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你听说美国标榜言论自由,但你知道有政治正确这个底线紧箍咒吗?你听说美国政府权力巨大,但你知道“公款公用”都要纳税人监督吗?你听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你知道前司法部长一次次为萨达姆辩护吗?你听说美国妄图称霸全球,但你知道民众为了帮助巴西农民甘愿买昂贵的咖啡吗?你听说美式民主只是谎言,但旅美学者刘瑜以其老辣、诙谐、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儿。民主到底是意识形态的幻景还是柴米油盐的真切?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忘掉那些政治课上的晦涩字眼,世间的常识其实无比简单。
《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刘瑜,网名drunkpiano,生于1975年12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和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在剑桥大学政治学系任教三年,目前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另著有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自序)
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
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
所谓秘诀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耳朵上的记号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金融危机里的左中右
民主的裤衩
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就这样被你笑话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从问题到议题
他人瓦上霜
哗众取宠主义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美国要建柏林墙
控制石油的什么
敌人的权利
民主现实主义
美国大选贵不贵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美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请客谁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怎样悼念死者
有病的政治与治病的政治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越民主,越低效?
病了你得管
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谁有特权上大学
法治自由篇
不告白不告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你管得着吗
先天下之急而急
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
政治与法律之间
人物篇
人民公敌在裸奔
你好死,我赖活
“愤青”的下场
对你骂骂骂不完
敢飞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王”
“美奸”克拉克
萨义德死了
为什么是他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奥巴马会成为罗斯福第二吗?
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后记
  民主的裤衩
  最近那些对美国民主嗤之以鼻的人又找到了一个“确凿的证据”:2010年1月21日,美国最高法院在“联合公民对联邦选举委员会”的判例中,以5:4裁决联合公民组织所制作的“希拉里”政治片可以于选举前夜在电视上播放,推翻了之前联邦选举委员的禁播指令。这个裁决,用某评论员的话来说,导致了一场“政治飓风”,政治家和评论员纷纷表态,叫好的叫好(主要是共和党),谴责的谴责(主要是民主党),吵作一团。
  吵架的理由是,那个宣传片(立场是反希拉里的)是有公司赞助的,而根据美国2002年的竞选法案和之前1990年的判例,公司或工会赞助的政治广告不能在初选前一个月,大选前两个月播出。而21日的裁决则意味着公司或工会从此可以任意资助政治广告,影响选举结果。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有钱人可以尽情地“收购”选举,从此美国的民主脱下了最后的裤衩,堕落成了富人的裸奔。用奥巴马的话来说:“最高法院今天的裁决,给特殊利益集团用金钱操控政治开了绿灯,它是石油公司、华尔街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强大利益集团的胜利。”
  哇塞,直接把民主赤裸裸地卖给资本家,这5个大法官胆大包天,不知道收了多少好处费?但是,也许,5个如此资深的法官这样裁决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道理?首席法官Roberts这样解释他的立场:“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文本和目的都指向一个方向:国会不应当限制政治言论自由,即使这个言说者是公司或工会。”原来,其裁决的理论基础是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
  ……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自序)
  1835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参观了一圈美国之后,写了一本书叫《美国的民主》,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
  近200年后,把这段话放在我这本书的开篇,仍然恰如其分。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智慧和洞察。作者并非用激烈的言辞去批判或赞扬,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娓娓道来。然而,正是这种平静之下,蕴藏着对美国政治肌理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政治事件时,能够跳出党派的藩篱,去探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在讨论某些政策的执行困境时,他不会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政党或某个政治人物,而是会分析制度性的障碍、官僚的惰性、或是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多种因素。这种“解构式”的分析,让我看到政治运作的真实面貌,它不是戏剧化的舞台表演,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妥协的复杂过程。读这本书,我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一些模糊不清的政治现象,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而有逻辑。它鼓励我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政治,去理解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并且从中找到自己思考的起点。
评分这本《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美国政治生活“日常性”的细致描绘。作者并非只聚焦于那些宏大叙事的政治事件,例如总统选举、国会辩论或是重大的立法通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政治运作中那些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一次地方党派会议的幕后角力,一次普通选民在投票站的真实经历,一次媒体报道的微妙措辞如何影响公众认知,甚至是一条不起眼的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如何被放大和解读。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却如同显微镜一般,精准地揭示了当代美国民主肌体的运作逻辑和内在张力。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政治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斥着理论术语,要么过于煽情,只强调冲突和戏剧性,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更为接地气的声音。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民主”,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场景里,通过各种互动和选择共同塑造而成。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使得书中的许多观点具有了普适性,即便读者并非对美国政治了如指掌,也能从中体会到政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带着你一起旁观,一起思考,不带评判,只是呈现,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况味。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一种“俯瞰”的视角,但同时也要有“切入”的深度。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宏观的政治格局之下,进行了一次次深入的“解剖”。比如,对于某个政治议题的讨论,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支持与反对的层面,而是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背后的利益集团,考察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度,甚至会关注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边缘声音。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美国政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某些论述那样,将政治简化为善与恶的斗争,而是展现了政治中存在的各种妥协、博弈、策略以及人性的多面性。读到书中关于选举策略的分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量。而当作者谈论到公众舆论的形成时,我又感受到了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脆弱而又关键的角色。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意味着什么”。它促使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清晰地辨别真相,如何才能更理性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美国政治的同时,也触及了更普遍的社会议题。作者的观察和分析,常常能从具体的政治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律。例如,在讨论政治极化时,他不仅分析了政治上的原因,也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差异以及技术发展如何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书中对于社会运动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不同群体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诉求,以及这些诉求如何被政治系统所接纳或排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去思考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这种对社会深层结构和互动机制的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政治评论,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如何运作的“社会学速写”。它帮助我理解,政治并非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并与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命运。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民意”的形成和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并没有将民意视为一个统一的、静态的实体,而是揭示了民意的多元、流动和易变性。书中对媒体在塑造民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到社交媒体上的意见传播,再到政治家如何利用媒体来引导公众情绪,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了看似微小的事件,如何在网络空间被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关注的焦点,又或者,某个被广泛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因为一些细微的视角转换,而彻底改变了公众的认知。这种对信息传播机制的拆解,让我对当下我们所处的“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民意”,可能只是被筛选、被加工过的版本,而真正的、多元的民意,可能隐藏在更深的角落。因此,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表面的声音所裹挟,显得尤为重要。它鼓励读者主动去寻找不同的信息源,去倾听不同的声音,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盲目跟从。
评分昨天买今天到,买*优惠*元。都是新出的好书,慢慢看。
评分非常好 经典的书
评分买了之后,即看了,赞赞。
评分很好用,味道不大,很不错
评分还行吧,买回来慢慢看下,想送人。
评分嗯。。。。。。。。。挺好。。。。。
评分产品和服务都一如既往的棒,必须给好评
评分书挺好,趁图书节入手也划算,只是有一本既无塑封又无腰封,让人觉得不舒服,总觉得被人拆过了
评分经典书籍 应该阅读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