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訂本)(附光盤1張)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訂本)(附光盤1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和雲峰 著
圖書標籤:
  • 少數民族音樂
  • 中國音樂
  • 民族音樂學
  • 音樂文化
  • 增訂本
  • 光盤
  • 文化藝術
  • 民俗學
  • 音樂遺産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4258
版次:1
商品編碼:108555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光盤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訂本)》共分十八章,順序依照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域內民族流布的多少排序。例如,西南、西北、中南·東南、東北·內濛古。通過閱讀,能初步瞭解少數民族音樂中部分較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通過學習,除瞭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歌麯、器樂、舞蹈、說唱、戲劇)、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中最具代錶性的部分有一定感性認識外,還可從理論上進行一般性的總結或概括,並且掌握其主要的音樂風格與流布特點;通過講釋,能提高你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修養和認識,從而增進對祖國大傢庭音樂文化遺産的熟知與感情。

作者簡介

和雲峰(桑德諾瓦),民族音樂學傢。納西族,雲南麗江人。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音樂學係副主任。從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藝術管理、文化産業、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研究、教學多年。指導培養研究生數名。在中央音樂學院首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專題研究”、“音樂藝術管理概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理論及案例分析”等課程多門。著有《納西族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音樂藝術管理基礎理論及案例分析》等11部,主編《2005全國音樂學研究生教學工作會議論集》等10部,發錶文章109篇。獲得“金鍾奬”、“山花奬”、“精品教材奬”、“文藝評論奬”、“音樂評論奬”等21項。主持並完成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中央音樂學院等重點研究課題19項。現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後閤作導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五屆、第六屆)副會長、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第二屆)副主席等職。
代錶著作有《納西文化中的古代音樂遺存》,颱灣·藝術傢齣版社(抽印本),1993.04。《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2004.0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賞析》(網絡課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2004,03。《納西族音樂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2004.06。《麗江古樂一源自喜瑪拉雅南麓的聲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齣版社,2006.07。《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鑒賞》,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2007.07。《音樂藝術管理基本理論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2007.12。《和雲峰納西學論集》,北京:民族齣版社,2009.060《東巴音樂--唱誦象形文字典籍及其法事儀式的音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2010.01。《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訂本),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201109。《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上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2011.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的人口現狀與地域分布
一、人口現狀
二、地域分布
第二節中 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傳統節日與種族特徵
一、宗教信仰
二、傳統節日
三、種族特徵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的曆史沿革、語言文字與文化藝術
一、曆史沿革
二、語言文字
三、文化藝術
第四節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分類方法
一、民間分類方法
二、學界分類方法
第五節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總體特徵
一、地域文化特徵
二、音樂形態特徵
復習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西南地區
第二章 藏族
第一節 民族概述
第二節 民間音樂
一、民間歌麯
二、民間器樂
三、說唱音樂(仲諧)
四、戲劇音樂(藏戲)
五、舞蹈音樂
第三節 宗教音樂
一、誦經音聲
二、寺廟器樂
三、羌姆樂舞
第四節 宮廷音樂
一、噶爾巴
二、噶爾魯
三、噶爾樂
第五節 創編作品《北京的金山上》模唱
復習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白 族
第一節 民族概述
第二節 民間音樂
一、民間歌麯
二、民間器樂
三、說唱音樂(大本麯)
四、戲麯音樂(吹吹腔)
五、舞蹈音樂
第三節 宗教音樂
第四節 文人音樂
第五節 創編作品《五朵金花》模唱
復習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彝族
第一節 民族概述
第二節 民問音樂
一、民間歌麯
二、民間器樂
三、說唱音樂(甲蘇)
四、戲劇音樂(彝劇)
五、舞蹈音樂
……
西北地區
中南·東南地區
東北·內濛古地區

精彩書摘

民族稱謂:壯族的稱謂較多,自稱為布僮、布依、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布爽、布沙、布土、布曼、布隴、布偏、布岱、布敏、布東,以及儂安、土佬、高欄、布隴等20餘種。20世紀50年代後統一定名為僮族。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僮”改為“壯”。
宗教信仰:壯族古代信奉自然崇拜(例如天、地、山、水、石、龍蛇、鳥類等)、神靈崇拜(例如土地公②、社公③、牛神④、花婆神⑤以及禾神等)、祖先崇拜(例如祭祀莫一大王⑥、傢祖等)。唐宋以後道教、佛教傳人壯族地區,直至近現代以來,受佛道二教,特彆是道教的影響最為強烈;明清以後,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傳人壯族地區,並且擁有部分信仰者。
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早在南宋時期,壯族地區就已齣現一種用漢字(形、音、義)規律創造齣的方塊文字--土俗字(使用範圍較窄)。土俗字主要用來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又創製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屬拼音文字的壯文。1982年,對壯文做瞭修訂(即改換瞭幾個非拉丁字母),並且恢復瞭一度中斷的壯文學校、廣播、報刊等。
第十六章壯族
壯族是個跨界而居的民族,除中國而外,還有部分居住在越南(161萬)、老撾等國。
第一節民族概述
人口分布:壯族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寜、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以及貴州、四川等省。現有人口16178811人(根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曆史沿革: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係統的西甌和駱越兩個族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5路,進軍嶺南。到公元前214年,秦軍戰勝西甌人而統一瞭嶺南,設立瞭閩中、桂林、南海、象郡四郡,置於中央集權製的統治之下。公元前106年,漢王朝又分全國為13州刺史部,嶺南地區屬於交趾刺史部,後又遷南海(今廣州)。兩漢時期,由於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促進瞭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南於采用瞭“以其故俗治,毋賦稅”的政策,使壯族先民的社會經濟製度仍然保存瞭下來。從東漢到唐初,在今壯族地區齣現瞭一些“雄於鄉麯”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閤浦的冼氏,欽州的寜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稱雄一方,占有不少奴隸和無數珍寶。北宋王朝對壯族地區的統治進一步加強,健全和嚴密羈縻州縣製度,在壯族地區劃分州、縣、峒等組織,授以土酋知州、知縣、知峒等官職,讓其統治當地人民。南宋時期,壯族的社會經濟有瞭進一步發展,冶製鐵器已較普遍,使用輪轉水車灌溉農田。元代在左江等地屯田,一方麵保衛邊疆,另一方麵從事農耕,修水利,築堤壩,設閘門,灌溉農田。到瞭明代,土官(土司)製度有瞭進一步發展,在左、右兩江有大小土官衙門49處。明代初年開始,進行瞭“改土歸流”,但土官們盡力反抗。於是便齣現瞭土官流官並存,土官掌實權,流官虛設的局麵,或廢流官,恢復土官。
……

前言/序言


《西域樂舞史探微》 作者: 王懷瑾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2年10月 頁數: 680頁 開本: 16開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音樂人類學傢王懷瑾教授曆經三十餘年田野調查與案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聚焦於中國西部廣袤土地上,特彆是絲綢之路沿綫,古代至近現代樂舞文化的復雜演變與深層結構。全書結構宏大,考證嚴謹,旨在揭示西域不同族群之間音樂交流、融閤的曆史脈絡及其對中華音樂體係産生的獨特影響。 第一部分:曆史溯源與文化地理 本書的開篇部分,詳盡梳理瞭西域樂舞的“時間軸”。作者並未將目光局限於近現代的民族誌記錄,而是深入挖掘瞭先秦、漢唐時期與西域的音樂往來。 1. 早期接觸與音樂考古: 詳細分析瞭新疆和青海地區齣土的陶俑、壁畫中反映的樂器形製,如箜篌、篳篥的早期變體,並結閤《史記》《漢書》中關於“龜茲樂”、“疏勒樂”的零星記載,重建瞭早期西域音樂的初步麵貌。 2. 絲綢之路的音樂走廊: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粟特、昭武九姓等中亞商貿民族對中原音樂文化輸送的媒介作用。作者通過對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樂舞場景的符號學解讀,論證瞭“鬍鏇舞”等樂舞如何從西域傳入並被中原宮廷吸收,成為唐代盛世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宗教影響下的樂舞形態: 探討瞭佛教傳入對西域樂舞的塑形作用,特彆是“梵唄”與民間儀軌音樂的交織現象。分析瞭在不同曆史階段,政治中心(如長安、洛陽)對西域樂舞的“規範化”與地方性的“變異化”過程。 第二部分:族群音樂的垂直剖析 王懷瑾教授采取瞭民族音樂學的垂直研究路徑,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西域族群進行深入個案分析,側重於考察其音樂的社會功能、儀式結構和核心審美特徵,而非僅僅停留在樂器和麯目的羅列上。 1. 維吾爾木卡姆的結構與哲學: 本章是全書的亮點之一。作者通過對十二木卡姆、哈木農等大型套麯的音樂結構(如“道烏素木”、“麥西來甫”的段落劃分)的分析,揭示瞭其背後蘊含的伊斯蘭文化哲學與遊牧文化思維的深刻結閤。研究側重於民間藝人(烏斯塔孜)口傳心授的技藝傳承方式,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口頭傳統麵臨的“文本化”挑戰。 2. 塔吉剋族鷹笛與山地牧歌: 針對帕米爾高原的音樂文化,本書深入研究瞭塔吉剋族獨特的復調音樂現象(如“阿拜之歌”),並重點分析瞭鷹笛(蘇奈)在遊牧場景中的象徵意義。作者認為,其音樂的張力和多聲部結構,直接反映瞭高原環境下人與自然的復雜關係和部族間的社會互動模式。 3. 哈薩剋族與柯爾剋孜族的馬背之聲: 考察瞭草原民族的史詩吟唱傳統(如柯爾剋孜族的“瑪納斯”)。本書區彆於以往研究,詳細分析瞭吟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使用的特殊“假聲”技巧(如哈薩剋族的“托依”唱法),並將其與馬背遊牧生活中的“遠距離交流需求”聯係起來,探討瞭音樂在信息傳播和身份認同中的作用。 4. 藏族與濛古族在邊疆的音樂互動: 探討瞭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如河西走廊、阿爾金山區域,藏族格薩爾說唱藝術與周邊突厥語、濛古語族群的音樂藉用與融閤現象,展現瞭邊疆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動態性。 第三部分:樂器學與樂律學的新發現 本書在樂器學和樂律學研究上也有突破性貢獻。 1. 西域特色樂器的活態考察: 重點考察瞭如打布爾、都塔爾、熱瓦甫等彈撥樂器的指法、定弦的地域性差異。作者通過對不同流派藝人演奏的對比分析,修正瞭以往文獻對某些樂器音色和音域的片麵描述。 2. “中亞調式”的再認識: 在樂律學方麵,王教授運用現代頻譜分析技術,結閤傳統記譜法,對西域音樂中常見的“半音階”和“四分音”現象進行瞭量化研究,試圖構建一套更符閤其內在邏輯的“西域調式”理論框架,探討其與傳統五聲、七聲音階體係的交叉點和差異性。 第四部分:當代睏境與保護展望 最後一部分,本書迴歸現實關懷,探討瞭全球化、現代化對西域古老樂舞帶來的衝擊。作者不僅關注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報工作,更深入思考瞭如何在“活態傳承”與“學術研究”之間找到平衡點,提齣瞭保護西域音樂多樣性生態的切實路徑。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民族音樂學、人類學、曆史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視角。 田野紮實: 建立在長達三十年的持續田野工作之上,包含瞭大量一手口述史料和現場錄音資料的解讀。 理論創新: 提齣瞭“文化碰撞下的音樂位移”等新概念,豐富瞭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範疇。 適閤讀者: 音樂學、人類學、曆史學、藝術人類學專業師生、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以及對中國西部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音樂的世界可以如此廣闊和深邃。我原本以為對民族音樂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揭示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蘊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書中對音樂與文學、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的聯動性分析,讓我看到瞭音樂在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多重角色。我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民族音樂實例的深入剖析,這些案例的選取都非常典型,能夠很好地展現該民族音樂的特色。光盤的運用,更是將靜態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動態的聽覺體驗,這種“視聽結閤”的學習方式,讓我在理解上更加透徹。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音樂創作理念和審美情趣的探討,這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些音樂的藝術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引發共鳴的藝術讀物,它讓我對中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充滿瞭敬意和好奇,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評分

第三段評價: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禮。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容易忽略那些古老而質樸的聲音。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滋潤瞭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我喜歡作者在描述音樂時所使用的詩意語言,仿佛能將我帶入到那些遙遠的雪山、廣袤的草原。書中關於不同民族音樂的地域性特徵的闡述,讓我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每一首樂麯,每一個民族的歌謠,都仿佛是一個獨特的符號,承載著他們祖祖輩輩的智慧和情感。光盤中的音樂,不僅僅是背景音樂,它們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每一段鏇律都充滿瞭故事性,讓人不禁想要去探尋背後的原因。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瀕臨失傳的音樂形式的記錄,這讓我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是多麼重要。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音樂背後所蘊含的堅韌的生命力,以及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

評分

第四段評價: 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作者在梳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呈現齣瞭一個清晰而詳盡的民族音樂體係。我欣賞書中對音樂史發展的梳理,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音樂的演變過程。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所聽到的音樂的來龍去脈。書中對音樂錶演形式的介紹,如獨唱、閤唱、樂器閤奏等,以及其所涉及的錶演空間和儀式,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光盤中的音頻資料,為我的學習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可以隨時對照書中的講解,去感受音樂的細微之處。尤其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也關注瞭現代音樂與傳統民族音樂的融閤,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民族音樂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具前瞻性,也讓我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總而言之,這本書內容翔實,觀點獨到,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專著。

評分

第二段評價: 作為一個對民族音樂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懷揣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這本書,而它所帶來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作者以一種非常學術但又不失生動的筆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脈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音樂結構、調式、演唱技巧等方麵的細緻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從技術層麵理解音樂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書中提到的很多民族,其音樂風格差異之大,令人驚嘆,從高亢的呼麥到婉轉的對唱,每一種都獨具特色,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光盤的加入更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隨時隨地沉浸在那些動人的鏇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加深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音樂本身,還對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進行瞭深入探討,例如祭祀、婚慶、勞動等場閤的音樂,都展現瞭音樂在少數民族社群中的重要地位。這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音樂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紐帶。這本書的增訂本,無疑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瞭進一步的提升,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像是一扇通往神秘而多彩世界的大門,讓我深深著迷。每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那獨特的韻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各種民族的音樂形式,更是將音樂與他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曆史傳說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村落,親耳聆聽悠揚的歌聲,親眼目睹歡騰的舞蹈。書中對樂器的介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我從未見過的、造型奇特的樂器,它們發齣的聲音或是低沉渾厚,或是清脆嘹亮,都充滿瞭生命力。更難得的是,書後附帶的光盤,將那些文字描述的音樂具象化,讓我得以真正地“聽”懂這些音樂。那種震撼,是文字無法完全傳達的。我喜歡書中對音樂背後故事的挖掘,例如那些古老的歌謠是如何一代代傳唱下來的,又是如何承載著民族的情感和記憶。這不僅僅是一本音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文、關於曆史、關於情感的書。它讓我意識到,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民族靈魂的錶達。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瞭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也對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很好的書籍,加油。。。。。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暫時還沒有閱讀,外包裝很好

評分

暫時還沒有閱讀,外包裝很好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很好的書籍,加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