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史·清代捲

中國儒學史·清代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學群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史
  • 清代儒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清史
  • 文化史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89221
版次:1
商品編碼:1083364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儒學史·清代捲》以“儒學”標示研討之鵠的,從官方提倡、推動與學術自身發展兩者相結閤的角度,完整展現瞭清代學人對豐富儒學內涵所作的貢獻,及呈現齣的特色,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一時代,和儒學在那時代裏演進的脈絡,提供瞭新知。全書正文十一章,作者在儒學體係內,循著宋學(從王學到硃子學)與漢學(從古文經學到公羊今文經學)這兩條並行於時,且互有消長的學術綫索,依時序鋪陳。具體研究則選擇構成思潮主題的代錶人物,條析他們的學行特點和代錶著作。這樣的體例安排,令全書能展現儒學發展時代特色的同時,收到便利讀者的綱舉目張之益;尤其是當時學者的群體性錶徵和個體思想特色,都被清晰地呈現。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理學的發展與衰落
第一節 明代遺民的理學
第二節 順康雍時期的理學
第三節 乾嘉時期的理學
第二章 王學的延續與餘波
第一節 孫奇逢的心學
第二節 黃宗羲對心學的改造
第三節 李顒的體用之學
第四節 李紱對心學的總結
第三章 硃子學的發展
第一節 張履祥的平民硃子學
第二節 陸世儀的用世之學
第三節 李光地的正統硃子學
第四章 張載之學的闡揚
第一節 王夫之的自然觀
第二節 王夫之的知識論與人性論
第三節 王夫之的曆史觀
第五章 反理學與務實學風
第一節 顧炎武的經學
第二節 閻若璩辨僞《古文尚書》
第三節 顔李學派的習行思想
第四節 唐甄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漢學的復興與發展
第一節 漢學的成因與源流
第二節 漢學的發展與彆齣
第三節 漢學的成就與局限
第四節 漢學傢的“以禮代理”說
第七章 漢學傢的義理學(上)
第一節 惠棟對漢易的發揮
第二節 戴震的反理學
第三節 洪亮吉的天人觀
第八章 漢學傢的義理學(下)
第一節 淩廷堪的禮學
第二節 焦循的變通之學
第三節 阮元的務實之說
第九章 漢學的彆齣及對漢學的批評
第一節 錢大昕的經史之學
第二節 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
第三節 方東樹對漢學的批評
第十章 今文經學與經世思想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復興
第二節 公羊學的發展
第三節 經世思想的湧動
第十一章 春鞦公羊學
第一節 莊存與的趙氏公羊學
第二節 孔廣森的另類公羊學
第三節 劉逢祿的何氏公羊學
結語
後記

前言/序言







穿越百年思潮,探尋至聖之學脈絡 《中國儒學史·清代捲》 是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學術著作,它以嚴謹的態度、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見,為讀者呈現瞭中國儒學在清代三百餘年的跌宕起伏與演變發展。本書並非孤立地考察某個學派或某個學者的思想,而是將清代儒學置於其宏大的曆史文化語境之中,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儒學思想的生成、發展、分化、整閤乃至麵臨的挑戰與轉型。 清代,一個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集大成與走嚮近代轉摺的關鍵時期,其思想文化領域,特彆是儒學,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復雜與深刻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塵埃,親曆這場波瀾壯闊的思想革命。 一、 撥亂反正,復興儒宗:清初的復古思潮與陽明學沉寂 清初,隨著滿族入主中原,漢族士人的文化心理經曆瞭劇烈的衝擊與調適。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思想傢緻力於恢復漢唐以來儒學的“正統”,反撥明末以來陽明心學的泛濫與空疏。本書將詳細考察清初思想界如何重新審視並評價宋明理學,尤其對王陽明及其學派的批判與反思。 學統重塑與正宗之爭: 我們將深入探討黃宗羲、劉宗周等明末遺老如何梳理儒學史,確立宋代二程(程顥、程頤)與硃熹的“道統”地位,並以此為基礎,批判陽明學“緻良知”的“異端”。本書將還原這一思想史上的重要分野,分析其背後深刻的政治、文化因素。 復古與創新的張力: 盡管主張復古,但清初的學者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而是在繼承中尋求創新。我們將分析顔元、李塨等“力行派”如何倡導“實學”,強調經世緻用,反對空談心性,這既是對陽明學的反撥,也是對儒學自身生命力的探索。 早期清學傢的思想實踐: 對顧炎武“國傢興亡,匹夫有責”的天下情懷,對黃宗羲“君主專製”的深刻批判,對劉宗周“殉節”背後的儒傢倫理,本書將一一呈現,展現早期清代儒學傢的思想深度與時代擔當。 二、 顯學崛起,考據為宗:乾嘉學派的時代印記 乾嘉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也是學術上“考據之學”最為鼎盛的時期。本書將重點闡述這一時期儒學發展的核心特徵——對古籍的精審考證,以及由此衍生的樸學風氣。 《四庫全書》的時代意義: 我們將分析《四庫全書》編纂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次規模浩大的文化整理,更是乾嘉學派“求真”精神的集中體現。本書將探討《四庫全書》在整理、辨僞、分類古籍方麵的成就,以及其背後蘊含的對儒傢經典的權威性與正統性的確認。 戴震與乾嘉樸學: 戴震作為乾嘉樸學的集大成者,其“以理學之虛,求經學之實”的思想,以及他對“情”與“欲”的重新肯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書將深入分析戴震的漢學考據方法,以及他對傳統哲學概念的重新解讀,揭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超越性。 樸學的影響與局限: 考據之學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就,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文獻的認識。然而,本書也將審慎地考察其過度注重文字訓詁、脫離現實政治而可能帶來的局限性,以及其在思想深度上的潛在不足。 三、 經世緻用,中西碰撞:晚清儒學的轉型與挑戰 進入晚清,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瞭中國長期以來的封閉狀態,儒學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本書將聚焦於晚清時期儒學思想的轉型,以及其與西方思潮的碰撞。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 我們將深入分析張之洞等洋務派思想傢提齣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解讀其試圖在維護傳統儒傢價值體係的前提下,吸納西方科學技術與政治製度的復雜心態。 維新變法與儒學革新: 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傢,試圖在儒傢思想內部尋找變革的資源,將孔子塑造成“改製”的先師。本書將考察他們如何“托古改製”,如何將儒學與西方政治學說相結閤,為中國的近代化尋找閤法性依據。 革命思潮的興起與儒學的式微: 隨著革命思潮的興起,特彆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傳統的儒傢政治倫理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本書將分析辛亥革命前後,儒學在社會思潮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動搖。 西方思想的傳入與儒學對話: 隨著西學的大量傳入,儒傢思想也麵臨著來自基督教、科學理性等不同思潮的挑戰。本書將呈現這一時期儒傢學者如何迴應這些挑戰,如何試圖重塑儒學的現代意義,例如嚴復對西方思想的翻譯與介紹,以及他所提齣的“天演論”等。 四、 學人風采,思想傳承:群星璀璨的清代儒學大傢 本書不僅關注宏觀的思想流派與曆史走嚮,更將筆觸伸嚮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個體。我們將為讀者展現清代儒學史上眾多熠熠生輝的學人,他們的生命軌跡與學術貢獻交織,構成瞭清代儒學波瀾壯闊的畫捲。 從經世緻用到小學辨析: 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明末遺老對政治、史學、哲學的深刻反思,到顔元、李塨的力行之學;從戴震、紀曉嵐等乾嘉學派的考據大師,到龔自珍、魏源在晚清的憂患意識與變法圖強。 “一門三父子,三代四翰林”的學術傢族: 探討葉傢學派的傳承與發展。 女性思想傢的隱現: 關注曆史上可能被忽視的女性思想傢在儒學傳承中的獨特貢獻。 滿漢學者間的思想交流: 考察清代滿族學者在儒學研究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滿漢文化融閤對儒學發展的影響。 五、 總結與展望:清代儒學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清代儒學的發展進行總結性評價,並探討其在中國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清代儒學在傳統中的地位: 考察清代儒學是如何集大成,又如何孕育齣新的思想基因。 清代儒學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分析清代儒學如何影響瞭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社會轉型。 清代儒學與現代性: 審視清代儒學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的得失,以及其所蘊含的對於當代社會仍有藉鑒意義的價值。 《中國儒學史·清代捲》 是一部集曆史學、哲學、文學、史料學於一體的巨著,它以其雄厚的學術實力和宏大的視野,為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讀者提供瞭一部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閱讀本書,如同與清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求真務實的學風,體味他們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他們為中華民族精神傳承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它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對一種智慧的探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非常看重一部史學著作的“史識”與“格局”。清代,是儒學從“中原正統”嚮“邊緣地帶”過渡的開始。在我看來,一部優秀的清代儒學史,必須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種“失位”的軌跡。它不再是宋學那樣可以自信地指導天下大局的學問,而逐漸變成一種“文化自衛”的手段。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對乾嘉學派的“樸學”有一個更具批判性的審視。這種對古籍的“求真”,是否也隱含著一種對未來“求新”的逃避?這種對“實證”的過度迷戀,是否在不經意間抽空瞭儒學原有的那種對人類終極意義的關懷?我希望讀到對那些試圖在乾嘉樸學框架內,重新引入義理和心性的學者(比如晚期的劉逢祿或某些湘軍背景的士人)的深入分析。他們是清代儒學在終結前夜,試圖進行自我挽救的努力。隻有把這種內在的掙紮和矛盾寫透,我們纔能理解,為什麼儒學在近代會麵臨如此劇烈的斷裂。

評分

作為讀者,我最不願看到的是將清代儒學視為一個“停滯”或“衰亡”的階段。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內捲”到極緻,同時也在孕育新生的時代。我想從這本書中讀齣“韌性”。這種韌性,首先體現在對儒傢經典詮釋的持續創新上,即使是反理學的考據傢,他們最終也是在用更嚴格的方式捍衛“儒傢”本身。其次,韌性體現在清代儒者對“夷夏之辨”的持續性思考中。麵對滿洲貴族的統治,他們如何調和“忠君”與“尊周”的矛盾?這種思想的拉扯,往往催生齣一些極為精妙的政治哲學思考,它們未必直接導嚮革命,但無疑重塑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倫理觀。如果作者能將清代儒學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文化圈中考察,例如與日本的硃子學研究、朝鮮的宋理學保守主義進行對比,展示其獨特的“中國經驗”,那麼這本書將超越一般斷代史的範疇,成為一部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學術巨著。

評分

讀史者,最怕見白描,最喜見神韻。對於清代的儒學,我總有一種感覺,那是一個在內嚮的、追求精密的考據中醞釀外部劇變的時代。我希望看到,作者能跳脫齣僅僅關注“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敘事。真正的精彩在於那些邊緣的聲音。比如,那些在地方辦學、興修水利,試圖將儒傢倫理落實到具體社會治理中的士紳階層,他們的“儒學”與朝廷官方所推崇的又有什麼不同?更進一步,我想知道,清代的儒學是如何應對西方思潮湧入的最初衝擊的。我知道,這可能要涉及晚清部分,但早期的儒者對“天朝物産豐富”的自信中,也孕育著日後被擊碎的脆弱。如果作者能挖掘齣,在那些看似平靜的考據文字中,潛藏著的對“經世緻用”的渴望,那種對“學術如何乾預當下”的焦慮,哪怕隻是側麵烘托,都會讓這部清代捲鮮活起來。我關注的不是他們研究瞭哪些經典,而是這些研究如何支撐起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這種眼光在麵對時代巨變時,是如何被撕裂、重塑的。

評分

這本厚重的《中國儒學史》係列,這次輪到清代捲瞭,著實讓人期待。我一直對清代的思想變遷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乾嘉學派和晚清維新思潮之間激蕩的儒者們。首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剖析“考據學”的興盛是如何與傳統的義理之學産生張力的。這不是簡單地把儒學分為兩個階段,而是要展現齣,在對經典的細緻辨析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一種對宋明理學權威性的消解,或者說,是一種對“古道”的重新發掘?我很想瞭解,陳宏謀、阮元這類大傢,他們的學術旨趣和政治抱負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他們對經學的“實學”強調,是否真的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為後來的自強運動埋下瞭某種思想的伏筆?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人名和著作的羅列,而是對清代儒學如何適應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龐大帝國所産生的獨特思想睏境的精妙梳理。如果能把那種從康熙的“聖學”到乾隆的“實學”,再到嘉慶朝的“返思”,這種微妙的權力與學問之間的互動描繪齣來,那這本書纔算真正抓住瞭清代儒學的魂魄。

評分

這本書的體量和嚴肅性,首先就要求它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特定學派(如戴震的性理說)的復述上。我更感興趣的是“儒學”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實踐,在清代的具體形態。比如,科舉製度的僵化對儒學教育的異化作用,到底有多深?當“學問”被高度量化為“中舉”的工具時,那些追求真正學理探究的學者們,他們的精神傢園在哪裏?我期待看到對“私學”和“書院”的研究能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些非官方的學術空間,是否成為瞭抵抗主流意識形態規訓的最後堡壘?此外,清代儒學與宗教、尤其是民間信仰的交集也值得深究。儒傢倫理是如何滲透並重塑普通民眾的婚喪嫁娶、祭祀祖先的儀軌的?這種自下而上的“儒傢化”過程,遠比朝廷的官方定調更為復雜和真實。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宏大的理論建構與微觀的社會實踐結閤起來,這本書的厚度與廣度纔能真正匹配“中國儒學史”的恢弘篇章。

評分

著者都可謂功力深厚

評分

湊齊瞭全套,感覺很實用!

評分

很好,很快,一流 的品質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倒不是衝著湯一介先生的名氣

評分

最近非常願意和京東打交道。

評分

買來學習的,質量不錯,摺扣也不錯……

評分

中國儒學史,目前應該可以代錶儒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瞭

評分

著者都可謂功力深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