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清代卷》以“儒学”标示研讨之鹄的,从官方提倡、推动与学术自身发展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完整展现了清代学人对丰富儒学内涵所作的贡献,及呈现出的特色,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一时代,和儒学在那时代里演进的脉络,提供了新知。全书正文十一章,作者在儒学体系内,循着宋学(从王学到朱子学)与汉学(从古文经学到公羊今文经学)这两条并行于时,且互有消长的学术线索,依时序铺陈。具体研究则选择构成思潮主题的代表人物,条析他们的学行特点和代表著作。这样的体例安排,令全书能展现儒学发展时代特色的同时,收到便利读者的纲举目张之益;尤其是当时学者的群体性表征和个体思想特色,都被清晰地呈现。
这本厚重的《中国儒学史》系列,这次轮到清代卷了,着实让人期待。我一直对清代的思想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乾嘉学派和晚清维新思潮之间激荡的儒者们。首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剖析“考据学”的兴盛是如何与传统的义理之学产生张力的。这不是简单地把儒学分为两个阶段,而是要展现出,在对经典的细致辨析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种对宋明理学权威性的消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道”的重新发掘?我很想了解,陈宏谋、阮元这类大家,他们的学术旨趣和政治抱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对经学的“实学”强调,是否真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后来的自强运动埋下了某种思想的伏笔?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人名和著作的罗列,而是对清代儒学如何适应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庞大帝国所产生的独特思想困境的精妙梳理。如果能把那种从康熙的“圣学”到乾隆的“实学”,再到嘉庆朝的“返思”,这种微妙的权力与学问之间的互动描绘出来,那这本书才算真正抓住了清代儒学的魂魄。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严肃性,首先就要求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特定学派(如戴震的性理说)的复述上。我更感兴趣的是“儒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实践,在清代的具体形态。比如,科举制度的僵化对儒学教育的异化作用,到底有多深?当“学问”被高度量化为“中举”的工具时,那些追求真正学理探究的学者们,他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期待看到对“私学”和“书院”的研究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些非官方的学术空间,是否成为了抵抗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最后堡垒?此外,清代儒学与宗教、尤其是民间信仰的交集也值得深究。儒家伦理是如何渗透并重塑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的仪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儒家化”过程,远比朝廷的官方定调更为复杂和真实。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厚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匹配“中国儒学史”的恢弘篇章。
评分我非常看重一部史学著作的“史识”与“格局”。清代,是儒学从“中原正统”向“边缘地带”过渡的开始。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清代儒学史,必须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失位”的轨迹。它不再是宋学那样可以自信地指导天下大局的学问,而逐渐变成一种“文化自卫”的手段。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对乾嘉学派的“朴学”有一个更具批判性的审视。这种对古籍的“求真”,是否也隐含着一种对未来“求新”的逃避?这种对“实证”的过度迷恋,是否在不经意间抽空了儒学原有的那种对人类终极意义的关怀?我希望读到对那些试图在乾嘉朴学框架内,重新引入义理和心性的学者(比如晚期的刘逢禄或某些湘军背景的士人)的深入分析。他们是清代儒学在终结前夜,试图进行自我挽救的努力。只有把这种内在的挣扎和矛盾写透,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儒学在近代会面临如此剧烈的断裂。
评分作为读者,我最不愿看到的是将清代儒学视为一个“停滞”或“衰亡”的阶段。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内卷”到极致,同时也在孕育新生的时代。我想从这本书中读出“韧性”。这种韧性,首先体现在对儒家经典诠释的持续创新上,即使是反理学的考据家,他们最终也是在用更严格的方式捍卫“儒家”本身。其次,韧性体现在清代儒者对“夷夏之辨”的持续性思考中。面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他们如何调和“忠君”与“尊周”的矛盾?这种思想的拉扯,往往催生出一些极为精妙的政治哲学思考,它们未必直接导向革命,但无疑重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伦理观。如果作者能将清代儒学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圈中考察,例如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朝鲜的宋理学保守主义进行对比,展示其独特的“中国经验”,那么这本书将超越一般断代史的范畴,成为一部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学术巨著。
评分读史者,最怕见白描,最喜见神韵。对于清代的儒学,我总有一种感觉,那是一个在内向的、追求精密的考据中酝酿外部剧变的时代。我希望看到,作者能跳脱出仅仅关注“汉学”与“宋学”的对立叙事。真正的精彩在于那些边缘的声音。比如,那些在地方办学、兴修水利,试图将儒家伦理落实到具体社会治理中的士绅阶层,他们的“儒学”与朝廷官方所推崇的又有什么不同?更进一步,我想知道,清代的儒学是如何应对西方思潮涌入的最初冲击的。我知道,这可能要涉及晚清部分,但早期的儒者对“天朝物产丰富”的自信中,也孕育着日后被击碎的脆弱。如果作者能挖掘出,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考据文字中,潜藏着的对“经世致用”的渴望,那种对“学术如何干预当下”的焦虑,哪怕只是侧面烘托,都会让这部清代卷鲜活起来。我关注的不是他们研究了哪些经典,而是这些研究如何支撑起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这种眼光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是如何被撕裂、重塑的。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非常好的书,正版的没问题!!!
评分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倒不是冲着汤一介先生的名气
评分买来学习的,质量不错,折扣也不错……
评分这次全部都寄到了家里,哈哈,以后就不用从学校再往家里搬了:)
评分本书介绍了儒家各派在清代的回归和再现,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训诂考据学的兴起,学者们注重考证,治学严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儒学的整体发展已从强盛走向衰落。
评分很好,很快,一流 的品质
评分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大大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