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经历,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
《随遇而安》是《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首部、独一个人传记。
“这是首本本关于我自己的书。它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断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作用。”——孟非
《随遇而安》包含了四十篇动情文字,讲述孟非四十年非常经历,从重庆到南京,从幼年到不惑,从印刷工到名主播……孟非这四十年的经历,真实而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孟非在《随遇而安》这部作品中首次回顾人生,并亲自执笔,讲述了从重庆到南京,再到中学时代、工作经历,尤其难得的是他对电视台部分的大量回忆,让大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孟非,并从他非同寻常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随遇而安》内文附有大量没有曝光的孟非生活、工作照片,包括他的摄影作品,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随遇而安》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
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
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
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
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
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混浊了上千年的朝天门码头的江水依然混浊,潮湿阴暗了千百年的吊脚楼依然潮湿。在绿军装大行其道、人们的激情正被语录和标语调配得昂扬亢奋的一九七一年,我出生在重庆。
对重庆这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来自我十二岁之前,之后我就跟着父母到了南京。
那时候的重庆真的是老重庆,至今我对它仍然怀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起来就要流泪的感情。面对那座城市,自私一点儿地说,我甚至不愿意看到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希望童年记忆中的那座城市永远永远不要有任何变化,好让我每一次回到那里都有清晰的记忆可以追寻。
前不久有个导演跟我说他很喜欢重庆,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重庆这个城市特别有立体感,山城嘛,依山而筑,正所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第二,重庆方言特别有感染力,火暴中透着幽默感,幽默感里透着智慧;第三,重庆的美食。
我赞同他的话。重庆这座城市的立体感是天赐的,在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今天,重庆无论怎样都不会变得像其他城市一样。在其他大多数城市想买一套能看江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会比买一套普通房子要贵许多,但在重庆,你想买套看不见江或看不见山的房子,还真不容易。在重庆,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开窗,看到的不是江,就是山。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就这样被重庆揽在怀中。因为重庆的路多为盘山而建,所以这里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车。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自行车是一种高级的娱乐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说到重庆,我印象最深的是终日阴霾,不见阳光。尤其是冬天,整个一 “雾都茫茫”。而在浓雾之中,又满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吊脚儿,一个摞着一个,从朝天门码头一直往上摞到山顶,远远望去,整座城市仿佛就是由吊脚楼组成的。《雾都茫茫》、《一双绣花鞋》、《重庆谈判》这类以国共和谈或以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为背景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吊脚楼。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重庆拍时代背景为三四十年代的电视剧或电影,选景都并不困难,一九四九年前重庆什么样,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很多年后,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影视剧,不管拍得多烂,我都会多看几眼。
小时候我经常去朝天门码头,黄黄的江水浩浩荡荡地流过码头,斑驳的台阶没在江水里,人站在下边往上看,一层层的,看不到头。前年我回重庆,在朋友的陪同下又去了一趟朝天门,朋友骄傲地对我说,重庆会被打造成“小香港”。我去过之后却很后悔,因为,那里已经完全没有我童年的记忆了。
在重庆生活的十二年,积累了我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谊,直到现在,不曾淡忘。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后来到了南京,原来的亲戚朋友都不在那儿了,没过几年又遭遇家庭变故,那时的阴影让我对儿时在重庆的时光更加怀念。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现在我每次回重庆,看到小时候的朋友都觉得跟亲人一样。
在重庆,街坊邻居真的就跟亲戚一样。我举家搬迁离开重庆的时候,很多老邻居一家老小都到码头来送别,直到今天想起这一幕,都让我热泪盈眶。不光如此,长大之后每次我回重庆,离开的时候总还有过去的小伙伴送我。
二〇一一年春天回重庆,帮我张罗吃饭的是小时候和我一块长大的重庆日报社的唐彤东。他问我都要叫谁,我说把小时候在一块儿玩儿的朋友都叫上吧,有很多人真的想不起来了,毕竟快三十年了。后来男男女女一口气儿来了有两桌。见面之后,他们挨个儿帮我恢复记忆,这个问“你不记得我了”,那个说“我是谁谁谁”。这么介绍了一轮过后,我突然想起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儿,闹着玩儿的时候把我脑袋打出了血,害得我第二天就发烧了。我记得他叫杜波。我顺口讲了这件事,众人皆笑,桌上的人就告诉我,杜波调到北京工作了。巧的是,当时杜波的妹妹在桌上。不一会儿,杜波就从北京打电话来了,他在电话里大笑:“这点儿破事儿你还记得啊?我以为你都忘了。”
替我张罗这顿火锅的东哥在报社广告部工作,所以晚报、晨报的记者加摄影来了一堆人。一个年轻记者说,提点儿问题拍点儿照吧?东哥在边上嚷嚷:“快点儿问,快点儿问,我们吃饭呢。”那个记者很配合地说:“好好好,我抓紧。”之后摄影记者在一旁一个劲儿拍,东哥又说:“你们有完没完,差不多就行了!”我有点儿过意不去,就说:“来都来了,又是自家人,让他们问呗。”东哥这才没再催促—其实人都是他叫来的,还一个劲儿催人家“差不多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伙伴们,可爱、真挚、重情义,跟他们的感情,也是我在重庆永远无法割舍的情谊。第二天我在机场翻报纸看到,头天晚上我们这顿饭的内容和照片,重庆的报纸出了一个整版。
不仅重庆的朋友对我好,就连重庆的媒体也透着对我的格外厚爱。七八年前,江苏台还没有《非诚勿扰》栏目的时候,我在《南京零距离》做新闻主播,那个栏目只在江苏播出,所以有关我的报道基本上都只在江苏的媒体上,而江苏之外的媒体好像就只有重庆的报纸了。他们曾经大篇幅介绍过我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他们认为这人是重庆出去的,感情使然。
前年我妈到重庆陪我外婆住了一段时间,那是《非诚勿扰》栏目刚火起来的时候,不知道哪个记者打听到我外婆是重庆日报社的老员工,还住在报社里,于是找到我外婆家。我妈和我外婆俩老太太加在一起一百六十多岁了,被找上门来的记者吓到了。记者问了很多,还逼着老太太把我小时候的照片翻出来。之后还问,孟非小时候住哪儿?我妈告诉他们,住在报社山顶上那栋灰色的筒子楼里。于是记者们又找到那栋旧房子(现在住着民工)拍了一通。
第二天重庆的报纸刊登了这篇报道,我住过的那栋灰色筒子楼照片下面配的文字说明是“当今中国最红的主持人住过的地方”。一个很有正义感的朋友看到报道后打电话给我,义愤填膺地说:“他们就不能等你死了之后再这么写吗?”我诚惶诚恐地解释:家乡人、家乡人嘛!
……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够洞察人情世故、又带点哲思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次偶然翻开《随遇而安》,发现它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笔洗练而富有韵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有时是娓娓道来,有时又带有几分戏谑,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够精准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失去”的描写。我们都害怕失去,害怕变化,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告诉我们,失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或许会带来痛苦,但也可能孕育新生。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并不是放弃抵抗,而是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韧性。它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或许并非无法改变,而是我们内心对于改变的恐惧,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这本书就像一剂温和的良药,治愈了我心中许多莫名的焦虑和不安。
评分读完《随遇而安》,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对人生的洞察入微,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种种可能。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经历着普通人会遇到的困惑和挑战,而他们的应对方式,却常常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变化”的观点。我们常常抗拒变化,害怕未知,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变化是生活的常态,而“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我们在变化中保持平衡的关键。它不是让我们被动接受,而是在接纳变化的同时,积极地去适应,去调整,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书中的一些情节,让我几度落泪,又几度释然。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尊严和希望。这种“随遇而安”的哲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顺应,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不失方向,不忘初心。
评分拿到《随遇而安》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探寻生活奥秘的心态去阅读。我本以为它会是市面上那些空泛的励志读物,充斥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这本书所展现的内容,却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觉得每一个角色都鲜活地站在眼前,仿佛是真实存在过的人。书中描绘的那些生活片段,虽然平凡,却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让我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我被书中关于“顺流”的观点深深吸引。我们常常被教导要逆流而上,要与命运抗争,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在某些时候,顺应时势,接纳现实,反而能让我们卸下沉重的负担,找到更轻松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去与生活互动。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它不像是在劝人消极,而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如何从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过往中解脱出来。这种“随遇而安”的智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评分《随遇而安》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觉得听起来就很有生活气息。但当我真正翻开阅读时,才发现它的内涵远比名字来得深邃。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中带着力量。他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的故事,却巧妙地编织出了一幅关于人生百态的画卷。书中的人物,有成功的,有失意的,有快乐的,有痛苦的,但他们都在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期待”的讨论。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各种期待,而当期待落空时,便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这本书却告诉我,与其执着于那些不可控的期待,不如专注于当下,享受过程。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学会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并非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执念和抗拒。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导者,引领我走出内心的迷宫,去感受生活真实的温度。
评分这本《随遇而安》的书,刚拿到手时,名字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像是生活里的一种随和态度。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教你如何放松、如何找到内心平静的书,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用故事串联起来的人生哲学。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显得生硬说教。他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大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静谧,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书里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的故事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看着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起起伏伏,有时迷茫,有时坚定,有时妥协,有时又会迸发出惊人的勇气,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许多人的缩影。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选择”的描写,让我思考了很久。生活中有太多岔路口,我们常常因为害怕选错而犹豫不决,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有可能通往意想不到的风景。它不是鼓励我们放弃努力,而是强调在过程中感受生活,珍惜当下,不去过分纠结于未知的未来。这种“随遇而安”的精神,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在积极地接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力量。
评分不错,慢慢体会。
评分喜欢他这个人,书如其人,随遇而安。
评分还不错 速度快
评分还不错吧!!!!!!
评分老婆要的,不错
评分不错,家长人的故事。。。
评分好看,已看完,推荐
评分好看!!!!!!!!!
评分那你就和勾搭啊带个好哈工大打他个有他甜丫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