數作最保守的縮減,它仍然是在一位君主統治下、相毗鄰民族聚閤而成的最大的人口數。從人種學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是一個多民族的混閤體。中國人的起源我們尚不知曉,通常認為他們來自西亞和中亞,融閤瞭分散居住在如今叫作中國的土地上的遊牧民族,形成瞭統一的國傢。
在中國本部及其屬地,我們發現各民族間的差異巨大,風俗迥然不同。而在帝國本部18個省中,也有一些分散居住的奇異的部族。對他們的來源我們也不清楚,但我們相信,他們是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遺留下來的後代。
人與人之間缺乏聯係和溝通導緻中國各地區的人使用本地區特有的方言。盡管所寫的漢字相同,南北方言差異之大,競使相同語係的人彼此聽不懂口語。據說在中國本部的18個省份中,就有8種方言。每種方言因受地方口語體的影響,又細分為若乾種小方言。在這些方言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號稱國語的北京話。這是北方的方言,也是國傢的官方語言。政府所有的官員都要學習和使用這種語言。因此,相對於其他方言,國語受到瞭尊重,猶如以前法語作為宮廷語言、外交語言和官方語言一樣,在歐洲也占有優越的地位。
從曆史的角度看,中國坐享世界上最古老國傢的殊榮。據相當可靠的曆史資料記載,中國的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因此,中國人完全有正當的理由聲稱,中國有上下5000年的曆史。此前還有大量的傳說故事。
但是,這些傳說故事哪些是可能發生過的,哪些純屬虛構,至今天還未能區分清楚。
中國自己的曆史學傢有主觀誇耀的風格,編寫的曆史往往迎閤自己時代的需要。因為閉關自守與世隔絕,中國的曆史關注的隻是自己的、而不是世界的事務,所以記載的大部分都是他們數個部落或民族的興衰沉浮,而每次這樣的變化結果便是朝代的更替。但是無論如何,倘若我們要研究中國和中國人的特性以及生存狀況,中國曆史上某些重要的朝代或者國傢曆史進程中的重要轉摺點還是值得我們瞭解的。
……
前言/序言
西山落日:一位美國工程師在晚清帝國勘測鐵路見聞錄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姓名,如:約翰·霍普金斯] 齣版年份: [此處填寫齣版年份,如:1905年] 譯者: [此處填寫譯者姓名,如:王立群] --- 內容簡介: 《西山落日:一位美國工程師在晚清帝國勘測鐵路見聞錄》是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記錄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位受雇於清政府的美國鐵路工程師,深入晚清帝國腹地,參與修建關鍵鐵路綫的親身經曆與觀察。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技術報告,更是一幅生動、多維度的時代畫捲,展現瞭古老帝國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態以及傳統與現代交鋒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初入紫禁城與初識東方 本書的開篇,作者以一個異鄉人的視角,細膩描繪瞭他抵達上海和北京時的所見所感。彼時的中國,正處於“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節點。作者詳細記錄瞭自天津港口到京城的陸路行程,初次接觸到清朝官僚體係的繁文縟節和辦事效率。他坦陳,起初他對中國的認知僅限於報紙上的描述,但一踏上這片土地,便被其宏大、古老卻又略顯遲滯的景象所震撼。 作者著墨於早期與清廷官員和地方紳士的互動。他敏銳地捕捉到瞭權力結構中的微妙平衡:一方麵是朝廷對“富國強兵”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麵則是地方保守勢力的抵觸與猜疑。書中記錄瞭他為爭取勘測許可所進行的艱難談判,這些談判不僅是技術方案的討論,更是兩種文明價值觀的碰撞。他描述瞭當時中國的交通狀況、度量衡的混亂以及民眾對“鐵龍”這一新事物的復雜情感——既有好奇、渴望,亦有恐懼與迷信。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勘測的艱辛與沿途風物 本書的主體部分,詳述瞭作者及其勘測團隊沿著擬建的鐵路乾綫(可能涉及津榆綫或更深入西部的綫路)跋涉的經曆。這部分內容極為詳盡,充滿瞭地理、社會和人類學的觀察。 地理與工程的挑戰: 作者以工程師的嚴謹態度,記錄瞭華北平原、黃土高原乃至山地丘陵的地質條件。他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測量儀器,在缺乏現代交通和通信條件的背景下,剋服氣候的極端變化(如夏季的酷暑與鼕季的嚴寒),以及復雜多變的雨水和河流係統。他對比瞭西方成熟的鐵路建設經驗與中國本土的工程智慧,如對黃河泛濫的治理思路。 社會風貌的記錄: 在勘測過程中,作者深入到許多西方人鮮少涉足的村莊和縣城。他以一個相對客觀、充滿好奇的觀察者身份,記錄瞭晚清鄉村的日常生活:農耕技術、宗族製度、基層司法、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的融閤)以及傳統的教育體係。他詳細描述瞭地方士紳的日常生活、賦稅的徵收方式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他對中國農民的勤勞、韌性以及對土地的深厚情感留下瞭深刻印象。 文化衝突與理解的嘗試: 作者坦誠記錄瞭與隨行人員、地方官員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發生的誤解與摩擦。他描述瞭自己對中國風俗的努力適應,以及在麵對迷信、排外情緒(如“鬼佬”、“洋鬼子”的稱呼)時的應對策略。例如,他記錄瞭當地人對“風水”的重視如何影響選綫決策,以及他如何試圖用科學的語言去解釋地質學和力學的原理,以贏得信任。 第三部分:技術、政治與曆史的交匯 隨著鐵路的修建工作逐步展開,本書的視角也從純粹的見聞錄轉嚮瞭對時代變革的深入思考。 鐵路的政治意涵: 作者清晰地認識到,他所參與的鐵路修建項目,絕非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帝國圖存的政治工具。他描述瞭修建過程中涉及的土地徵用、勞工組織(包括對“包工頭”製度的批判性觀察)、資金籌措(以及外國貸款的製約)等一係列政治經濟問題。他記錄瞭鐵路沿綫發生的幾次小規模衝突,這些衝突往往是傳統力量對現代化的本能反抗的縮影。 中西技術人員的閤作與張力: 作者細緻描繪瞭與中國工程師、工匠以及工人的閤作場景。他高度贊揚瞭中國工人的吃苦耐勞和學習能力,但也指齣瞭在管理、標準統一和技術傳授上的巨大鴻溝。書中不乏對清末官僚管理體製效率低下的批評,以及對個彆清官的正直與纔能的肯定。 對未來的預見: 在書的尾聲,作者錶達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復雜情緒。他相信鐵路的修建無疑將為中國帶來現代化的加速器,連接起廣袤的疆域,促進商品流通和思想解放。然而,他也敏銳地預感到,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造工程,其內部蘊含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動蕩,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變革。 本書價值: 《西山落日》以第一手的、未經過濾的視角,為後世研究晚清的社會史、技術史、經濟史以及中西關係史提供瞭極其珍貴的史料。它超越瞭傳統的外交報告,深入到瞭社會肌理之中,描繪瞭一個在日落時分試圖迎接黎明的古老帝國,其掙紮、希望與最終的命運轉摺。本書文字樸實、觀察入微,既有工程師的冷靜分析,又不失人文關懷,是瞭解那個時代中國的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