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7)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10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中国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5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7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6
字数:9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7)》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16896.2-2010 高电压冲击测量仪器和软件 第2部分:软件的要求
GB 16897-2010 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6902. 4-2010 设备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第4部分:屏幕和显示器用图形符号(图标)的设计指南
GB/T 16927. 3-2010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3部分:现场试验的定义及要求
GB/T 16937-2010 土方机械 司机视野 试验方法和性能准则
GB/T 16962-2010 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分类与代码
GB/T 16963-2010 国际贸易合同代码编制规则
GB 16999-2010 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
GB 17017-2010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控制标准
GB 17019-2010 克山病病区控制标准
GB 17020-2010 克山病病区判定和类型划分
GB/T 17178. 2-2010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一致性测试方法和框架 第2部分:抽象测试套规范
GB/T 17178. 4-2010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一致性测试方法和框架第4部分:
测试实现
GB/T 17178. 6-2010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一致性测试方法和框架 第6部分:协议轮廓测试规范
GB/T 17213.17-2010 工业过程控制阀 第2-5部分:流通能力 流体流经级间恢复多级控制阀的计算公式
GB/T 17215.101-2010 电测量抄表、费率和负荷控制的数据交换术语第1部分:与使用DLMSlCOSEM的测量设备交换数据相关的术语
GB/T 17286. 3-2010 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3部分:脉冲插入技术
GB/T 17300-2010 土方机械 通道装置
GB/T 17303.1-2010 发票报文第1部分:联合国标准发票报文
GB/T 17303.2-2010 发票报文 第2部分:国际贸易商业发票报文
GB 17352-2010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GB/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
GB/T 17390-2010 潜油电泵拆卸报告的编写
GB/T 17413. 1-2010 锂矿石、铷矿石、铯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锂量测定
GB/T 17413. 2-2010 锂矿石、铷矿石、铯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铷量测定
GB/T 17413. 3-2010 锂矿石、铷矿石、铯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铯量测定
GB/T 17414. 1-2010 铍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铍量测定埃利罗菁R光度法
GB/T 17414. 2-2010 铍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铍量测定催化极谱法
GB/T 17415. 1-2010 钽矿石、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钽量测定
GB/T 17415. 2-2010 钽矿石、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铌量测定
GB/T 17 416.1 2010 锆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锆铪合量测定
GB/T 17416. 2-2010 锆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锆量和铪量测定
GB/T 17417. 1-2010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稀土分量测定
GB/T 17417. 2-2010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钪量测定
GB/T 17418. 1-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GB/T 17418. 2--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铂量和铑量的测定硫脲富集一催化极谱法
GB/T 17418. 3-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第3部分:钯量的测定硫脲富集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418. 4-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第4部分:铱量的测定硫脲富集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GB/T 17418. 5-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第5部分:钌量和锇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GB/T 17418. 6-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铂量、钯量和金量的测定火试金富集一发射光谱法
GB/T 17418. 7-2010 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第7部分:铂族元素量的测定镍锍试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精彩书摘

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含摩托车)及挂车用制动软管、制动软管接头和制动软管总成的结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及标识。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含摩托车)及挂车使用的液压、气压、真空制动软管及制动软管接头和制动软管总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90-2006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7129-2001橡胶或塑料软管容积膨胀的测定
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12981机动车辆制动液
GB/T14905-1994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制动软管brakehose
制动系统中除管接头之外用于传输或存储供汽车制动器加力的液压、气压或真空的柔性导管。3.2
制动软管接头brakehoseendfitting
除卡箍外,附加在制动软管端部的连接件。
3.3
制动软管总成brakehoseassembly
装有制动软管接头的制动软管。制动软管可有护套,也可无护套。
3.4
护套armor
装在制动软管外部的用于提高制动软管抗刮伤或耐冲击能力的保护装置。
3.5
自由长度freelength
在制动软管总成处于垂直状态时,管接头之间外露制动软管的直线长度。
3.6
爆裂rupture
导致制动软管与管接头脱离或泄漏的故障。
3.7
公称内径nominalinsidediameter
用于描述制动软管的尺寸规格,对于橡胶软管,用“φ”和以毫米为单位的内径表示,如“φ3.2mm的软管”是指公称内径为3.2mm橡胶软管;对于塑料软管;用“φ”和以毫米为单位的外径表示,如“φ8mm的软管”是指公称外径为8mm塑料软管。
4一般要求
4.1用于试验的制动软管总成应是至少24h以前制造的且未经使用的产品。试验前,制动软管总成应在15℃~32℃温度下至少保持4h。
4.2用于屈挠疲劳试验和耐寒性试验的制动软管总成,在安装到试验设备上之前应拆除全部附件,如钢丝护套、橡胶护套等。
4.3液压制动软管总成使用的试验介质应为GB12981规定的HZY3级制动液。有特殊要求时,也可采用其他型号的制动液进行试验,但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其型号。
4.4除有特殊要求外,试验应在室温为15℃~32℃的条件下进行。
……

前言/序言


《中华法制精选:新世纪卷(2000-2015)》图书简介 汇聚时代脉搏,解码法律变迁 《中华法制精选:新世纪卷(2000-2015)》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度解析中国在新世纪前十五年间法律法规变迁的权威性文献汇编与研究专著。本书旨在为法学研究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法律顾问以及所有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视角,审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治理体系与法律规范的演进轨迹。 本书的编纂秉持着高度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专注于精选那些对社会经济结构、公民权利保障、行政管理效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部门规章。我们深知,法律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器和国家发展的指南针,尤其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快速转型期,中国法律体系经历了密集的修订与创新,本卷正是对这一波澜壮阔时期的历史性记录。 核心内容体系构建: 本卷的结构设计旨在实现对法制变迁的全面覆盖,内容划分为基础性法律重构、经济治理体系深化、社会民生保障强化、以及司法体制改革前沿四大核心板块,共计二十五个专题章节。 第一板块:基础性法律重构与宪制实践(2000-2005) 此板块着重探讨了新世纪伊始,国家基础性法律框架的稳定与完善工作。我们收录并深入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实施细则及其对地方立法权力的界定。重点分析了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落地,包括对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核心财产权属的司法解释演变。 此外,本卷详尽收录了关于国家赔偿制度的重大修订案例,探讨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如何在新的法律框架下被更清晰地界定。针对此阶段,公众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关注度提升,我们选取了多份涉及信访制度改革、集会游行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性指导文件,旨在还原当时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第二板块:经济治理体系深化与市场主体培育(2005-2010)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本板块聚焦于适应市场经济深度发展的法律规范群。重点收录了公司法、证券法在此期间的重要修正案,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融资、股权激励机制的法律回应。我们对反垄断法的制定背景、核心条款的首次适用案例进行了详尽的文本呈现与背景分析,揭示了国家从“鼓励竞争”向“有效规制垄断行为”的政策转向。 在金融监管领域,本卷汇集了《银行法》、《保险法》等关键法规关于风险隔离、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最新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目录的动态调整所依据的法律依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反映了国家在利用外资政策上的审慎与开放。 第三板块:社会保障与民生法治的全面推进(2008-2015) 本板块是本书篇幅最为宏大的部分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的法律承诺。核心内容涵盖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及其对劳资关系的重塑,包括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界定及各地执行细则的差异分析。 在医疗卫生法制方面,本卷系统梳理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前身文件、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的法律依据,以及对药品审批和医疗事故认定的关键司法解释。此外,环境法制的重大进步也在此得以体现,包括对《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的重点条文解读,以及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专项法律在地方层面执行标准的汇编。对食品安全法的集中修订过程,体现了国家对公共信任体系的重建努力。 第四板块:司法体制改革前沿与程序规范细化(2010-2015) 该板块关注司法机关内部的自我革新和诉讼程序的精细化管理。我们详尽收录了关于法官职业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文件。在民事诉讼领域,本卷收录了多份关于证据开示制度、电子证据采信规则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这些解释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商业纠纷的解决方式。 刑事诉讼方面,重点呈现了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阶段性进展文件,以及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早期探索性文件。这些文件共同描绘了司法公正的追求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艰难探索与逐步实现。 研究价值与阅读体验: 《中华法制精选:新世纪卷(2000-2015)》不仅是一部法条的堆砌,更是一部动态的中国法制发展史的缩影。本书的注释详尽,对每一项重要法规的颁布背景、关键修订点均有精准的对照说明,帮助读者迅速把握法律精神的流变。我们避免了对特定法律条文的过度主观评论,而是力求通过原始文本的呈现、关键司法判例的引用以及政策文件的穿插,让读者自行体会新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与前瞻性。 本书装帧典雅,采用国际先进的法律文献编排标准,配备了详细的索引系统,便于专业人士进行跨年度、跨领域的交叉检索。它将成为研究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理解当代社会治理逻辑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无可挑剔,那种厚重的、带有仪式感的出版形式,让人感觉手里的确握着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文本。我花了很大篇幅去比对了其中关于建筑材料安全性能的章节,试图找出与其他国际标准接轨的程度。我注意到,虽然许多指标和测试方法被详尽地列举出来,但与国际上正在快速迭代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相比,这本汇编的某些章节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对最新、最激进的环保技术吸收得相对缓慢。对于期望将国内标准与国际前沿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国内基石,但要真正实现“弯道超车”,恐怕还需要借助更前沿的学术研究和行业试点报告来弥补这部分标准更新上的滞后感。它更像是确保“底线”的定海神针,而非推动行业“上限”突破的加速器。

评分

从图书馆借阅的这本汇编,其厚度几乎让人怀疑它是否能被完整地放在标准的书架上,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规范”二字的实体化诠释。我尝试从其中关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章节寻找关于物联网(IoT)接入和数据安全传输的新规范,毕竟在2010年之后,工业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然而,我在其中找到的更多是基于传统总线协议和相对静态的数据交换框架的描述,对于近年来兴起的基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动态安全策略的讨论,基本处于真空地带。这让我深刻理解到“2010年修订”这个时间戳的局限性——它完美地固化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共识,但对于随后十年间技术范式的巨大转变,它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完美的“过去式”参考,对于任何涉及未来五年以上技术规划的工作,其指导价值需要被极为谨慎地对待和补充。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光是看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这几个字,心里就涌起一股敬畏之情。我买它的初衷,是想对某个特定行业的最新技术规范有个全面、权威的了解,毕竟官方汇编的版本是最可靠的。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满心期待地寻找那些关于新材料应用、环保指标提升的具体条文时,却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对过往标准的梳理和归档,那种期望中扑面而来的“前沿性”和“修订”带来的革新感,并没有在核心的技术规范部分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国家标准在特定时间点的一个快照,而非引领未来的路线图。我对其中关于计量单位和术语定义的解释部分给予肯定,它们无疑是严谨且基础的,但对于我急需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那些细微的技术参数调整和创新工艺的纳入,似乎被处理得相对保守和概括,留给读者自行对照历史版本去比对新旧差异的空间被放大了。整体而言,它是一部扎实的参考工具书,但对于追求即时、革命性技术更新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结合更多专业期刊和行业协会的动态报告才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图景。

评分

购买这本汇编的初衷是想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一个全面的合规性蓝图。我原以为,既然是官方汇编,那么不同标准之间的潜在冲突点或者需要协调的优先级,应该在编纂过程中就已经被梳理和注释清楚,从而大大简化我们内部的合规审查流程。然而,事实是,尽管它收集了大量的标准,但标准之间的“交响乐”听起来并不和谐。不同的专业部门标准在某些交叉领域出现了术语定义上的细微偏差,或者在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上存在隐晦的重叠或矛盾,这需要我们的技术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去进行“内部协调会”,而不是直接套用书本上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地列举了“有什么”,但在“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更高层级的指导上,它提供的帮助相对有限,更像是一堆高质量的原材料,而非一个已经组装好的高效工具箱。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2010年的修订版时,我内心是有点矛盾的。一方面,能够将跨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标准集中整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本汇编的编纂工作量是毋庸置疑的,这体现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能力。然而,作为一名常年与标准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更看重的是标准条文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翻阅其中的一些通用技术章节,我发现,虽然标题和框架是完整的,但在一些关键的流程描述上,似乎仍然保留了一些早期标准中常见的、略显晦涩的语言风格,这使得在快速检索和直接应用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解读其中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跨专业合作时,不同术语的理解差异更容易引发歧义。我本期望这次“修订”能带来一次彻底的语言现代化和结构优化,让那些复杂的规范能够以更符合现代信息检索习惯的方式呈现,比如更细致的交叉引用和更清晰的逻辑导图,但现实似乎并未完全达到这个预期,使得查阅过程的效率打了折扣,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攻克的专业辞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