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紫云精品·课内外题题通:语文(7年级下册)(适用于人教版)》具有以下特点:
◇配合新课标
本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广大师生课时学习、阶段检测的实际需要。
◇与教学同步
本书依据各学科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不同模块。课时学习部分有基础练习和巩固拓展版块,侧重基础,适当延伸;单元检测部分用于课后阶段性检测知识掌握程度。
◇编排合理
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各学科命题研究的新成果,针对新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合理设计题型,选取典型题目,达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又不落入题海战役窠臼。
本书努力探索的目标是广大学生以少的题量,达成大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
作者简介
王扉,又名王惠儒,别号砚池堂主人。知名学者、作家。“国学才子”,“幸福国学”创始人。资深媒体人,清华EMBA媒体联盟成员。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周刊》“创刊五君子”之一。香港《大公报》前资深记者、专栏撰述。现从事自由写作、企业管理顾问以及幸福国学阅读推广等工作。
王扉先生曾在香港媒体工作十年,曾连续四年参加温总理记者会。屡获最佳写作奖、最佳报道奖。由资深媒体人转型国学学者以来,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国学密码书系读者众多,并流传到了港台地区以及美、日等国。《破玄:老子的密码》入选人民网、人民日报年度“最有影响力的60本好书”,并被多家高校图书馆列为指定阅读书目。
目录
自序:蝴蝶飞过谁的梦?
解经闲谭
给你一个好看的庄子
他是武侠小说第一人
王羲之庄子心得《兰亭序》
欧阳修“山寨”庄子成经典
《庄子》应该这样读
庄子心解
逍遥游第一:给自己一个飞的理由
1.1 商汤问逍遥,臣棘说鲲鹏
1.2 尧帝让位许由竟然被拒
1.3 楚狂接舆是不是大话王?
1.4 庄周与惠施,两人爱抬杠
[砚池堂夜话]秋雨来了,河海对话
齐物论第二:人生就是一场大梦
2.1 南郭子綦版《风继续吹》
2.2 迷失的人生生来奔命
2.3 儒家墨家都是大嘴巴
2.4 朝三暮四侮辱谁的智商?
2.5 伟大领袖唐尧有不爽
2.6 禽兽怎懂得天下美色
2.7 丽姬为什么后悔其泣
2.8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砚池堂夜话] 鲁国之大,只有一儒
养生主第三: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3.1 娱乐至死,死在爱纠结
3.2 庖丁解牛,解的是禅机
3.3 泽雉“不自由,毋宁死”
3.4 庄子想象的老子追思会
[砚池堂夜话] 生死遗言,非诚勿扰
人间世第四:何不潇洒走他一回
4.1 孔子颜回纵论“心斋”
4.2 饮冰的人,求去内热
4.3 爱马如仕,你伤不起
4.4 散木托梦,诘问散人
4.5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
4.6 楚狂接舆一曲“凤兮”
[砚池堂夜话] 见利忘害,步步惊心
……
读经杂拌
后记:我必庄重,我必虔诚
精彩书摘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物的根本;你所想做的,却是摧残万物。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日益暗淡。像你这样智巧之人,心地浅陋狭隘,岂能有资格来谈至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躬身而退。回去后放下了治理天下之事,给自己盖了一间独居的房子,以白茅草为席,清静无为地过了三个月,这才敢再次前往广成子处请教至道。
广成子头朝南而卧,黄帝则拜在下风,跪行而上,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达至道的境界,冒昧地请教,如何修身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突然一个打挺、翻身起来,答道:“善哉善哉,问得很好!过来吧,我给你讲讲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极境,晦暗沉寂。不要外视,不要外听,持守元神,以臻虚静,身体自然健康正常。一定要清心静守,不要使身形劳苦,不要使精神摇荡,这样就可以长生。
“因为,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心无杂念,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可以长生。谨慎持守内心的虚静,放空闲置外在的感官,你知道得太多,必然招致败亡。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就能帮你达到正大光明之境,进入那至阳的本原;我还可引你进入深邃幽冥之门,进入那至阴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持守自身,万物自会茁壮。我持守纯一至道而处阴阳调和之位,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了,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广成先生真可说是与天合德了!”
广成子又说:“你过来,我再告诉你:至道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都以为有终始;至道是深不可测的,然而人们都认为有极限。得到我‘道’的人,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道’的人,活着只能见到日月之光,死后就是尘土一堆。
“如今万物昌盛,都生于土而又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无穷之门,从而遨游于无极之野。我将与日月一样光明,我将与天地一样长久。迎我而来的,我无所觉察!背我而去的,我无所在意!人们都要死去,而我可得以独存。”(《在肴第十一》)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化蝶:庄子的密码》解经闲谭
某日和友人聊天,发现她正在着迷所谓的“穿越”。我于是跟她卖关子说,我想停下手中在写的《化蝶:庄子的密码》,赶写一篇专栏文章《给所有想穿越回大唐的女子》。据说某女子背了无数唐诗汉赋,志在穿越回大唐。一梦醒来,她偷眼朝铜镜瞄了一眼,只见自己国色天香,身材性感,却身着道袍,成了一位女道士。想起穿越前的种种努力,不禁悲从中来,感慨命苦。这时,只见有侍女来报:“太真娘娘,皇上驾到……”
《化蝶:庄子的密码》 引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星辰,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庄子,这位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先哲,以其“汪洋恣肆”、“汪洋辟阖”的文风,以及“逍遥自在”、“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著作,尤其是《庄子》,与其说是哲学典籍,不如说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寓言集,一部引导人们挣脱俗世羁绊、探寻生命真谛的秘籍。《化蝶:庄子的密码》正是试图打开这扇通往庄子精神世界的大门,探寻那些隐藏在篇章字句背后的深邃智慧,并试图解读这些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论述,而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漫游。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个“夫大块噫气”的宇宙,感受“坐忘”的宁静,体验“无为”的妙用,领悟“齐物论”的智慧。从“庄周梦蝶”的奇幻想象,到“庖丁解牛”的技进乎道的精妙,再到“逍遥游”中那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庄子用他那充满想象力与艺术性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精神图谱,揭示了关于生命、宇宙、自我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种种奥秘。 《化蝶:庄子的密码》将以一种更加贴近读者、更加生动的方式,去触碰庄子思想的核心。我们不会止步于概念的辨析,更会关注思想的流变及其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的回响。我们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庄子哲学中的“密码”:那些关于“道”的不可言说,关于“德”的自然显化,关于“心”的超越与安顿,关于“生”的无常与圆满,关于“死”的坦然与归宿。 第一章:梦蝶之惑——认识的边界与自由的开端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周之梦为胡蝶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子哲学中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它以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梦境,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如何区分真实与虚幻?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是否就是唯一的真实?这种对认识边界的质疑,恰恰是庄子哲学思想的起点。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庄子对“知”的辩证态度。他并非否定知识和认知,而是警示人们不要执着于固定的概念和僵化的认知模式。“知”的局限性,在于它总是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视角和标准,而宇宙万物的真相,往往超越了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庄子提倡“以无为知,以不知为知”,这并非鼓励愚昧,而是鼓励一种开放的、不设防的心态,一种对未知保持敬畏,并从中汲取智慧的态度。 “梦”在庄子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被主观意识所束缚,被固有的概念所定义。而“醒来”,则意味着摆脱这种束缚,进入更广阔的精神空间。从“梦蝶”的困惑出发,我们将追溯庄子对“我”的界定。那个在梦中翩翩起舞的胡蝶,与醒来后的庄周,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我”?这种对主体性的追问,导向了对“自我”的超越。当个体能够跳出“我是谁”的执念,便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本章还将探讨“分别”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越“分别”的束缚。庄子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执着于各种“分别”——我与你、好与坏、生与死、大与小。而“化蝶”的寓意,正是要告诉我们,当界限模糊,当一切得以“齐”,我们才能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精神境界。 第二章:庖丁之技——道的显化与人生的艺术 “彼节者有空,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的故事,是庄子关于“道”与“技”的经典阐释。一个普通的屠夫,却能通过精湛的技艺,达到近乎艺术的境界,并从中体悟到宇宙人生的至理。这其中蕴含的,是关于如何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如何达到“游刃有余”的人生状态的深刻智慧。 在本章中,我们将解析庄子所说的“道”的本质。“道”并非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运行的规律。它“无形无声,无始无终”,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庖丁”之所以能够解牛,并非仅仅凭借锋利的刀刃,更在于他对牛的身体构造了如指掌,能够顺应其纹理,避开骨节。这便是“知其道”。 我们将深入探讨“技进乎道”的含义。真正的技艺,不仅仅是熟练的技巧,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体悟。当技艺达到一定高度,便能与“道”融为一体,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洞察力。庖丁的刀刃,之所以能够“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正是因为他找到了“道”的切入点。 本章还将重点分析“无厚入有间”的哲学意味。在庄子看来,宇宙万物都充满了“间隙”和“空”,而“道”恰恰能够畅行于这些“空”之中。而“无厚”则代表着一种不执着、不强求、不留痕迹的状态。正如庖丁的刀刃,不强求切割,而是顺应牛体的自然结构,从而达到了“神遇”的境界。 “庖丁解牛”的故事,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启示。它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难题,与其硬碰硬,不如学会观察、理解和顺应。掌握事物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便能以一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态度,化解种种困境,最终实现人生的“大巧若拙”。 第三章:逍遥之境——超越的自由与精神的解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那里没有俗世的羁绊,没有名利的束缚,只有无限的自由与广阔。本章将带领读者一同遨游于“逍遥游”的境界,探寻何为真正的“逍遥”。 我们将从“鲲鹏之变”开始,解读庄子对于“大”与“小”、“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思考。鲲之大,鹏之远,并非物理上的巨大,而是精神上的超越。从北冥到南冥,从一种存在形式到另一种存在形式的转化,象征着一种对局限性的突破,一种向着更广阔天地进发的勇气。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念,将帮助我们理解庄子对生命无常的坦然。在“逍遥游”的世界里,生与死不再是截然对立的终点,而是循环往复的自然过程。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豁达,是实现内心安宁的基础。 本章还将深入剖析“无用之用”。庄子之所以推崇“无用”,并非否定价值,而是指那些不为世俗功利所染,却能带来深层精神滋养的存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恰恰是滋养心灵,实现精神超越的关键。如“惠子之奼”,看似无用,实则能庇护万物,带来真正的安宁。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神仙是也。”这句话,便是对“逍遥游”最高境界的描绘。我们将尝试理解,如何才能“乘天地之正”,即顺应自然的规律,如何才能“御六气之辩”,即灵活应对世事的变化,从而达到“与道同游”的最高精神境界。 “逍遥游”并非遥不可及的幻境,而是庄子留给我们的精神指南。它鼓励我们挣脱物质的枷锁,摆脱名利的诱惑,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解放与生命自由。 第四章:齐物之论——消融对立与和谐共生 “所谓道,无处不在。……在蝼蚁之中,在稊稗之中,在瓦甓之中,在屎溺之中。”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消融一切人为的界限,达到万物齐一的境界。本章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齐物”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我们将从“齐论”的本质出发,探讨庄子对“是非”、“善恶”、“美丑”等二元观念的批判。他认为,这些“分别”并非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所赋予。当视角发生变化,这些“分别”便会随之改变,甚至完全颠倒。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所以然者,恶乎?然乎?恶乎?不然乎?”庄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无常,以及我们对“所以然”的追问往往陷入循环。而“齐物”就是要超越这种追问,认识到一切皆是“道”的显化,一切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本章还将重点阐释“辩”。庄子认为,无休止的辩论,恰恰是由于我们未能达到“齐物”的境界。当一切得以“齐”,便无需辩论,因为所有的对立都将消融。“夫辩也者,言也;言也者,道也。……昔者庄子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周之梦为胡蝶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子在此处再次回到“梦蝶”的困惑,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揭示了“辩”的局限性。 “齐物”的智慧,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当个体能够放下执念,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理解万物,便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在当今社会,理解“齐物”的思想,对于化解冲突,促进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五章:无为之治——顺应自然与精神的回归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态度,达到“无不为”的更高境界。本章将揭示“无为”思想的真谛及其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我们将解析“无为”的内涵,它指的是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不加主观的妄想和执着。这是一种“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智慧,一种“静观其变”、“以静制动”的策略。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认为,真正的“无为之治”,在于统治者能够放下个人的私欲和偏见,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当统治者能够做到“无为”,便能让百姓各尽其才,各安其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章还将探讨“坐忘”与“心斋”。“坐忘”是指忘却一切外在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心斋”则是指涤荡心灵中的杂念,使之心灵纯净,达到一种空明澄澈的状态。这两种修养方法,都是实现“无为”的基础。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去成就事业。正如水之柔弱,却能滴水穿石,最终汇聚成浩瀚的海洋。庄子所倡导的“无为”,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有为”,一种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命智慧。 在个人层面,“无为”鼓励我们放下执念,顺应生命的自然节奏,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在社会层面,“无为”提供了一种反思过度干预、追求自然发展的思路,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态。 结语:化蝶之翼,飞向未来 《化蝶:庄子的密码》并非止步于对庄子哲学的解读,而是希望借由这些密码,开启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庄子的思想,犹如一双无形的翅膀,能够带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天空。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读者能够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化蝶”体验。这种“化蝶”,是对旧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自我局限的突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它可能是一次顿悟,一次心境的转变,一次对生活态度的革新。 我们相信,在庄子智慧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展开属于自己的“化蝶”之翼,飞向一个更加自由、更加辽阔、更加充满生机的未来。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精神旅程,而《化蝶:庄子的密码》,仅仅是这场旅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