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

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翀 著
图书标签:
  • 北江盆地
  • 宗族
  • 聚落
  • 历史地理
  • 地方史
  • 民俗学
  • 社会史
  • 广东历史
  • 客家研究
  • 文化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800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作者简介

钟翀,1971年生,200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人类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主修历史地理学,近年来尤其关注聚落史地、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近代城市地图与古城形态研究等领域。至今已出版泽作一种(高田时雄著《敦煌·民族·语言》,中华书局),论文30余篇,见于《文物》、《历史地理》、 《人文地理》(日)、《历史地理学》(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小史与本书研究目的
三、研究对象地域与研究尺度

第一章 东阳县与北江盆地
第一节 文化史地视野中的“浙东”与“东南中国”
第二节 东阳这个地方
第三节 北江盆地:乡里与聚落的历史展开

第二章 北江盆地的族谱群
第一节 东南中国的族谱
第二节 “北江谱”的现存状况
第三节 “北江谱”的流传与普及

第三章 宗族与聚落概观
第一节 个案考察:鹿峰蔡氏的形成与展开
第二节 北江盆地的聚落面貌
第三节 北江盆地的宗族生态

第四章 宗族发生的时空变迁
第一节 宗族发生与族谱的始迁祖记录
第二节 宗族发生的空间形态
第三节 宗族发生的时间变化
第五章 宗族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的“宗族化”
第六章 宗教变迁的前史
结论
后记
湖湘文明的地理之脉:湘资沅澧流域的传统社会变迁与地方性知识体系 一部关于湘江流域传统社会结构、聚落形态演变及其内在逻辑的深度历史地理学专著。 本书聚焦于中国南方最具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地理单元之一——湘江流域(覆盖湘、资、沅、澧四水系核心区域),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自宋元以降,至清末民初,这一特定区域内宗族组织如何塑造社会空间、聚落如何反映权力结构与生存策略,以及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在地域环境的制约与互动中生成、传承与嬗变的全过程。 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组织形式的描述,而是力图揭示在特定的水系地理、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外部王朝治理模式的交织作用下,湘江流域如何发展出其独特的“地方性”:一种既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普遍规律,又深刻烙印着楚文化遗绪与山地文化适应性的复杂社会景观。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的塑造力——水系、地形与社会地理基础 湘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是理解其社会形态的先决条件。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湘资沅澧四水系对人口分布、经济活动以及交通网络构建的决定性影响。 1. 水系的功能性分异: 湘江主体流经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决定了其社会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平原农耕”与“山地开垦”的张力。本书将长江中游平原的“稻作基准线”与湘西、湘南的“山区生计模式”进行细致对比。例如,研究了沅水、澧水流域因地形闭塞导致的宗族权力的高度内聚性,与湘江中游地区因水运便利带来的商业化与社会流动性的差异。 2. 聚落选址的“生态智慧”: 探讨了传统湘地聚落的选址原则,即对洪水、坡度、以及风水观念的综合考量。通过对湘南盆地中大量“水口林”、“风水塘”的考察,揭示了宗族在维护特定微观生态系统方面的集体行动机制。这些物理空间的选择,直接反映了特定地域内生存资源的稀缺性与风险规避策略。 3. 农田水利与地方权力网络: 详细梳理了古代湘地复杂的水利系统(如陂塘、堰坝)的修建、维护与管理权如何成为地方士绅和宗族领袖获取权威的重要物质基础。水权的分配,在许多湘西山区,甚至比土地权力的分配更为敏感和关键。 第二部分:宗族组织的演化与社会空间的重构 宗族,作为湘江流域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形态与权力运行机制是本书的核心议题。本书强调宗族的“实践性”而非仅仅是“制度性”。 1. 宗族权力的多重谱系: 区别于长江下游宗族强调的“血缘纯净性”,湘江流域的宗族往往具有更强的“地缘吸纳性”。本书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湘地族谱中的“续谱”与“附籍”记载,揭示了地方精英如何通过收继异姓、调解外来移民等方式,将松散的血缘关系固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共同体。 2. 建筑空间中的宗族秩序: 深入分析了祠堂、家庙、义庄以及合葬墓地在宗族空间布局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功能。以湘潭、衡阳一带的复合型宗族大宅为例,研究了室内外的空间划分如何对应等级制度、祭祀序列和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宗祠不仅仅是祭祀场所,更是族田管理中心、义学教育机构和基层司法仲裁庭。 3. 宗族间的竞争与合作: 考察了不同宗族群体在争夺有限的耕地资源、商业利益乃至政治庇护时所采取的策略。通过对清代中后期湘地发生的族阋(宗族械斗)案例进行区域比较分析,阐明了宗族冲突的根源往往在于外部(如赋税压力、流动人口进入)与内部(如谱系划分、继承争议)压力的耦合。 第三部分:地方性知识、信仰体系与社会韧性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探究支撑这一社会结构的深层文化逻辑,即湘地社会如何生成并内化其独特的知识与信仰体系,以应对地域性的生存挑战。 1. 地方性知识的物质载体: 考察了湘地特有的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如对山地药材的运用)以及手工业技术(如湘绣、醴陵瓷业)的代际传承。这些知识往往依附于特定的家庭作坊或宗族内部的技艺垄断,形成了非正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 信仰的地域适应性: 湘江流域的信仰世界极其复杂,它融合了本土的巫傩传统、楚地遗留的泛灵信仰、以及儒释道的经典解释。本书重点分析了“地方神”的谱系如何反映了当地社区的历史记忆和生存焦虑,例如对水患之神的祭祀频率与强度,直接与特定时段的自然灾害记录相印证。 3. 社区韧性与社会变迁的缓冲: 在王朝更迭和外部冲击面前,宗族与地方知识体系构筑了社区的缓冲层。义庄、社仓等互助组织的运行机制,揭示了在国家权力边缘化或失灵时,地方如何通过自我组织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与再生产能力。这种韧性是湘江流域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存续的关键。 结语:传统空间逻辑的现代转译 本书最后部分讨论了晚清“开埠”与民国“新政”对既有社会地理格局带来的冲击。新的商业模式、国家教育体系以及现代法律观念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宗族权威和聚落形态。然而,即便在剧烈的现代化进程中,本书也指出,湘江流域社会在空间布局、社会信任建立和资源调配上的深层逻辑,依然可以追溯到其数百年间对水系地理的适应与宗族组织的精妙设计之中。 本书为历史地理学、社会人类学以及中国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南方腹地传统社会复杂性的独特视角与详实案例。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地方史”,更是一部关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社群组织与文化认同的通用模型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在书店里,它静静地陈列在人文社科类的书架上,名字“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地域文化和宗族历史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总觉得蕴藏着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肌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研究的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老村落依水而建、错落有致的画面,以及那些围绕着血缘、地缘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北江盆地独特的宗族组织形式,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同时,对于“聚落的形态”,我也充满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模式,催生了当地特有的村落布局和建筑风格?书中有没有对具体村落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微观的视角来折射宏观的历史变迁?如果能提供一些实地考察的细节,比如对某个古村落的田野调查,那将非常有价值,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研究的扎实。

评分

当我翻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严谨的学术气息。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但我对那种通过文献、考古等多种资料,层层剥茧,还原历史真相的方法论非常着迷。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出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历史,而是要探讨宗族、聚落这两个核心要素的“形态”和“发生史”。这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包含大量的史料分析、文献考证,以及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宗族结构、聚落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北江盆地历史画卷的。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解读,或者引用一些珍贵的考古发现,来支撑其观点,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北江盆地宗族形态和聚落特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变动等等。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显得非常厚重,封面设计古朴而大气,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书名“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主题,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历史的侦探,深入到北江盆地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关于“宗族”和“聚落”的秘密。我尤其好奇“发生史”这三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是要追溯这些形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演变的。这需要极其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北江盆地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是如何逐渐形成最初的聚落?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促成了宗族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北江盆地宗族结构和聚落形态的动态演变过程,例如,在朝代更迭、经济变迁、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形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来解读这些历史现象,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厚重又不失质感,打开扉页,印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的字样,字迹清晰,纸张也选得极好,散发着淡淡的书香,瞬间就勾起了我探究的欲望。虽然我本人并不是历史学或地理学的专业人士,但出于对我们这片土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好奇,我还是入手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北江盆地悠久岁月的重量。封面上山水相映的图案,也暗示了书中可能包含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探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用生动详实的笔触,描绘出北江盆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在这些风貌之下,古往今来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繁衍、形成独特的社群结构的。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精美的地图和老照片,那将是锦上添花,让文字的魅力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变迁和聚落演化过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能更好地认识这片孕育了无数故事的土地。

评分

收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甸甸的分量,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设计,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学术著作。标题“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十分吸引我,我一直对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古村落的形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对书中关于“宗族”的论述尤为期待,想象着作者是否会深入挖掘北江盆地各个时期、不同区域的宗族组织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是否会有关于祠堂、族谱、祭祀等宗族活动在聚落形成与维系中的作用的详细分析?而“聚落的形态”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包含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聚落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考察。我很想知道,北江盆地有哪些典型的聚落形态,它们又是如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和宗族文化的影响而演变的。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北江盆地的历史与人文?

评分

《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此书很不错,作者的角度也很好,值得品读

评分

关于地方性组织发生学的力作

评分

书很不错,作者很认真,值得推荐

评分

算是国内地域史研究中颇深入的一种

评分

算是国内地域史研究中颇深入的一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