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水煮派一代宗师”成君忆新作,焦虑时代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如何才能热爱工作?翻开《我在路上遇到唐僧》,就能找到你的答案! 职场焦虑是一个世界级的管理学难题。成君忆先生以他特有的冷峻,在观察,在思考。他从文学的路径进入管理现场,为我们提供了极富智慧的参考意见。
内容简介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是成君忆移居深圳之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几乎所有的老板和上班族都在经受焦虑的煎熬。那么,焦虑是怎么形成的?它会对我们的职场和生活造成怎样的危害?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从焦虑中突围,并最终找到对工作的热爱?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的主人公龙小毅在焦虑中苦苦地坚守,终于被焦虑击溃。但随后发生的一次奇妙旅程,却帮助他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成君忆,资深企业管理顾问,被誉为中国管理学界的文学派。 代表作有“水煮四大名著”之《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爱情经济学》《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 因此又被称为“水煮派一代宗师”。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的读者包括世界上最顶尖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海内外深具影响。
目录
焦虑时代的人生读本(推荐序)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
你有焦虑症吗?
寻找职场焦虑的解决方案
做对自己的18条箴言
倍轻松有奖读书启事
咸君忆系列作品目录
精彩书摘
17 转眼到了年底。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龙小毅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他被老板和同事们评为年度最优秀员工,并且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奖金。他准备把那笔奖金作为首付,买一套两居室的新房,然后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喜结良缘。
在颁奖晚会上,老板感慨地说:“龙小毅不仅以他非凡的创造力成就了自己,同时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管理课。他让我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那就是——要让每一位员工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成为老板想要的机器人。”随后,大家畅所欲言,对公司的管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整个晚会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好像春天的百花园里群芳争艳似的喜气洋洋。
龙小毅的爱情也像美丽的花事一样,开放得越来越浓艳,并且很快进人了郁郁葱葱的茂盛期。他和女友把婚礼订在中国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会佳期”的七夕节。朋友们都赶来看望他们,在对他们的幸福生活表示羡慕的同时,也祝愿他们再接再厉,把幸福的生活繁衍给可爱的下一代。
“你真的变了!”龙小强说,“从前看你总是满脸的焦虑,现在却容光焕发,仿佛天下已经没有了什么烦心事似的。” “你在电话里说,你真的找到了唐僧。”龙小乐说, “我想问,你的改变跟这件事有关吗?” 龙小毅笑了,然后意味深长地回答说:“是啊,我跋山涉水,到处寻找唐僧,结果真的在路上遇到了他。找到唐僧,就意味着我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我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那些烦心事了,纵然有些焦虑,也很快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朋友们听得惊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龙小默说:“我们都在焦虑哩!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像你一样,去山上寻找那个唐僧?” 龙小毅想了想,回答说:“是啊,你们也应该去寻找那个唐僧。但你们也许会遇到孙悟空,比如龙小强,你的强硬作风与孙悟空就颇有相似之处。你们也许会遇到猪八戒,比如龙小乐,你的热情和善变跟猪八戒并没有什么两样。你们也许会遇到沙和尚,比如龙小默,你的温和与耐心简直就是沙和尚的翻版。他们跟唐僧一样,也曾到过西天取经,也曾修得人生正果,若能得到他们的现身说教,那也是你们的大幸。” 朋友们都陷人了沉思。不一会儿,龙小乐就叫了起来:“你不是已经见过唐僧吗?把你的答案借给我们,不就得了吗?这样,就免得像你那样去跋山涉水,费事!” 龙小毅哈哈大笑起来,回答说:“这人活着呀,还真得自己去找答案。我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别人的答案嘛,只有参考价值,可不能借用。” 龙小强听说,立即催促说:“那就快点给我们参考吧!” “你呀,真是个急性子。”龙小毅说,“这就是你的问题——你总是急于行动,总以为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便可以战胜自己的焦虑,赢得人生的幸福。你强调结果,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地付出努力,但奇怪的是你似乎永远无法实现一个让自己较长时间满意的结果。每当你到达一个目标之后不久,你的注意力又投向了下一个目标。
你的幸福似乎永远在远方,并因此而疲于奔命,焦虑不安。” “你说得很对。”龙小强说,“我热爱目标。我需要结果。可每一次实现目标,我都只能享受到短暂的快乐,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目标。你说得很对,我一直都在这样疲于奔命,可是我该怎么办呢?” 龙小毅说:“事实上,你不需要多余的忙碌。你要把注意力从目标上收回来,放到当下这个过程中来。你要学会去关注过程,让自己沉浸在过程中。你将会变得很敏锐,并且将会在过程中发现一种很享受的感觉,那就是你要找的幸福。你将会很享受你的工作,而你的工作也将会因为一种特别的意义而变得更有效率。” “那么,我呢?”龙小乐也在旁边问道。
“你呀!”龙小毅说,“你跟龙小强似乎恰好相反,龙小强认为目标即快乐,而你则认为快乐即目标。外在的快乐是不确定的,所以你的目标也总在转移,呈现出一种喜新厌旧和欲望无边的特点。从这些情形来看,龙小强比你稳定、有决心、有成就;你呢,比龙小强活泼、有色彩、有趣味——但事实上,你跟龙小强一样,注意力都在外面的利益上。一旦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你就会进人一种歇斯底里的焦虑状态。你需要正视你的问题,不要逃避,要正视它,解决它,然后就会有另一种类型的快乐从你的内在油然而生。那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快乐,是生活中本有的快乐,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要活出那种妙不可言的快乐来。” 龙小乐不服气地撅着嘴说:“按照你的说法,只有 ‘老好人’龙小默才是符合标准的圣贤人物。他似乎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欲望,从容而又淡定。可是,他好像也有焦虑喔!” 龙小毅回头看了看。龙小默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每一个人,那正是龙小默最典型的形象特征。
龙小毅把手伸过去,拉住他的手,然后说道:“我们得要感谢龙小默,同事多年,他始终在用他的友好和耐心承受着我们,承受着所有的一切。但我必须告诉他,他的注意力也在外面——如果说龙小强在控制变化、龙小乐在追逐变化,那么龙小默则是在忍受变化——他貌似从容,其实忧心忡忡,总在设法维系他与这个世界的友好关系,以避免变化给自己造成伤害。他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却委屈了自己。我给他的建议是,要把注意力从外面收回来,不要总是为了这个社会而活,要学会为自己而活,要勇敢地做自己。人生的价值,其实不在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在于我们自己活出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感。” 龙小默始终面带微笑地倾听着,伴以频频的点头。
善于插科打诨的龙小乐大笑了起来,说:“你怎么回事?你给我们每一个人看病,却都开同一种药——你这个药方能包治百病吗?” 龙小毅很认真地说:“有道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海,但回头是唯一的路径。借用中医的说法,我这个药方可命名为‘回头救心丸’。只有回头,才能找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在那个位置上,才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在沉思。良久,龙小强感叹地说:“谢谢你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虽然我们一时还不能全然理解你的意见,但我们必须承认,自打你从山上回来,你确实比以前有学问。你现在就是我们大家的老师,我们要向你学习。什么时候,你带着我们一起去爬山吧?我们也想长学问哩!” 这时,新娘子端着果盘从厨房出来了,一边请大家分享食物,一边打趣说:“他呀,自打从山上回来,就摊上了好为人师的毛病,就喜欢给人上课。”
……
前言/序言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 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这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关于在人生岔路口,我们如何权衡得失,又将走向何方。它并非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也不是对既有经典的重述,而是通过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审视那些我们熟知又似乎陌生的“旅程”与“人”。 想象一下,在你平凡的日常里,不期而遇一场与众不同的“行程”。你可能是一个刚刚告别校园,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的年轻人;你可能是一个在职场打拼多年,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中年人;你甚至可能是一个早已退休,却在晚年寻求解脱与安宁的老者。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可能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被一种“遇见”所触动。 “唐僧”在这里,并非仅仅是那个手无缚鸡之力,却意志坚定的西行取经人。他是一个符号,一种意象,代表着那些我们心中深埋的理想,那些我们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些我们渴望实现却又常常被现实消磨的初心。他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份超越个体、关乎众生的信念。而“我”,则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是那个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在诱惑的边缘摇摆、在琐碎的生活中疲惫却又怀揣一丝不甘的普通人。 书中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魔大战,没有离奇古怪的妖魔鬼怪。它发生在最平常不过的场景之中:也许是在一个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候车大厅里人潮涌动,你坐在角落,看着匆匆而过的面孔,思绪万千;也许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你漫步在城市边缘的公园,落叶飘零,一阵微风吹来,带来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又或者,是在一个深夜,你独自驾车,车窗外是熟悉的街景,但你的内心却涌动着莫名的波澜。 “唐僧”的出现,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微妙的方式。他可能是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周遭截然不同的澄澈与坚定;他可能是一段无意间听到的对话,那话语中透露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让你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被唤醒;他甚至可能是一种感受,一种在某种情境下油然而生的、对某种价值的强烈认同或质疑。 书的主线,便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遇见”中,对自身过往的审视,对当下处境的思考,对未来方向的探索。这份“遇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人生旅途中的得失与遗憾。当“唐僧”所代表的理想与使命,与“我”所经历的现实与挣扎碰撞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我”可能在“唐僧”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那个曾经怀揣梦想、渴望改变世界的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现实的磨砺,那个曾经的自己似乎越来越遥远。而“唐僧”的出现,就像一次温柔的提醒,提醒“我”那些被遗忘的初心,那些被尘封的渴望。 书的叙事,并非线性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片段,一次次的内心独白,一场场的场景描摹。每一次“遇见”都带来一丝启示,每一次反思都带来一分成长。读者将在“我”的视角中,体验到那种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现实中坚守信念的复杂情感。 “我”会思考:取经的路,真的只是唐僧一个人的路吗?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自己的“取经”——可能是事业的攀登,可能是家庭的维系,可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可能是对某种真理的追寻。而“唐僧”的“经”,是否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书会深入探讨“放下”与“坚持”的辩证关系。取经需要放下世俗的牵绊,但坚持又何尝不是一种更深沉的放下?放下对眼前的诱惑的执念,放下对未知的恐惧,才能真正走向远方。而“我”在现代生活中,又该如何平衡这份“放下”与“坚持”?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引发读者对自己“选择”的思考。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在面对利益与理想,安逸与挑战,随波逐流与逆流而上时,“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些抉择,又将把“我”带往何方?“唐僧”的选择,是那样决绝而坚定,那么“我”的选择,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 “我”会审视那些曾经的“山”与“水”,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那些看似无法摆脱的困境。它们是现实的阻碍,更是心灵的考验。而“唐僧”的经历,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那些曾经让我们望而却步的,在“唐僧”的脚步下,或许只是修行路上的一道风景。 同时,书也会触及“陪伴”与“孤独”的议题。取经之路,有师徒四人的陪伴,但更多时候,是唐僧内心的孤独与坚持。而在现代社会,我们看似与许多人紧密相连,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却依然存在。“我”在“唐僧”身上,是否能找到一种理解,一种与孤独和解的力量? “我在路上遇到唐僧”,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宿命感和探索性。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陈述,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心灵的旅程,一同去“遇见”那个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唐僧”,一同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去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关于在经历中成熟,在反思中升华。它不会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会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它希望在每一个平凡的读者心中,点燃一束微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即使这条路,并非西行万里,也同样充满意义。 书中的语言,将是朴实而有力量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会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细节,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将它们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在路上”的真实感。 “唐僧”的形象,在书中会是多维度的。他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化身,但也可能是一个顽固的象征;他可能代表着智慧,但也可能显露出他的局限。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是为了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任何一种理想,任何一种追求,都并非完美无瑕,而是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中,才显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我”在“路上”的经历,将是丰富而深刻的。有迷茫时的徘徊,有失落时的痛苦,也有顿悟时的喜悦,有坚持后的释然。这些经历,都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生命体验,也是“我”在“遇见唐僧”的过程中,不断蜕变与成长的印记。 最终,“我在路上遇到唐僧”,不是一场萍水相逢,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启迪。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取经”之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激励你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出属于自己独特而有意义的“西行”。这是一本,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遇见”的力量,并开始思考,下一次,“我”又会在路上,遇见怎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