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树范 编
图书标签:
  • 细胞病理学
  • 病理学
  • 细胞学
  • 医学
  • 诊断
  • 疾病
  • 组织学
  • 临床
  • 医学教育
  • 病理诊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64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细胞病理学》一书是继老一辈细胞病理学家和同龄细胞学者已经出版多部专著之后诞生的。1957年杨大望教授出版《阴道细胞学》和1977年的《色彩临床细胞学图谱》可以说是临床细胞学发展的里程碑。沈琼教授食管细胞学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广大细胞病理学者关注。彭孝敬教授穿刺细胞学的专注促进了针对细胞学的迅速发展。

作者简介

刘树范 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原大连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10月~1973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工作。1973年10月转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开始从事细胞病理学研究,并担任科室主任。几十年来,遵循杨大望教授的谆谆教诲,努力学习脱落细胞学知识;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开展肿瘤医院的细针穿刺细胞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经验。为了促进我国细胞病理学的发展,倾心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并在细胞病理学培训班和学术会议上传授细胞病理学技术知识。在科研方面,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细胞自动识别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等辅助诊断技术把临床诊断、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浆膜腔积液、食管、宫颈和胸部肿块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领域做了深入研究,获得了相关的学术成果。1990年率先在国内介绍宫颈细胞病理学描述性诊断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TBS)。1992年在全国细胞病理学术会议上报告关于1991年“TBS”提出的术语和诊断标准。1993年在北京市学术会议上详细介绍“TBS”术语和诊断标准。1994年邀请美国细胞病理学专家在全国细胞病理学术会议报告“TBS”诊断标准,并将100多册当时最新的“TBS”原版书赠送给细胞学、病理学、妇科学的各位专家,为促进国内细胞病理学水平、缩短我国细胞病理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尽心尽力。1996年在细胞病理学会的支持下主持召开关于我国宫颈细胞学报告方式研讨会,会议代表一致倡导我国采用宫颈“TBS”的改良报告方式。1997年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细胞学室开始采用“改良TBS”作为宫颈细胞学的报告方式。从此,我国细胞病理学诊断标准开始与国际同步。2001年赴美参加第三次“TBS”研讨会,归后马上介绍“2001 TBS”术语。2004年5月第二版原版“TBS”书拿到后,立即在学术会议或培训班上详细授课。至今仍在不断的为描述性诊断报告的推广和提高而努力。1996年成为国际细胞学会成员(MIAC)。曾担任北京市细胞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会细胞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为我国细胞学术委员会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阚秀,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本科。现任职于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病理科,原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有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曾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国际细胞学会成员(MIAC),中华病理学会细胞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细胞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研究委员,《中华肿瘤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和《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1961年毕业留校病理教研室任教。1972年调入北京市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从事肿瘤病理研究工作。1988年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至今。40多年来一直从事病理学事业。专长研究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和针吸细胞学诊断等,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发表论文93篇(第一作者59篇),主编《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细胞病理学》、《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学》等专著6部,参加编写及翻译其他专著10余部,获卫生部及北京市科技成果奖3项。1981年应邀访问东京,参加日本第22届全国临床细胞学大会,并做“中国肿瘤细胞学概况”的专题报告。1983年赴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肿瘤研究所(NIC)做访问学者,研修针吸细胞学2年。1987年赴瑞士,参加国际合作编写“Cytopathology of Breast Cancer”一书,该书以6国文字编写,国际发行。1997年赴香港,参加第34届国际病理学术会议。2000年应邀参加台湾细胞学术会议,并做专题演讲。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细胞病理学概况
第二章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第三章 人体细胞的分类及其形态
第四章 肿瘤细胞病理常用名词术语诠释
第五章 细胞病理学常用辅助技术
第六章 细胞病理学的临床规范和质量保证
第七章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第八章 宫颈细胞病理学的历史和紧张
第二篇 妇科脱落细胞病理学
第三篇 非妇科细胞病理学
第四篇 针吸细胞病理学
第五篇 细胞病理学实验室的常规技术
……

前言/序言


《医学影像学图谱: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 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医学影像学专著,旨在为医学生、临床医生、影像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与参考资料。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人体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紧密结合,强调从基础解剖学知识出发,理解各项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如何清晰地展现不同解剖层次和器官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影像学发现与临床疾病诊断的关联性。 第一部分:基础影像解剖学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人体主要系统的系统性影像解剖学。我们摒弃了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大量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图片,结合精细的手绘解剖图和标注,清晰地展示正常人体结构的影像学表现。 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涵盖颅脑的CT和MRI影像,详细介绍脑实质、脑室系统、脑膜、颅骨以及血管等结构的正常解剖标志。重点解析不同序列的MRI(如T1加权、T2加权、FLAIR、DWI、PWI、SWI等)如何区分灰质、白质、脑脊液,以及其在静脉窦、动脉、蛛网膜下腔的显像原理。还将涉及脊髓及其周围结构的影像解剖。 骨骼肌系统影像解剖: 深入讲解骨骼、关节、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的X射线、CT和MRI影像特征。对全身主要关节(如肩、肘、腕、髋、膝、踝)的常规切面和特殊序列的影像解剖进行详尽描述,并辅以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软骨、半月板、韧带损伤的影像定位。 心血管系统影像解剖: 重点介绍心脏的解剖结构在超声心动图、CT和MRI中的显像。详细解析心房、心室、瓣膜、心肌壁的厚度、运动及血流动力学在超声中的评估。CT和MRI在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的成像原理、造影剂的使用和正常解剖结构的确切显示。 呼吸系统影像解剖: 详细阐述肺、气管、支气管、胸膜、胸壁、纵隔等结构的X射线、CT影像解剖。特别强调CT在肺实质、肺纹理、胸膜腔病变中的细微结构显示能力,并对纵隔主要结构(如淋巴结、大血管、食管)进行定位。 消化系统影像解剖: 涵盖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等器官在X射线、CT、MRI和超声中的影像解剖。重点讲解胃肠道的钡餐造影及CT/MRI扫描时的充盈与排空,以及肝脏、胆胰系统在不同成像技术下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内部结构。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解剖: 详细介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以及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等)的CT、MRI和超声影像解剖。重点关注肾实质、肾盂、输尿管的连续性,以及膀胱的充盈状态和盆腔器官的正常毗邻关系。 内分泌系统及其他: 简要介绍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内分泌腺体的影像解剖,以及淋巴系统、乳腺等其他重要结构的影像学观察要点。 第二部分:影像学检查技术与原理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坚实的影像学技术基础,理解各项检查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X射线成像: 介绍X射线的产生、穿透性、衰减原理,以及数字X射线(DR)和计算机X射线成像(CR)的技术特点。 CT成像: 详细阐述CT的成像原理(螺旋CT、多层螺旋CT),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层厚、重建算法、对比度),以及CT血管造影(CTA)的技术要点。 MRI成像: 深入讲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场、射频脉冲、梯度场),不同加权成像(T1W, T2W, FLAIR, DWI)的原理及对比度产生机制,以及MRI血管成像(MRA)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应用。 超声成像: 介绍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回声原理,多普勒超声在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实时三维超声的优势。 核医学成像: 阐述放射性核素显像(SPECT, PET)的基本原理,示踪剂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其在功能和代谢评估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解剖结构与临床疾病的影像学相关性 本部分是本书的临床应用核心,将以解剖学为基础,串联起影像学征象与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断。书中将针对每一系统,结合典型的病理改变,展示其在各种影像学检查下的典型表现。 颅脑疾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颅内感染、脑外伤等,通过CT和MRI影像,精确识别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并结合影像学征象分析其病理生理基础。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如骨折、关节脱位、骨关节炎、骨肿瘤、软组织损伤等,展示X射线、CT和MRI在诊断和评估这些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检查方法在显示骨骼、软骨、韧带损伤方面的差异。 心血管系统疾病: 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病、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通过超声心动图、CT和MRI,结合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变化,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分期。 呼吸系统疾病: 如肺炎、肺结核、肺栓塞、肺癌、胸腔积液、气胸等,通过X射线和CT,详细解析肺部病灶的形态、分布、密度变化,以及胸膜和纵隔的异常。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溃疡、肠梗阻、肝硬化、胆结石、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等,展示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评估消化道结构、黏膜、腔隙以及肝胆胰脾实质病变中的价值。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如肾结石、肾囊肿、肾肿瘤、泌尿道感染、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等,通过CT、MRI和超声,清晰展现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石、囊实性占位等病变。 本书的特色: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从基础解剖到技术原理,再到临床应用,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图片与精心绘制的解剖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像资料的直观优势。 强调解剖与影像的关联: 紧密围绕解剖结构,解析影像学征象,帮助读者理解“所见即所得”的背后原理。 突出临床应用价值: 聚焦常见及重要的临床疾病,提供实用的影像学诊断思路和参考。 内容全面,覆盖广泛: 涵盖人体主要系统和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医学影像学图谱: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 旨在成为您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指南,帮助您更精准地理解人体结构,更自信地解读医学影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对身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变化感到着迷。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内容介绍中提到的“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奥秘”、“探寻疾病的根源”等字眼,深深吸引了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走进细胞的世界,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的。我尤其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感冒、发烧,甚至是一些更复杂的疾病,在细胞层面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想知道,我们身体里数量庞大的细胞,究竟是如何协同工作,维持着我们的健康?又是什么样的“错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我希望它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还能有相关的图片、图解,甚至是模拟动画的链接,那样的话,学习过程会更加生动有趣。我想了解的,不单单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怎么做”——当然,“怎么做”可能指的是预防或治疗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探索生命奥秘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工作上的一个巨大补充。我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总觉得在理论层面,特别是细胞层面的理解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我相信它能够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空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类疾病在细胞学诊断上的特点,比如在肿瘤筛查、炎症诊断等方面,有哪些关键的细胞学指标可以参考,以及如何对这些指标进行准确的解读。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例如在分子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等方面的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是否有关于细胞病理学样本制备、染色以及图像分析的指南,对于提升实际操作技能也会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病理图像和诊断过程,来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创作的《细胞病理学》图书评价,以读者口吻写成,共五段,每段约300字,风格迥异,力求真实自然: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厚实的学术著作。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门的、比较轻松的读物,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却步。封面设计也偏向学术化,简洁但缺乏一些吸引眼球的元素,我猜想它更适合在实验室或者研讨会上出现,而不是放在床头枕边。拿到手之后,我翻了几页,里面的图表和文字都显得十分专业,一些专业术语我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它可能不是我一开始期望的那种“轻松科普”读物。我本以为会有一些关于细胞在疾病中表现的生动案例,或者一些比较易懂的插画来辅助理解,但这本书更侧重于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深入讲解,对于我这样背景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学习曲线确实比较陡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的引导性内容,比如学习路线图或者对初学者友好的章节,这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而不是直接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它的阅读门槛略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评分

拿到这本《细胞病理学》的开篇,我就被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句式结构也比较复杂,似乎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力求表达的精确无误。作为一名曾经接触过一些医学理论的读者,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深度。书中关于细胞形态、结构以及功能改变的描述,都非常详尽,配以高品质的显微照片和示意图,清晰地展现了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之间的细微差别。我注意到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权威观点,这无疑增强了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对于需要深入研究细胞病变机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各种病理过程的分子和细胞层面的解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病理学概念的细致剖析,能够层层剥茧,将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变得逻辑清晰。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但每一次的深入理解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

翻开这本《细胞病理学》,我首先被它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插图所吸引。作为一名对艺术和科学结合有着特殊偏好的读者,我欣赏这种将复杂知识以视觉化方式呈现的努力。书中对细胞结构的描绘,无论是正常状态下的细腻纹理,还是病变时的怪异形态,都通过高质量的图像得以逼真再现。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对每一个细胞器的形态变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且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类比,让我即使在面对复杂的专业术语时,也能通过直观的联想来理解。比如,书中将细胞膜的通透性比作“一扇神奇的门”,将细胞核比作“指挥中心”,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也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细胞如何应对外界刺激”的章节,它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细胞在环境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和顽强生命力。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变的罗列,而是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发生病变”,这种探究式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

评分

最新版的,好,够便宜,正版

评分

不错,翻了一下有彩图,和工作中的差不多,值得一买

评分

感觉不错,很给力!支持!

评分

知识太多了,需要时间呢!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通常认为细胞是人体的最小单位,它是由许多更小的具有自身功能的结构组成。尽管人类细胞大小不等,但所有的细胞均很小。即使是最大的细胞如受精卵,也是肉眼所不能见到的。 一般认为,人体细胞的体积为200—15000立方微米。人的细胞由一层膜把其内容包聚在一起。但这层膜不单纯是一个囊袋,它上面有许多能识别不同细胞的受体,这些受体也可以和机体产生的物质和摄入体内的药物发生反应,选择性地允许这些物质或药物进入或离开细胞。受体反应常常改变和控制细胞的功能。 身体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每一类细胞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有些细胞如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自由移动,互不影响。另外一些细胞如肌肉细胞,则相互紧紧地连在一起。一些细胞如皮肤细胞,分裂和繁殖很快;而神经细胞则完全不能繁殖。有一些细胞,特别是腺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激素或酶这样一些复杂的物质。例如乳腺细胞分泌乳汁,胰腺细胞产生胰岛素,肺泡壁细胞产生粘液,口腔中的细胞产生唾液。有些细胞则和物质的分泌无关,例如肌肉细胞和心肌细胞主要功能是收缩,神经细胞传导电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之间建立信息联系。 [返回]细胞的发现 其发现与显微镜的发明有关。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Hoo-ke)最初在《显微谱志》(Micrographia)一书中所记载的“细胞”,是从失去原生质的软木上所观察到的细胞壁和中间的空腔。随后,J.E.Purkin-je等人(1840)发现,在生物体的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并不是虎克所看到的细胞壁,而是其内部的物质,即原生质,从而改变了细胞一词的概念。后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积累了细胞结构方面知识,从而把细胞分成两大类,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评分

支持正版,支持京东。

评分

最新版的,好,够便宜,正版

评分

感觉不错,很给力!支持!

评分

支持正版,支持京东。

评分

专业的,图文并茂,值得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