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年鉴(1990-2009)(电子光盘2张) [The Yearbook of China Tourism]

中国旅游年鉴(1990-2009)(电子光盘2张) [The Yearbook of China Tour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编
图书标签:
  • 旅游
  • 年鉴
  • 中国
  • 统计
  • 经济
  • 行业
  • 数据
  • 1990-2009
  • 电子光盘
  • 旅游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
ISBN:9787894772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693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Yearbook of China Tourism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年鉴(1990-2009)(电子光盘2张)》是全面反映中国旅游业年度发展概况和成就的专业年刊,自1990年创刊以来,至2009年已出版20卷。为了完整保存资料和方便广大读者使用,特编辑出版《<中国旅游年鉴)(1990-2009)电子光盘》,将20卷《中国旅游年鉴(1990-2009)(电子光盘2张)》全部正文内容收集其中,建立完整检索系统,便捷耐用。
《中国历史地理概览(唐宋时期)》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唐宋时期中国历史地理面貌的专著。全书共分四卷,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动态的唐宋地理认知框架,涵盖了自然环境、疆域变迁、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网络以及区域经济文化格局等多个维度。全书严格依据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地理测绘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彼时中国的真实地理面貌。 第一卷:自然地理基础与环境变迁 本卷聚焦于唐宋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探讨了气候、水文、地貌对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气候格局与农业适应 详细分析了唐代中晚期至北宋、南宋时期中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及年代际变化。通过对气候波动与农作物种植区划的关联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采取的农业技术和生计策略。特别关注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灌溉技术演进,以及对旱地作物和水稻种植范围的影响。对当时文献中记载的霜冻、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地理定位。 第二章:水系与水利工程 本章重点考察了唐宋时期的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的水文特征及其对区域交通和聚落分布的制约。详细记录了唐代至北宋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维护与扩展、运河系统的疏浚与功能调整(特别是隋唐大运河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重点变化)。分析了宋代江南地区圩田的兴起及其对水网改造的程度。 第三章:地貌变迁与资源分布 通过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的交叉验证,描绘了唐宋时期山地、平原、丘陵地貌的基本形态。对当时重要的矿产资源(如铁、盐、铜、瓷土)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地理标注,并结合冶金业和制瓷业的发展,阐述了资源禀赋如何塑造了地方工业的兴衰。 第二卷:疆域、边防与民族互动地理 本卷着重于唐宋两朝的政治地理格局,特别是其广阔的疆域管辖范围、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地理空间。 第一章:唐代的多重边疆体系 系统梳理了唐朝通过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设置所实际控制的西域范围,并结合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分析了河西走廊、漠北地区的军事地理布局。对安东都护府、岭南地区的管辖深度和地理屏障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章:宋代的“内重外轻”地理格局 重点分析了北宋在面对辽、西夏时的地理态势。详细描绘了黄河与长城沿线的防御体系(如“三关”的地理位置与军事价值),以及宋朝在河东、陕西等地的军事要塞分布。对于宋金对峙时期淮河一线(秦岭-淮河)的地理界线及其军事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第三章:西南夷与海洋边疆 考察了唐宋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及其地理上的“羁縻”政策的地理体现。同时,对宋代在东南沿海设立的市舶司所在地进行了精确的地理定位,揭示了宋代海洋贸易的地理依托。 第三卷:聚落形态与城市地理学 本卷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专注于唐宋时期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演变。 第一章:唐代长安与洛阳的城市规划 以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例,运用考古测绘数据,详细分析了坊市制度下的空间布局、里坊的规模与功能划分。探讨了城市水系、街道网络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宋代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构 重点研究了宋代打破了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后,城市空间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以开封(东京)和临安(杭州)为核心,分析了商业街区、夜市的出现对城市形态的重塑。详细考察了宋代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导致的城市边缘地带的发展。 第三章:区域性城镇体系 超越都城范畴,对唐宋时期重要的州、府、县级城市(如扬州、广州、成都、泉州等)的选址原则、防御设施和经济功能进行了分类考察。探讨了寺院、码头、城隍庙等非军事性地理标志对城镇中心化的作用。 第四卷:交通网络、区域联系与经济地理 本卷将地理空间置于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研究唐宋时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地理网络。 第一章:陆路交通与驿传系统 重构了唐代的陆路交通网络,分析了“官道”的维护状况及其与军事、行政的关联。详述了宋代驿站系统的调整,特别关注了宋代西南山区道路(如川陕通道)的险峻地理对国家治理的挑战。 第二章:内河航运与漕运地理 深入分析了唐宋漕运的地理命脉——大运河系统的运行机制。详细对比了唐代以洛阳、汴梁为中心的运河使用模式与宋代以江南为中心的运河体系。探讨了长江中下游的支流航运网络在粮食运输中的补充作用。 第三章:区域经济重心转移的地理印记 通过分析唐代与宋代主要粮食产区和手工业中心的地理位移,论证了中国经济地理重心的南移过程及其不可逆性。结合地理区位,解释了江南地区在宋代能够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核心区的深层地理原因。 结论:唐宋地理的动态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唐宋时期地理格局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强调了这一时期奠定的地理基础对后世(元明清)中国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本书对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学及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密度,初次接触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敬畏,甚至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睡前翻阅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耐心去“挖掘”。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追溯某个特定省份在某几个关键年份的接待能力变化,结果一头扎进那些表格和附录里,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久。你会发现,某些年份的统计口径似乎还存在微小的调整,这反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去揣摩和适应这些数据定义的历史演变。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勘探”。它迫使你放慢速度,去感受数字背后的那些被省略掉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是混乱的现实场景——那些等待被开发的景点、那些夜以继日的基建工地,以及无数在一线奋战的工作人员。它像一座巨大的、需要精确定位才能找到宝藏的数字迷宫,一旦找到钥匙,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这套电子光盘的配置,在这个时代看来,既是前瞻又是略显过时的一种组合。在那个年代,能将如此庞大的静态信息数字化并打包发行,无疑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检索的效率,避免了在厚厚的纸质书中大海捞针。然而,作为一名习惯了数据库实时查询和云端协作的现代用户,我不得不承认,在软件的兼容性和界面的友好性上,它显得有些僵硬和笨拙。加载数据的过程,仿佛能听到老旧硬盘在努力工作的声音,字体缩放和跨页排版的处理也常常需要适应它特定的视图逻辑。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苛责历史的产物。正是这种“笨拙”的数字化尝试,为后来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它代表了从纯粹的物理记录向数字知识库过渡的关键一步,尽管过程略显粗糙,但其核心价值——知识的固化与传播——却得到了完美的实现,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权威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把它郑重地摆放在书架的黄金位置。内页的纸张触感细腻光滑,即便是跨越了二十年的数据记录,其清晰度和排版的规整程度也让人挑不出毛病。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构成了一种老派的阅读体验,这在现在充斥着廉价电子书的时代,简直是种奢侈。光是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统计数字,就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在那个技术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是如何将分散在全国各地,涉及接待人次、收入构成、固定资产投资等海量信息,以如此高度标准化的格式呈现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信息管理的经典案例。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图表的线条粗细和颜色搭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年鉴”这一严肃文献应有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看,这套年鉴的存在,更像是给我们的旅行记忆打上了一个可靠的“时间戳”。我记得在2003年“非典”之后,大家都对出行心有余悸,但翻到那几年的数据,你会看到旅游业是如何迅速触底反弹,甚至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更强劲的增长势头。这种强大的韧性,通过那些增长曲线清晰可见。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当年我们去某个地方旅游,感受到的那种初创、略显粗糙却充满人情味的招待服务,和今天高度商业化、标准化的大型旅游体验相比,数据是如何体现这种质量的转变的?例如,人均消费的提高,不仅仅是通货膨胀,更代表了服务附加值的增加。这本书让我对过去二十年的旅行体验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缅怀,它不是关于去哪儿玩,而是关于“我们是如何学会去玩的”。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变动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旅游行业记录。它更像是一面映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经济腾飞的侧影镜。从九十年代初旅游市场的萌芽期,到千禧年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带来的爆发式增长,这些数据点的演变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服务业的结构性升级过程。比如,对比1995年和2005年的入境游客来源地构成变化,你能直接看到国际政治风云和汇率波动如何瞬间影响了旅游流向,这种宏观层面的洞察力,是零散的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涉外旅游”和“国内旅游”进行细致划分时的那种严谨态度,这为研究不同市场驱动力的切换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可以说,这本书是解构那一时期国民消费能力提升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绝佳文本,它用冰冷的数字讲述了一个关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激动人心的国家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