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

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 著,田山 译
图书标签:
  • 邓小平
  • 传记
  • 历史
  • 政治
  • 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
  • 图文
  • 珍藏版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4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8282
品牌:皮波人物(PEOPL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皮波人物传记品牌之伟人经典传记之《邓小平》

  

★世界视野中的传主,西方同类传记中备受推崇、畅销的作品

★ 被译成多种语言,世界热销,客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西方传主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与传主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揭秘鲜为人知的传主!

★一手材料,图文珍藏版,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内容简介

  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与邓小平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全方位揭秘鲜为人知的邓小平!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为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和邓小平。
  作者耗时多年,搜集一手资料,潜心研究邓小平本人和他的著作,终究完成《邓小平传》,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邓小平生平故事。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
  中国人将要对毛泽东去世后一直领导他们的这个人(邓小平)作出判断。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点。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是邓小平领导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
  邓小平非常有活力、果断,很有想象力。他也必定具有人们所说的那种个人魅力,因为他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张。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西方外交官圈子里,人们把邓小平视为中国威望高、影响大的领导人,没有人怀疑这一点。我们西方外交官亲眼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就,因为中国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
  ——理查德·伊文思

作者简介

  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
  30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精心搜集一手资料,完成了本书。

  田山,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

精彩书评

  ★理查德 伊文思大使是一位聪明干练的英国外交官,1984年至1988年任英国驻华大使。他根据自己和邓小平的会谈以及英国政府文件,写了Deng Xiaopi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邓小平传》),此书主要涉及邓小平1973年以前的经历,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文笔的概述。
  ——傅高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1904—1920)
第二章 油印博士(1920—1926)
第三章 军阀与布尔什维克(1926—1927)
第四章 身处险境(1927—1931)
第五章 长征(1931—1935)
第六章 转战太行(1935—1945)
第七章 逐鹿中原(1945—1952)
第八章 百花齐放(1952—1957)
第九章 大跃进(1957—1965)
第十章 走资派(1965—1973)
第十一章 打倒“四人帮”(1973—1976)
第十二章 收拾善后(1976—1981)
第十三章 国家领导人(1981—1984)
第十四章 天安门(1984—1989)
第十五章 可敬的老人(1989—1993)
结论
附录:邓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国家领导人(1981—1984)
  在80年代,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一致认定,邓小平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然而,这个地位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相称。他不是党的主席或总书记,也不是政府首脑,更没有像刘少奇一样担任国家主席,他的地位来自他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源于他过去的经历、领导才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为一名决策者、发言人和设计师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1958年至1966年间政治局的七名常委只剩下了邓小平和陈云。那段时间(以及更早以前)陈云的地位一直比邓小平高。但陈云没有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抗陈伯达、康生及1975年对抗“四人帮”那种声望。他乐于避开众人的注意,在幕后施加他的影响,因而,一般老百姓对他没有太深的印象。在其他一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高层人物,如彭真、叶剑英、李先念,都缺少邓小平那种威望和经验。另外,叶剑英比邓小平年长7岁。逮捕“四人帮”前,叶剑英和李先念都表示坚决支持华国锋。倘若他们知道后来要反对华,他们或许会改变当初的做法。
  作为一名领导者,邓小平的风格与毛泽东截然不同。毛泽总是高高在上地与他的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邓小平则和他们打成一片;毛泽东善于掩饰自己,经常隐藏自己的真正感觉,邓小平则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毛泽东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小平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小平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他不是等待和观望,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解决。他待人严厉但不残酷。政治局对华国锋作出结论后,他没有组织新闻媒体毁坏华的声誉,更没把他投入监狱;1987年初,他坚持胡耀邦辞去总书记的职务,但允许他继续留任政治局常委。另一方面,在处理曾在1976年那段黑暗的日子中帮助过他的高级领导干部问题时,邓小平也绝不心慈手软。1982年,他要求韦国清辞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因为韦国清安排(或是容许)军方机关报刊出一篇文章,攻击“文化圈的某些负责同志”。在许世友公开表示他反对为刘少奇平反后,邓小平也安排他退出政治局。
  与毛泽东和华国锋不同,邓小平坚决抵制建立对他的个人崇拜,他的这一思想可追溯到1956年。他允许甚至可以说是鼓励国家出版社以文选的形式出版他的讲话;允许专业和省级出版社出版他另外一些讲话和有关他军事生涯的一些故事。但是,他不允许在公共场所悬挂他的画像或竖立他的雕像,不允许在任何文章或讲话中夸大他的作用。人们总是称他为“邓小平主席”或“邓小平同志”,而不是什么“英明领袖”(如华国锋)或“导师”和“舵手”(如毛泽东)。跟毛泽东和华国锋一样,邓小平强烈反对建立对他的个人崇拜。
  作为一名决策者,邓小平有两项优点:他看得很远,而且他规定,所有的计划和提议都应该先试试看行不行得通。就前者来讲,他遵循的是列宁主义传统与中国政治的传统。在其早期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遵循毛泽东的作法。1930年代,毛泽东主张党和军队要与国民党和日本人进行一场持久战。邓小平则更进一步。他所设定的一些政治和经济目标,有的他生前或许可以看到,有的可以肯定他这辈子根本看不到。例如,他很乐意把1997年定为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把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中叶分别定为党和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日期。同多党制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相比,邓小平有条件把眼光放得更远。但是他不一定非要这么做。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并没有看得这样远。对可行性进行实验是与邓小平在反对华国锋时使用的口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的。坚持这两个口号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社会主义,而表明在他的思想中,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是与繁荣富强相联系的(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他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繁荣富强。他不想让那些没有参与过社会与经济实践只是在办公室中勾画蓝图的人来实现他的计划,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非共产主义作家称他为实用主义者,或实践派。
  邓小平国际上的威望来自于他所积极参与的外交活动。在这点上,他远远超过了毛泽东。1978年,也就是他对华国锋的态度由小心监视转变为公开挑战这一年,他频繁出国访问。冬天,他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朝鲜。1979年1月访美期间,他显示出了杰出的公关才能。在德州的赛马盛会上,他欣然戴上一顶大牛仔帽,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美国的报纸上很出风头。年底,他出访了日本,再次显示出一位微笑大使的风度,掀起一股“邓旋风”。
  之后,邓小平留在国内。但他花费大量时间接待外宾。会见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当然是他的份内事。但他还像以往一样热情接待那些已卸任的政治家,如尼克松、基辛格、希思等。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同时也会向他们透露两三件重要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比他在国内的公开谈话深入些。他的坦率与平易近人给大多数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人则相当欣赏他的智慧。
  在和外宾的谈话中,邓小平一再谈到三个主题。第一,“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成为过去,今后不会再发生。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中国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容易受到压力的境地。
  随着邓小平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他在国内的威望也与日俱增。人们意识到,是邓小平给中国带来了新生,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人们还承认,在国家统一方面,他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点是毛泽比不上的。
  ……

前言/序言

  理查德·伊文斯先生1928年出生于英国,1952年开始就职于英国外交部门。1950年代中期,他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到中国后,最先做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那时的伊文思先生,对邓小平了解的不多,也不了解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然而,他却为邓小平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以后的30多年中,一直从事外交工作的伊文思先生,不论在北京,还是在伦敦,不论在日内瓦,还是在巴黎,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1984年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有机会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他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为促进中英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搜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伊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由于本书作者是国外人士,其立场和观点与国内学术界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某些提法亦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仅供参考。另外,由于本书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时间跨度大,内容上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除第14、15章个别地方作了些删节之外,翻译、编辑时对明显错误的史实做了必要的订正。


《红色岁月:我的记忆与见证》 引言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每一个时代,都闪耀着一群杰出人物的光辉。他们或运筹帷幄,或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民族的命运。本书并非为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立传,而是旨在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侧写、珍贵的历史瞬间以及作者个人的亲历感受,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段充满激情、奋斗与变革的岁月,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入回顾、认真品味的时期。 第一章:风云初起,理想之光 本章将回溯革命年代的起点,描绘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从初步萌发的救国思潮,到各方力量的暗流涌动,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播撒与生根,我们将聚焦那些早期投身革命的青年,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何点燃了燎原之火。 思想的火花: 探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出路时所经历的思想碰撞与选择。从林 Sementara 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的武昌枪声,思想的演进始终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奏。然而,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的救国方案已显苍白无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为无数仁人志士指明了新的方向。 革命的摇篮: 细致描绘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秘密组织,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斗争,更包括那些普通革命者的生活片段:在简陋的地下室里油印传单,在嘈杂的街头巷尾进行秘密联络,在饥寒交迫中依然坚守信仰。这些细节,将使读者感受到革命的真实温度。 青年之声: 重点呈现一批青年革命者的形象。他们可能并非家喻户晓的领袖,但他们的热情、勇气和牺牲精神,同样是时代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革命的吸引力,以及那个时代青年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或许是某位为了传递一份重要情报而奔走于枪林弹雨中的年轻人,或许是某位在狱中仍以笔杆子为武器、鼓舞士气的学生。 第二章:烽火岁月,浴血征程 战争年代是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时期。本章将着力展现革命者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牺牲精神。从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再到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每一个节点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星火燎原的艰辛: 描绘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等早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这一时期,革命力量弱小,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军事压力,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胜利。重点刻画根据地军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开展土地改革,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坚持斗争。 长征的壮丽史诗: 深入挖掘长征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描绘红军战士们翻越雪山、跨过草地的艰难,他们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敌人的追击中,是如何凭借着对革命的信念,一步步走向胜利。 全民抗战的觉醒: 展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如何暂时放下分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重点描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斗争,以及广大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放战争的决胜时刻: 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如何以劣势装备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过程。聚焦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分析其战略战术的巧妙之处,以及我军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第三章:建设年代,探索与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章将侧重描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如何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成就。 万象更新的开端: 描绘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翻身做主后的喜悦,以及国家在经济恢复、社会安定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就。关注经济建设的早期规划,以及工业、农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探索的足迹: 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虽然这些探索充满了曲折,但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艰辛的抉择: 坦诚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灾害、国际环境变化以及一些政策失误带来的影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当时决策者们在困境中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人民群众所付出的努力。 改革的呼唤: 简述改革开放的前夜,社会上对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呼唤。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思考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章:时代巨变,改革与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本章将聚焦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命题,展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无数先驱者的故事。 思想解放的春风: 阐述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先导。如何冲破思想的藩篱,如何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改革开放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破局的勇气: 描绘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每一个改革举措都充满了试错和探索。关注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拥抱世界: 展现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也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发展的脉络: 通过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社会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直观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指出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第五章:回望与前瞻,历史的回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却永不过时。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一个回顾与总结,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展望未来。 传承的精神: 提炼革命年代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等。这些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动力。 历史的镜鉴: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为今天的决策提供参考。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判断。 民族的未来: 结合当下的中国发展,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应对新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之思: 以作者的视角,分享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期许。 结语 《红色岁月:我的记忆与见证》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对人物命运的聚焦以及对时代精神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过去,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并更坚定地走向中国的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启迪未来。希望本书能成为一面生动的镜子,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民族奋斗的足迹,感受到时代变革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启迪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刻意渲染情绪,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是一个非常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人,文字间流露出一种深厚的理解和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敏感历史事件时的手法,既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解读,而是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书中对邓小平同志的思考方式、决策过程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远见,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向我传授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每一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和那位伟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比我想象中还要精美。封面采用了很有质感的硬壳,颜色是沉静的深蓝,上面烫金的“邓小平传”几个字,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显得庄重又不失品味。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实度和触感也让人觉得舒服,不是那种劣质的、容易泛黄的纸。最惊喜的是里面的插图,选择得非常恰当,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有些甚至是彩色印刷,画质清晰,人物神态真实,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些图片不仅仅是点缀,它们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让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代入。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图文之间找到新的感悟,感觉就像在与历史对话。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使得这本书更具收藏价值。对于我这样一个既注重内容又在意形式的读者来说,这本《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的视觉呈现绝对是一场享受。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我尤其被书中描写的邓小平同志的坚韧和担当所打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经历过高潮,也跌入过低谷,但他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民的责任。那些在逆境中默默耕耘的时光,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魄力,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它教会我如何去面对失败,如何去坚持梦想,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少困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给予了我很多力量和鼓舞。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人生指南,会时常翻阅,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中国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而邓小平同志,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这本书让我对他的了解,从之前的零散认知,变成了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整体。作者在梳理史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各种细节都考证得很扎实,可信度很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邓小平同志思想演变过程的细致描绘,从早年的革命经历,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决策,再到晚年的思考,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解释得合情合理。这让我明白,他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邓小平同志,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它并没有像某些传记那样,将人物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展现了邓小平同志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挫折和挑战的描写,那些艰难的抉择,那些面对非议的勇气,都让我为之动容。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他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乐观,如何与同志们相互支持,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领导者形象。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它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曲折的,而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都离不开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承担重任的先行者。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敬意,也获得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

评分

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评分

看到这个评价,意味着我本人对产品是认可的,总体来说,产品质量达到本人要求,服务态度也非常不错,是非常满意的。对于京东物流,由于多数产品,本地有仓库,一般情况下都非常快的,这个是我最满意的地方。希望京东越做越大,也希望活动多多,力度@,可以经常剁手下,哈哈????,最后希望自己越来越好

评分

一个外国人笔下的蒋介石 照片文字相结合 看看

评分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世界的伟人。

评分

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这些书评篇篇皆有深度,或纠正原著中的重要讹误,或澄清困惑学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诸多独到卓见。本书所收英文书评多为首次翻译出版。

评分

床头书柜,精神食粮,静心细细品尝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了解一下伟人的事迹思想,看看小平是怎样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从末尾到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奇迹,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评分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